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一力弹力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8.1 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作用效果等。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了解弹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正确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弹簧测力计、绳子、挂钩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比如拉扯一张纸,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5. 示例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测量数据,记录不同力的大小。

2. 题目:请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

答案:弹力的产生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并且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弹力的概念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弹力是否相同,从而深入理解弹力的特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弹力的产生条件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教案: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等。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力的示意图:介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力的三要素。

2. 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能通过示意图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示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拿出一根弹簧,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情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

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5.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力的示意图的意义。

6. 例题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铅笔和橡皮自行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三要素、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力的示意图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92,完成练习题14。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调零、避免超过量程、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刻度垂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理解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知道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恢复原状?3.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4. 讲解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 演示弹力的产生:用手挤压橡皮筋,松开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原状,产生弹力。

6. 学生操作: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变和恢复情况,感受弹力的作用。

7.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活动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床、弹簧门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是理解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例如,我让孩子们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8.1 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弹力的概念:介绍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3. 弹力的产生条件:介绍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产生的条件。

4. 弹力的方向:介绍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6. 弹力的作用点:介绍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3.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泡沫球、尺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泡沫球,观察泡沫球产生的力。

2. 概念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 产生条件讲解: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是弹力产生的条件。

4. 方向讲解: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5. 大小讲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6. 作用点讲解: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

7.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

8. 随堂练习:用尺子测量物体形变的大小,计算弹力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弹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形变部分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3)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8.1 力 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8.1 力 弹力》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8.1 力弹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工作原理;(4)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

(5)经历观察、描述和分析弹力的产生的过程;(6)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

(7)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用相关物理知识解决、解释相关问题的意识。

(8)乐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探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教师活动:展示蹦极、飞机牵引车拖飞机、跳板跳水运动员踩踏板、打台球等图片。

教师活动: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并描述物体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

人的自重向下拉弹性绳,弹性绳变长;牵引车拉飞机,飞机前进;跳板跳水运动员在起跳时会使踏板的形状上下摆动;台球杆撞击台球,球会飞出。

学生活动:列举身边的与力有关的例子。

新课讲解一、力是什么教师活动:讲解力的概念与单位。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物理学中力一般用F表示。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一下牛顿。

教师活动:讲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由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当讨论某一个力时,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受到力的物体称为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新课引入时所展示的4幅图片。

学生活动:找出屏幕上展示的4幅图片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师活动:理答。

按:理答要结合具体过程谈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形变和弹力教师活动:讲解弹弹力、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弹性限度等概念。

撑竿、弹性绳等受到外力后会发生形变,且发生形变时有恢复原状的趋势。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确定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为教学难点,而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重点。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大理石、弹簧、测力计等教具,以及实验记录表和学生实验手册等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然后,我讲解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我组织了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重点讲解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我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操作上,部分学生动作不够规范,测力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掌握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弹力概念的设计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弹力的直观理解。

苏科版物理8.1力弹力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8.1力弹力教学案

苏科版物理 8.1力弹力教学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弹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方向。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钩码等。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剪刀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体会弹力的方向。

5. 练习:让学生用气球、橡皮筋等材料制作简易的弹力器,观察和测量弹力的大小。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方向。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到了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理解了弹力产生的原因。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弹力的测量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弹簧测力计,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弹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索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性材料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我在引入环节通过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接触弹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测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

二、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这个规律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弹力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和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
2.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橡皮泥、钩码、刻度尺、条形磁体、小磁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1.活动:师生互动,掰手腕。

问:还有做什么要用力,能不能举些事例让大家感受一下?
2.教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觉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力已经有了认识,只是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过。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力
引导:我们知道做很多事情需要用力,但究竟什么是力呢?
(1)学生观察教材P44四幅图,投影展示并文字表达每幅图。

(2)分析每一个动作过程,总结出力的定义。

(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结论】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回答)
力的符号(F);力的单位(N)。

(3)活动:鼓掌鼓励一下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问:鼓掌要用力吗?一只手能鼓掌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说明了什么?。

【结论】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

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

(4)活动: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

问:磁体与小磁针之间有力的作用吗?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到结论的?这两个物体接触了吗?两个物体之间要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结论】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

2.弹力
引导:力,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感知力的存在呢?
(1)活动:学生实验。

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

问: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受力了吗?施力物体是谁?这四个物体受力后,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有区别吗?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呢?
【结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例如:气球、弹簧、橡皮筋受力后。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不能自动回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例如:橡
皮泥受力后。

(2)活动:手拉弹簧,将弹簧逐渐拉长,感受弹簧对手的力。

问:手拉弹簧时,手感觉受到力吗?这个力的施力物是谁?
弹簧伸的越长,手受到的力如何变化?
【结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则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3)活动1:手压气球。

逐渐用力。

问:气球受到手施加的压力,压力越来越大,气球的形变程度如何变化?
活动2:手拉弹簧,逐渐用力。

问:橡皮筋受到手施加的拉力,拉力越来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如何变化?
追问:气球能不能无限的压?橡皮筋能不能无限的拉?
【结论】在一定限度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程度就越大。

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引导:
(4)活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
【数据分析】弹簧的长度;弹簧的伸长量=此时弹簧的总长度—弹簧的原长问:拉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L之间的数量数学关系你能找出来吗?
【结论】在一定限度内,弹簧所受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L成正比。

3. 弹簧测力计
(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核心部件: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

(3)原理:在一定限度内,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程度就越大。

(4)使用方法:①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②校零;
③使用前应轻拉挂钩,减小与外壳之间的摩擦;
④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⑤读书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⑥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

(5)学生测量练习。

三、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全部要点,学生回顾总结。

四、课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