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
篇一:《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dìzǐguī
弟子规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译。不是圣贤的书籍,宁可摒弃不看,免得蒙蔽了耳目,坏了我们的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循至。
译:如此认真努力,不自暴自弃,成圣成贤的目标,一定可以按部就班到达的
篇二:弟子规---最全全文---拼音解释版
《弟子规》书名解读: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年幼的
孩子,儿童,少年,这可以算是弟子。还有一个是指学生,在这部书里,这两层意思都有。但是在古代,是以前一种为主的,因为《弟子规》关注的是比较小的孩子。什么叫“规”。“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这里是指规则,规矩。“弟子规”就是指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凡与取,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译。给人东西跟拿人东西,要清楚明白,给人家的可以多,拿人家的最好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译。要求别人必先问问自己,自己如果也不想要这样做,就得立刻停止。●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有恩一定想办法报答,有仇则想办法忘掉,报仇的心念时间要短,报恩的心念时间要长。
译。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心存哀苦,居家作息有所改变,酒肉美食暂时不去享用。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守丧完毕,逢年过节祭祀要竭尽诚意;对死去的父母亲,要如生前一样的尽孝。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译。作哥哥的友爱弟弟,作弟弟的尊敬哥哥;兄弟和睦,也就是尽到了孝道。●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事奉叔伯,要像事奉父亲一般;敬爱堂兄弟,要像敬爱自己兄弟一般。
弟子规全文解读与理解

弟子规全文解读与理解《弟子规全文解读与理解》弟子规,古代中国教育经典之一,是中国儿童学习礼仪和道德准则的重要读物。
本文将对《弟子规》的全文进行解读与理解。
一、学习目的与意义《弟子规》是为了教育儿童正直、遵守道德规范而编写的。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总结了儿童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弟子规》,儿童可以培养自律、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的品质。
同时,这一经典文本也可以使年轻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二、全文解读与理解《弟子规》共分为十二篇,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重点。
下面将对每篇进行解读与理解:第一篇:“弟子规·入则孝”强调了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孩子们应该珍惜家庭中的父母亲人,尊敬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
第二篇:“弟子规·出则弟”教导孩子们在外面要尊重长辈,尊奉师长,并且彼此友爱、和睦相处。
第三篇:“弟子规·谦”强调谦虚谨慎。
孩子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学习,不夸大自己,也不诋毁他人。
第四篇:“弟子规·斯”教导孩子们要守时、守信,言行要一致,不说违背自己原则的话或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
第五篇:“弟子规·友”引导孩子们要选择良好的朋友,培养优秀的人际关系,以此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第六篇:“弟子规·兄”教导孩子们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并懂得分享和宽容。
第七篇:“弟子规·弟” 强调了对年幼、伙伴或为人弟弟的人的关爱和照顾。
第八篇:“弟子规·臧”教导孩子们要懂得感恩,感激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也要珍惜努力赢得的成就。
第九篇:“弟子规·僚”引导孩子们学会与同学或同事相处,并且互相支持,鼓励彼此。
第十篇:“弟子规·谨”强调在言行举止上要谨慎,慎于言谈和出手,慎以守德。
第十一篇:“弟子规·节”教导孩子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沉溺于物质的追求,懂得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弟子规全文教材解读

弟子规全文教材解读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被视为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教材。
全文共有360条规则,涵盖了对孩子们的行为要求以及对师长的尊重等方面内容。
本文将对弟子规全文进行解读,并以教材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教导。
第一章:弟子规总则第一节:弟子行规弟子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如遵守规矩、尊敬长辈、尊重师长等。
第二节:弟子心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心态,如谦虚、诚实、正直等。
第三节:弟子语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言语方式,如说话文明、不谩骂他人、不讲粗话等。
第四节:弟子色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仪容和服饰,如穿戴整洁、不穿太暴露的衣物等。
第五节:弟子财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对待财物的态度,如妥善管理个人财物、不贪婪等。
第六节:弟子戒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对待食宿的态度,如不挑食、不挑剔住宿条件等。
第七节:弟子敬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对待师长的态度,如尊敬师长、不违背师长的要求等。
第八节:弟子友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对待朋友的态度,如友善、互相帮助等。
第九节:弟子恭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如恭敬、礼貌等。
第十节:弟子廉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处理权力和财务的态度,如廉洁奉公、不贪污等。
第十一节:弟子耻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品行和道德标准,如不偷盗、不说谎等。
第十二节:弟子勤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学习和工作态度,如勤奋学习、不偷懒等。
第十三节:弟子忠规弟子应该具备的正确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如忠诚、爱国等。
这些规则的宗旨是培养良好的品行,使弟子能够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弟子规的教导不仅仅在古代适用,而且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教导,成为一个真正的弟子。
结语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弟子规全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践行其中的教导,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
《弟子规》完整版解读

《弟子规》完整版解读《弟子规》完整版解读《弟子规》完整版解读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 zǐ 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弟子规原文与解读

《弟子规》解读第一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是依据中国古代伟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诲而形成的少年儿童生活行为规范,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是确立少年儿童从小如何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青少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说话办事要诚实守信;在与人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亲近有仁、有识之士;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篇入则孝概述百善孝为先。
本篇中心讲“孝”。
“孝”是“善事父母”,是“立人之本”。
孝,使家庭凝聚。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巩固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家,乃国之本”。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
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何以爱人民?何以爱祖国? 培养少年儿童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要从爱父母、爱家庭做起,逐步树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
本篇重点说的是,子女在家对待父母呼唤、教导、训责时的态度;与父母相处时的礼仪;避免做出让父母担忧、伤心的事情以及父母有病、有过错甚至去世时表示孝敬的行为规范。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明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神圣的,她给予了你生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为子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所以,孝敬父母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准则。
父母是子女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亲人,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教师。
他们的呼唤是亲人的心声,亲情的纽带,是关切,是慈爱;父母让子女做的事常常是对子女身心有益的,所以子女要遵从父母的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导,从根本上是为了子女好,所以要恭敬,认真听从。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叫应呼唤、听从训导是子女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事,但这是“孝”的起点。
弟子规全文解读

弟子规全文解读
《弟子规全文解读》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材,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弟子规》全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教化精神。
《弟子规》全文共分为三十六则,每则均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
其中第一则提倡“孝悌平等”,教导孩子要尊敬长辈,亲近兄弟,对待
平辈要宽容友善。
这为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家庭关系观念,培养了孝
顺亲人的品质。
第二则强调“谨身节用”,教导孩子要节俭自律,不铺张浪费。
这为
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第三则提倡“爱人信民”,教导孩子要善待他人,勇于担当,不欺压
弱小。
这为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待人处世观念,培养了公正正义的品质。
依次类推,每则《弟子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读者通过深
入解读全文,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儿童启蒙的传统,更能够从中汲取许
多宝贵的道德教化经验。
总的来说,《弟子规》全文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经典,值得
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
中的道德教化精神,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更为优秀的人格力量。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

《弟子规》完整版及其解读第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于父母的召唤和命令,不能有任何迟疑和懒惰。
第二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不得轻视或反抗;同时,在父母的责难和批评面前,要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第四篇:“出必告,反必面,事必问,错必改。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中要保持诚实守信,出门要告知家人,回家要面对家人;在做事情时要认真思考和请教他人,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第五篇:“有德之人,先难后获;无德之人,先获后难。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才能够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最终取得成功和成就。
第六篇:“言必信,行必果,硕学力行,不舍昼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言出必信,行出必果,同时要具备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锤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
第七篇:“有始有终,无咎无誉。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中途放弃或半途而废;同时,做事情不要只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应该以责任和心态为先。
第八篇:“言必信,行必果,胜人一步,不可夺也。
”这句话同第六篇,重申了言行一致的原则,并强调了抢先一步的重要性。
第九篇:“事勿忙,访思定。
即思勿疑,有容乃大。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不要急躁,要冷静思考、周密计划,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方案;同时,对于别人的言行要给予充分的容忍和理解。
第十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主闻之,资政育民。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人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作为领导者要听取不同观点的建议,尽可能做到公正、客观;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理和教育。
第十一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和恒心,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

《弟子规》完整篇带解释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弟子规解读《弟子规》《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
《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
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
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
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
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现在,家长们都会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
孩子们终将进入社会,应该从小学习懂规矩,守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
那么,如何学规矩、守规矩?祖先留给我们的《弟子规》就是一本好教材。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
《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
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
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
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
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
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
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
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
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父母在责备你的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
《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
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
这个话没错。
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
网络上“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
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
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
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
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
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
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
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
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
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
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
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
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冬则温,夏则?? 。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清。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清,用的是一个典故。
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
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
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
”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
晚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
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
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
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
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
”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
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
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
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
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
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
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
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
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
母亲回老家后心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
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
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
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
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
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
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
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
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
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中华传统国学亲子读经班讲义主讲:祝建文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
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
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
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
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
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
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
因为老人家有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