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游憩者对城市公园森林游憩环境特质的行为响应——以荆州市城市公园为例

游憩者对城市公园森林游憩环境特质的行为响应——以荆州市城市公园为例薛兴华【摘要】以荆州市城市公园为例,强调在自然、人文、设施、区位、历史沿革等因素的综合效应下,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森林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游憩环境特质.通过对荆州市不同环境特质城市公园游憩者行为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游憩环境特质的城市公园在游憩者组成、停留时间、游憩活动内容上的差异性,表现出游憩者对环境特质的适应性.游憩吸引物和游憩需求的分布表现出了游憩者对公园环境特质的感知,而游憩满意度分布所揭示的游憩者体验价值与城市公园的环境特质具有一致性.%By taking city parks of Ji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city parks, as a primary place for citizens' daily forest recreation, should present a certain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feature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nature, humanity, facilities,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creationists' behaviors of city parks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it has obtained the difference of city parks in the composition of recreationists, staying time, and content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at recreationists appear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Recreational attractions and recreational demands have manifested recreationists' perception of the park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The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value of recreationist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of city parks are consistent.【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2828-2831)【关键词】城市公园;森林游憩;环境特质;荆州市【作者】薛兴华【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 43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F592综合性绿化城市公园(以下简称城市公园)往往是建成区城市森林的主体,也是城市居民日常性森林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游憩服务功能日益引起规划、建设和研究领域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内对城郊森林游憩问题已取得了一定的认识[1-7],有关城市公园的森林游憩的研究则较少涉及。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成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
其中,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公共卫生、城市规划、交通设计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建成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体力活动影响的理论基础,然后重点分析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最后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构建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建成环境,即人类建设活动所塑造的物理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设施、公共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促进和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
城市规划的布局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
例如,紧凑的城市形态和混合的土地利用能够减少长距离出行,增加步行和骑行的机会。
相比之下,蔓延式的城市扩张会导致交通拥堵和出行距离增加,降低人们进行体力活动的意愿。
交通设施的设计也会影响体力活动的水平。
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范围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选择步行或骑行至公交站,而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完善程度则直接影响步行和骑行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体力活动也有显著影响。
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吸引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如公园、广场和步行街等。
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进行体力活动的场所,还能促进社交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复杂多样,不仅涉及物质空间的布局和设计,还与政策导向、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提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策略,以促进人们的体力活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
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可以创造更加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体力活动,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基于环境改善的城市公园选址——以房山区多建绿色公园为例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如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景观、增加居民休闲娱乐空间等。
因此,城市公园的选址对于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功能需求多样化等挑战,城市公园选址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居民的满意度等因素,以实现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选址一直备受关注。
早期,城市公园选址侧重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公平和可达性等因素[1-3],这些因素主要从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范围角度出发,旨在保证城市公园的建设可行性和分布相对的公平性,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关注城市公园的建设可行性和分布相对的公平性,还关注城市公园的功能和效益。
因此,选择城市公园位置会考虑更多因素,如生态保护[4-6]、娱乐休闲[7-8]、社区服务[9]、文化教育[10]、城市防灾功能[11-12]等。
从城市公园的功能和效益角度出发,提升城市公园的综合价值,满足城市居民多元需求。
尽管城市公园的生态保护功能已经得到充分重视,但从城市整体环境改善出发研究公园选址相对较少。
公园含有大量绿地,可减轻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缓解洪涝灾害,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的城市公园选址研究多数是从单个公园角度进行,缺乏城市公园选址对区域环境影响和贡献的分析和评价。
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在北京市西南地区(房山区)建设公园对大气污染区域传输、水污染防治和城市防洪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在积极影响。
1房山区基本状况房山区位于北京城西南,南部和西部分别与河北涿州市和涞水市、易县毗邻,处于我国燕山下降带西山拗褶区一部分。
区域内地形错综复杂,从西北向东南分别是中山、低山、丘陵、冈台地和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西部山区年均降水量674.9mm,平原地区年均降水量670.4mm。
国内外历史街区对比分析研究汇总

国内外历史街区对比分析研究汇总(一)
览,胡同文化节等。
区的保护尤为重要。
保留历史延续性的街区洋溢着生活的活力。
上图为自中心纪念碑处向外放射状伸展的两条街道。
1974年,七暑区被宣布为伦敦的历史保护区域,伦敦人开始细心地在维护七唇区的魅力。
卢森堡公园香榭丽舍大道
塞纳河
古罗马斗兽场
西安古城墙钟楼广场
芝加哥的唐人街历史城区水上建筑
新颖的规划首都的建设,
加大设计理念,整体规划,
园林
为主。
造成发展后劲不足。
民俗:快摇船。
城市综合公园主体使用人群调研报告正文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休闲时间更加宝贵,曾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公园,似乎逐渐退出了主体的城市生活,面临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大面积的城市空间,对其充分有效的利用也是节约土地资源的要求。
那么,如今的城市公园实际使用状况是怎样的?其使用主体和活动内容等较多年前是否发生了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这次调研。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曾经在人们的休闲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公园,目前的使用状况却差强人意。
为了准确掌握其使用现状,我们选取城市中心地区主要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方法,对其使用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发现城市公园的使用主体已由建成之初的全体市民,转变为参加晨练的中老年群体,而公园自身的变化远远落后于此。
因此,我们对中老年晨练群体在公园使用过程中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针对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现有使用人群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提高公园的吸引力,为更多市民使用公园创造条件。
【关键词】城市综合公园使用现状及问题晨练中老年人群调研基本情况说明1-1调研的目的与意义现阶段,我们调查城市公园的使用现状,分析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以及了解民众对城市公园的态度和期望,以便为今后的更新改造和具体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引导;以期合理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创造符合市民需要的公共空间及良好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2调研的对象、过程与方法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共进行了两轮三个层次的调研,由面到点,层层深入,以期较全面透彻的掌握城市公园及其主要使用人群的使用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市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现状在全市性的随机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天津市民对综合性城市公园的需求较低,“逛公园”已基本退出了大多数中青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公园目前的使用主体集中为两项——学龄前儿童以及中老年人(见图1、2)。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是居民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资源,其配置是否合理是城市规划的关注重点,而可达性可以用来评估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的合理性。传统对于可达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测量数据,其成本高昂、时效性差,有必要用一些方便采集、成本低、时效性强的数据替换传统的数据进行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海量出租车数据、手机信令、GPS定位等反映个体行为的地理时空大数据,这些数据使深入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成为可能。基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宏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技术,设计了微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方法,发展了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评价机制。研究发现南山区公园绿地中部区域可达性较好,而周边可达性较差。本研究创新、提高了城市绿地功能评价体系,为南山区绿地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空间可达性的概念由Hansen WG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网络交通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2]。目前可达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都认为指居民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反映了人们克服费用、出行距离、路途时间等空间阻力到达目的地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征。国外关于可达性的理论,最初是从公共资源设施的选址和布局开始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可达性运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可达性的度量方法也多种多样。每种方法各有优劣,但至今尚未有一种方法可以涵盖可达性的全部信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俞孔坚等人首次将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公园绿地的研究当中,并详细分析了景观可达性的原理及模型[3]。国内可达性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实践层面,较少结合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创新或深化。
城市公园调研报告

城市公园调研报告《城市公园调研报告》背景介绍: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城市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全面了解城市公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城市公园的调研。
调研内容: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公园的规划设计、绿化情况、设施配套、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搜集,全面了解了这些公园的情况。
调研结果:1.规划设计:大多数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比较合理,充分考虑到了市民的休闲需求和健康活动。
但也有一些公园由于规划不足,导致了空间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2.绿化情况:城市公园的绿化情况也比较良好,大部分公园都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和花草树木种植。
但也存在一些公园绿化不足的情况。
3.设施配套:城市公园的设施配套比较齐全,可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包括健身器材、休息凳、儿童游乐设施等。
但也有一些公园设施老化严重,需要更新维护。
4.管理运营:城市公园的管理运营也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但也有一些公园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问题。
结论与建议: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城市公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总结出了一些建议。
建议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适度增加绿化比例,提高城市公园的环境品质;加强设施配套更新和维护工作,提高城市公园的服务水平;加强公园管理力度,提高公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总的来说,城市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还有待加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市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对城市公园的发展和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外园林对比案例

中外园林对比案例1. 中国——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迷人的设计而闻名。
苏州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通过精心安排的景观、石雕、假山、水池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注重空间布局和光线的运用,使人感到宁静、放松。
2. 英国——凡特公园凡特公园是英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被誉为“英国园林之母”。
凡特公园以其宏伟的庄园、浪漫的湖泊、多样的花卉和植物而闻名。
凡特公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精心打造的花坛、喷泉和雕塑,营造出一种优雅、浪漫的氛围。
凡特公园的特点是注重花卉的种植和庭园的布局,使人感到愉悦、舒适。
3. 法国——凡尔赛宫花园凡尔赛宫花园是法国最著名的园林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
凡尔赛宫花园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塑和华丽的花卉而闻名。
凡尔赛宫花园注重对对称和比例的追求,通过精心修剪的树木、花坛和喷泉,营造出一种庄重、华丽的氛围。
凡尔赛宫花园的特点是注重建筑和雕塑的配合,使人感到肃穆、庄重。
4. 日本——岚山竹林岚山竹林是日本京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其壮观的竹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岚山竹林注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通过精心设计的小径、庭院和庭园,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
岚山竹林的特点是注重竹林的种植和布局,使人感到神秘、宁静。
5.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之一,以其广阔的草地、湖泊和多样的植物而闻名。
中央公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步道、广场和花坛,营造出一种活力、欢乐的氛围。
中央公园的特点是注重公园的开放性和多功能性,使人感到活力、愉悦。
6. 意大利——梵蒂冈花园梵蒂冈花园是意大利最著名的花园之一,位于梵蒂冈城墙内,以其宁静的环境和精美的植物而闻名。
梵蒂冈花园注重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通过精心设计的花坛、喷泉和雕塑,营造出一种宁静、庄重的氛围。
梵蒂冈花园的特点是注重宗教和文化的融合,使人感到庄严、肃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广州vs台北摘要处于完全不同制度下的两个城市(广州和台北),在城市公园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于此,论文从城市公园的背景起源入手,再到总体特征、产权及管理方式,将广州和台北进行全方面对比,突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并分别举出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
最后是两地在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方向上的对比,并试图对此做出评价。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州;台北;对比第一章现代公园发展历程对比1.1 广州公园发展历程根据广州历年建成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年平均增长率,再结合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背景,得到各阶段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增长率变化。
自1918年以来广州城市公园发展共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分别为:①1918年以前的晚清萌芽期;②1918——1935年的民国快速成长期;③1936——1949年的战乱毁坏减少期;④1950——1959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⑤1960——1978年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⑥1979——1999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不稳定增长期;⑦21世纪以来持续增长期。
1.1.1 晚清萌芽期(1918年以前)广州园林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苑,但真正具有现代公共园林意义的公园历史则不过一百年左右。
学界对广州首个公园主要有两种说法:①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1906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成黄埔公园,现仅存遗迹图。
②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孙中山倡议于1921年建成,当时称广州第一公园,后更名为中央公园,现改名为人民公园。
不过,公园一词作为西方“舶来品”,在广州第一个建立的具有向“公众开放的花园”含义的应该是半殖民地时期沙面租界内的沙面公园。
1.1.2 民国快速成长期(1918——1935年)出现向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的公园,其个数和规模迅速增加,同期居全国之首。
公园开始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不再是个别行为。
公园的建设大多依托现有条件,筹资方式、公园类型及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
名称面积建设年代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7.76 1918观音山公园(今越秀公园)12.65 1924东山公园0.23 19231.1.3战乱毁坏减少期(1936--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不但1933年制定的广州公园建设计划未能实施,建好的公园也遭到战争不同程度的毁坏。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广州只有观音山(越秀)公园、永汉(儿童)公园、中央公园、黄花岗公园、东山公园和净慧公园等几个城市公园,总面积约32.6hm²,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0.3㎡。
1.1.4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1950--1959年)公园数量和面积迅速增加,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公园,公园类型愈加丰富,科教、纪念、综合功能突出。
1.1.5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1960--1975年)受国家经济困难及“文化大革命”影响,公园建设不仅停滞,园林绿地还被破坏,被征占1110.7公顷“用作生产地。
该时期仅新建一个公园—晓港公园,面积为16.66公顷,建于1975年。
1.1.6改革开放20年不稳定增长期(1979--1999年)公园数量和面积迅速增加,但年增长率波动显著。
这一时期,公园开始出现新类型,如城郊型郊野公园、村镇公园以及主题公园,进一步拓展了公园的功能,初次将公园功能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邻域,将游憩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相结合。
并初步形成城郊公园一市级公园一区级公园(村镇级)三级体系的城市公园系统。
1.1.7 21世纪以来快速持续增长期(2000年以来)公园数量和面积快速、稳定、持续增长。
公园绿地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社区公园等新类型,形成城郊公园一市级公园一区级(村镇级)公园一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四级体系。
其中,封闭社区的中心花园成为社区级公园的重要形式1.2 台北公园发展历程1.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都市公园的建设1.2.1.1 台湾公园的起源—圆山公园的指定1897年,风景优美的名胜地区圆山仔的丘陵地区,被总督府指定为圆山公园。
在这个时代都市公园、自然公园在制度上并没有区别。
当时的圆山公园就是台北市郊的自然风景优美的名胜地区。
1.2.1.2都市改造的公园建设根据台北市的既成市街地的改造计划-=市区改正事业,建设了台北的台北公园及龙山公园。
台北公园(新公园)是根据1900年的“台北城内市区计划”于1908年建设,台北市最早的洋风公园。
1.2.1.3公园系统的建设1932年“大台北市区计划”中的公园体系,计划了17处的公园,其中战前建设了川端公园,而另外的16处公园及公园道路,则由于世界大战的发生而停止了建设。
1.2.1.1小公园的建设根据“台湾都市计划令”,1937年6月府告示第110号,1942年告示第896号,告示了5区域的土地区划整理事业施行地区。
根据土地区划整理事业,54处的小公园用地受到了确保,其中11处公园于1942年度进行施工。
其余的43处公园,则未完成。
图1 台北市区计划街与公园图(1932年)(图源于/2012_11_01_archive.html)1.2.2 自1949年台湾光复后至1998年,台北都市公园演变1.2.2.1 开发停顿期 (1949-1967)台湾光复及播迁来台初期,台北市涌人大批难民,造成许多公园预定地遭违建占据。
此外,战后动荡不安的政治与经济,使得处于戒严时期的台湾,一切政策及建设皆以重建及军事为主,导致军事及机关用地需求量大增,公园用地也因此多被政府机关挪用,造成公园建设发展陷人停顿。
1.2.2.2 低度开发期 (1968-1980)台湾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台北市人口的增加,导致都市公园的需求也增加,但因政府施政的重点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都市计画以及公园的规划与兴建受到忽视。
但是在该时期有设置少数的公园,并且于1971年成立了台北市公园路灯管理处,专司公园的规划兴建。
1.2.2.3多元发展期 (1981-1998)民众开始注重自然对都市公园的意义,并且逐渐勇于表达其需求及意见。
此一阶段强调利用自然环境及地方文化的历史特色,导致公园规划出现未有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风格。
此外为缓和都市空间之不足,公园开始增设停车场、变电所、瓦斯整压站等公共设施。
1.2.2.4防灾生态期 (1999- )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兴起,强调永续都市、绿建筑、以及生态工法。
而台湾地处于亚热带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台风、地震的发生机率高。
特别于1998年的921大地震,以及2001年的台风大淹水之后,政府更加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防灾。
因此都市公园在防灾避难以及生态环保上,将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台北市都市公园规划设计之演变1.2.3 台北公园演变将台北市公园之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并就规划方式及设计手法分别讨论。
40 个作为案例分析的台北市都市公园,在各时期的数目分别为: 0, 12, 22及6。
1946-1967年为开发停顿期,案例数目为0。
1968-1980年为低度开发期,平均每年的案例少于一座公园。
1981年之后,平均每年的案例为1.2座公园。
低度开发期的公园特色为:规划方式最常采用自然风格,具有饰景、休息、运动、与服务等分区,动线与空间组织为网状,以及设计手法最常采用入口有门、边界为栏杆。
多元发展期的公园为几何式,有饰景、休息、运动、广场与服务等分区,为状动线、集中型空间组织等规划方式,以及入口设有广场、边界为花坛与植栽混合的设计手法最为普遍而防灾生态期公园的特色:为自然形式,有饰景、休息、表演、运动、与广场等分区,为簇集型空间组织,入口有广场,边界有花坛、植栽、与绿篱。
另一方面,低度开发期的公园最不常具有表演与展示区,动线最不常为格子状,空间组织最不常为线型,入口最不常设有牌楼。
边界最不常设有绿篱。
多元发展期的公园则以混合式、纪念追思区、格子状动线、线型空间组织、入口设有牌楼、与边界没有栏杆最不普遍。
而防灾生态期的公园以几何式、纪念与管理区、辐射状与格子状动线、集中型与网格型空间组织、入口设有门与牌楼、边界设有栏杆与墙最不常见。
再者,综观这四个阶段可知台北市都市公园之演变概况。
第一,所有的案例皆有饰景与休息区,但表演、广场、与展示区有增加的趋势,而纪念与管理区有减少的现象。
第二,环状动线日渐普遍,而辐射状与格子状动线则慢慢减少,第三,线型与簇集型的空间组织益形普遍,而网格型则渐渐消失。
第四,公园设有门与牌楼的手法日渐稀少。
第五,边界为花坛、植栽、或绿篱的设计手法则越为流行。
1.3 总结公园绿地系统是一个在时间上表现出阶段性特点的概念,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转变及公园本身的发展,其名称和统计内容经历了诸多改变。
广州和台北公园绿地的发展都与国际、国内大环境及广州城市自身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及区划调整等背景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公园总体特征2.1广州公园的总体构成特征分析2.1.1广州公园的种类组成特征至 2005 年底,广州市区公园总数为 191个,分属于公园绿地中的4个中类,11个小类。
广州市的公园种类齐全,涵盖了现行分类标准中的所有公园类型。
丰富多样的公园种类体现了广州的自然资源特色和文化历史底蕴。
广州市拥有植物园和专类植物园达9处,总面积占全部公园面积17%。
丰富的南亚热带特色植被,给广州建造植物专类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州市其它专类公园中有9处纪念公园,这与其作为近代革命历史发祥地之一的地位较为匹配,公园成为历史纪念物的载体,传承和保护着广州的特色文化。
广州儿童公园较少,城区只有市儿童公园一处,面积仅 1.11h㎡,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尽管其他公园内通常都设有儿童活动区,但其在活动内容和设施设置上都不能完全替代综合的儿童公园。
广州的带状公园不够突出,仅有的 5 处有 3 处在大学城,中心城区内河涌沿岸、滨江地带等带状地段没有很好地被利用。
滨水带状公园即滨水游憩绿地,不是简单的防护绿带,应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独特的景观效果,有的绵延数公里,一般具有开放、易识别、标志性强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带状公园可作为人们的活动场所,而市民的多样化活动正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景观。
广州要充分发挥珠江两岸的景观资源,除了特色建筑群、灯光夜景,沿江还要建设足够规模的公园。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提出珠江大桥至黄埔大桥河段是城市风景游览河段,规划增加两岸公共绿地和绿化景点,特别是珠江新城一带,规划了主题花园、文体公园等。
未来珠江沿岸大型带状公园的建设将塑造广州的滨江城市新形象。
广州公园的构成主体是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共计 144 处,占公园总数的 3/4。
这两类公园以游憩、休息为主要功能,是城市居民日常使用最多的公园绿地类型。
其中,全市性公园内容丰富,设施完善,为全市居民服务,区域性公园为市区内一定范围的居民服务,居住区公园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而小区游园为一个小区的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