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

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

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

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两汉:官私并行。

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魏晋南北朝:国子学。

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

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

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

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是秦代施行愚民政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 志之一。
六、汉代教育
汉代学制:汉代官
学制分五级:在中央有 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 政系统分学、校、庠、 序四级。由郡国县邑举 办的称学和校,由乡和 聚开办的称庠和序。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 代 太 学 讲 学 图
以吏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没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
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
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 以法为教: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 意思是说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能是朝廷的法令,法令要求你作什么
你就作什么,不能有丝毫违背。
• 选士制度:隋唐时期创立科举考试制度,废九品中正制,唐 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 。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在校里成绩优秀者,选入 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成人先试于州县,及格后 再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所谓“制举法”,特种考试 ,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 之才。
汉代教育
考试与视学。汉代太学没有规定修业年
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所 以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西汉太学、博士 试策学子,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射策”, 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签考试。
这种方法始于武帝时,由主试者设问题 若干,按照难易的性质分为甲乙两科,后 来还有丙科。主试者把这些难题写在帛上 面,密封好不让泄露,任凭被试者随意取 出一种或两种解答,以他们所答试卷而评 判优劣。试策合格曰“中”,分别授予不 同官职。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chéng yùn)、上庠 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影响

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影响

一、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

在我国通过一定形式选拔、考核并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在原始社会,选贤任能成为推举首领的主要方式在氏族社会曾长期存在。

“能者”,是指有某项发明或专长者;“贤者”是指用氏族的传习衡量,品德高尚者。

原始社会末期,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接班人,除了才能出众,其道德高尚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由诞生到发展直至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诸如兴办官学选才制、“乡兴贤能”制、贡士制、世卿世禄制等,主要是采取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才能世代为官。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主要实行“察举征辟制”。

察举制是通过地方官的考察、推荐,将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荐出来,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所谓征辟制,就是皇帝直接下诏“征召”人才为官和政府行政长官自行“辟除”(聘任)属员制度。

征辟者无需考核即被授予高官。

察举制度和征辟制度,虽然比夏商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有进步,也选拔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治国的人才,但由于缺乏客观的人才选拔的标准,加上有荐举权的官吏营私舞弊,滥用职权,以至于出现了“权贵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常以穷退见遗”[①]的现象。

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反常现象。

这首古谚谣深刻揭露和无情嘲讽了荐举制的弊端。

这种现象到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时发展到了极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比汉代多了一条以推荐考核为选官途径的“九品中正制”。

它是在对东汉察举制的反思与损益的基础上创设的,但在其实际操作过程中,选举大权几乎全部被盘踞朝廷的士族高官所垄断,而品第士人的标准也就逐渐舍弃才德,不论贤愚,专讲家世门第。

南北朝后期,察举制实施的重心开始向考试方面转移,依靠门资选士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局面。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土制度1、教学时数:4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时期西周的贡士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理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掌握两汉的察举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如科举的科目、考试的形式、考试制度的完备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贡土制、养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3、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察举制、科举制。

4、教学难点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难点为科举制的发展。

尧舜时就有“四岳”荐贤,”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选举传统。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土西周地方选土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乡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选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主要的是按照统治者规定的选择标准,控制被选者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三)学校贡士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土”向王宫中报,选其中俊秀白^升送司马,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第二节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得土者昌,失土则亡私门养土公门养土一、选土的方式(一)招聘1.国君亲自登门求才(魏文侯段干木)2.重金礼聘(齐桓公)3.靠计谋招揽(秦穆公百里奚)(二)举荐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三)自荐毛遂自荐这三种选土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土”二、用土与养土士的特点:“资于身”、“资于口”用土要做到:“责人则以人”,“权而用其长”养土:1.知土2.爱士3.礼士4.以诚待土5.虚心纳谏,贵直言第三节两汉察举制度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夏商周时期,开始设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国学和乡学,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孔子等大师广收门徒,推动了教育的普及。汉代太学作为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古老高等学校齐名,同时私学也发达,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选士制度增添了九品中正制,然而后期该制度被世族豪门操控。唐代教育繁荣,建立了完备的学制体系。整个演变过程中,重视道德培养、忽视才能技能训练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而各个时期的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中国高等教育历史

中国高等教育历史
中国高等教育历史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高等教育
1、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我国古代从很早时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建立起一些教育制度及机构。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学校。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当时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二)中国私学的发展
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朝代,学熟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
官学教育
(一) 中央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封建社会初起于春秋战国,全面确立于秦王朝,巩固于西汉,延续到清王朝,期间经历了二千多年历史。

其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涵和举措非常丰富,成效也十分显著,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教政策和措施,二是选士制度和措施。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和措施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味着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但总的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即儒佛道并重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外,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书同文”、“行同伦”、“颁挟书令”、“设三老以常教化”、“以法为教”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巩固新兴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其贡献是推行共同文字、促进共同文化和共同伦理习俗,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教训是“焚书坑儒”和“以吏为师”,破坏了学校教育制度。

“以法为教”有其两面性,由政府统一地实施法治教育是其优势,但不能以法代数,否定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二)汉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汉代的文教政策及措施的指导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文教政策的核心。

具体体现在:第一,置明师,兴太学,大力发展官学;第二,广取士,重选举,逐步加重考试经术的成分;第三,读经和尊孔,汉代给孔子及其后裔很髙的荣誉和地位,把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尊为“经”,并专置五经博士,最典型的就是《白虎通义》。

其贡献是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官学、私学和社会教化都受到重视,并逐步建立起相应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遵循,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其教训是“独尊儒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都不许研究,使学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宣告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

古代选士制度

古代选士制度

汉代察举制度1、察举制度的形成选士制度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是从汉代开始(即汉代察举制)。

汉代选士制度秦和战国养士制度的发展,也是后世科举制的前身。

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为了抵御当时豪族地主势力的分庭抗礼,迫切要求争取广大知识分子以扩大其统治势力。

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下“求贤诏”规定了荐举贤士的程序,(令诸侯,郡守亲自劝请贤者,并以车驾迎至京师)强调地有才不举的官员要罢免,这一个“求贤诏”成为汉代选士的开端。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等人的建议,选士以儒家经术和道德原则为标准,(三大文教政策:兴太学、重察举、独尊儒术。

)并有了具体的科目和荐举名额、方式的规定。

武帝元光元年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并使各地官员察求贤才,这样较健全的选士制度就形成了。

实是以“乡举里选”做为基础。

2、察举的科目和形成汉代选士制度统称察举制,亦称选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地方的郡国长官和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长官负责察访人才,并向朝廷举荐。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主要有二:1、贤良方正2、孝廉(1)贤良方正:为中央选拔有才能的上层统治者。

贤良方正在察举制中地位最高。

开科无固定时间,一般是在国家有重大事件需要研究时,由皇帝下诏,让公卿郡守推举贤良方正,令他们就皇帝提出的问题书面发表方法和建议,这就是所谓的“对策”,对策符合皇帝心意的往往立即可以获得显要官职,如:晁错、董仲舒,等人都是通过贤良对策而得以应用。

(2)孝廉:由地方选拔人才,是察举制中最经常的科目,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到东汉逐渐制度化,按一定人的比例分配名额,“举孝廉,郡国二十万举一人”。

四十万人举二人……依次类推,不满二十万则两年选一人,对推举上来的孝廉起初朝廷一般不再进行考核就委任官职,东汉以后才增加了考试程序。

贤良方正与孝廉相比,贤良方正比孝廉地位要尊,孝廉比贤良方正要众,所以《文献通考》中说:“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者莫如孝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时代。

最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都亲自教育人民如何劳动和生存。

黄帝的妻子还教人们养蚕织衣服。

下面按照时代先后介绍古代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一)夏商周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据古籍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

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商周时是中央高等学府又是祭祀场所),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西周时代由于各种学校前建筑水池而得名,这种学校建筑形势曾为后代王朝所采用明清两代还在泮宫供奉孔子遗像供书生参拜)。

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

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

当时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

社会对新型文化的教育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当时产生了一批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私学大师。

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仅在《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还出现了象《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

当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

因此,他创设的私学规模愈来愈大。

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有二”之美称。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

(三)汉代汉代管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

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太学时最早的官办大学,汉代太学取代了商周似的辟雍。

西汉的辟雍仅保留祭祀功能)。

地方官学识军郭学校,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宏大,档次较高。

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相当可观。

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

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纳万人。

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

在洛阳有汉太学遗址,另外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又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

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

如东汉有名经师马融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就连西汉著名经师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以后,都在家专门收徒著书讲学。

汉代不管上官学还是上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而且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都可以求官。

(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使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

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

一般说来,这个时期的官学是衰颓的,只有个别朝代或个别地区的地方学校短期内比较发达。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

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

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汉代的选士制度实行察举制,察举至就是选拔的意思。

汉高祖以来既有选举士人举措。

汉文帝二年,下诏选士,对各地选上来的士人,经过测试加以任用。

汉武帝时,初选考外,又有察举孝廉等举措。

孝廉每年察举一次,中选以后,不必考试就可以委任以官。

所谓举孝廉,本是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名。

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来合称为孝廉。

汉代的察举结果主要有孝廉、贤良方正、茂才(秀才)。

如董仲舒以贤良方正的身份任官职,汉末曹操在二十岁石被地方举为孝廉,后来当了洛阳北部尉。

察举制本是选拔推举孝子廉洁之士的制度。

但到了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假冒作伪,走后门等现象。

这种制度与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有相似之处。

另外,孝廉中也有假冒的,如有人为了赢得“孝”之名声竟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父母吃;有人爬在冰河上,等冰融化了从冰下捕鱼给父母吃。

可是一旦被举为孝廉很快就原型毕露了。

民间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当了孝廉就不跟父母住一起了。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曹操曾下达“求贤令人”提倡“唯才是举”。

他的儿子曹丕(魏文帝)开始实行“九品选人法”。

就是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

魏文帝后,中正官任用世族豪门担任,所以为世族豪门的子弟开放,一般平民不得进入士流。

从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近400年。

隋文帝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

总之,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为保证世族特权而定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实际上是门第高低的标志,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五)隋唐唐代的教育十分繁荣,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

通称“六学二馆”。

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

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

比如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三个专业,医学专业包括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角法(拔火罐)五科。

针学专业学针灸,按摩专业学按摩治病和正骨术。

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比如日本来过十三批留学生,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医学等中国文化。

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

在选士制度方面,隋唐时期创立影响以后历代乃至现在的科举考试制度,隋文帝时废除自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推介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实行考进士选官吏。

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

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在校里成绩优秀者,选入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成人先试于州县,及格后再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

所谓“制举法”,是特种考试,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之才。

武则天时,又兴“武举”。

武则天曾亲自出马,在殿前考试武状元,为以后考试状元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代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其科目设置也不尽相同。

比较流行的是秀才(试方略五道)、金石(试时务策五道等),又有书法、算学、诸史、诗歌等。

时代教育机构选士制度夏商周国学、乡学春秋战国官学、私学、如辟雍、泮学汉代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魏晋南北朝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科举考试制宋元中央、地方科举考试制(元中断)明清中央、地方、如国子监科举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六)宋元宋代,基本沿袭唐代学校体制,中央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则设有府州县学。

值得一提的是民办学校“书院”。

书院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但唐代的书院多为藏书教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即著名的庐山白鹭洞书院。

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鹭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

南宋书院的兴盛时期。

据统计,宋代共建书院173所,南宋占136所。

南宋书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

在教学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后来的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二是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三是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一定的(争鸣)精神。

在选士制度上,宋代仍沿袭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但元代中断科举考试八十余年。

顺着书院这个话题我们接着介绍元明清三代书院的简况。

元代中断科举考试八十余年,教育上成就不大。

元代的书院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元代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

便于与世隔绝,自由讲学。

明清两代,书院教育仍有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书院达1500所以上。

但是明朝中后期相继出现了四次摧毁书院的破坏性行为。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天启五年(1625年)发生对东林党的大残杀。

当时宦官魏忠贤不仅残酷杀害东林党人,而且下令“摧毁天下书院,首及东林”。

另一方面,自元代至清末,官方对书院控制日趋严重,加强了财政,思想上的监督。

允许书院推荐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使官学、书院、科举逐步一体化。

书院失去了宋代书院的本来特色。

清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创办书院,至此,书院开始从幽静的山林项中心城市发展,各省相继建立了书院,直隶保定的莲池书院便建于此时。

(七)明清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各级学校也很齐全,府州县学及专门学校已发展到1700余所。

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

特别需要介绍的使明清两代的蒙学(也称乡校、村学、小学)。

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

据说,前几年联合国教科文基金会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启蒙丛书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广。

明清两代的选士制度:仍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乡试选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如果能够中举,从此可以迈入仕途,并有声名于乡里。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的就是举人。

但他中举后发了疯。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会试,各省的举人都可以应考。

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可以看作是会试后的复试。

会试之后又皇帝对会试录取者亲自在殿廷策问的考试,称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所谓连中三元,就是指乡试的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一般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经义,出题限于四书五经,(四书是宋代朱熹规定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文体要用八股。

第二类是诏告律令,即应用文,公文之类的写作;第三类是经史时务策,即针对历史或现实事物发表看法提出对策。

清光绪三十一年明令废除了科举。

自隋唐至清光绪31年,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

科举制有利也有弊,其优缺点见教材19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