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合集下载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注射部位常选择在上臂三角肌下缘,亦可选择在大腿前侧、外侧或两侧腹壁。

常用于不宜经口服给药,或要求较口服给药产生作用迅速而又较肌内或静脉注射吸收为慢的情况,如预防接种或胰岛素、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注射。

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等,(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与皮下注射并发症类同,不在叙述),应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

(一)出血1.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血管。

(2)患者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2.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3.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血管丰富部位。

(2)注射完毕后,重视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4.处理流程(1)拔针后针口出血→重新按压注射部位→擦净血迹→安抚患者及家属→观察针眼出血情况。

(2)形成皮下血肿→报告医生、护士长→注意观察血肿增大情况→对症处理(小血肿早期用冷敷,24h后应用热敷;较大血肿,早期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血液,加压包扎,血液凝后,可行手术切开清除血凝块)→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观察血肿增大情况及生命体征;记录血肿大小和处理情况)→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二)硬结形成1.原因(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循环不良导致吸收速度过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留时间延长,积蓄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玻璃碎屑、橡胶颗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系统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介绍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

本文旨在介绍常见的皮下注射并发症,并提供预防和处理的规范。

常见的皮下注射并发症1. 出血:在皮下注射过程中,血管或毛细血管可能会受到损伤而造成出血。

这种情况通常不严重,但如果出血过多,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

2. 红肿和疼痛:有些人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3. 局部感染:皮下注射的过程中,如果注射部位没有得到适当的清洁或消毒,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

如果注射部位有红肿、发热、排泄物或脓液的症状,应该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4. 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注射药物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尽快就医。

皮下注射的预防与处理规范1. 注射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确保该部位的皮肤干燥、整洁和无明显损伤。

- 使用适当大小和类型的注射器和针头。

- 注射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2. 注射过程:- 确保注射技术正确、准确,并控制注射的速度。

- 避免碰触未消毒的注射针头或药液接触到手部。

- 适当的角度和深度进行注射,避免注射到肌肉或静脉。

3. 并发症的处理:- 出血:如果有少量的出血,可用消毒棉球轻压注射部位。

如果出血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或无法止住,请立即就医。

- 红肿和疼痛:可以使用冰袋或热敷来缓解红肿和疼痛。

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建议就医咨询。

- 局部感染:如果出现局部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过敏反应: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立即就医。

总结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但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我们应该在注射前做好准备工作,遵循正确的注射技术,并密切观察注射后的反应。

如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咨询。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引言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和疫苗接种方式,然而,偶尔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本文档将介绍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避免并减轻患者的风险。

1.皮下注射的常见并发症在进行皮下注射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 局部疼痛和红肿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

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时针头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的反应。

针头选择合适的长度和直径,并在注射时保持正确的角度可以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

1.2 出血和淤血在皮下注射后,也可能会发生出血和淤血。

这可能是由于注射时损伤了小血管或造成血液外渗所致。

合适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选择注射点和应用适当的压力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1.3 感染皮下注射引入病原体的风险也存在,尽管非常罕见。

为了防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正确地执行消毒和无菌技术。

2.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为了降低皮下注射并发症的风险,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防控和处理规范:2.1 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注射点和针头长度和直径。

- 确保患者的皮肤干燥且清洁,避免感染。

- 使用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 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在注射时保持正确的角度和插入深度。

2.2 处理并发症- 对于局部疼痛和红肿的症状,使用冰敷或适当的止痛药缓解患者的不适。

- 对于出血和淤血,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避免过度施压。

- 如果感染症状出现,如局部红肿、化脓、发热等,立即就医,并对感染进行适当处理。

结论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控和处理规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提高注射的安全性和效果。

以上是针对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控与处理规范的简要介绍。

该文档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来确定适当的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一、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注射操作(1)皮下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注射前清洁皮肤,并且确保注射部位无出血。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出血等。

当发现皮肤有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应即刻变通护理措施并做好相应处理。

(2)肌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避开神经和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肌肉损伤等。

当注射部位发生疼痛、红肿以及肌肉无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处理。

(3)静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采用无菌操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栓、静脉炎、药物反应等。

当发现患者出现发热、肿胀、疼痛、静脉堵塞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尿操作(1)女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消毒导尿器置入口和注射用处女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感染、尿道损伤等。

当患者出现尿液异常、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男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导尿管和避免损伤尿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损伤、尿液滞留等。

当发现尿液异常、尿液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并处理。

3.静脉穿刺操作(1)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使用无菌技术。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静脉炎、出血等。

当发现穿刺部位有异常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2)动脉穿刺: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避免损伤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等。

当患者出现出血、血肿、局部压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4.管道护理操作(1)气管插管: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正确插入管道并定位。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误吸、肺炎等。

当发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管置入: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避免感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导管堵塞等。

当发现导管出现感染、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
6. 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 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若皮脂污垢推积,可先用70% 乙醇擦净后再消毒。
7. 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 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 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 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 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 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 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 新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 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 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 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 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4. 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 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
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 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 瞩病人放松,保 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 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皮下注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下注射
概述
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常 用注射部位为上臂及股外侧。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㈡ 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
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瘀血。

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出血预防及处理规范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按压局部。

按压部位准确、时间充分,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重新更换部位注射。

4.拔针部位少量出血者,可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至不出血为止。

如出现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72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

如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预防及处理规范1.熟练掌握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 1/2~2/3。

2.操作前选用合适、针头锐利的注射器,有计划地选择注射点,轮流注射,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及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等部位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 2ml 为宜,推药时速度缓慢,用力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可给予局部按摩或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导致低血糖发生)。

5.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微粒污染。

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1)用 50%硫酸镁湿敷。

(2)局部涂擦喜辽妥。

(3)其他方法: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取新鲜马铃薯切成片浸入 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预防及处理规范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

注射胰岛素前,确保病人饮食准备妥当方可进行注射。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3.对使用胰岛素病人讲解有关糖尿病、胰岛素注射知识,使其主动配合。

4.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或皮下脂肪的厚度,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5.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血液,无回血方可注射。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皮下注射并发症:
1.出血
2.注射部位瘀斑、硬结
3.感染
二.预防措施:
1.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

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手法正确,避免刺伤血管。

3.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避免在有瘀斑、硬结处注射,交替更换注射部位,按压部位要准确。

4.推药时,速度要慢,用力要均匀。

5.严格无菌操作,消毒规范。

三.处理措施: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对形成瘀斑、硬结及时给予局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4.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可用1%利凡诺湿敷。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加快药物吸收。 • (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 4.处理流程 • 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观察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二)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局部肌肉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皮肤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针体如已完全
皮肤湿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 • 3.预防 • (1)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局部按摩,按时进餐。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有计划地更
换注射部位。 • (3)抽吸胰岛素剂量要准确,不可随意改变剂量。 • (4)消瘦或皮下脂肪少的患者,捏起注射部位刺入深度酌减,进入角度减小
没入皮肤→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者→做好术前准备→观察局部→记录
可编辑课件PPT
3
二、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三)低血糖
• 1.发生原因 • 存在诱发因素: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运动量过大,进食量少,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下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出血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 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

并发症2:硬结形成
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

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 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一2/。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 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5.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6 •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50%硫酸镁湿热敷。

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并发症3: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而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预防及处理
1 .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
位。

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