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解析版)

合集下载

2.8《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2.8《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动词语态一.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由"be+过去分词”构成,人称,树,时态都通过be动词的变化来体现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由"am/is/are+过去分词”构成;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由“was/were+过去分词”构成;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由“am/is/are being+过去分词”构成;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由“have/has been+过去分词”构成;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由“had been+过去分词”构成;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由“will/shall+be+过去分词”构成。

如:Smoking is forbidden in the concert hall.When I got to his home,I was told that he had gone to Beijing.Look,the old temple is being rebuilt.Some new stars have been discovered.His new book will be published next month.It was the first time he had bitten by a dog.二.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由“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

如:The mistake you've made must be corrected at once.Whol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what you are doing.Can such a thing be prevented from happening again?(1)look,sound,smell,feel,taste,prove等连系动词总是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因为连系动词不及物,不能用于被动语态)。

如:His explaination sounds al right.The soup tastes very nice.(2)类似于be difficult to do 结构中的不定式通常用主动表示被动含义。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文言基础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驻扎)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动词,是)B.朝济.而设版焉(渡河)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以乱易.整(交换)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赏赐)唯君图.之(考虑)2.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阙秦以利晋②君知其难也③共其乏困④又欲肆其西封⑤秦伯说,与郑人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③⑤⑥B.②④⑦C.③④⑥D.②④⑤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例:晋军.函陵A.秦伯说,与郑人盟.B.因人之力而敝.之C.既东.封郑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B.大王来何操?C.沛公安在?D.夫晋,何厌之有?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一样的一项是()A.樊於期偏袒扼腕..之往来..而进曰B.行李C.所以..时..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沛公居山东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10.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

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

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

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

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国佐不辱命①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

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

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

《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

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

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晋人许之。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乙)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

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

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没有中华文化的,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俗话说“头孢就酒,一吃就走”,但有些人不当回事,也有些人不知道原因。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新教材)2021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练习2 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

(新教材)2021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练习2 烛之武退秦师(含解析)

课时作业2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A.氾南(fán)贰.于楚也(èr)陪.邻(péi)B.缒.(zhuì) 佚.之狐(yì)烛.之武(zhú)C.共.其乏困(ɡōnɡ) 秦伯说.(yuè)夫.晋,何厌之有(fú)D.逢.孙(fénɡ) 越国以鄙.远(bǐ)阙.秦(quē)解析:D项,“逢”应读“pá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C)①且贰.于楚②无能为也已.③夜缒.而出④亡郑以陪.邻⑤共.其乏困⑥夕设版.焉⑦秦伯说.⑧失其所与,不知.A.①②④⑤B.②③⑥⑦C.②⑤⑦⑧D.③④⑥⑧解析:②“已”同“矣”,⑤“共”同“供”,⑦“说”同“悦”。

⑧“知”同“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⑥越国以鄙.远⑦朝.济而夕设版焉⑧因人之力而敝.之⑨既东.封郑A.①④⑤/②/③/⑥/⑦⑨/⑧B.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C.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D.①④⑤/②/③⑦⑨/⑥⑧解析:①④⑤均为使动用法;②为数词作动词;③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名词的意动用法;⑦⑨为名词作状语;⑧为形容词作动词。

4.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是寡人之过也②敢以烦执事③夫晋,何厌之有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⑤以乱易整,不武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⑦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⑧忌不自信A.①⑧/②⑥/③⑤/④⑦B.①⑤/②⑥/③⑧/④⑦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D.①②/③⑥/④⑦/⑤⑧解析:①⑤为判断句,②⑥为省略句,③⑧为宾语前置句,④⑦为状语后置句。

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解析:①④助词,的;②③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答案《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共其乏困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④替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取代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4.选出和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烛之武退.秦师A.肆其西封.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因.(因为)人之力而敝之D.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6.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7.“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以为妙绝D.臣窃以为其人勇士8.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D.何陋之有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国的国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0.用原文回答问题:(1)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2)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二、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
一、基础巩固
1、选出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A
【解析】A、败坏,损害;B、通“供”,供应;C、通“悦”,高兴;D、通“智”,明智。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其①代词,它郑国②代词,这件事③自己的④副词,还是
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所选语句皆出自初高中课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梳理归纳。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又欲肆其.西封②吾其.还也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D
【解析】①项中“其”是“它”的意思;②项中“其”是“还是”的意思;③项中“焉”是“哪里”;④项中“焉”是“怎么”的意思。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倘若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2)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倘若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
【解析】(1)重点词是“以为”“行李”“共”;(2)重点词是“肆”“阙”“焉”,以及倒装句“何厌之有”。

二、探究提升
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黧黑、手足胼胝
..者在后。

咎犯闻之,中夜而哭。

文公曰:“吾
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
..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黧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而皆后.之。

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

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

”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

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

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
颜色黧黑,手足胼胝
..,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

”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

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

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

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舆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

《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2016北京丰台二模题取材于《说苑》)1、给文中加点词注音
手足胼胝
..
【答案】pián zhī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总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
A.不胜.其哀胜:禁得住
B.而皆后.之后:以……为后
C.暴.浣我行暴:曝晒
D.且子独.不闻乎独:单独
【答案】D
【解析】应为“难道”,联系课本“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下列文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亡也.十有九年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所以
..遣将守关者
..资者也所以
C.其.不欲吾反国乎吾其.还也
D.子试为.我言之君为.仲卿母所遣
【答案】A
【解析】A、都表示句间停顿;B、意思分别为“用来”和“……的原因”;C、语气副词,分别表达“反问语气”和“婉商语气”。

D、意思分别为“替”和“被”。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
我听说,国君抛弃士人,就无法得到忠臣
B.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有那么几个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诬陷么
C.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
想来大概是国君忘记我了吧?还是我有大的过错
D.文公其霸乎
文公大概可以称霸了
【答案】B
【解析】“诬”应该理解成“欺骗”。

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答案】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解析】断句时要注意关注整体语境,并借助虚词、语气词、对仗句等来准确判定断句位置。

6、《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请联系这句话,结合本文内容简析晋文公行赏等级的合理性。

【答案】(1)“使我为成人”,“使我不得为非”都是助文公“立德”的做法,但“不得为非”是“立德”底线,很显然次于“成人”。

(2)文公把这两者作为头两等级的赏赐,符合“太上有立德”的标准,也符合“昔圣王先德而后力”的古训。

(3)“免我于患难”“劳苦”两者都是“立功”的表现,前者护前挡后,随时为主献身;后者默默“执劳苦”而“手足胼胝”,前者之功较之后者显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本来作答,先找出晋文公行赏等级,再结合《左传》之言分析其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