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件(共30张PPT)

丁肇中
1970年代初,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上只有 三种夸克,用三种夸克的理论就能够解释世界上所有 的现象。1974年,丁肇中提出了“寻找新粒子与新物 质”的实验方案,可惜未能被多数物理学家重视。但 他执著地求索,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第四种夸克的束 缚态——J粒子。这一实验结果证明了当时三种夸克的 理论是错误的。
整体感知
提出 问题
具体 分析
得出结 论
阅读全文,梳理演讲者的思路。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将其与现代 学术关联。举王阳明的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教育 不重视格物致知(实验)。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 题和作者的经历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教 育的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表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并 提出希望。
格及表达效果。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 “大都”指大部分,从范围上限制, 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指多数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是 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全部,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
“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
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 指的是中国学生通常情况下功课成绩好,
缅( miǎn)缅怀
儒( rú )儒家
腼( miǎn)腼腆
湎( miǎn)沉湎
懦( nuò )懦弱
【口诀记忆法】
➢ 用“目”来瞭(liào)望,张“口”音嘹(liáo)亮, 如“丝”云缭(liáo)绕。
措( cuò )不知所措 袖( xiù )衣袖 徨( huánɡ)彷徨
错( cuò )错误
柚( yòu )柚子 惶( huánɡ)惶恐
背景 活动,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能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也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和思考。这让我感到欣慰,说明学生们具备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和深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格物致知”的内涵,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阐述观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课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会用实例论证观点。
(3)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实践这一精神。
突破方法: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在某一学科或生活中的“格物致知”实践经历,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某个问题追根溯源的情况?”比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它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格物致知”的奥秘。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小组的讨论成果不够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我还需要适时给予提示和启发,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观察、深入思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理的认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王阳明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以及爱因斯坦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相对论。
-古今中外典型人物的格物致知精神:教师应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探究,突出格物致知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举例:
在讲解朱熹的观点时,可以引用《四书集注》中“格物者,穷理也;致知者,知至也”的原文,解释“穷理”即是通过实践和观察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知至”则是达到真理的认识。
举例:
针对抽象概念理解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如科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和观察发现自然规律,这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对于生活结合难点,可以让学生分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讨论如何运用“格物致知”来解决问题。在比较分析难点上,教师可以设计表格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对比不同人物的格物致知实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难题的情况?”(如找到学习方法、解决朋友矛盾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格物致知精神的奥秘。
4.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朱熹《四书集注》中“格物致知”的阐释: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详细讲解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读,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原⽂ 我⾮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特别荣誉奖。
我⽗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的,我受的教育的⼀部分是传统教育,⼀部分是西⽅教育。
缅怀我的⽗亲,我写了《怀念》这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接触到不少中国学⽣,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家谈谈学习⾃然科学的中国学⽣应该怎样了解⾃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的《⼤学》⾥这样说:⼀个⼈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是适应⼀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本⾝就说,格物致知的⽬的,是使⼈能达到诚意、正⼼、修⾝、齐家、治国的⽥地,从⽽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家都知道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天王阳明要依照《⼤学》的指⽰,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的⽵⼦。
于是他搬了⼀条凳⼦坐在院⼦⾥,⾯对着⽵⼦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宣告失败。
这位先⽣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真理是“圣⼈”从内⼼领悟的。
圣⼈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般⼈。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逻辑 严密
思路 清晰
强调: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liyongqiang
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些材料来加以印证,让演讲 更有说服力呢?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并分析它们在文中 所起的作用。
第2段
第3段
学生活动四:谈一谈
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 讲,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
背景资料: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 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 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 学,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经过他多年的 实验,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 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 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 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引用《大学》中的
引用《大学》介
内容,指出“格物致知” 绍传统教育中“格物
的基本意思,承接“传 致知”的目的,解释
统教育”,引出“格物 其真正意义被埋没的
致知”的话题。
原因。
列举 事例
王阳明“格”竹 做实验了解竹子
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
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 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事例 作者亲身经验
增强
自己求学பைடு நூலகம்代的经历具有 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演讲 效果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 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学习任务二
明确主旨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并针对传统 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 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试验精神,对世 界有所贡献。
学习任务二 拓展延伸
回忆《最后一次讲演》内容,说一说两篇演讲词在语 言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 动手。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 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个人经验为证,误以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 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 处事、为学、治国均有深刻的启迪性。
学习任务一 快速默读 提炼观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学习任务二
6.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 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 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 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 “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 更加充分,说理更加深刻。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格物致知精 神。在学习中不断去实践、实验,从而扎实自己知识储备、 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备课笔记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探究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探究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目标导学三: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
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
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
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
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
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明确:不是。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
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明确,从举例论证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在文本中的含义,并通过跨学科的思维引导进行强化,让学生深入理解此概念。
有利于学生形成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思维。
不足之处
“格物致知”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历来解释繁多,因此详细解释此概念,很容易让学生糊涂。
不得已只能忽略其诸多意义,而求取文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