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斑点叉尾鮰养殖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要点

斑点叉尾鮰一、养殖品种简介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于北美中部流域或者大西洋沿岸地区,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进入中国。
体型较长,体表光滑无鳞,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高于2.5mg/L时能正常生长,在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
二、主要养殖技术要点1.清塘消毒老塘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放水前要充分晒塘,放水后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清塘消毒,在5~7天后可放水培肥。
2.鱼苗放养放入鱼苗前要做好试水工作,选择天气晴好的早上放苗。
放苗密度为水花5~8万尾/亩,夏花6000尾/亩,白鲢夏花500尾/亩,鳙鱼夏花200尾/亩。
3.饵料投喂饵料投喂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日投喂率在3~5%左右,投喂的时间一般是在早上8:00和下午18:00,同时根据天气和季节做适当的提前和推迟,主要的原则就是保证鮰鱼摄食积极。
同时,投喂要做好内服保健,定期拌喂“五黄精华液”+“应激维C”。
4.水质管理斑点叉尾鮰对于低氧的耐受力较差,为防止浮头,有条件的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爽,池中的溶氧要保持在3mg/L以上。
没有条件换水的就要适时使用粤海“EM调水王”和“富水美”来调节水质,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三、疾病防控1.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症状为病鱼在水中呈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溃烂,腹部肿胀,眼球突出,肾、脾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初夏。
主要防治措施: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消毒,内服大蒜素+“应激维C”。
2.爱德华氏菌病:病原为爱德华氏菌,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主要防治措施:同出血性败血症。
3.水霉病:鱼体受伤被感染后,受伤的部位会长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
主要防治措施:在捕捞、运输或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在捕捞、运输或放种之后用3%食盐水浸浴15-20分钟,水体中使用碘或者二氧化氯消毒。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 - 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鲴又称美洲鲶、沟鲶,原产美国,具有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生长快等特点,尤其适合加工生产。
斑点叉尾鮰新品种“江丰1号”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全国水产推广总站以及中科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培育,是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的15个水产新品种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点叉尾鮰“江丰1号”。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属鲇形目、鮰科、鮰亚科、斑点鮰属。
“江丰1号”以斑点叉尾鮰2001密西西比选育系为母本,2003阿肯色选育系为父本,杂交生产的杂交一代。
其中,2001密西西比选育系是2001年从美国密西西比州引进的群体,经群体、家系选育技术选育后构建的群体;2003阿肯色选育系是2003年从美国阿肯色州引进的群体,经群体、家系选育技术选育后构建的群体。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已于2022年正式通过全国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
“江丰1号”体型粗而较长,背鳍起点处隆起,后背部斜平,腹部平直稍浑圆。
头部较小,吻唇稍尖,亚端位。
体表无鳞,侧线孔较明显。
上下颌均有锐利向内稍弯的齿。
脂鳍肥厚,末端游离。
尾鳍分叉较深。
触须4对,其中颌须1对,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颐须2对,鼻须1对。
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
体侧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斑点。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生长快,群体规格整齐,生长速度比双亲平均水平快22.1%,比普通斑点叉尾鮰快25.3%。
特征特性:1.生物学特征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属鲇形目、鮰科、鮰亚科、斑点鮰属。
学名为IctaluresPunctatus,俗名美洲鲶、沟鲶。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是以斑点叉尾鮰2001密西西比选育系为母本,2003阿肯色选育系为父本,杂交培育获得的杂交新品种。
2.生理生态特性体型粗而较长,背鳍起点处隆起,后背部斜平,腹部平直稍浑圆。
头部较小,吻唇稍尖,亚端位。
体表无鳞,侧线孔较明显。
上下颌均有锐利向内稍弯的齿。
脂鳍肥厚,末端游离。
浅谈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 投喂技术 )&(&$ 饲料选择 选择专门的斑点叉尾鱼种的人工配合饲料%最适合用浮 性饲料为好%粗蛋白的含量要求达到 (4e n3%e%且动植物蛋 白比例为 $!$%%使用的饲料必须符合0 无公害渔用配合饲料安 全限量1 & )&(&) 饲料投喂量 养殖前期* 前 ) 个月+ 饲料蛋白量含量在 (0e以上%养殖 后期*) 个月后+ 饲料蛋白含量因不低于 ()e& 饲料以配合颗 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料率为 (e%饵料的投喂量因根据水温 水质气温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 )&(&( 投喂方法 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根据水色$天气$水 温$水质$气候变化%以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为宜& 的观察 情况 )&3 常见鱼病和防治措施 )&3&$ 小瓜虫病 由寄生性原生动物小瓜虫引起%是斑点叉尾的主要疾病 之一)肉眼可见其皮肤$鳍条有白色点状囊泡%鱼体消瘦$活动 迟钝%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用 %&%%) n%&%%)AeG雀石绿溶 液浸洗病鱼 $% n)%C/-%隔天再洗一次)用 )QQC硝酸亚汞溶液 浸洗病鱼 $ n)c%疗效甚佳%但不宜全池泼洒& )&3&) 水霉病 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是斑点叉尾的常见疾病之 一)肉眼可见絮状菌丝%水中更为明显%患病鱼负担过重$游动 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多因运输或捕捞等操作中损伤 引发& 防治方法!改善运输方法%待鱼种运到后用 (e食盐水浸 泡鱼体 $A n(%C/-%预防效果明显& )&3&( 预防措施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 若要鱼健康%病得提前防& 通常放 苗时先用 )&Ae n(e的食盐溶液浸泡 $% n$AC/-& 养殖期间% 每月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或每 $AJ 用 %&( n%&(AQQC的 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预防鱼病发生& 若发现鱼病%要正确诊断$ 及时治疗& 另外%食用鱼上市前必须保证 )%J 以上休药期& %日常管理 定期使用水质测定仪测定池水有关指标%关注水质变化) 定时开机 增 氧) 定 期 换 水% 每 次 换 水 量 为 池 塘 总 水 量 的 $ *3 n$ *(& 定期用生石灰 )% 千克 *亩消毒$调整水质一次& 早$晚 各巡塘一次%注意观察生长$病害等各种动态%进行对症治疗% 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 吴晓慧介子林&斑点叉尾人工池塘养殖技术 H &河 南水产)%$$%( & ) 胡红良&斑点叉尾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水 产 H &)%%1%4 & ( 吕书成&斑点叉尾人工养殖技术 H &科技致富向导 )%$))1 &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平方米,水深 1.6~2.2 米。池底平坦,无 矿物质添加剂等。
淤泥或少淤泥,有进排水设施,进排水
(2)投饵量。根据放养量,鱼体增
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pH 值 7~8.5, 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确定全年的饲料
每 1350 平方米池配 1.5 千瓦增氧机 量。再根据温度确定一年中各月的饲
一台。
料分配计划及各月投饲量。鱼种放养
每 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 5~10 千克全 草鱼等。宜就地购买,以减少运输损
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伤,于晴天现捕现放。②饲料选购正规
(3)检查和记录。每半月至 1 月检 场家斑点叉尾鮰专用颗粒饲料,以保
50
《农家顾问》2007 年第3 期
水产技术
证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和品质。饲料应 克左右。⑦斑点叉尾鮰抗病能力较强,
13000 粒 /千克体重。在自然条件下, 期,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
亲鱼有筑巢和护卵的习性。
3、投饲量及投饲方法
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其养殖方
(1)饲料选择。鮰鱼养殖以投喂专
式既可单养,又可混养;既可在池塘、 用的鮰鱼配合颗粒饲料为主,不宜投
水库饲养,也可在网箱或流水池中进 喂其他饲料,否则会影响到鮰鱼生长
碟 V CD、DVD 等碟机已走进普 相应的防尘措施。除尘时可在停机状 通家庭,因其价格不高而往 态下利用电吹风冷吹或用吸尘器吸的
机 往被人们忽视保养,直至它读不 方式进行,不要经常拆机除尘。
有 了碟,或经常卡碟时才感到不
4、怕潮 碟机受潮。当气候潮湿
六 便。其实,碟机也很“娇贵”,它有 或天气冷热骤变时,会使机内产生露
率的声音,投饵速度不宜过快,一把饲 尽可能选用生石灰以改良水质。③在
斑点叉尾鮰鱼无公害养殖技术

般放养斑点又尾鲴鱼苗 2 0 0 0 每天喂食 3次。
尾/ 亩 ,规格 1 2 朝 ;鲢鳙鱼 1 0 0 尾/ 亩 ,规格 3 寸 ;鲫鱼 1 0 0尾 / 亩 ,规格 5 O克 / 尾。
水质调 节
养殖 斑点叉尾鲴 的鱼塘要 求 鲴生长 速度快 ,鱼体 有 胃,饲料
经常加注新水 , 使鱼塘水体对流 , 利用力 高。无肌 问刺 ,肉味美 ,
新 技 术 养殖葵宝
斑点叉尾鲴鱼无公 害养殖技术
池塘条件
面积 3 ~ 5 亩, 水深 1 . 5 ~ 2 米。
病菌 同时有利 于受伤鱼体 恢复 。
消毒 和水质调节 。每天坚持 早 、
鱼 种下 塘 时保持 池塘 水深 6 0 ~ 8 0 晚各巡 塘一次观察 鱼塘水 色 、水
题 及 时处 理 。
有机肥 8 0 1 0 0 公斤 , 作为基肥 ,
口加设拦污 、拦 鱼铁 丝网。
水温 、气候 和鱼 的生长情况 随时 饵料投 喂 ,每个疗 程连用 3天。
为 限,阴雨天 5 成饱 或是停食 。 方 法必须严格 按无公 害标 准 的规 斑点又 尾鲴 是人们膳 食结构 中首选 的高档鱼 肉品种 ,养殖潜 力大 ,市场 广 阔。同时斑点又尾
注排水条 件好 ,水量 充足 ,水质 厘 米 ,以后 随鱼 体 的长大 逐渐加 位 变化 ,鱼 的活 动情况 ,发 现问 . 5 - 2米 。 好 ,保水 保肥 ,配备 3千瓦 叶轮 深水位至 1 式增氧机每 3亩一 台。
投饵驯食
坚持 四定投饵 :定 时、定量 、
鱼 病 防 治
鱼种下塘后一 周用聚 碘溶液
清塘 方法
0 0毫 升稀 释全 池泼洒 一 次 ;同 加 固塘埂 ,清 除杂物及塘底 定 质 、定位 。放 养鱼种后 第二 天 5 过 厚淤 泥 并保 存 池 底 淤 泥 1 5 厘 开始驯食 ,一周 后鱼开始 集群抢 时拌体 内止血抗 菌药饵连续 投喂
库区斑点叉尾鱼回的养殖及经营

库区斑点叉尾鱼回的养殖及经营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水面大、水质好、无污染,发展斑点叉尾鱼回水产养殖潜力很大。
库区养殖斑点叉尾鱼回,除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外,还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水面选择要求库区水源稳定、水温适宜、水质良好且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面积为3亩~6亩,水深1.5米~2米,单养、混养均可,一般混养效果比较好。
二、鱼种放养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成活率高、时间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
养殖一般采用二级放养。
第一级从鱼体长度为10厘米养至尾重150克,第二级从尾重150克养至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尾重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
规格为8厘米~10厘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50尾~400尾,尾重150克的鱼种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150尾~250尾。
斑点叉尾鱼回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
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三、科学投喂斑点叉尾鱼回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
可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投喂米糠、麸皮、鱼粉、豆饼、玉米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
但要求蛋白质含量须达到34%~36%,在鱼体长至6厘米以前投喂粉状饲料,6厘米以后可使用粒径为2毫米~4毫米的颗粒饲料,一般水温在10℃~36℃的情况下均可投喂。
因斑点叉尾鱼回为底层鱼,在进行投喂驯化后,才会上浮抢食。
另外,斑点叉尾鱼回喜欢在阴暗的光线下摄食,有昼伏夜出的习惯,故夏季可在网箱附近用黑光灯诱虫为食,发挥库区昆虫多的资源优势。
四、加工营销斑点叉尾鱼回养殖经营的关键环节,主要应做到:1.注重质量安全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走产业化发展路子,把斑点叉尾鱼回出口产量搞上去。
应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养殖,以国际市场要求生产,走外向型道路,提高斑点叉尾鱼回的质量。
不断推广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的新技术,使产品质量过硬,货真价实,要真正达到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准。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也称沟鲶,在我省又被垂钓者称为“猫鱼”,是美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居美国淡水鱼产量首位。
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刺少,食用方便,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斑点叉尾鮰也是受欢迎的垂钓鱼类。
自1984年引入我国养殖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份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养殖实践表明,斑点叉尾鮰具有食性杂、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易饲养等特点,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较为成功的鱼类养殖品种。
一、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身体的前部较宽,后部细长,有触须4对。
尾鳍分叉较深。
体表光滑无鳞,背部呈淡灰色,腹部呈白色,身体的两侧有斑点,各鳍的颜色均为深灰色。
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鮰适应水温范围为0℃~38℃,在我省能够自然越冬。
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15℃~34℃,最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24℃~30℃。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多生活在水的底层。
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喜欢集群摄食,容易捕捞。
3、食性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斑点叉尾鮰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大型藻类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养殖效果好。
4、生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当年体重可达75~100克,第二年体重可达400~500克,第三年体重可达1000~1500克。
5、繁殖斑点叉尾鮰在我国南方省份3~4龄开始性成熟,在我省则要5龄才开始性成熟,性成熟个体体重1200~3700克。
每公斤体重怀卵量为4000~15000粒。
斑点叉尾鮰适宜产卵水温为24℃~27℃。
斑点叉尾鮰筑巢产卵,雌鱼产完卵后,雄鱼将雌鱼赶走,自已看护鱼卵,用腹鳍搅水增氧,翻动鱼卵,直到孵化出苗能摄食为止。
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一年进行鱼种培育,将乌仔或夏花鱼种培育成规格75~100克的鱼种;每二年进行成鱼养殖,将规格75~100克的鱼种养成体重500~750克的商品鱼。
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总结

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总结摘要:斑点叉尾鮰是原产于美国的一个优质淡水养殖品种。
我们于2008年4月从湖北武汉空运引进平均规格4.30 g/尾的苗种,投放到宛川水产综合养殖场高盐碱水体中,经六个月养殖,体重250~500 g/尾,平均规格350 g/尾,增重倍数81.40,饲料系数1.80,成活率达97 %,结果表明,该鱼适宜在我县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1材料与方法1.1鱼种放养选择宛川水产综合养殖场2号和5号池投放苗种,面积分别为0.42 hm2和0.36 hm2。
水深平时保持1.50 m以上,最深可达2 m。
每个池塘配备1.80 KW喷水式增氧机一台。
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100 kg/667 m2彻底清塘消毒,一周后加注清水0.80~1.0 m,施有机肥100~200 kg/667 m2培养浮游生物。
养殖方式为池塘单养,搭配鲢、鳙调节水质。
具体放养密度见下表。
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平均规格为4.30 g/尾,鲢、鳙放养规格为每尾30~50 g。
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活动能力强,投放时用5 %食盐溶液视鱼耐受程度浸泡消毒5~10 min。
1.2日常生产管理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及活动情况,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并认真检查,详细记录好池塘养殖日记。
调节pH值每半个月用50~100 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体的pH值至微碱性,抑制水体中有害菌的生长,利于鱼类的生长和鱼病防治。
适时控制水位早春季节气温升高较快,池塘水位宜浅,控制在0.80~1 m;夏季高温季节,水位应加至2 m以上;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鱼易冻伤,池塘水位应加至最高处以利安全越冬。
加注新水高温季节鱼活动量大,代谢旺盛、水质变化快,需经常加注新水,3~5 d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视水体肥度、水色、水质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 cm,维持透明度20~25 cm。
定时开启增氧机通过上下水层的流动,促进水体交流混合,增加底层的溶氧,以分解、散发有毒气体,提前偿还氧债,增氧机的使用方法为:晴天中午开1 h,阴天次日凌晨开,阴雨连绵或水肥需预防浮头在当天后半夜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块就用手轻轻取出,放入桶内带水送到孵化处孵化。
2.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
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在生产中被普遍采用,
因注射激素能缩短亲鱼群体产卵时间,以便能集中进 行人工孵化。
(1)催产激素种类
鲤、鲫鱼脑垂体(P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单独或混合使用均可。 最好 次之
(2)注射剂量及次数
A、脑垂体4.5~6mg/kg体重, 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900~1000国际单位/kg体重; C、类似物20~25微克/公斤体重;
D、脑垂体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混合使用时为 2.0mg+ 600~700国际单位。雄鱼的注射剂量均减半。
注射常采用一次注射。 注射后的亲鱼要放回原来鱼池或产卵池。一般40~48小 时后可发情产卵 。
四、繁殖习性 3 ~ 4 龄达到性成熟,副性征一般在鱼未成熟 及非生殖季节不太明显。
♀
♂
♀
♂
雌 雄 鉴 别
雌 雄 鉴 别
性别
项 目 体色
头部 腹部
雄
性
深灰色
雌
性
头部到背部为深灰、稍 偏灰黑 扁平,较雌鱼宽 窄长
头部圆,吻部稍尖 圆而饱满,成熟较好的可 见卵巢轮廓,有弹性
生殖器
肛门
黑管状,末端尖细突出, 长圆形,两孔被瓣状皮膜 类似乳头状,带红色 分开,呈裂缝状,生殖孔 并有许多粘液覆盖 不外露,略呈红色 红肿外露
(一)亲鱼的培育
如果是自然繁殖,采取雌雄混养,人工授精则雌雄 分养。 培育期间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左右的人工配合饲 料,日投喂量据水温不同而变化, 5 ~ 20 ℃时为鱼体的 1%~2%,20~35℃时为3%~4%,一般以 15分钟左右
吃光为宜。在产卵前和产卵后一个月,适当投喂一些动
物性饲料,如小杂鱼、畜禽下脚料等。为了改善水质, 增加溶氧,促使亲鱼性腺发育,需经常冲水。
在产卵池中放置产卵巢,待亲鱼自然产卵后,将受精 卵收集起来,经过消毒后进行人工孵化。 (1)产卵巢的设置 产卵巢一般采用旧牛奶桶、瓦罐、竹篓、旧橡胶管等,
大小以能容纳一对亲鱼在内活动为宜。产卵巢一端开口,
让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布封住,使亲鱼产卵后不 漏卵。
(1)产卵巢的设置
产卵巢一般平放在距离岸边 3~5m 处的池底,开口端 向池中央。 放置产卵巢的数量一般占亲鱼配对数的 20%~30%,
三、食性与生长
是杂食性鱼类。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 虫、枝角类、桡足类,稍大些还摄食水生昆虫、摇蚊幼 虫等;鱼种至成鱼阶段则以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大型 浮游动物、小鱼虾、有机碎屑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喜食投喂的各种商品饲料。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 弱光条件下摄食。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养至年底,体重可 达100~150g,到第二年年底可长到1~2kg。
(三)人工孵化
由于受精卵呈块状,须进行流水孵化。 孵化水温范围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8℃,水 中溶氧量要保持在6mg/L以上,pH值6.5~8.0。 常用的孵化设备
每个产卵巢间距 5~6m。为了收集卵块时便于识别,每个
产卵巢的开口端用绳子捆住,绳子的一端系一塑料浮子。 产卵巢一般在水温达到以 18~19℃时开始放置,待水
温升到20℃以上时要进行检查,如果没有发现卵块,可以
将产卵巢稍稍移动一下位置,这样有助于刺激亲鱼产卵。
(2)卵块的收集
斑点叉尾鮰多在晚上或清晨进产卵巢产卵,约在上午 9时左右完成产卵。检查和收集卵块的时间宜在上午10~ 12时。检查时,先将产卵巢上端轻轻提出水面,如有亲 鱼在巢中,先小心将鱼赶出,再检查是否有卵块。如有
(二)产卵繁殖
斑点叉尾鮰的自然产卵、自然孵化和人工授精在生 产上采用较少。主要原因是池底溶氧不足,自然孵化出
苗低,而且在收集鱼苗时也易造成苗的损伤;而人工授
精须杀死雄鱼取出精巢,于亲鱼保护不利。 因此,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和人 工催产、自然受精、人工孵化的方法。
(二)产卵繁殖 1.自然产卵受精
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温范围为0~36.5℃,最适生
长温度18~34℃。 在溶氧为2.5~3mg/L时能正常生活,低至0.81mg/L 时开始出现浮头。 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
适应盐度为0.2‰~8‰。
主要栖息于水的底层,喜在有砂砾、块石的底质中 生活。性较温驯,有集群习性。
第 一 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较宽肥,体后部稍细长, 腹部较平直,背部则斜平。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 口横裂较小。有触须 4 对。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 线完全。鲜活时背部两侧体色淡灰色或稍带灰白色,至腹 部逐渐变为乳白色。幼鱼身体两侧分布有较明显而不规则 的斑点,成鱼无斑点。各鳍均为深灰色,背鳍后有一脂鳍。
四、繁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均能产卵。
繁殖季节为 5 ~8月,产卵孵化水温为 18.5 ~ 30℃,最适 温度为 23~ 28℃。每公斤雌亲鱼可产卵 1万粒,受精卵粘 性强,结不规则块状,在水温23~25℃时,6~7天孵出鱼 苗。
在自然条件下,不需放置产卵巢,斑点叉尾鮰可在岩
石、洞穴处产卵。产卵后由雄鱼护卵,并用鳍搅动水流进 行孵化。在人工养殖的水体中,须人工设置产卵鱼巢。
斑点叉尾鮰养殖
中国养殖信息网
鱼类养殖
斑点叉尾鮰养殖
概 述
斑点叉尾鮰养殖 (Ictalurus punctaus),亦称 沟鲶,在 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主要分布在北 美洲大部分国家,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分 布。斑点叉尾鮰在美国有较长的养殖历史,是美国池塘、 江河、湖泊、水库和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 该鱼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易繁殖、适应能力强、 肉质上乘等优点。
第二节(一)亲ຫໍສະໝຸດ 的培育繁殖技术亲鱼培育池面积3~4亩为宜,水深1.5m以上。池底平 坦,底部淤泥较少或硬底质。进排水方便。 亲鱼最好4龄以上,个体重1.5kg以上,体长30~50cm。 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雌雄比例为1:1.1。亲鱼放养密度一般为200kg/亩,
同时搭配10cm长的鲢、鳙鱼种200~300尾,以调节水质。 注意不能放养杂食性的鲤、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