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社会单位。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学中常见的群落知识点。

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分布关系。

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可以分为主要种群和次要种群。

主要种群是指在群落中数量较多的种群,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次要种群则数量较少,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影响较小。

群落的结构还包括物种多样性,即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2.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是指从无机物(如裸岩)建立起来的群落,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群落基础上重新建立的群落。

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群落的顶极群落。

3.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寄生等。

竞争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同种群之间争夺资源的现象。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益关系的现象。

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是指寄生虫或寄生植物对宿主的危害或依赖的现象。

这些相互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4. 群落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功能。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生态位可以细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无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受到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位的差异是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物种竞争的基础。

5.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群落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稳定性以及环境稳定性等。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必定地区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点年纪组增添型稳固型衰败型性别比率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检查方法:样方法合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记重捕法:合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要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纪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数目的比率;b、种类:增添型( A )、稳固型 (B) 、衰败型 (C);增添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好多,老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固型: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比率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准期间。

衰败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许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展望种群数目的变化趋向。

5)性别比率: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必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目变化曲线:①“J型增添”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添”:种群经过一准时间的增添后,数目趋于稳固的增添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老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 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2) K/2 处增添率最大。

大部分种群的数目老是在颠簸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目会急剧降落甚至消逝。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截了当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那个区域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区别和联系:⑴、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尽管差不多上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生物群体。

例如一个水库里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而水库里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⑵、从概念的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的对立统一,共同坚持种群的相对稳固。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⑶、从研究特点上来看,种群最重要的特点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进展趋势如何,确实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点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点要紧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种群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⑷、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固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刻内坚持一种动态平稳,这种相对稳固要紧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统一体。

例如草原群落,在茫茫大草原上,有牧草、杂草等植物,也有牛、羊、马等动物,也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联系、相对稳固,长此以往草原群落看起来是一个静止的结构,但构成草原群落的每一种群内部,时刻都在发生新老个体的交替,每一种群的生物,不仅受非生物因素的阻碍,还受生物因素的阻碍,物质交换和能量流淌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进行。

3、例题分析:例1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集合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园,并无想象中的高大上,那份质朴踏实,却分外动人。

小儿心心念念要去地坛寻找史铁生的车辙,我也打算循其足迹而行。
不料,大红灯笼高高挂,门口两株大树,高调地吸住我的眼球。浑身红妆,在朔风中扭着秧歌,一副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架势。进门,四维立体的巨大的“春”字立在左边,铺天盖地红灯笼缠住右边 寂寥的走廊,憋得它一脸红彤彤。“庙会”这个词,此时还在上妆阶段,准备正月里盛装出场,却生动的惊艳了江南女子的眉眼。我一会惊叹通道上方一列列大红大绿的风筝,迎风招展,风情万种;一 会惊喜沿路一排排像极了红轿子的小摊位,虚位以待观礼人流的摩肩接踵,喜气盈人……一不小心竟忘了初衷。
远处有花树若隐若现,姹紫嫣红,煞是好看。我疑惑,寒冬腊月,北国也有这样的芳菲?绕道去看个究竟!左弯右拐,那些红影只在前方,被旁边的高树矮枝一掩映,越发娇艳。终于进入那块草坪, 满树红花,亭亭玉立,在一片萧索的冬日,横空一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画图,不能不引人注目。远看着那花开得实在太好,好像拍合照时,听到“一二三”的指令,同时绽放笑颜,每一朵都娇媚动人, 完美无瑕。三步之遥时,我恍然大悟,一树繁花,却经过乔装打扮,那些娟花,一支支细心缠绕在真树的枝桠上,一丝不苟地贴合树枝的朝向,如此真切的嫁接,可不以假乱真了。
我们从荷塘东边的小桥进入中心岛,蓝天,高树,咖啡屋,亭子,草坪,在夕阳余晖中,静谧祥和。转了一圈,草坪的长椅上,亭子边的长凳上,坐着几个老者,边看着荷塘上欢腾的孩子们,边云 淡风轻地聊天,夕阳余晖为他们镀上了柔和的金边。那对老教授也在其列,但我们悄悄走了,怕打破了那刻的恬淡和美。比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