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丁香“的象征意义
单纯浪漫到“现代”的过渡——戴望舒《雨巷》简析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以单纯的浪漫主义为风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系列灰暗、阴郁、枯槁的形象。
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中,自怨自艾,无痛呻吟。
戴望舒认为“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
它重在自我表现,但不应直泻无余,“它的动机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以他“差不多把诗当作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
”他的诗作的起点不是关注社会现实,而是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写。
初期的作品多数是情诗,抒发一种低沉、伤感、愁苦的情绪,如“怀着热望来相见,希翼一诉旧衷情,偏你冷冷无片言,我只合踏着残英,远去了,自家悲怨。
”(《自家悲怨》)“泪珠儿已抛残,只剩下悲思。
”(《生涯》)这类作品充满了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预示着诗人诗作情绪的基本走向。
但戴望舒是一个自觉跋涉者,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既自然地汲取了西方象征主义主诡计朦胧的意象和阴郁的情调,又在诗作中力求表现潜意识的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同时“新月派”倡导的格律,那回肠荡气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与他产生共鸣。
1927年,他终于走进了“雨巷”时代,完成了由单纯的浪漫主义向“现代”诗派的过渡。
所谓现代,是现代人“用现代诗形”抒写“现代情绪”的园地,他们顽强的保持“自我尊严”,表现形式上追求“纯美”,也力求创新。
我们解读《雨巷》,就知作者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理论的影响,也接受了中国传经诗作的滋养,着重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自然的暗合,《雨巷子》表面上是描绘一片风景,但作者绝不是纯粹地在写景,诗中出现的景是当时作者心灵的象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
这理想是美好的,又是难以实现的。
诗人希望过、追求过,姑娘也确实走近他,而最终不免像“梦一样飘过了”,这又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幻灭。
即“雨巷”中的“姑娘”是虚幻的,是现实不存在的东西。
在“雨巷”中,“姑娘”是那样的朦胧而不确定,似乎又确定存在过,固而引起读者深深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是通过直接方式袒露出来的,而是靠象征,暗示的手法,使读者透过象征体的暗示,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灵而产生共鸣。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而“丁香姑娘”是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历来见仁见智,备受争议。
笔者从课文的理解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本诗歌的主题主要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种。
(一)政治诗(姑娘=“我”)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那个丁香姑娘,曾温暖了少年的心猪先生丨文说起戴望舒,脑海里不免想起那首《雨巷》,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在那个江南的雨季,犹如一朵莲花,淡然的盛开,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个丁香似的姑娘,戴望舒也不例外,他生命里的那个姑娘,叫施绛年。
戴望舒,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生性浪漫之人,当年徐志摩在大洋彼岸的剑桥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从此为之倾倒欲罢不能,而戴望舒则是遇到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施绛年。
时间回到一九二七年,戴望舒受好友施蛰存邀请到位于松江的家里小住,说是小住,其实是避难,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戴望舒受到牵连。
施蛰存很欣赏戴望舒的诗,但当时的诗坛并不接受戴望舒这种轻柔的笔风,施蛰存就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推了不少戴望舒的诗,还给出了甚高的评价,这让戴望舒受宠若惊颇为感慨,于是两人的关系算是至交。
戴望舒在施家住下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女子。
她活泼的倩影、姣好的面容,一切都让这位诗人心动。
深深地吸引他的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小五岁,正好在上海念书,恰是青春灿烂的年纪。
这一切,犹如四月的风,拂过戴望舒这位诗人早已泛滥成湖的内心。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拿出自己的绝活,把施绛年写进了他的诗中,用诗来表达自己满满的爱意。
嗯,是的,曾近有一个人也是这么做的,然并卵,那个人是卞之琳,那个装饰了他梦境的张充和最终也没有选择他。
同样,戴望舒诗写得再好,施绛年也不感冒。
原因很简单,戴望舒不帅。
是的,戴望舒小时候得过天花,导致脸上留下了不少坑坑洼洼的痕迹。
此外,施绛年觉得读书人难免沉迷文字,不懂生活,不见得能生活到一起,所以无动于衷。
我的小恋人,今天我不对你说草木的恋爱,却让我们的眼睛静静地说我们自己的。
而且我要用我的舌头封住你的小嘴唇了,如果你再说:我已闻到你的愿望的气味。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雨巷》名师解读

《雨巷》名师解读《雨巷》名师解读《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巷》名师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读懂三个意象,就能解读整篇《雨巷》哪三个意象呢?油纸伞、雨巷、丁香!油纸伞有古雅、怀旧、朦胧的韵味,不难理解。
雨巷和丁香是《雨巷》中最美的意象。
雨巷,是诗人的一条追求之路;江南人(浙江上海江苏温州绍兴人等)最能深切体味雨巷之美!丁香,常见的花有白和紫色两种,古人在诗词文章中往往是清高、美丽和哀愁的代名词。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即姑娘。
也可以说丁香是高洁、美丽和忧愁的象征。
(2)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今杭州市余杭人。
中国"现代派"主要代表诗人。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雨巷》是他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代表作之一。
(3)《雨巷》中,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
《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
这样就把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的痛苦。
(4)《雨巷》是一首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展开的诗,因而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寻梦的凄婉迷离的意境。
(5)诗人所渴望逢着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说是一种想象中的创造,一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诗人孤独、苦闷时的一个“心造的幻影”,一个心境的对应物,一个似真似幻的“白日梦”。
(6)比如第四小节中“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句诗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感受,似乎连眼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
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出了忧郁之深。
2016戴望舒:《雨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 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 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 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 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 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 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 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背
景 简 介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 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 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 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 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 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 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 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 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 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 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 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 《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
雪花 雪花 是谁 是谁 把这纯洁的 梦撕碎 把这纯洁的梦撕碎 抛落我脸上 抛落我脸上 化作 化作 伤心的泪 伤心的泪
导语:绵绵的细雨,幽幽的小巷;芬芳的 丁香,丁香样的姑娘;缠绵的音节,悠 悠的乐章;“雨巷”成就了戴望舒,戴 望舒成就了雨巷。这雨巷,着丁香,这 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的心境,是诗 人的追求,是诗人的理想。儒家说,达 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在穷地 的戴望舒却仍在追寻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人生路上,难免有风雨,难免遭遇坎坷 波浪,但心中要勇敢,要有信念,心中 要有“幽幽雨巷中的,那丁香一样的姑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 节,易凋谢。 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雨巷》美学分析

像雾像雨又像风——浅析《雨巷》的朦胧美《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使他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的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
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
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
‚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
‛宗白华先生说:‚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
这就是虚实相生。
戴望舒正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1、油纸伞。
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
翻阅古诗词,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2、雨巷。
江南的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

《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雨巷》诗中重点问题解读1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明确:忧愁的,哀伤的。
2 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忧愁、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小姐'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小姐'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画了一幅孤寂、凄清的'雨巷'图过度:大伙儿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受。
的确,我们感受到这首诗专门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什么缘故会如此哀怨?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
3、《雨巷》诗中要紧意象的象征意义是甚么?明确:(1)雨巷:阴冷、灰暗的社会现实。
(2)丁香一样的小姐:《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小姐。
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漂亮和芬芳。
如此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那个虚拟的人物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楚。
4、《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如何样的表达成效?《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尽管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专门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样的,/像梦一样的凄婉迷茫”。
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亮的音乐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雨巷》中的意象及象Biblioteka 征意义,并概括姑娘的形象特点。
丁 香 的 象 征 意 义
请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丁香花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
在观看丁香花图片及 了解古诗中“丁香花” 意象的常规含义后, 能够分析出《雨巷》 中“丁香”的象征意 义。
关于“丁香”的诗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 《 浣溪沙》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独自愁。 诗人借丁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代赠》
小组代表分享观点 呈现“丁香”知识卡片 思考:用“丁香”修饰姑娘,表明姑娘有何特点?
“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那么,“油纸伞”和 “雨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请完成以下两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