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辨症技巧1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
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
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
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
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
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
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
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1. 斑疹(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
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
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
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
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皮肤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部位之一。
因此,皮肤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正确的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皮肤病诊断1. 仔细询问病史在进行皮肤病诊断时,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病程等情况。
通过患者的描述,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缩小诊断范围,提高诊断准确率。
2. 仔细观察皮肤表面医生在进行皮肤病诊断时,要仔细观察皮肤表面的情况。
包括局部皮肤颜色、纹理、温度、触感等,还要注意有无脱屑、溃疡、结痂等病变。
通过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皮肤病的类型,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3. 进行皮肤病相关检查除了仔细观察皮肤表面外,医生还可以进行皮肤病相关检查,如皮肤组织活检、血液检查、皮肤菌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诊断,排除其他疾病,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二、皮肤病鉴别诊断1. 鉴别不同类型皮肤病在进行皮肤病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不同类型的皮肤病。
有些皮肤病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医生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鉴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 区分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是常见的皮肤病,两者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医生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病程等特点,区分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3. 区分炎症性皮肤病和免疫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和免疫性皮肤病在临床上常常难以区分,但治疗方法却完全不同。
医生在鉴别诊断时,需要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清免疫学指标、皮肤组织活检等方法,确定疾病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要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皮肤表面、进行相关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鉴别诊断中,医生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区分不同类型的皮肤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是论治的前提。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一、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四种诊察方法,亦称“四诊”。
其对皮肤性病的诊断,亦不例外。
(一)望诊望诊就是医者借助视觉来观察病人神态、皮肤、毛发、爪甲和舌、苔等异常变化,以测知机体功能状态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态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从而得出有神、无神的印象,这对病情的轻重可以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般而言,患者目光有神,精神奕奕,表情自如,意识清楚,反应敏锐,是为“有神”,表明患者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得病,其势轻浅;若目光晦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则为“无神”,表明患者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已衰,病情严重。
就皮肤性病而言,新病或病情轻浅者,一般神态改变不大,若病久或病传入里,伤及脏腑气血者,则可表现为无神或失神之象,如痈、疖所致的脓毒血症,严重的药物性皮炎,天疱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望皮损这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观察皮肤损害的不同特点,包括:(1)类型如红斑、丘疹、风团、水疱、鳞屑、脓疱等。
不同类型的皮损,常提供辨证的重要内容。
如红斑,一般提示营血有热,风团提示有“风邪”,脓疱一般提示有“热毒”。
(2)部位很多皮肤性病有其好发部位,这往往有助于诊断。
例如扁平疣常发于颜面部、手背部;硬红斑多发于小腿屈侧等。
中医学还可根据皮损的部位,联系经络脏腑进行辨证治疗。
如发于唇部者多系脾胃经,鼻部者多属肺、大肠经,胸胁部者多为肝、胆经。
(3)颜色不同皮肤性病的损害,其色泽亦可不同,如白癜风和黄褐斑。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总结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总结一、常见皮肤病的鉴别方法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生病变。
常见的皮肤病包括湿疹、过敏性皮炎、银屑病、癣菌感染等。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皮肤问题,医生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与诊断。
本文将总结几种常见皮肤病的鉴别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辨识不同的皮肤问题。
1. 湿疹与过敏性皮炎的鉴别湿疹和过敏性皮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皮肤问题,它们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红斑、水泡、渗出物和搔抓损伤。
然而,在鉴别时仍有明显区别。
湿疹通常会在婴幼儿期出现,并可延续至成年。
它多发于面部、颈部及四肢伸侧等处,且往往呈对称分布。
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瘙痒感,进而导致反复的搔抓损伤。
过敏性皮炎则是一种发作性反应,较多见于成年人。
它通常呈对称分布,并以接触部位为主,如双手、手腕、脚背等。
患者体现出来的瘙痒和不适感常常有针对性地与接触过的物质相关联。
2. 银屑病与湿疹的鉴别银屑病和湿疹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皮肤问题,但它们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
银屑病最常见于头皮、四肢和背部等处。
它的典型表现包括红斑,覆盖着白色或银屑般的鳞片。
这些鳞片易于脱落,并可扩展到周围区域。
虽然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瘙痒感,但一般情况下并不剧烈。
湿疹则是具有泛发性红斑、水泡、皮肤增厚和剧烈搔抓损伤等特点。
与银屑病不同,湿疹通常在发作期间伴有明显的搔抓损伤,且可出现渗出物。
3. 牛皮癣与银屑病的鉴别牛皮癣和银屑病是两种常见的角化异常性皮肤疾病,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牛皮癣以局限性或广泛性斑块为主要表现。
这些斑块通常呈现银灰色或灰白色,并具有显示出粘连情况下脱落的表面。
虽然有时会伴随轻微的瘙痒或刺激感,但一般不引起患者过多关注。
银屑病则更广泛地分布于全身,尤其是四肢和头部。
它所表现出来的红斑和鳞片比牛皮癣更加明显。
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和肿胀等其他并发症。
二、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方法针对常见的皮肤问题进行准确诊断很重要,因为各种皮肤问题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

中医外科之皮肤病资料整理一、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疾病。
二、辨证概要(一)辨自觉症状1.瘙痒:风痒、湿痒、热痒、虫痒、燥痒(虚痒)2.疼痛:热痛、瘀痛、寒痛3.灼热:热4.麻木:气血不畅、经络阻隔5.蚁走感:虫、气血不周⑴ 斑疹(macules):限局性的皮肤颜色改变。
① 红斑:热(风热、血热、湿热、热毒、血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 紫斑:热毒、血瘀③ 白斑:气滞、气血不和④ 黑斑:肾虚、血瘀⑤ 褐斑:肝血虚、肾虚⑵ 丘疹(papules):高于皮肤的小丘形突起。
直径<0.5.① 小而密集伴瘙痒者:风热② 大而色红者:血热③ 紫色:热毒④ 皮色:瘀滞、风寒⑶ 疱疹(vesicles):有腔隙高出皮面的损害。
① 清:湿 . 浊:湿毒。
② 周围红晕、红斑上起水疱:湿热蕴结③ 血疱:血热⑷ 脓疱(pustules):高出皮面而含有脓液的疱。
湿热、热毒炽盛⑸ 结节(nodules):位于皮肤或皮下的实质性小团块。
直径>2cm,称肿块。
① 红色:血热蕴结、血瘀② 皮色:瘀滞、痰核⑹ 风团(wheals):皮肤上的局限性水肿隆起。
① 红色:风热② 白色:风寒2.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
主要有鳞屑、糜烂、痂、抓痕、皲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瘢痕等。
⑴ 鳞屑(scales):皮肤积聚的鳞片状皮屑。
急性病:余热不清。
慢性病:血虚生燥。
脂性:湿盛。
干性:血燥。
⑵ 糜烂(erosions):表皮破损后的浅在湿烂面。
愈后不留疤痕。
(溃疡:破损深达真皮或更深,愈后有瘢痕)白色:湿。
红色:湿热。
脓液:湿毒。
渗液淋漓:湿盛。
⑶ 痂(crusts):皮损处渗出液与脱落组织或与药物混合后干枯而结成的附着物。
脓痂:热毒。
血痂:血热、血瘀。
滋痂:湿热。
⑷ 抓痕(excoriations):搔抓引起的线状损害。
多为风盛或内热。
⑸ 皲裂(fissures):皮肤断裂出现的线形裂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一)自觉症状 瘙痒: 疼痛: 灼热: 麻木: 蚁行感:
囊肿:内含液或稠泌物-囊损。 皮内-隆或触及-弹性感。
原发损害
结节 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如结节性红斑等。
四、辨皮肤病的性质
急性多实,慢性以虚为主。 1. 急性 发病急,红、热、疱、
辨证论治
8. 补益肝肾法: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 温补肾阳:肾气丸、右归丸.
二、常用医药
常用西药: 1. 抗组胺: 扑、西替、西米替丁等. 2. 激素: 强松、地米. 3. 抗病毒:阿昔、更西、病毒灵. 4、抗真菌:灰黄、斯匹、氟康脞。 5 免疫调节:干扰素、左旋、胸腺. 6. 维A酸类:维胺脂、阿维A等
内治 中医药:辨证论治 西医: 病因+对症治疗
外治: 性质、浓度、剂型
辨证论治
一. 内治法 1. 祛风止痒法
风热:银翘散、桑菊饮、消风散。 风寒:麻黄汤、麻桂各半汤。
辨证论治
2. 凉血解毒法 实热:五消饮、黄解汤. 血热: 犀地汤、化斑解毒汤.
3. 除湿利水法 湿热、暑湿证:茵蒿汤、萆湿汤。
即强调人体内部协调完整性、 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统一性。
一、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以五 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气血津液等把体 表各部与内脏有机联系在一 体: 统而言之: 肺、脾。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分而言之: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脏腑机能失调、通过经 脉反映到体表。
体表组织有病、亦可反 映到脏腑
辨经络部位
面乳部:阳明经。 如粉刺
耳前后:少阳、 三焦经。 如蛇串疮.
辨经络部位
选用引经药: 手太阳:黄柏、藁本; 足少阳: 柴胡、青皮; 足少阴:独活、细辛。
六、辨发病部位
1. 上部辨证
多为风温、风热。 常见病:热疮、
黄水疮。
六、辨发病部位
2. 中部辨证 病因: 气郁、火郁。 常见病:带状疱疹、 乳房湿疹。
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皮肤病虽发于外, 但与脏腑、经络、
营卫气血等有密 切内在联系, 治疗皮肤病-整体观念。
2 、辨皮肤结构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二、辨皮肤病病因病机
外因: 风、湿、热、虫、毒。 内因: 血瘀:
血虚风躁: 肝肾不足:
皮肤病的病机
病机 气血不和, 脏腑失调 邪毒结聚
三、外用药治疗
特点:
局部浓度高、系统吸收少, 取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理论基础: 药物经皮吸收.
外用药治疗
1、 外用药剂型 溶液:黄柏液、三黄地榆液等。 酊剂:百部酊、槿皮酊、癣药水等。 粉剂: 湿疹粉、二妙散、青黛散等。
皮肤活检术
患者,男,76岁。左 股外侧可见一直径 5cm大小斑块,边界 清瘤?
确诊:鳞状上皮细胞原位癌 建议:扩大切除
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论治原则
生风、生湿、化燥 致虚、瘀、化热、伤阴
风
特点: (1)风善行数变,
如瘾疹、游风。
风
(2)风为阳邪,其性燥烈耗阴, 故 肤燥、瘙痒、鳞屑。
(3) 风性趋上,如面游风、白屑风。
湿
特点: (1) 湿为阴邪,
与气血相搏--水疱、 糜烂、渗出等。
湿
(2) 湿性粘滞,留 着难去,如湿疮。
(3)湿性重浊,病 见下部、 二阴等。 如脚湿气。(两烂 病)
辨发病部位
3. 下部辨证 病因:寒湿、 湿热。 常见病:臁疮、足癣。
辨发病部位
不同皮肤病-有其好发部位。 1、疥疮-指缝、肢屈侧 2、热疮-皮粘交界处 3、银屑病-头皮、肢伸侧 4、痤疮-脂溢部 5、湿疣-生殖器
结合西医检查
1、皮肤活检术 2、真菌检查(真菌性皮肤病) 3、免疫荧光检查(红斑狼疮等) 4、过敏原检测(过敏性病) 5、性病学检查(性病)
皮肤病专题讲座
皮肤病辨证技巧 常见皮肤病诊治
皮肤病辨证技巧
概念: 文献: 古代未独科 近代专科专病
皮肤病
发病率: 特点:有形可见、望而知之。
常见多发、顽固疑难 影响:外观、不适、心理、能力、亡。 学习方法:看图识病、视觉记忆。
皮肤病辨证技巧
辨证论治: 中医-指导临床-诊病-基本法则,
热
外感热邪、脏腑实 热,蕴肤薰蒸为患。
致病特点: (1)热蕴肌肤,
如紫癜、药疹。
热
(2)热盛肉腐-脓疱糜烂。
(3)热为阳邪,其性暴 烈,如抱头火丹。
虫
虫毒致病: 直接伤害:如疥疮; 毒素过敏:如虫咬皮炎。
毒
药物毒, 食物毒、 漆毒、 虫毒等。
毒
(1) 病史 (2) 潜伏期。 (3) 特点:
辨证论治
4. 养血润燥法 血虚风燥: 四物汤,当归饮. 血热风燥: 凉消散.
5. 活血化瘀法: 气滞血淤:桃四汤、通络活血方. 瘀血凝结:通窍活血、血府逐瘀汤.
辨证论治
6. 温阳通络法: 寒湿阻络:归逆汤、独寄汤 寒凝皮庳:阳和汤、独寄汤.
7. 软坚散结法: 痰核证:海壶汤加减. 瘀阻结块:活血散瘀汤加减.
辨证: 将四诊-综合分析归纳-诊断过程, 是中医识病方法,是治疗前提和依据。 只有正确辨证-恰当治法-预期效果。
皮肤病辨证技巧
1、辨皮肤与整体关系 2、辨皮肤结构与疾病 2、辨病因病机 3、辨皮肤病症状 4、辨皮肤病性质
一、辨皮肤与整体的内在联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人内在和体表各部、器官间-有机整体,
糜烂、渗液。 多为风湿热虫毒,实证为主。
与内脏关系: 肺、脾、心。
四、辨皮肤病的性质
2. 慢性 皮损:苔化、色沉、裂、 屑。伴发、甲变化。 病因:血淤\营血不足、肝肾亏、 冲任不调 ,虚证为主。 与脏腑关系: 肝、肾
五、辨经络部位
经络是体表组织 与脏腑器官间联 络渠道。 1、人体各部所 属经络
局限或泛发, 多种损害: 来势急而快。
血瘀
六淫、七情-气机不畅血瘀。 致病特点: (1)瘀阻肌肤-血点或瘀斑 (2)瘀积成块:结节、痛。 (3)肌肤失养: 肌肤甲错。
血虚风燥
慢性病机-脾虚: 发病 特点: (1)老年、失血、久病。 (2)皮损:
肝肾不足
先天、后天精血不足。
爪失荣-甲枯; 筋气失荣-疣; 肾精不足-毛脱; 肾虚黑色泛-面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