第二章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质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终点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角质化细胞套膜(CE)
蛋白包膜——特殊角化包膜结构蛋白交联而成,包括多种蛋 白,含量最多的是兜甲蛋白,与美容保湿最密切的是丝聚 合蛋白,如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寻常型鱼鳞病和异位性 皮炎的强易感性。
脂质包膜——角质细胞外的包膜,限制细胞内水和水溶性氨 基酸的丢失及细胞外水的摄入。
损害的重要因素。
角质层
表皮最外层,与皮肤美容关系最密切 5-15层胶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砖墙结构” 1、维持屏障作用 2、影响药物吸收 3、主要吸收脂溶性物质 4、皮肤锁水功能
正常角质层含水量10%-20% 低于10%出现皮肤干燥 正常情况下ຫໍສະໝຸດ Baidu质层表皮水分流失2-5克/(小时.平方厘米) 温度降低,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冬天皮肤容易开裂) 所有影响角质层的皮肤病,都会使皮肤更加干燥 角质层过厚,皮肤粗糙晦暗 角质层过薄,出现皮肤问题(潮红、cap扩张、色沉、老化)
神经酰胺减少——皮肤干燥、脱屑、特应性皮炎、湿疹 游离脂肪酸减少——银屑病 胆固醇减少——皮肤老化、光老化
天然保湿因子(NMF) 角质层内能与水结合的低分子量物质的总称。 存在于角质化细胞套膜中。 功能:帮助角质细胞吸水,促进酶的代谢反应,有助角质层分化成熟。 过度清洁、紫外线照射、年龄增大等可导致NMF减少。
皮纹及线
皮纹——人体皮肤各部位由表皮和真皮隆起的皮肤嵴纹及皮 沟所构成的纹理。
皮沟——皮肤表面肉眼可见的细小沟纹,由真皮纤维的排列 和牵拉所致。
皮嵴——皮沟将皮肤划分成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 皮野——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分为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 皮肤张力线(朗氏线)——是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在真皮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基底层与美容相关概念
生发层——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与皮肤自我修复、创伤愈 合及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皮肤磨削、激光治疗深度
表皮通过时间——角质形成细胞从基底层移至角质层脱落, 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可用来评价表皮功能。提示 治疗间隔时间
表皮干细胞——是指基底层内相对未分化的、被保护的、具 有无限细胞分裂能力且分裂极为缓慢的细胞。原位培植皮 肤再生技术——整形
主要成分 游离氨基酸 吡咯烷酮羧酸
乳酸 尿素 尿刊酸 离子(钠、钙、镁、氯、磷酸根) 碳水化合物、氨、多肽、葡糖胺等
所占比例(%) 40 12 12 7 3 18 8
角质层与皮肤美容相关的概念
1、砖墙结构(前述) 2、皮脂膜 概念——润泽脂质与汗液乳化形成覆盖于皮肤表面的一层透
明的弱酸性薄膜。 润泽脂质——由皮脂腺分泌和角质细胞崩解的脂质共同构成。
水通道蛋白3(AQP3)——可转运水、甘油、尿素到达表皮, 促进角质层水合作用,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关键因素。 紫外线可导致AQP3表达下调,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
表皮主要连接结构
1、紧密连接 位于颗粒层相邻细胞之间,形成半透性屏障。 2、桥粒
基底层和棘层细胞间连接结构,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可以分离,也 可以重新形成,有利于表皮细胞移动,破坏后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3、角化桥粒 存在于角质层,与CE成为一体,参与脱屑过程。
第二章 美容皮肤科学基础理论
皮肤的来源
外胚层 中胚层
神经板外胚 层
神经节 神经嵴
脑、脊髓及运动神经 眼(视网膜)及其它 神经节、感觉神经及末梢 眼球、真皮内及其它黑素细胞
基底细胞 棘细胞
表皮内的黑素细胞 毛发
表皮及毛根 鞘
体表外胚层 原始上皮胚芽细胞
皮脂腺
皮肤附属器
小汗腺胚芽细胞 乳腺及其它
顶泌汗腺 小汗腺
紧密连接
桥粒
大疱性类天疱疮
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 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有树枝状突起,每个细胞可与36个角质形成细胞
相连,形成表皮黑素单位。 在暴露部位、乳晕、腋窝、生殖器、会阴部位较多,含有大量黑素颗粒,
有特征性黑素小体。 人类皮肤黑素亚型:优黑素、褐黑素 优黑素——酪氨酸合成,非裔美国人和深肤色人种 褐黑素——酪氨酸+半胱氨酸,高加索人种 黑素细胞功能: 决定肤色——黄种人黑素存在于基底层,黑种人在基底层、棘层、颗粒
真皮、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管、肌肉
皮肤解剖学
人体最大器官 表面积1.5-2.0平米 表皮与真皮总重占体重5%,含皮下组织16%
表皮 皮肤 真 皮
皮下组织
皮肤厚度
平均0.5-4毫米,表皮0.04-1.6毫米,真皮0.42.4毫米
背部、臀部较厚,眼睑、耳后较薄 女性、老人皮肤薄 表皮20岁最厚,真皮30岁最厚 皮肤过厚发黄,过薄敏感
棘层
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胞体较大。 表达特异性K1/K10,是表皮终末分化和角化的标记。 胞质中含有板层颗粒(Odland小体),其内含有磷脂、 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是结构脂质的来源 还含有多种水解酶,对皮肤屏障形成和表皮自然脱屑很重 要。 银屑病——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基底层
位于表皮最底层,与皮肤美容关系密切。 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与真皮交界处呈波浪状起伏。 具有分裂能力。
主要成分:角鲨烯、蜡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胆固 醇 结构脂质的标志性成分是什么? 皮脂分泌过多——痤疮、脂溢性皮炎 过度清洁——干燥
透明层
2-3层无核扁平细胞,仅见于掌、跖部位 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 障作用。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颗粒层
1-3层扁平或梭形细胞构成。正常皮肤颗粒层与角质层厚 度成正比。 颗粒层细胞中含有透明角质颗粒,与张力原纤维密切相关。 颗粒层细胞分化为透明层和角质层细胞。 构成一个防水屏障。
酶——最重要的是转谷酰胺酶,影响CE形成和角质形成细 胞分化。
细胞间质 主要由脂质构成,还有少量天然保湿因子(NMF) 1、细胞间脂质(结构脂质) 主要成分:神经酰胺(50%)游离脂肪酸(10-20%)
胆固醇(25%)三者比率3:1:1(最佳摩尔比率) 结构:双分子层 功能:防止水分和电解质流失
阻止有害物质入 临床意义:
内按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的张力线,不同部位皮肤的张力各 有固定方向。
皮肤组织学与生物学
一、表皮 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 角质形成细胞构成。
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
表皮
朗格汉斯细胞
梅克尔细胞 黑素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占表皮细胞95% 不断代谢更新,最终形成角蛋白。 角蛋白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物理化学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