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传播学概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子弹理论(BulbtTheoiy)又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2、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s Theory)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提出“最弱效果观点”, 即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的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弱了,媒介最为常见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人们已有的态度和倾向。
因此,媒介对社会现状起到强化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3、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主持。
通过分析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来探讨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
教养理论论述关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观问题,是对大众传播与文化Z间关系的研究的代表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文化变化方面所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指出这样的现象: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由徳社会学家纽曼1973年提出,基本思想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口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圉的意见坏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时,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多数人的优势意见。
5、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菲利普斯.戴维森1983年提11!,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传播学概论》考试内容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1.传播现象的由来。
(1)传播现象的含义: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行为、活动和过程。
传播现象由来已久。
(2)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传播现象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这个主要因素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与扩散。
(3)传播理论的探索,区别于传播现象的产生,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学逐渐形成。
2.传播的含义:传播的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4.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①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②劝服说: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③互动说: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5.对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学逐渐成为多科性、集纳型的边缘学科。
6.1946年,美国的拉斯韦尔在著作《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7.1947年,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1.传播学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特点:多科性边缘学科。
2.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4.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层次:第一层次:按信息传、受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①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②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③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72学时学分:4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了解群体与组织)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第七章大众传播(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1)了解传播制度(2)理解媒介控制(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2)理解抽样调查法(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1.考试方法:闭卷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2018年中传新闻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五篇范文)

2018年中传新闻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五篇范文)第一篇:2018年中传新闻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中传2018年新闻学、舆论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二、新闻学考试科目本参考书目适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学术硕士考研使用。
1、新闻学考研科目为四门:公共课1:政治100分(题型后附)公共课2:英语100分(题型后附)专业课1:712:新闻传播史论150分。
专业课2:815:新闻实务150分。
2、新闻学专业包含五个方向:01新闻史、02新闻理论、03新闻业务、04网络新闻及新媒体、05报刊理论与实践。
但初试考题都一样。
因此考生可以暂时不用决定报考方向,等10月份报名时再行决定。
3、其他疑问都可以按上面的联系方式问师哥,并且三月会有新人讲座,请关注微博@夏日之阳新闻传播考研的通知信息。
参考书目叮嘱一句,不是我同情你们,可是你们要看的参考书目实在是,太多了555…而且这些书目之间有着微妙的逻辑关系,希望你们以此为逻辑线:新闻学、舆论学考试,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理论、广电史论与前沿、新媒体理论部分。
其中,新闻理论是价值观指导,是“目的”,新闻广电业务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新闻活动,是“实践”,传播理论是对新闻活动效果的“分析”。
新媒体则是当下的大环境,会影响目的的实现,业界的实践,和传播的效果。
新闻史则是以古知今的东西了。
所以落实到参考书目上,没什么重要不重要的书目,书本身微观的知识点是必须要看的,但光看书还是考不到高分,还要思考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因为新闻学硕看起来好考,但其实想考第一也挺难的…不过没关系,你只要肯跟着师哥走,师哥神级团队会好好教你的。
在那之前,尽可能地把参考书目仔细看,看的时候一定要每本书画框架图,并且思考“书和书之间的联系”。
这样,你才能做这天书一样的题目啦~712新闻传播史论(简称专1,或史论)1)基础书目新闻与广电史1、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李磊:《外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新闻理论4、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5、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传播理论6、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8、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拓展书目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24、常江:《广播电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15新闻实务(简称专业课2)1)基础书目1、熊高、熊倩:《新闻采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方毅华:《新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李舒:《新闻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拓展书目徐明华:《网络新闻采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修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第二篇:广播电视新闻学阅读书目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带“△”号者为重点推荐阅读书目)(一)新闻工具书1、《新闻学大辞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世界新闻出版大典》,新华社国际部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3、《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4、《外国著名报纸概略》王泰玄著,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二)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5、《新闻法规政策须知》,中宣部新闻局等编,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6、《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7、《新闻职业道德教程》,陈桂兰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8、《新闻道德评价》,[美]罗恩·史密斯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9、《报纸的良知》,[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10、《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11、《论表达自由》,甄树青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三)新闻史1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附有校正200条)△13、《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1949-1988),方汉奇、陈业劭编著,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15、《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16、《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17、《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孙玉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18、《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9、《世界新闻史》,李瞻著,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版20、《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张隆栋、傅显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1、《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著,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22、《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3、《60分钟——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唐·休伊特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四)新闻及传播理论24、《论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5、《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6、《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1985第三篇: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复习历程:2011年12月——2012年4月在媒体实习2012年5月——2012年6月把所有的资料都买来,把两门专业教材基本看完并开始做笔记(709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813文史要览部分)2012年7月——9月到北京上新详旭专业辅导和一对一,根据老师们给梳理的思路和笔记,以及同学们互相交流的经验,回来大量阅读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笔记。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大纲设计及问题详解

注:名词解释中下划线部分为关键词,缩小字(11号)为辅助理解信息,建议记住。
本文档限于期末考试,如不全面,还请谅解。
《传播学概论》考纲填空题1.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的科学,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其研究对象。
2.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是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3.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代码。
4.媒介是传播或负载信息的物质实体。
5.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
6.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7.信息需要以物质(如纸张、胶片、光盘等)为载体,以符号(如语言文字、影像、图画、声音等)来表现。
8.与“伊里调查”一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其研究结论进一步否定了“魔弹论”效果观,加强了传媒效果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
9.传播学界四大先驱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5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2.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提出新闻选择过程的把关模式。
13.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14.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集权主义理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同样体现了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
16.传媒“把关”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应该考虑传媒系统的内部因素外,还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或社会因素考虑在内。
17.《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 新大纲 传播学概论部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新大纲传播学概论部分传播学概论部分(一)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传播学的形成必须有科学的发展做基础,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因此,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2.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及早期的重要人物和理论早起人物和理论 1杜威和实证哲学他较早认识到现代传播对于社会存在的意义。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目的《传播学概论》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为了达到真正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能力,应将识记传播学理论知识与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试题中设置较多主观题,检验学生运用传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量100 分钟。
题目要紧密结合当前传播实践命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传播学理论解决传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生讲课(课堂讨论)、出勤三方面。
分别(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10%、20%、10%。
考试(以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
出勤方面,每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扣完出勤分为止。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绪论考核内容:1、学习这门课的意义2、如何学好这门课考核要求:1、把握学习传播学知识的重要价值2、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考核内容: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考核要求:1、掌握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2、理解传播的定义3、把握传播学研究的意义4、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内涵5、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6、了解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考核内容: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考核要求:1.了解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的作用2.熟知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5.了解“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6.掌握信息社会的概念与特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考核内容: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考核要求:1、掌握符号的概念与特点2.编码和解码内涵3.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4.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5.把握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6.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外实训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新媒体概论》考试大纲(一)新媒体的技术文化发展史
1.互联网
2.万维网
3.手机
4.个人电脑
5.APP与客户端
6.基于电脑及手机的媒介生产的转型与发展
(二)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数字新闻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2.网络新闻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3.新闻网站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4.新闻客户端的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三)媒介融合的理论、实务与发展
1.媒介融合的理论与历史
2.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3.媒介融合与报纸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4.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融合
5.三网融合
(四)移动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1.移动新闻的概念与发展
2.新媒体公民新闻的出现
3.社交媒体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4.移动新闻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与版权、新闻伦理及网络舆情
1.数字版权
2.防火墙
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与传播伦理
4.新媒体事件
5.网络舆情
(六)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实务与理论建设
1.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特点
2.微博、QQ、人人网、微信的中国发展
3.中国手机媒体的发展特点
4.网络视频和视频网站的中国特点和传播模式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传播学概论》考试大纲(一)传播学史
1.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2.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及早期的重要人物和理论
3.传播学学术流派、范式及其观点
4.传播学在中国
(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体系
2.思辨研究法
3.实证研究法
4.定性研究法
5.定量研究法
6.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三)传播与人类传播史
1.有关传播概念的多种观点
2.传播的界定与本质
3.传播的类型
4.人类传播简史: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和规律
(四)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的界定
2.信息的特征及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3.信息与讯息、信号
4.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5.有关符号学的理论
(五)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的定义
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相关理论
3.群体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相关理论
4.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形式与功能
5.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形式与功能
(六)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有关传播过程的几种观点
2.传播模式的类型
3.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
4.重要的传播模式
(七)传播的功能
1.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历程
2.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八)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1.传者的界定以及传者与施控、受控
2.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
3.“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修正、发展与批评
4.把关人理论
5.媒介组织及其结构
6.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
7.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控制和社会顺从
(九)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2.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消费文化
3.新闻传播与文艺传播
(十)传播媒介
1.媒介的界定
2.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3.媒介的演变
4.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5.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6.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7.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8.移动终端媒介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9.媒介融合
10.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
11.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多伦多学派的媒介观
12.媒介分析理论
(十一)受众
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
2.受众观的变迁
3.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与解读方式
4.受众的反馈
5.受众的分化
6.受众商品论
7.受众的权利
8.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
(十二)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2.早期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
3.传播效果的类型
4.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
5.枪弹论的社会背景、理论支撑、实现的条件及主要观点
6.态度劝服研究
7.宣传研究
8.有限效果论
9.两级传播论
10.使用与满足研究
11.创新扩散论、网络分析
12.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
13.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14.适度效果论
15.议程设置、铺垫作用、议程建构理论
16.知识沟、数字沟理论
17.媒介对现实的建构
18.培养理论
19.电视暴力研究
20.第三人效果理论
21.性别研究
22.媒介效果理论的新发展
23.对传播效果研究的批判
(十三)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1.新媒体传播研究:形式与发展
2.互联网群体传播研究
3.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与文化帝国主义
3.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
4.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
5.媒介事件
6.媒介素养
7.媒介生态
8.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
9.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
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