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

合集下载

西北有高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北有高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北有高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注释①疏:镂刻。

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②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④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

《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⑩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鉴赏作者:佚名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2)赏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2)赏析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2)赏析西北有高楼(2) 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其实是误解。

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

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

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

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

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

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

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

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

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

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是无限凄凉。

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

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

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能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

古诗西北有高楼翻译赏析

古诗西北有高楼翻译赏析

古诗西北有高楼翻译赏析《西北有高楼》出自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其全文如下: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前言】《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为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注释】①疏:镂刻。

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④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

《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⑩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翻译】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西北有高楼-详解

西北有高楼-详解

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诗词串讲《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选录,作者多为东汉末年不得志的文人。

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西北有高楼》的作者是一位彷徨中的失意人。

诗歌借不遇佳人“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全诗十六句,含有三层意思,即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歌声地点(1-4句)。

开篇四句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前两句指出高楼的坐落方向和高度。

这高楼地处西北,是座高耸入云,可望不可即的“摩天之楼”。

有人说,“西北,乾位,君之居也。

”后两句描写高楼的装饰与特征。

那高楼四面窗子都是制造精致、玲珑华美的,即所谓“交疏结绮”,十分逗看。

交疏,交错镂刻。

疏,即刻。

绮,原指有花纹的绫罗,这里引申为“花纹”。

“交疏结绮”连用,就是说花格子窗有如绫罗的花纹那样工细华丽。

而且此楼并非寻常之楼,而是四面有檐有廊的所谓“四阿之楼”。

阁,即楼;阿,是“四阿”的略文,因阁有四阿,故称“阿阁”。

这是古代最讲究的宫殿式建筑。

《周书》云:“明堂咸有四阿。

”据金鹗《求古录礼说》(卷三)所说,“屋之四隅曲而翻起为阿,檐宇屈曲谓之阿阁。

”这阿阁,也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三重阶”的高台上再建楼阁。

三重阶,原指“宫殿前三阶”,此指“阶梯有三重”,言楼建在高台上。

这说明,即使不是帝居,也该是王侯府第。

诗人这样写高楼的华丽与气势,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

在古代诗歌中,这样的写法很多,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人用的“金樽”“馔玉”来表现生活的美好,以此反衬自己不得意的伤痛。

这一章点明了地点和环境,便于了解下文歌者的身份与处境,以及对“弦歌声”的理解。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释:1、疏:镂刻。

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2、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3、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4、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5、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6、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

《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7、惜:痛。

8、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9、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10、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译文: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正是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种象喻的意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比如《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清]袁江《蓬莱仙岛图》,故宫博物院藏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古诗之《西北有高楼》赏析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这是一首抒写仕宦失意士子听曲感心的诗。

充分表现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内心伯乐不在、知音难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於现实的想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在西北方向有座高楼啊,巍峨高耸就象插入了浮云一样雕刻精美的窗户上张挂着绮制的窗帘啊,四周有着曲檐的阁楼就矗立在层叠三重的台阶上。

从楼上飘下来的弦歌声啊,那曲调和歌声是多么的悲苦和忧伤。

谁能弹唱这样悲伤的曲调啊,莫非她就是那位哭倒城墙的杞梁的妻子?清商的乐调随风传来啊,中曲部分旋律回环就象人原地行走一样徘徊不前。

一曲虽然弹完了但歌声还在反复地吟唱啊,那抑郁不平的情绪好象仍在余音中流淌不息。

我不叹惜歌者在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啊,只是悲伤懂得歌者心中痛苦的知音太过稀少!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啊,一起结伴从此自由地奋翅高飞!【赏析】第一层(1-4)句,着重描写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所居之环境。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首句点明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居所的方位,第二句点明其居所的高大巍峨。

首起两句,简要介绍“歌者”居所的特点。

在都市的西北位置上,有座高大巍峨的高楼,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高楼呢?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高楼。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交疏结绮窗”:“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说“交疏”:“疏”,镂刻。

“交疏”,交错缕刻。

虽解说不同,但均指窗的制造精致。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结”,张挂。

“结绮”,张挂著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

“阿阁三重阶”:“阿”:这里作曲隅,角落讲。

指屋极四面有曲檐。

“阁”:就是楼。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
阶”。“交疏结绮窗”:“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说“交 疏”: “疏”,镂刻。“交疏”,交错缕刻。虽解说不同,但均 指窗的制造精致。“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结”,张挂。 “结绮”,张挂著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阿阁三 重阶”:“阿”: 这里作曲隅,角落讲。指屋极四面有曲檐。 “阁”:就是楼。阁有四阿,叫做“阿阁”。《周礼·考工 记》:“四阿重屋”,是古代最考究的宫殿式的建筑。“三重 阶”:三重(台)阶梯。这一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 上,形容楼阁之高。三、四句具体描写居所高楼的外观。从诗 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般的平常百姓人家居住 的建筑,而是一座建筑考究,装饰华美的宫殿式的建筑。
笫二层(5-12)句,具体描写楼中“歌者”弹唱的 情形和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 感受。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弦歌声”:就是 有琴弦之类乐器伴奏的歌声。“音响”:音,指 歌声;响,指琴声。“一何”:副词,作何其,多 么讲。五、六句是诗人对楼上传出来的弦歌声的
总体的感受。在诗人看来楼中“歌者”弹唱的曲 调和歌声是非常悲苦哀伤的。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无乃”:犹言大概、 莫非、岂不是。是一种不能肯定的揣测的语气。“杞 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 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 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 叹》。七、八两句是紧承上句,进一步具体地描写诗 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曲调和歌声的感受和评价。 意思是说,谁能弹唱出这样悲伤的曲调呢?莫非是那 位内心深处蕴人公之一“歌者” 所居之环境。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首句点明诗中
主人公之一“歌者”居所的方位,第二句点明
其居所的高大巍峨。首起两句,简要介绍“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

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

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

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⑩。

【注释】①疏:透刻。

绮:有花纹的细绫。

这句是说窗上透刻着象细绫花纹一样的格子。

②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

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

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

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

《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

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④清商:乐曲名。

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

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

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

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

”鹄,就是“天鹅”。

一作“鸣鹤”。

⑩高飞:远飞。

这二句是说愿我们象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赏析一】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

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呢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

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

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

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其实是误解。

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

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

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

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

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

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

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

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

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

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

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不正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罢了(吴淇《选诗定论》)。

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

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找到了“知音”吗没有。

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

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呵!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出,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

伤心的佳人呵,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

缌的读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实在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

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欷歔感怀、聊相慰藉--透过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

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

”不知读者可有同感(潘啸龙)【赏析二】妙在飘忽有无间——谈《西北有高楼》中的以实写出虚在“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可以说完全是借助于视觉的描写写成的,而《西北有高楼》则完全是借助于听觉的描写写成的。

视觉的意象是具体的,所以诗中画面的构成比较实,为了不受画面内容的局限,使主题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诗人往往要用一些无实指的文字来破它,把画面中所形成的具体经验引到画面之外来,力图赋予它以普遍性的意义。

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听觉的意象却完全是虚的。

即音乐的符号是存在于时间中的,而不是存在于空间中的。

“它创造了一个似乎通过物质运动形式来计量的时间意象,而这个物质又完全由声音组成,所以它本身就是转瞬即逝的。

音乐使时间可听,使时间形成和连续可感。

”这些虽连续可感但却转瞬即逝的符号对于人的听觉来说,本来就有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可感的,但却是不可知的。

它们不像视觉符号那样具体和稳定,容得人反复地去欣赏和体会,它不是停留在眼前,而是直入心灵的。

但是,诗是凭借文字符号来进行表达的。

而文字符号又是存在于空间中的,这样静态的视觉意象就比较容易用它来表现,而流动性的听觉意象则不易用其来表现。

因为相对于人的感觉来说,文字符号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隔着它去感受一种比它更为抽象的符号(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涉及到了诗歌表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才能把一种听觉意象用文字符号传达出来。

在中国诗歌史上,《西北有高楼》可以说是最早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的作品之一。

诗的首两句由“高楼”起笔,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突兀感,同时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感觉上都造成了一种隔绝状态。

所以三四两句对“绮窗”、“阿阁”和“重阶”的描写就很具有一种表面之感。

这四句描写都是不带感情色彩的。

至此,诗中的视觉描写便结束了。

但是,视觉上停止的地方,正是听觉上开始的地方。

前四句突兀的视觉意象已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高处的“绮窗”之上,就在其驻足仰头谛视的当儿,恰好意外地听到了从窗内传出的一缕缕似有若无的“弦歌声”。

这种过渡安排得非常巧妙自然,丝毫不着痕迹。

接下来从第五句到第十二句,诗歌中的笔墨就全部集中到了对高楼上飘来的阵阵弦歌声的描绘上。

这种描绘是采取了一种顺承的方法。

第五句刚一点出“上有弦歌声”,第六句便马上指出其音响是“悲”的。

这都是顺着人们听觉的接受顺序来的。

围绕着这高楼上的悲音,诗人禁不住发出了好奇的疑问,在这样的情景下,有谁能奏出如此悲凉的曲调呢接着他又用了一个典故,以推测的方式试着对其进行了回答。

关于杞梁妻的传说,早在孟子的时代就已有了。

刘向《列女传》中载,齐国人杞梁战死后,没有儿子和亲近的家属,其妻孤苦无依,乃枕其尸哭于城下,其声哀痛感人,闻者莫不为之挥泪,十日之后,城为之崩。

所以古乐府《琴曲》中有《杞梁妻叹》的曲子。

《琴操》中说:“《杞梁妻叹》者,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也。

殖死,妻叹曰:‘上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这个故事的来源甚早,但各家的记载多不一致。

诗中这样设为问答的目的,显然是紧扣着“悲”字而来的。

典故的运用,可以使人通过对该故事的联想,给这个抽象的概念提供一种可供参照的生动情景。

即把这个“悲”字落到了实处。

但是,诗中所写的实际情况却是,高楼上的“弦歌声”并不是一个“悲”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所以下面四句又再次回到了对音乐本身的注视,并通过乐音、旋律、节奏等方面,刻画了一种空灵缥渺,疾徐有致,低徊变化,清婉悠扬的音乐效果。

“商”本是古代的五音之一。

按照古代的乐理,“商”是金行之声(即在五行中对应着金),对应着四季中的秋季。

《管子·地员篇》中就说:“凡听商,如离群羊。

”足见清商音乃是一种悲凉哀怨的调子。

这琴声缓缓地回荡在寂寞的空气中,仿佛有诉不尽的心事。

低抑的琴声伴着阵阵叹息,更加深了这种悲剧的情调。

全诗写到这里,对音乐的正面描写也就划上了句号,接着便笔锋一转,由音乐转向了对听曲人当下感受的描写。

其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两句,既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也是整首诗的点题之笔。

这两句沉重有力,掷地有声。

末两句紧承其意,对楼中人寄无限同情意,感慨颇深,令人回味无穷。

苏珊·朗格在论述音乐的基本特征时曾指出:“音乐的绵延,是一种被称为‘活的’、‘经验的’时间意象,也就是我们感觉为由期待变为‘眼前’,又从‘眼前’转变成不可变更的事实的生命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