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设计参考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陈凤玲,范军(2017)。
追求理解的教学策略:实践与探索。
《教育研究与实践》,28(8),15-19。
2. 张立美,张文(202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一个案例研究。
《教育实践与研究》,42(3),89-94。
3. 高晓芸(2018)。
追求理解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外语与外语教学》,55(5),129-138。
4. 徐林林(2019)。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个案例研究。
《教育技术研究》,24(1),15-21。
5. 杨立谦(2016)。
建立追求理解的教学环境:以数学课堂为例。
《基础教育参考》,33(6),28-30。
6. 赵红梅,王雪纯(2019)。
追求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教学月刊》,46(8),59-63。
7. 曾小兵(2018)。
追求理解的教学评价:发生式评价视角。
《教育探索》,21(4),63-68。
8. 顾新(2020)。
追求理解的教学策略在大学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38(5),30-34。
9. 陈美纯,张小红(2017)。
运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探究。
《课程教育研究》,29(9),75-78。
10. 杨绩亚(2019)。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物理课堂》,26(2),29-32。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工作压力、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张国礼.边玉芳.董奇.[2].中小学教师教学自主性特点的实证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姚计海.[4].中小学教师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现代教育管理》.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1期.洪松舟.卢正芝.[5].中小学教师教学个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阳为例.《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2期.黎平辉.[6].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途径.《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8期.薛曦.于晓明.徐淑燕.[7].山西运城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7期.郭晓佳.[8].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要素构成初探.《文教资料》.2015年20期.徐艳伟.[9].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延伸.《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6期.封昌权.许安辉.[10].中小学教师教学倾向的调查研究——基于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蔡旻君.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被引次数:1作者:张晓.教育技术学曲阜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课堂考察.被引次数:1作者:张献伟.教育学原理河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3].中小学教师教学敏感性测评.作者:施霄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小学教师教学自我概念与教学监控能力的关系.作者:杨苗苗.应用心理学宁夏大学2012(学位年度)[5].中小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机制及其演化——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的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袁斌.应用心理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6].“80后”中小学教师教学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作者:肖春芝.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7].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被引次数:28作者:齐媛.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8].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高潇潇.课程与教学论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作者:彭兰.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5(学位年度)[10].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入职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广州某地区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周亚娟.教育技术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三、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博客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毕超,2008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8年年会[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影响.周金凤.龙远春.彭颖,2006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基于核心素养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变得愈发重要。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审美和鉴赏能力、思想和思维境界、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青年。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正文】在小学的学习阶段,语文课堂往往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启蒙。
为了让学生不与社会脱轨,教师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改进和设计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同时完成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的原因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需要遵从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除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外,还有对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运用、文化精神、审美和鉴赏、思维发展、思想品质等方面有所提高。
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培养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和精神品质的学生,对学生自身素质和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2.1设计情景对话,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写了许多有趣的文章和小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挑选出合适的文章或小说中的情景,使每个学生参与进课堂中,给学生们分配好角色,让学生表演出文中的情景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颖又有趣的教学方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学生更能够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当时情景烘托的气氛,同时,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阅读教学设计可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设计可参考文献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需要参考相关文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供教师参考的优质文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方法与技巧》本书由陈鹏和王敬编写,是一本综合系统地介绍阅读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优秀教材。
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介绍了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实例。
在教学方法部分,该书详细介绍了多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技巧,如预读、速读、泛读等。
同时,该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指导,可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二、《阅读教学实战与评价》该书由杨宝玲、赵庆华和王国华合著,是一本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指导书。
该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包含了教学理论,又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评价方法。
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对阅读教学的评价和反思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阅读教学研究导读》该书由林亚莉主编,收录了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论文和研究报告,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实用性。
该书涵盖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评价等多个方面。
作者通过对每篇论文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和掌握各个阅读教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并能够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四、《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程》该教材是一套由徐文涛、毛晶晶等人合著的系列教材,是国内高校普通英语专业以及研究生英语专业的教材之一。
该系列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涵盖了各个难度级别的阅读材料,并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教学活动和练习。
同时,该教材还赋予教师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选取教材。
五、《内外教材开外读: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指南》该书由张华著,是一本介绍如何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的实用指南。
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详细展示和分析。
核心素养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

核心素养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在市级组织的高中物理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观摩“超重和失重”这一节课,聆听了多位优秀教师的课,领略他们独有的教学特色、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对自己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对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看法。
一、精彩导入,紧扣课题,激情引趣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如果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内容时,没有任何的导入环节就直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感到陌生,也不易较快进入课题学习的状态中,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情绪,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能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其意义,或进入问题的情境等,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为实施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超重和失重”这节课常见的课堂导入的方式有:通过提问学生坐电梯时是否有感受到时而重、时而轻的感觉,从而引出本节课“超重和失重”课题,或者通过播放电梯在上升下降过程中的台秤示数变化引出课题。
这些导入方式不佳,原因一:坐电梯时的感受很难用言语描述出来,教师说的时而轻、时而重感觉不易被学生体会到,学生没有当场体验较难从生活重调取这些感受;原因二:通过播放电梯的视频没有真实感,并且这个电梯里有台秤又有弹簧测力计,干扰因素太多。
这样的导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勾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趣味小实验是物理课堂有效的导入之一,选取选材简易的,小而精的,直观性好的实验导入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本节课可以用以下精彩的小实验进行导入。
实验1:用纸带将重锤缓慢地提起,提问如何能将纸带弄断?老师演示快速提起,纸带断裂;实验2:将两块没有吸在一起的蹄形磁铁平放在玻璃面上,提问如何能让他们吸在一起那。
老师演示拿着玻璃迅速下降过程,听到啪的声音,两块磁铁吸在一起。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文献

一、引言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以下列举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方案的参考文献,供教师参考。
二、参考文献1. 陈玉琴,刘伟.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本书详细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常见模式以及教学设计评价等内容,对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张建伟,王俊.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本书以教学设计原理为核心,系统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以及实践案例,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核心要义。
3. 王丽丽,赵志刚. 基于教学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4):28-30.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教学改革,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 刘永芳,李慧. 教学设计方案与实施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7(10):37-39.本文从教学设计方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教学设计方案的构成要素、设计原则以及实施策略,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参考。
5. 张丽华,王芳. 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42-44.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了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6. 赵振宇,王莉. 基于教学设计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6):58-60.本文以中学化学教学为例,研究了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参考。
7. 李晓芳,李慧. 教学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高中数学教学参考,2017(12):76-78.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了教学设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参考。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参考文献

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参考文献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使用各种资源和资料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以下是一些参考文献,可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1.《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张海霞,李建华,2012年)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对教师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解释。
2.《英语阅读教学与学习策略》(朱秀芬,2013年)这本书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介绍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和理解能力。
3.《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手册》(黄华,吴伟华,2002年)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用指导,包括如何选择教材、如何设计阅读任务和如何进行评估。
4.《英语阅读教学案例分析》(陶红艳,2014年)这本书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5.《英语阅读教学评价与反思》(张媛,2015年)这本书介绍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和反思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参考文献可以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文献】课堂教学设计参考【--个人简历表格】1.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是如何赞美蜜蜂的?又如何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分析:首先通过写蜂蜜来间接赞美蜜蜂,如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赞蜜蜂,如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过上述语句,歌颂了劳动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的高贵品质和崭新的精神面貌。
那么,作者为何说蜜蜂是渺小,却又是高尚的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
渺小是指蜜蜂的形体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质。
即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
当我们参观养蜂大厦,赞颂蜜蜂,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作者又将视线移向远方,透过荔枝树林展现出田野广阔的现实情景: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间的共同点,赞美蜜蜂,也是歌颂广大劳动人民。
蜜蜂在酿蜜,给人们带来清香、甘甜,农民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中,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东西。
这里作者采用点睛之笔,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在结尾处写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样就表现了作者向小蜜蜂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为社会,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强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
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全文的线索是蜜蜂荔枝、荔枝蜜蜜蜂。
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蜜蜂写起,先交代出我对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时候被蜜蜂笺过,所以不大喜欢它。
作者最终是赞颂蜜蜂、但开始时却表示自己不喜欢蜜蜂,这一开端是出人意料的。
这也就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开端又是合情合理的。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
作者决定把自己对蜜蜂的认识过程告诉读者,使读者同自己一道经历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认识的变化,一起感受,一起前进。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从化温泉,在这里出现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树。
写荔枝树的密,是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记早晚作衬。
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转变,由总不大喜欢到动了情,由总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
这种思想感情的初变,是由于我吃到了荔枝蜜,在此,作者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宕开笔锋,从我想吃荔枝,但来得不是时候,吃不到荔枝,领略不到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际,吃到了荔枝蜜。
荔枝蜜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酿造此蜜的蜜峰。
由此将放出的风筝又收了回来,回到文章的主旨上。
仔细品味,这段看似离题很远的文字其实是紧紧扣题的吃蜜赞蜂,顺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写荔枝林中访蜂场,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我由吃蜜动了情,为寻求生活的真谛,进而要去看看蜜蜂。
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进,也是文章结构上的一个过渡。
作者先描绘了我参观养蜂场的情景,一进养蜂场,就见到了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蜜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是以人生来比蜜蜂,它包含着对蜜蜂的赞美,这一部分几乎全是叙事,其中大半是录写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然而依然不减诗情。
深入蜜蜂生活,谈论蜜蜂的劳动,抒写自己对这小小生灵的情思。
散文的笔是在画自然界的这一小生灵,但是,笔意却落在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上。
有了前面的走马看蜂、走笔画蜂,才使后面的沉吟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
我的沉吟,点出了诗眼所在:酿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个单行: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意思是显然的,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参与生活的蜜的酿造,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分析:(1)富于诗的意境。
意境无非是意与境、情与景的契合物。
散文意境营造方式的不同,是因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不同。
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怀四种。
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
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开拓意境时,往往采用双线式结构。
这是因为,既然是喻,就有本体和喻体,两两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层得到开拓了。
比如《荔枝蜜》,喻体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线;本体是劳动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线。
双线平行发展,直至文章结尾,暗线才与明线汇合,文章戛然而止。
但是,这种平行,并非几何学中的平行,它们在文中多次:相互撞击。
每次相击,都在物与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
这成为读者开启深远意境的钥匙。
是否可以说,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体与喻体的双线相击所成,其意境有较虽的模糊性,供读者补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从而使人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自己新鲜的诗的意境。
这种意境是通过作者饱满的、探索生活的底蕴的内在情思表现出来的。
作者没有向人们论述各种生活哲理,而是从我的眼前实景,展开想象,使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与被反映的客观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谐的统一,把读者从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联想,去感受,去作结论,去领会其中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它靠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驾驭各种表现技巧的能力。
取材虽广,却不能杂乱,它必须统一于中心思想之下。
只有这样,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来。
《荔枝蜜》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
经过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构思,材料都与蜜蜂相关,与劳动相联,被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所串通。
《荔枝蜜》先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从化温泉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还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绿水画!在这饱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记早晚,勤劳地采花酿蜜。
它热爱劳动,大公无私;然而它只能活六个月。
蜜蜂把它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人类。
对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发了赞美之情:多可爱的小生灵啊2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这样感人至深的诗意。
但作者的本意还不止于此。
他看到了正在劳动的农民,这时,蜜峰的采花酿蜜,农民的劳动和那青山绿水画的背景交织在一起,从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的。
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2)感情变化的描写。
人的爱憎感情都是有缘由的,这缘由主要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此,杨朔在《荔枝蜜》中具体地描写了我对蜜蜂从缺乏认识到获得认识,从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合情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描绘它的大体轮廓:口尝蜜蜂劳动成果→眼见蜜蜂劳动情景→耳闻养蜂人对蜜蜂劳动和精神的介绍→心感蜜蜂伟大高尚→联想劳动人民→梦中身变小蜜蜂。
这个图示表明:作者以我对蜜蜂的认识发展为基础,逐步地、合理地表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同时,作者突发奇想,寓比喻于无形之中。
写从化温泉:四围是山,怀抱着一潭春水。
怀抱着几个字,多么形象隽永。
写蜜蜂采花: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好一片欢乐而紧张的繁忙景象,这不正像人类在春秋两季耕种、收获的大忙场景吗?描写荔枝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这种无形的比喻是很高妙的。
(3)富有情趣的语言。
首先,叙述蕴藉着情意。
文章一开头就将人们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先激起感情的波澜,然后以充满童心的文笔,从容地叙述儿时一段回忆,天真、纯净而自然,隐含着作者对蜜蜂感情的转变。
出人意料,引人入胜。
其次,描写极为朴实。
作者对养蜂场的勾勒,仅数语,却情景逼真:荔枝林深处。
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诗情浓郁的生活画面,加上成群结队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四个短语组成的句子,不加修饰,自然而具体地表现出蜜蜂酿蜜时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特别是末尾一句点晴的议论,包含着许多动人的东西,叫人心驰神往。
《荔枝蜜》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选字用词贴切、准确,表现力强。
作者描写对蜜蜂的感情变化十分注意用词的分寸感。
例如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对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为什么不用讨厌、憎恨、不喜欢、不舒服之类的近义词呢?这就是为了在后边能更令人信服地写出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在表现对蜜蜂不喜欢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几个词轻一些,感情转变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
用这两个词可以使后面写的感情转变显得更加自然可信。
《荔枝蜜》语言特点之二是句式的灵活多变。
如文中几个直接赞美蜜蜂的句式,极尽变化之微妙。
如: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会觉得这是直接肯定的语气,吐露出作者的联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是推测,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说不定实质上是肯定,这是深情的感叹,意义的推进,作者已由觉得而情动于中了。
(4)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杨朔的文章就好像是一个学识渊深而健谈的人摆家常一样,浅中有深,淡中有味;表面轻松自如,内里充实深刻;娓娓动人,平易亲切,寓深厚于平淡之中。
《荔枝蜜》就是从平淡入手,而逐渐引人入胜的。
先说一件儿时的趣事,既把要说的主要话题引出来了,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下文也都如此,看起来语不惊人,没有什么强刺激的、豪华的词语,从容安静,但是情趣不断,滋味可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但是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
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认真体会。
板书:荔枝蜜杨朔(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教学卡片、投影片均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