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变性病---综述

神经系统变性病---综述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021年4月
概述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损害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等组织的疾病。
许多变性疾病是神经组织在衍化、发育、成熟、衰老等过程中发生于分子生物学水平 的一系列复杂变化,进而表现为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障碍。
目前常用的神经变性疾病的分类是基于临床症候群的分类,然而随着神经病理研究的 进展,人们发现不同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病理改变。
如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痴呆的主要病理改变均是以a-突触核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路易小体, 因此一起被称为a-突触核蛋白病(a-synucleinopathy)。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分类系统也日益受到挑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同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分 子生物学改变,而不同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可以基于相同的分子生物学改变。
如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最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改变是tau蛋白的异常沉积,然而研究发 现有10%的临床诊断为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患者的分子致病基础是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 聚集,这一部分患者又可以归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额叶变异型。
目前常用的神经变性疾病的分类是基于临床症候群的分类,然而随着神经病理研究的
进展,人们发现不同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病理改变。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和皮层基底节变性的主要病理改变均是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和异常沉积。因此一起被称为tau蛋白病( tauopathy)。
此外还有β-淀粉样蛋白病( B-amyloidopathy)、TDP-43蛋白病( TDP-43 proteinopathy)
目前对这一系列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尚未完全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当患者朋友们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会经常出现晚上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容易出现做梦,这是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是一种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的症状。

1.感染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胸痛、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库鲁病或属慢病毒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能由麻疹病毒的突变株引起;寄生虫侵染,如脑型疟疾、脑型并殖吸虫病、脑型囊虫病;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亦可致脑膜脑炎。

一部分癫痫的病因是脑膜或大脑皮质感染后局部瘢痕形成为病灶。

2.中毒包括金属中毒,如铅中毒可致外周运动神经麻痹、铅中毒性脑病,汞、砷、铊中毒亦影响神经系统;有机物中毒,如酒精中毒、巴比妥类中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机磷中毒使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细菌毒素中毒,如肉毒中毒可致颅神经麻痹和四肢无力,白喉毒素可致神经麻痹,破伤风毒素可致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动物毒(腔肠动物、贝类、毒蚊、蜘蛛、河豚等所含毒素)亦可致神经症状(肌肉软弱、瘫痪、抽搐、共济失调等)。

3.遗传缺陷许多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病(如苯丙酸尿症、糖原贮积病、粘多糖病、脂质贮积病)、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帕金森氏病、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等)和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病。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而高、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营养障碍夸希奥科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个类型)患者可有震颤、运动缓慢、肌阵挛等神经症状。

维生素A 缺乏或中毒均可致颅内高压症。

维生素B族缺乏可影响神经系统,如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表现为多数周围神经损害,维生素B12缺乏可致亚急性联合性退行性变。

第17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17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苄丝肼与左旋多巴的混合比例为1:4。
司来吉兰selegiline
选择性极高的MAO-B抑制剂。 可选择性抑制主要存在中枢的MAO-B 型,抑制纹状体中的DA降解,其结果 是基底神经节中保存了DA,从而加强 L-dopa的疗效。本品又是抗氧化剂, 阻滞DA氧化应激过程中OH· 自由基的 形成,从而保护黑质DA神经元,延缓 PD症状的发展。
主要治疗药物
1. AChE抑制剂:他克林、石杉碱甲等 2. 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药:美金刚 3. M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
一、AChE抑制剂——多奈哌齐
对中枢AChE的选择性和专属性高。 多奈哌齐口服后吸收良好,进食和服药时 间对药物吸收无影响,生物利用度为100%, 达峰时间3-4个小时。 药物主要由肝药酶代谢,代谢产物中6-O脱甲基衍生物的体外抗AChE活性与母体 药物相同。主要经肾排泄,t1/2约为70 h, 故可每天服用1次。
【不良反应】 3. 运动过多症:是异常动作舞蹈症状的总 称,也称为运动障碍。 4.症状波动:服药3-5年后,有40%-80% 患者出现症状快速波动,重则出现“开-关 反应”。“开”时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 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一、拟多巴胺药——左旋多巴
【不良反应】
5.精神障碍 引起幻觉、妄想、 躁狂、失眠、焦虑、恶梦和情感 抑郁等。
石杉碱甲
从石杉科植物千层塔中提取的生物碱(我 国首创)对AChE具有高选择性。 临床用于老年性记忆功能减退及AD患者, 改善其记忆和认知能力。 石杉碱甲VI服吸收迅速、完全,F为96.9%, 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出汗、腹痛、肌震颤、 视物模糊和瞳孔缩小等不良反应。
他克林 tacrine
第17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 退行性疾病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的损伤、感染、肿瘤、神经血管疾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主要器官,是人体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脑部疾病1. 中风:中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大脑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

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2. 脑炎:脑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源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可导致发热、头痛、颈硬、意识改变等症状。

3. 脑肿瘤:脑肿瘤指的是脑组织中的异常增生,可以是恶性或良性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4.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其特征是大脑突发异常放电引起的意识丧失、肢体抽动等症状。

5.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障碍等。

二、脊髓疾病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膀胱和肠功能受损等。

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症状包括发热、肢体无力、呼吸困难等。

三、神经血管疾病1. 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症状与中风相似。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

四、其他疾病1.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2. 脑积水: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或脑脊液循环通道阻塞导致脑室扩张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MRI、脑脊液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不可逆性的损伤,如中风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康复和辅助护理也非常重要。

药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药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ComplexⅠ↓ GSH消失
两多两少
帕金森病的治疗
拟多巴胺药:补充脑内DA的不足,或抑制DA降
解,提高DA能神经的功能(L-DOBA) 中枢抗胆碱药:降低脑内Ach能神经功能上的优 势(苯海索 , Benzhexol) 其他:清除氧自由基(司来吉兰),预防DA神 经元自身中毒
一、拟多巴胺类药
(一)多巴胺的前体药 左旋多巴
DA-R过度兴奋→手足、躯 体和舌的不自主运动(表明l-dopa已
达耐受量,减少剂量可明显减轻)
2.精神症状
氯氮平
10%~15%
3.症状波动:40%~80%
“开-关现象”
开: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 关: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机制:DA的贮存能力↓
溴隐亭、司来吉兰等 调整用药方法
【药物的相互作用】
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酶,可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
他克林 (tacrine) 【药理作用及机制】 1.可逆性抑制AchE增加Ach含量 2.激动M、N受体 3.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由药物、缺氧、 老化等引起的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 是目前最有效的AD治疗药
他克林
【临床应用】 与卵磷脂合用治疗AD,延缓病程,提高患者认 知能力和自理能力 【不良反应】 肝毒性,胃肠道反应
(levodopa , L-DOPA)
≠BB B
L-酪氨酸
酪氨酸 羟化酶
多巴脱羧酶 L-多巴
NA
多巴胺
多巴胺β羟化酶
嗜铬颗粒蛋白 ATP
囊泡→
【体内过程】
外周>95%
L-dopa (前体药物)
副作用 L-芳香族氨基 酸脱羧酶
DA
(AADC)
中枢1%

神经系统变性病.ppt

神经系统变性病.ppt

鉴别诊断
①脊髓性颈椎病:有感觉障碍,无脑干受累。EMG多无神 经源性改变,特别是舌肌和胸锁乳突肌。CT、MRI可发现颈 椎管狭窄,脊髓受压。ALS的MRI晚期为脊髓萎缩。
②延髓和脊髓空洞:进展更缓慢,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 障碍,MRI可显示空洞存在。
③MMN:中青年发病,缓慢进展,不对称性肌无力及肌萎 缩。EMG为周围神经节段性、多灶性传导阻滞。GM1抗体滴度 高,免疫治疗有效。
• 反射异常 • 痴呆 • 感觉异常: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变性病的实验室检查
• MRI、CT:结构性改变。 • fMRI、MRS、 PET:功能性改变。 • 神经电生理:EEG 、EP、EMG。 • 生化、内分泌、免疫、代谢筛查等 • 分子生物学检查 • 病理检查
主要类型及特征
分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进行性肌萎缩 (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
*进行性延髓麻痹 (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 *原发性侧索硬化 (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
1 最常见,40岁以后多,男多于女,3~5%有家族史,慢 性起病、缓慢进行性过程,平均病程3~5年。
2 多单侧起病,远端→近端,上、下运动神经均受累。 3 运动障碍:远端小肌肉→近端→肢带→躯干→球部及
呼吸肌。活动不灵、无力、僵硬、运动不协调等。 4 肌肉萎缩:多自手肌萎缩开始,呈爪形手,肌张力低。
• 氧化应激:中脑自由基清除系统异常
• 线粒体损害、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 超载、免疫异常。
病理

帕金森

帕金森

塑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能促
进神经元的分化、多巴胺释放的 上调、纤维的形成,它还有分子伴侣样活性作用。
α-synuclein蛋白
α-synuclein基因常见的突变有第209位核苷酸
(nt209)的鸟嘌呤变成腺嘌呤(G209A),导致第53 位密码子的丙氨酸残基被苏氨酸残基(A53T)替代。基 因二倍、三倍重复,引起野生型α-synuclein增多,可 沉积在黑质神经元,形成寡聚体使神经系统变性。增多的 SNCA的多态性突变体也可引起散发性PD。还有A30P、 E46K基因2倍重复、基因3倍重复。错义突变较少见,三 基因重复较多见(涉及1.5Mb的一个区段),使外显子 也重复,蛋白表达量增加。
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有年龄老化、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兴奋性神 经毒以及钙的细胞毒作用、细胞凋亡、免疫学异常 等。其中尤以遗传学的研究更引人注目。
约10% PD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
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其余为散发
性PD,和基因相关的遗传位点见下表。

基因产物
DJ-1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是一种伴侣蛋白,可抑 制α-synuclein的积聚,保护线粒体功能。PINK1可保 护线粒体功能,通过活化TRAP1,拮抗氧化应激。 LRRK2参与突触小泡循环,促进神经生长,突变 LRRK2可引起异常蛋白的积聚及细胞凋亡。PGC-1α可 以拮抗氧化损伤,保护神经元和线粒体。PI3K/Akt及 Nrf2/ARE通路障碍,可引起PD的发生、发展。当 parkin、DJ-1、PINK1突变后,可阻碍这两条通路,故 也是靶向治疗的作用点。
65病率为0.4%,平均发病年 龄是55岁。近年来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 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健康宣教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健康宣教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健康宣教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性时,会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包括运动、感觉、认知和情绪等方面。

因此,健康宣教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预防和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常见病因是预防的第一步。

目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有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了解自身和家族的疾病史,减少暴露于有害环境等因素,有助于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风险。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规律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都对大脑和脊髓的功能有积极影响。

饮食方面,尽量选择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和健康脂肪。

同时,限制高盐、高糖和高脂的食物摄入,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

睡眠是大脑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时机,每晚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有助于促进记忆和学习能力。

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强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提高认知功能。

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可以有效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

此外,保持积极的社交和认知活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参与社交活动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和认知功能,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化。

与家人和朋友定期交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参加兴趣班等都是良好的社交活动方式。

认知活动包括解谜游戏、学习新技能、阅读和写作等,可以激发大脑的活力,保持认知能力的稳定。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测也是预防和管理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患病风险,并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是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通过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个人健康管理和预防,可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能力
语言
在熟悉环境中迷路
找词困难
行为
起始慢、易激惹、易怒
Alzheimer’s 痴呆的诊断标准(DSM-II)
1. 从原有较好或正常的认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 社会和职业技能下降。 2. 近事记忆障碍及至少下列表现之一: 语言障碍(找词困难) 不能执行技术性操作 视觉过程障碍(失认和结构障碍) 执行功能障碍(包括抽象思维和集中能力) 3. 认知障碍不是由精神疾病、神经疾病或躯体疾病 引起。 4. 这种缺陷绝对不伴有谵妄状态。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
低铜饮食 动物的肝、血,蕈类,贝壳类,豆类,
药 物 青霉胺
坚果类,巧克力,可可等。
饭前30分钟或饭后2小时服用 从小剂量渐加量至1-2g/day 症状明显缓解后减量。终身服用。 二巯基丙醇(BAL) 已被淘汰 硫酸锌 100-300mg tid 适用于肝型为主和症状前患者 手 术 脾脏清除,肝脏移植
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分类
原发性 (特发性)
继发性 遗传性:(1/10)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等
代谢性:铜、铁、氨基酸和脂质等代谢异常。 其它: 感染,外伤,肿瘤,血管性,药物中毒等。
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
慢性病程,症状主要取决于受累的部位 儿童起病者倾向演变为全身性 成人则倾向局灶性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 儿童起病:女性多见(6-16岁) 多表现为动作迟缓,有晨轻暮重。 婴儿起病:类似脑瘫表现,痉挛性步态为主, 但说话和智能正常。 成人起病:似PD表现,但小剂量多巴制剂即显 效,且长期应用不出现PD中见到的 副作用(药效衰退和异动症)。
氯氮平,氯硝基安定
特发性震颤(外科治疗)
毁损术:丘脑毁损术
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丘脑深部电刺激 优点:可逆性 破坏性小 可调节 易适应 可控制双侧症状
/~parkinsondisease
Huntington舞蹈病
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中年隐匿起病,缓慢进展 主要临床表现 舞蹈样动作 进行性认知障碍
1912 1921 1948 1956 1985 1991 1993 Wilson详细描述并命名该病 Hall通过家系分析提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uming报道本病与铜代谢障碍有关 Walshe首次应用青霉胺治疗 致病基因被定位于13q 致病基因被定位于13q14.3 致病基因被克隆,共有21个外显子。该基因 编码一个P型ATP酶,此酶参与铜跨膜转运 的代谢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变性:细胞新陈代谢障碍引起 的功能和形态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 脑和脊髓的上述改变
CNS变性病分类(Bobowick)
进行性痴呆 (皮质) 进行性痴呆伴其它神经系统损害
姿势和动作异常(锥体外系) 共济失调 (小脑) 肌无力和肌萎缩(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视力障碍 神经性耳聋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多为首发症状。主要为锥体外系表现。
包括:震颤、少动、强直、肌张力障碍、 姿位异常、步态障碍、言语含糊等 精神异常 早期人格和情感障碍 后期常出现智力下降 眼 K-F环 肾脏 血尿、蛋白尿、浮肿等 骨骼 关节畸形、身材小、甚至病理性骨折等 血液 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倾向等 皮肤 色素沉着,皮肤黝黑
19q13.3 CTG
9q13q21.1 GAA
3-37
7-22
35- 2000 200- 1186
小脑性共济失调(分类)
遗传性:
常色体隐性 Friedreich、共济失调伴毛细血管扩张等。 常染色体显性 不伴视网膜变性:SCA1-6。其中SCA3为 Mechedo-Joseph病。 伴视网膜变性: SCA7。
(集合成双股螺旋纤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
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
位于神经元外 核心是一个β-淀粉样蛋白,周围由退变的 神经元轴突和树突围绕。
AD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
1992 APP基因突变(21号染色体)
早发家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D,占家族性AD的2-3%
AD的鉴别诊断
血管性痴呆:Hachinski缺血评分 帕金森病
弥漫性Lewy小体痴呆:
临床特点为PD表现、视幻觉、波动性 认知功能障碍伴注意力和警觉异常。
额颞痴呆: 包括Pick病
其它迅速进展痴呆的疾病: CJD,脑炎等
AD的生物学检测
基因检测 CSF中低β-淀粉样蛋白作为AD诊断临床 使用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63% CSF中Tau蛋白测定的敏感性82%,特异 性70% 其它:脑脊液中神经元纤丝蛋白(NTP)、 生长抑素及托吡卡胺扩瞳反应。
Huntington舞蹈病
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动态突变疾病
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
一些遗传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某些基因的三核 苷酸拷贝数大大增加所致,且这种变化随着世 代的不断传递而扩大扩增。
特点: •临床严重程度与CAG的拷贝数相关 •存在早发现象(Anticipation)
已发现的三核苷酸动态突变疾病
分型:A、B、C、D、E、F、G 机制:选择性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部位, 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致肌肉麻痹。 适应证:主要为各种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疗效:多数患者可显著缓解,尤其是眼睑痉 挛和颈性肌张力障碍(包括痉挛性 斜颈)。 存在问题:远期会复发,但可重复注射。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手术治疗)
痉挛性斜颈: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定义: 促动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导 致的不自主动作和异常姿势。 以前曾经被翻译为:肌张力不全
是仅次于PD的第二大常见的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类(根据受累范围)
局灶性(1/2) 多为成人发病 眼睑部 口周部 喉部 颈部 前臂或手部 节段性(1/3) 累及邻近数个部位 全身性(1/6) 多为儿童发病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各疾病间的关系
多系统萎缩和多系统变性的区别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Shy-Drager Syndrome) 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多系统变性(Multiple System Degeneration)
多个系统损害的变性病的统称
Alzheimer Disease(AD)
痴呆最常见的病因,约占痴呆患者的2/3
美国有400万AD患者
AD成为75-85岁老人的第4位死因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意义越来越重要
AD的病理学
神经纤维缠结(Neurofubrillary tangle, NFT)
位于神经元内 电镜下发现由变异Tau蛋白组成。
AD的治疗
中枢胆碱酯酶抑制剂 Tacrine(Cognex): FDA批准的第一个上市药物 安理申: 5-10mg qd 卫材公司 艾斯能(exelon):1.5-4.5mg bid 诺华 代谢加强剂 氢化麦角碱(脑通):FDA也已批准 脑复康 三乐喜 其它:尚未定论 MAO-BI(司来吉兰) 钙通道阻滞剂 兴奋性氨基酸加强剂等
非遗传性:
特发性 症状性:中毒、维生素E缺乏、甲减等。
丁螺环酮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
丁螺环酮是5-HT1A受体激动剂,对DA受体也 有中等强度的亲和力。以往在临床主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焦虑药。
用法: 5mg qd在4周内加量至10mg tid 疗效评价:共济失调量表
轻:0-20分
稳定性 协调性 构 音 眼球运动
1993 ApoE e-4(19号染色体)
晚发家族性AD,风险增加
1995 早老素Presenilin-1(14号染色体)
早发家族性,占50岁前起病AD患者的 75%
1995 早老素Presenilin-2(1号染色体)
早发家族性,仅见于Volga German的家系
神经化学改变
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
疾病 基因定位 重 复 正 常 序列单位 重复数 异 常 重复数
脆性X综合征 HD SCA1 SCA3
Xq27.3 4p16.3
CCG CAG
6-60 9-34 6-39 7-40
60-200 36-121 40-81 61-84
6p22- CAG 23 14q32.1 CAG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Friedreich共济失调
特发性震颤(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阻滞外周和中枢的内源性儿茶酚胺。 心得安 120mg-240mg/d 50-70%患者缓解,缓解幅度为50-60%
心功能不全、哮喘和房室传导阻滞相对禁忌症
阿尔马尔 β受体阻断作用较心得安强5-6倍。 (arotinolol)10mg/# 起始5mg Bid 若效果不佳,可加至10mg Bid 扑痫酮(Primidone) 125mg/d,可渐加量至750mg/d
(皮质 + 神经系统其它部位)
上述变性病的共同点(临床)
起病隐匿,慢性病程,渐进性加重。 起病时常为单侧,不对称,随着病情进展, 演变为双侧较对称的损害。
可有家族史。
疾病晚期,病损的系统选择性可丧失。
上述变性病的共同点(病理)
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 胶质细胞反应 星性胶质细胞增生肥大
小胶质细胞增生
无炎性细胞
中:20-50分
重:50-70分
特重:〉70分
丁螺环酮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
结果 (n=24)
治疗前 29.7113.16(1460) 治疗三月后 21.0012.85(642)(P<0.001) 稳定性、协调性、构音和眼球运动各项功 能均显著改善。 副反应:头晕(5例),头昏和心慌(1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