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语言品味》练习
考点13 散文的语言艺术 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

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 叹盖碗是最好的茶具。
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 品味语言
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 口语词:第②段多处使用口语
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虽然在 词,如“挨巴掌”“多麻
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 烦”“怪怪的”,亲切自然,
18
(2)第二段画横线句中的“坐”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
①使用动词“坐”,写出了大茶壶在藤箱里的状态,表现出 大茶壶的厚重感。(2分)②“坐”字运用拟人手法,准确描摹出 大茶壶带给孩子的观感,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2分)
19
方法便笺
鉴赏、品味用词题答题思路
20
(3)文章第四段画线句的用词有何特色?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 用。 解析:
15
(1)文章第一段“喝茶未?”中,引号的使用有何表达效果?请简 要分析。 答案:
①表明是直接引用北人早起路上相逢的问候语。如实再现问 候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引号还起到强调作用,巧妙点题, 并有助于引出下文。(每点1.5分)
16
总结归纳
常见的标点及其作用
17
(2)第二段画横线句中的“坐”字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解析:
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 饶有趣味。
江苏省句容市中考语文复习指导系列散文阅读练习(无答案)

江苏省句容市中考语文复习指导系列散文阅读练习(无答案)《中考复习指导系列——散文阅读》一、概括要点1.概括特征,思路回顾:2.阅读散文《爬根草》,从全文看,爬根草有哪些特点?你的概括:修改:3.理清文脉,概括情节,思路回顾:4.阅读散文《回家的敲门声》,理清文脉,以“父母”或“父亲”为陈述对象,概括相关情节。
→→→父亲坐等为“我”开门修改:5.通读《观秦兵马俑》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3分)游踪所见(所想)所感⑴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秦兵马俑馆小厅⑵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秦兵马俑馆大厅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⑶二、品味语言1.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含义,答题模式:2. 阅读散文《翠湖》,理解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
你的理解:修改:3. 阅读散文《翠湖》,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你的理解:修改:4. 赏析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答题角度、答题模式:答题角度:答题模式:5. 阅读汪曾祺散文《翠湖》,赏析划线句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你的赏析:修改:三、本课总结,你的收获:四、落实方法,拓展训练最大的事情刘亮程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
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
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
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
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
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
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语言品味策略初探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语言品味策略初探发布时间:2022-08-14T02:20:53.324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7期作者:刘海燕[导读] 散文在初中语文中的占比较大,其“形散神不散”的特性,使得其教与学的开展,必然离不开“品味”策略的驱使与引领。
刘海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水源路学校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摘要:散文在初中语文中的占比较大,其“形散神不散”的特性,使得其教与学的开展,必然离不开“品味”策略的驱使与引领。
同时,通过对“品味”的借助与利用,可让学生在散文宽泛的取材中,精准把握其写法多样、结构自由、格式灵活的文学特性,并结合其中心与主旨,在其语言中找准作者的思想、情感定位,以逐步获得对文本语言特色、表达韵味的深度掌控。
可以说,建立在“品味”基础上的初中散文教学开展,可为学生“悟其神,会其意”而提供坚实保证,以更好助推学生的散文学习发展。
因此,教师在落实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指导与设计时,应以充分驾驭“品味”策略为铺垫,结合教学中涉及的不同题材、主题、类型的散文作品,从朗读、赏析、想象、比较的视觉入手,来做好对多元“品味”策略的渗透与融入。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在“品味”中读散文、悟散文、学散文的机会与条件,以更好提升散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延展性,来促进学生的散文鉴赏与品味能力升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语言;品味策略;初探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不同散文素材,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多元、丰富、宽泛,切有着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其“形散而神不散”的体裁特性,以及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体裁形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与设计提出了较高定位与要求,而且对学生认知发展有着全新界定与导向。
而且,学生只有从散文的字里行间入手,真正最近作者的内心深处,其对于散文的学习与理解必然更加充分,散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与延展性必然会全面强化。
这使得建立在语言品味基础上的散文教学指导策略落实,必然更易贴近学生的身心特性与认知诉求,也势必更利于散文教学实效的强化。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语言赏析

基本题型2:品评修辞手法。
课文回望:
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下面句子。 (3分)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仓,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一个忍 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瀑 布》)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 写紫藤萝花开时的状态,(1分)表现了它的生机 勃勃和美好可爱,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1分)
“战法”小结
1、赏析语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②句式——骈散结合、长短相间,特殊句式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形容词、叠音词等。 2、以“改、删、换”的形式来提问时,答题时 不要忽视“前加”和“后缀”。(判断的结论)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真题再现: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
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 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09年安徽中考题《枫叶礼赞》
答题思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解题方法:
形式 + 内容 + 作用(效果)
形式包括词语的特色、句子的修辞、句式运用、
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
内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这段话)对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基本题型1:揣摩具体词语妙用。
课文回望:
请说说句中划线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2分)
变化题型1:
基本题型2之最新变化
——品析可否增删词句和改换表达。
课文回望:
初中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散文阅读》第一课时导学案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基本考情2.明确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及常见题型3.掌握散文阅读语言类考点的解题思路【学习重难点】1.掌握散文阅读语言类考点的解题思路【课前演练】1.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2.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概括一下,以下四个题目分别考查散文阅读的哪一个方面吗?题目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题目二:请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题目三:文章第六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题目四: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问题二:以上四个题目分别涉及中考散文阅读的四个考点,你能对号入座吗?A.内容的提炼与归纳B.语言的品味与赏析C.段落的分析与把握D.情感的体验与启发。
问题三:在平时的散文练习中,对于散文的的语言你是从哪些角度品味和赏析的?【中考链接】问题一:从以下几道题目中,你能总结出中考对于散文语言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吗?1.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9日照)2.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019益阳)3.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二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2019兰州)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2019沈阳)【总结提升】【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所讲解题思路。
2.完成散文专项练习。
附导学案答案【课前演练】1.(1)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钻”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了春草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颂。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别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要紧特点是“形散神别散”。
散文别像小讲,有完整的故情况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非常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要紧表如今:1、时刻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谢谢土地是上苍的赏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怎么听雨,自个儿童年怎么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怎么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XXX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XXX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XXX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别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别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环绕一具中心,贯通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别知所云,别得要领,如此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别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咨询题时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生惟独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干明白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别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通成一具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也能够是人物。
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资料

综合演练:
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 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 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那树》 ➢“咬句”子“运呻用吟拟”人“的屠修杀辞”手等法词,写生出动了形人象类地残写忍出砍了伐人大类树残忍的砍情景, 表伐达大了树作的者情景,表对达树了的对同树情的以同及情对以人及类对的人谴类责的谴责之情。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 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 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 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 的心里。
——《那树》 本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速度之快,更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谴责之情。
第四: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①“
”一词(等词), 写出了
的特点或
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②“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
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3、“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 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 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 潭。”
——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夜听泉的多种层次。为下 文写从泉声中得到的人生感悟作铺垫。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散文阅读----- 语言赏析(一)

中考散文阅读-----语言赏析(一) 考点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近几年中考散文阅读语言赏析题型特点。
•2、学会从修辞和用词的角度答题的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正确答题。
一、链接中考1.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
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2010《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明媚,突出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请你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一串串的花朵上浅下暗,像盛满香料的杯子,清清的花香在春风里一次次掠过纯净,宽广的天空,让一个没有风景的村庄香飘四方。
“盛满”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掠过”一词突出了花香随风飘散的情态,“一次次”则突出了香气之浓,花期之长,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开花的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请你从散文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那一串串的花朵上浅下暗,像盛满香料的杯子,清清的花香在春风里一次次掠过纯净,宽广的天空,让一个没有风景的村庄香飘四方。
——2012《凝望一棵开花的树》“像盛满香料的杯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1分)“掠过”一词突出了花香随风飘散的情态,“一次次”则突出了香气之浓,花期之长,(1分)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开花的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分)二、学以致用1.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课文中精彩语句的品味赏析题。
要求:1.抓住要点,仔细分析,准确表达。
2.独立完成。
3.时间:5分钟。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A句。
(3分)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
3.请从用词的角度对B句作简要分析。
(3分)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
三、教师寄语:•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见南山(2016 宜宾)李汉荣①我是山里人。
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
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
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
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
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
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
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
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了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
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
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
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⑾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⑿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⒀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⒁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⒂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⒃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⒄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⒅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本文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6分)①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
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菊事(2015 山东)丁立梅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
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
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
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
咬一口,鲜透牙。
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
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
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
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
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
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
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
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
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
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
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
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
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
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
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
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
几棵青菜,几朵菊花。
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
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
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
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
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
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
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
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
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
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分)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3分)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2)从修辞角度,赏析以下两个句子的妙处。
(6分)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
4.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4分)知识储备怎样赏析语言1、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从描写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情感哲理、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赏析。
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要围绕“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性格、心情”,“表达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等来分析、解答。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需要赏析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些词语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情、性格等。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修辞方法: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通感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性格),表达……情感。
2、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内容,表达……情感,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4、对比:强调或突出…… ,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5、反复:加强语气,突出地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表达了……之情,或突出人物的……感情。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含蓄而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点。
2、衬托(正衬和反衬):用……的……衬托……,使某形象更鲜明,增强文章表现力。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是突显描写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故事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6、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作用:含蓄表达作者……的理想(人生观)。
8、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9、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点明主旨,增强文章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