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高清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高清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高清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高清完整版-word文档资料篇1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

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一)就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二)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

当然,本册的综合性学习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提供了若干个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增删。

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三)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

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四)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古诗词。

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五)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他们突出的特点是:(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电子课文合集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电子课文合集

1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018-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精选word文档 (13页)

【2018-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精选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篇一: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人教版语文电子课本(手机版)

人教版语文电子课本(手机版)

人教版语文电子课本(手机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2016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016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年级语文下册二年级语文上册二年级语文下册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年级语文下册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初中语文电子课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高中语文电子课本高一语文必修1高一语文必修2高二语文必修3高二语文必修4高三语文必修5高三语文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高三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高三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高三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高三语文演讲与辩论高三语文影视名作欣赏高三语文语言文字应用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三语文中国民俗文化高三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三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三语文中国小说欣赏高三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高三语文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高一语文第一册高一语文第二册高二语文第三册高二语文第四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1《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书人教版2022

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书人教版2022

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书人教版20221、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吞噬(shì)俯瞰(kàn)怂恿(sǒng)吹毛求疵(zī)B.酝酿(yùn)污秽(huì)修葺(qì)恹恹欲睡(yān)(正确答案)C.婆娑(suō)箴言(jiān)愧怍(zuò)惟妙惟肖(xiào)D.娉婷(pīng)腈纶(jīng)轻觑(xù)戛然而止(jiá)2、10.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

(正确答案)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D.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3、23. 下列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冬奥会展示了我国“二十四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正确答案)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记人、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小旦、小生、小丑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

4、关联词: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

[单选题] *特别甚至(正确答案)因此所以5、1公司号召大家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作为公司秘书的你说:“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你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礼貌、坦诚、平等、避讳是交谈文明得体的基本原则。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点缀(zhuì)聆听(línɡ)B、伫立(zhù)蹒跚(pán)C、徘徊(huái)褶皱(zhě)D、婀娜(nà)颔首(hán)(正确答案)8、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垂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B、火镰liǎn埋怨mái 结子jiéC、莞尔wǎn 焖菜mèn 竹篁huáng(正确答案)D、胡诌zhòu茶峒tòng 傩送nuó9、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夏感》第四课时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夏感》第四课时课件
返 回
1.作者写的是哪儿的夏天? 2.文章以“夏”为题,为什么只 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3.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 作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作者写的是哪儿的夏天?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 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 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 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 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 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 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 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 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 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言的美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 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 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 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 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 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 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 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 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这一部分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嗅 觉等多个角度描写出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显示了夏 天蓬勃的生命力。
(1)从字词的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美
(2)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美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言的美
(1)从字词的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美 如:“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 地长鸣”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 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 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 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 “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 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1《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而》)解词: 时: 按时;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解词: 故: 旧的( 知识);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学而不思则闰;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解词: 罔: 迷惑而无所得;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 解词: 愠: 恼恨。

翻译: 孔于说: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 那就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解词: 耻: 以,, 为羞耻翻译: 子贡问道: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解词: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 ;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注释
翻译: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 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 ,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在一起探讨问题, 是一种乐趣。
9、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 整夜不睡, 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 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翻译: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 ,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 ,讲的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
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
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 人为主。
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说
《观沧海》 是后人加的, 原是《步出夏门行》 第一章。《步出夏门行》 ,又名《陇西行行》 , 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 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
“邪径过空庐” 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
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 有“艳”辞(序曲) ,下分《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 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 ‘文' 也。”(《公冶长》)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e)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 ,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en d c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eng zhi)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耸立。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本诗选自《全唐诗》 。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 、《齐论语》 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 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李汉荣《山中访友》何其芳《秋天》原文阅读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操 步出夏门行 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