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9版)〉-26页word资料

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的通知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以及我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转发给你们。
请根据本指南切实加强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附件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济南市卫生局应急办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10-09 15:39:06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
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精编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精编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FTS)是由于感染分支杆菌科硬蜱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FTS的传播,制定以下防控方案。
一、加强病原监测和实时报告1.建立FTS的病原监测网络,对疑似FTS病例进行采样检测,实时监测病毒的传播情况。
2.加强与卫生、农业和林业部门的协作,提高对FTS的认识和监测。
二、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1.开展FTS的传染病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FTS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2.向公众提供预防FTS的有关知识,包括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等。
三、加强病例筛查和诊断1.提高FTS的诊断水平,完善诊断标准,加强病例的筛查。
2.建立FTS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制度,确保病例得到及时治疗和报告。
四、加强病例管理和隔离1.对确诊的FTS病例,按照传染病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隔离和治疗。
2.严格控制FTS病例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筛查。
五、加强疫苗研发和推广1.加大对FTS疫苗的科研力度,推进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2.推广疫苗的使用,在高风险区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六、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和培训1.提高医疗机构FT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完善FTS的防控措施。
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FTS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对蜱虫的控制,清除蜱虫的活动场所。
2.加强农村地区的卫生宣传,提高农民对蜱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研究和监测FTS的传播情况。
2.加强FTS的信息交流,及时共享有关防控措施和经验。
根据以上方案,我们相信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FTS的传播,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07年溧水疫情
首发病例的大女 婿,5月3日发病
已成功分离SFTS病 毒,并基因测序
继 发 病 例
首发病例的大女 儿,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侄子, 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二女 婿,5月5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大侄 子,5月5日发病
采集到标本
实验室检测
首发病例大女儿的 为偶合病例,普通
外孙,4月29日发病
感冒
疫情传播链
聚集性疫情主要特征
首发病例发现疫情前已死亡;生前未能确诊,多例 病例就诊血液科;感染源为自然疫源性; 续发病例在首例病例生前护理或死亡后丧事期间接 触血液而感染 点源暴露,二代暴露病例数4-6例;死亡后血流不 止,可造成更多续发病例 出现院感病例
• 加强院感防控工作;建议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加强对不明原因出血死亡病例管理工作,严禁自 动出院
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
谢谢!
个人防护
•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 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 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 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 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 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 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防治指南
• 流行特征 • 防治要点 •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概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 2009年在我国首 次发现报道的新发传染病
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病死率较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
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
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方案

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为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的预防,指导医疗卫生人员和接触者在诊治、流调、护理和死亡病人尸体处理过程中的防护和感染控制,特制定本要点。
一、病例隔离与管理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
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三、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一)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二)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若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四、消毒处理病人就诊、住院或转运期间,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要求,做好病房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对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诊疗用品、生活用具等进行随时消毒。
病人康复、离院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可选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当物表被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时,立即用含有效氯2000-4000mg/L的消毒剂溶液作用20分钟后清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
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
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
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
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
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市二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方案

市二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方案一、加强预防宣传1.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市民宣传该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
2.制作宣传册、海报、宣传展板等宣传材料,放置在医院门诊、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
二、建立防控机制1.成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组,由院感科、感染科、检验科、传染病科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负责疫情监测、诊断和治疗、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工作。
2.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要定期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病情况。
三、提高诊疗水平1.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开展培训和讲座,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能力。
2.建立病例诊治团队,由各科室的专家组成,集中诊治病例,提高诊治效果。
四、加强流行病学监测1.建立健全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病例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共同制定防控措施。
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确保卫生安全。
2.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到位。
六、加强国际合作1.主动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研究成果,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2.参与国际疫苗研发和应用,提高对该病的免疫能力和防控水平。
七、加强社会共治1.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预防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以上是市二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策略课件

2024年至6月2日,全国共报告2226例,较2023年同期 (1389例)上升60%,报告发病率0.1579/10万;报告死亡病 例84例,较2023年同期(64例)上升31%。死亡率0.006/10万。 平均病死率3.77%。
17个省份报告病例。 病例主要分布在既往7个高发省份。依次为安徽( 750例) 、湖北(496例)、 河南( 387例) 、 山东( 317例) 、江苏( 156例) 、浙江( 72例)和辽宁( 25 例) ,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97%。 其余10个省份报告病例在1-6例。
• 医疗机构开展SFTS相关知识培训,提高诊疗及个人防护意识。 开展病例监测。
• 加大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 • 加大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
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 开展蜱媒生物监测,掌握病媒生物携带病原的动态趋势。 • 开展健康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病、就诊意识和自我保
多器官功能损害期(极期):消化 道症状加重; 出血表现;神经系统 症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恢复期:大多数预后良好,但老年 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 出现精神 神经症状、 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 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
疑似病例: 具有下述流行病学史之一,且符合临床表现者。 1.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 2.发病前 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3. 与感染的动物或确诊病例接触史。
人群普遍易感。且 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或疫苗。
单股负链RNA病毒,外有脂质双层包膜,表面有棘突。病毒 基因组由大(L)、 中(M)、小(S)三个片段组成,三 个节段两端都存在保守的非翻译区。
理化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流行特征 • 防治要点 • 案例分析
主要内容
概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 2009年在我国首 次发现报道的新发传染病
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病死率较高
病原体
• 2010年我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 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 ,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 BUN升高
• 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和血清病毒分离 • 血清学检查。IgM抗体和IgG抗体
诊断标准
•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
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提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存在可以至少追溯至 1996年。
2007年溧水疫情
首发病例的大女 婿,5月3日发病
已成功分离SFTS病 毒,并基因测序
继 发 病 例
首发病例的大女 儿,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侄子, 5月4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二女 婿,5月5日发病
首发病例的大侄 子,5月5日发病
采集到标本
实验室检测
个人防护
•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 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 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 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 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 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 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 ,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 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 者可低于30×109/L
• 尿常规检查。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 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个人防护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 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 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 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 ,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蜱的危害
•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
寄生虫)使人患病 •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
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 ,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 、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 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 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流行病学
➢ 人群分布: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 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病例主 要为农民,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 女性稍多于男性; ➢ 发病季节:发病季节应为4-10月,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春夏 季节,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 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高度散发
疫情报告
•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 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 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 “人感染新型布 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 聚集性疫情: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 、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 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按《国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规定进行报告
• 加强院感防控工作;建议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加强对不明原因出血死亡病例管理工作,严禁自 动出院
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
谢谢!
接触传播预防要点
预检分诊 病例隔离与管理
➢ 轻症病例 ➢ 有呕血、咯血等出血症状的危重病例需隔离治疗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医疗及陪护人员防护 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规定,医疗人员
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 防护。 诊疗用品与环境消毒:有效氯 尸体处理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 消毒”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 尚未确定病毒危害程度分类
发病机制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是可能传播媒介
➢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 ➢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表明,与人分离病毒同源性93100% ➢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 ➢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 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
1996年宜兴疫情 回顾性血清学调查分析
2010年,对保存的1996年的部分病例血样标本重 新检测,在3份标本中检测出布尼亚病毒抗体IgM 阳性,其中1份来自医务人员的标本IgG抗体阳性。
2010年 对相关病例采血检测,有4名追踪到的病 人,时隔14年IgG抗体仍阳性。
由于标本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不能完全确证1996 年宜兴疫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
2011-2016年,99.53%的SFTS病例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 辽宁、安徽、江苏和浙江等7个省,但报告病例的县从98个增 长到167个
时间分布
2011-2016年,98.00%的SFTS病例发生在4-10月,但不同 年份的SFTS发病月份分布有统计学差异
年龄分布
2011-2016年,91.57%的SFTS病例年龄在40-80岁之间,但不 同年份病例的年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 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 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 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 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临床表现
• 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1-2周。 •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
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 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 、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 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 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 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 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个人防护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 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 状况
➢ 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 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80-100m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 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基因组末端高 度保守
➢ 与裂谷热病毒氨基酸有30%同源性
地区分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预防控制措施
• 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 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 • 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 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 • 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一、蜱的特点
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 。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 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 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有长角血 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 ,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 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下一步防控重点
• 加强医疗机构全员及重点培训;新发传染病诊断 敏感性及培训效果评估
• 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险因素调查能力 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 设立蜱虫监测点,掌握相关宿主、媒介等可能的 危险因素调查本地资料
• 重点地区孳生地清理、成蜱杀灭、健康教育相结 合的综合防控工作
• 全社会动员,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居民防病 意识和能力
蜱虫初印象
粒型硬蜱
肩突硬蜱
蜱虫初印象
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 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 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 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 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 山区等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
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