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磁共振分子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肝癌磁共振分子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肝癌磁共振分子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

分析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肝脏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对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定位准确率90.74%,定性准确率93.26%;结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发现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高的准确性;既能对病灶内部结构,与周围肝实质的关系有较系统的观察,还可以提供肝癌病灶的血供情况;能为临床提供全面的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目前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因为早期肝癌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症状出现,已属于中晚期[2],因此不少患者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因此如何尽快筛查肝癌病灶,使之得以早期确诊与早期治疗是临床需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特研究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过病理证实的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肝癌患者的M R I影像及临床检查资料。31例患者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46.6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等;该组病例中28例有乙肝病史,29例有肝硬化病史,21例患者在体检中经B超检查高度怀疑为肝占位病变,有15例甲胎蛋白阳性。 1.2检查方法 MRI扫描患者检查前禁水4h,检查时患者取头先进的仰卧位。检查仪是:使用GE Optim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所有病例均常规T1WI,T2WI,FSE序列,横断位、冠状位及MRCP 扫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冠状位和轴位,矩阵320×192,层厚:2mm,扫描层数:150,TR:4.5ms,TE:2.2ms,翻转角度:12。屏气12 s~15s,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按0.1 mmol/kg的剂量注射钆喷酸二甲基葡胺(Gd-DTPA),随后注入15 ml生理盐水以保证对比剂完全进入体内,注射后15s~20s时行第一次扫描(动脉期),重复扫描3次(门脉期),其后作一次T1WI常规增强扫描(TR:350ms,TE:180ms),最后再采用LAVA序列作延时期扫描(5min~6min后)。 1.3三维重建技术 采用美国GE公司ADW 4.2图像工作站对LAVA序列扫描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层面重组(MP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 2 结果 2.1检查结果 31例患者检出癌灶40个,其中3个以上病灶者为1例,2 个病灶者7例,单个病灶者2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比平扫多2个。 2.2影像特点 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早期明显强化,癌瘤体内动脉期有明显强化,为不均匀、分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2015 NCCN 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指南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而病理学则是肝脏外科最主要的支撑学科之一。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于2010 年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2010 年版)。 近五年来,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肝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开始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对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14 年4 月,在吴孟超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制订专家会议。 并于2015 年1 月召开定稿会,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了能基本反映我国现阶段肝癌病理诊断技术水平的《指南》,以期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指导性和引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病理检查方案 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肝脏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肿瘤。病理检查方案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材、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的描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规范化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为临床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远期预后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大体标本的处理 (1)标本固定:a. 手术医生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标注送检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对手术切缘、可疑病变以及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标记,对切除小组织标本及淋巴结等应单独放置容器内并贴好标签说明;b. 为最大限度地保留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应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 min 以内送达病理科切开固定;c. 病例可接受标本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切取新鲜组织冻存于组织库,以备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 做一个剖面,并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常温下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4~5 倍于标本体积固定12-24 h。 上述处理基本能够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 (2)标本取材:根据目前对肝癌异质性和微环境特点的认识,肝癌的外周区域是肿瘤异质性的代表性区域,是高侵袭性细胞群体分布的集中区域,是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形成的高发区域,也是影响转移、复发和预后的高风险区域。 为此,应特别重视在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以便在相互对照中客观评估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推荐以下肝癌标本“7 点”基线取材方案(图1):a. 选取出血坏死少、组织完整的剖面,分别在12 点、3 点、6 点和9 点的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取材,癌与癌旁肝组织的比例约为1:1,以着重观察肿瘤对包膜、微血管以及邻近肝组织的侵犯情况;b. 在肿瘤无出血和坏死的部位至少取材1 块,以供分子病理学检查之用,对质地和色泽有差异的肿瘤区域还应增加取材;c. 对距肿瘤边缘≤1 cm(近癌旁肝组织或切缘)

原发性肝癌规范培训考试题1-2

原发性肝癌规范培训考试卷 姓名:得分: 选择题 1.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最密切的是:A A 肝炎后肝硬化 B 酒精性肝硬化 C 慢性胆道感染 D 肝脏血管瘤 E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2.霉变谷物内主要致肝癌物质是:D A 亚硝胺类 B 有机氯农药残留 C 黄曲霉菌 D 黄曲霉毒素B1 E 蓝绿藻藻类毒素 3.“小肝癌”一般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D A 0.5cm B 1.0cm C 2.0cm D 3.0cm E 4.0cm 4.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类型是: C A 结节型 B 巨块型 C 块状型 D 弥漫型 E 小肝癌 5.巨块型肝癌是指癌直径超过:D A 3cm B 5cm C 8cm D 10cm E 15cm 6.90%以上原发性肝癌是来源于: A A 肝细胞 B 胆管上皮细胞 C Kupffer细胞 D 肝窦上皮细胞 E 混合来源 7.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A A 肝内 B 肺部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腹腔 E 骨骼 8.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肝外转移部位是: B A 骨髂 B 肺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腹腔 E 脑内 9.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时最易侵犯的部位是:A A 门静脉 B 肝静脉 C 肝动脉 D 肝内胆管 E 肝包膜 10.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D A 胰旁淋巴结 B 脾门淋巴结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肝门淋巴结 E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11.大多数原发性肝癌病人的首发症状是: A A 肝区疼痛 B 发热 C 黄疸 D 腹水 E 消瘦 12.有关原发性肝癌的描述哪项不正确:D A 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B 可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 C 黄疸是III期表现 D 贫血是重要临床表现 E 右上腹吹风样血管杂音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13.哪项是小肝癌定位的最好方法: B A B型彩色超声波 B 肝动脉碘油造影结合CT检 C CT检查 D 同位素扫描 E 腹腔镜检查+病理活检 14.诊断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志物是: A A AFP B AKP C GGT-II D AIF

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汇编)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疾病大多属于中晚期,诊断也比较容易。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必须借助以下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 (2)血清AFP检测: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ng/mL,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 性肿瘤以及怀孕等。约30%的肝癌病人AFP正常,检测甲胎蛋 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3) (4)血清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某些同工异构酶可增高,但缺乏特异性,早期病 人阳性率极低。 2.影像学检查 (1) (2)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癌栓等,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是目前首选的肝癌诊断 方法。超声造影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率,并可发现小于1.0cm 的微小肝癌。

(3)C 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并可测定无肿瘤侧的肝体积,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很有价值。 (4)M RI:对良、恶性肝肿瘤,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CT; MRI可做门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有利于发现这些管道内有无癌栓。 (5)肝动脉造影:此方法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最高,但病人要接受大量X线照射,并具有创伤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仅在上述各项检查均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采用。 (6) (7)X线检查:肝右叶的肿瘤可发现右膈肌抬高、运动受限或局部隆起。肝左外叶或右肝下部巨大肝癌在行胃肠钡餐检查可见胃或结肠肝曲被推压现象。此外,还可显示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和肺、骨等转移灶。 (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获得病理诊断。如不能排除肝血管瘤,应禁止采用。 (9)腹腔镜检查:对位于肝表面的肿瘤有诊断价值。 目前将B超检查和AFP定量测定作为肝癌的一线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在诊断过程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2)

原发性肝癌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对具有典型临床表现者并不困难,但往往已届中晚期,疗效不佳,因此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早)。早期诊断应提高警惕,对可疑患者立即进行甲胎蛋白的动态观察,再结合B型超声,选择性肝动脉造影,CT等检查,可早期发现并确定诊断。 一、临床表现凡有不明原因的肝区不适或疼痛、乏力、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者均应仔细检查。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有结节隆起者为本病最具有价值的体征,应提高警惕。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甲胎蛋白是胚胎期肝细胞和卵巢黄囊产生的一种蛋白,出生后一周即消失,当肝细胞癌变后又获得合成此蛋白的能力(称返祖现象)。虽在孕妇、新生儿、部分睾丸或卵巢胚胎性癌及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病患者中可检出此种蛋白,但鉴别诊断不难。从病理类型看,胆管细胞癌,高分化和低分化肝细胞癌,或已坏死液化者均可呈阴性,因高分化的肝癌细胞很少产生或不产生AFP,分化很差的肝癌细胞也不产生AFP,而中度分化的肝癌细胞,能合成AFP.因此AFP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差别很大,一般约为60-70%,因此必须动态观察,尤有价值。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三种①反向间接血球凝集法(血凝法)。②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火箭法)。③放射免疫测定法(放免法)。血凝法和火箭法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也随之增高。血凝法简便易行,可用于普查。放免法为精确微量定量法,可测出<40ug/L(20ug/ml)以下的微量AFP,放免法AFP正常值<20ug/L.动态观察AFP的含量,可在症状出现以前8个月或更早发现肝癌,并可与其它假阳性病例相鉴别。在排除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瘤和妊娠情况下,若AFP定量>500(或400)ug/L持续4周,或定量>200ug/L 持续8周,则可诊断原发性肝癌。(二)铁蛋白铁蛋白为机体内一种贮存铁的可溶组织蛋白,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铁蛋白,但不同的检测法有不同的正常值,一般正常均值男性约80-130ug/L(80-130ng/ml)女性约35-55ug/L(35-55ng/ml),血清铁水平在妊娠期及急性贫血时降低,急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癌时升高,国内报道肝癌患者阳性率高达90%。近年来发现肝癌还含有一种酸性的异铁蛋白,称为癌胚异铁蛋白,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癌患者有铁蛋白增高的原因可能是:①肝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铁蛋白或异铁蛋白。②肝癌组织对铁蛋白的摄取及清除受到影响。③肝细胞损害坏死,贮存在肝细胞浆中的铁蛋白溢入血中。血清铁蛋白虽非特异性,但除肝癌、胰腺癌中度升高外,其它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直结肠癌均不升高。肝癌患者治疗有效者血清铁蛋白下降,而恶化和再发者升高,持续增高则予后不良,故血清铁蛋白测定可作为疗效监测手段之一,特别是对AFP阴性的患者尤有意义。(三)其它肿瘤相关抗原部分肝癌病人CEA、CA19-9也可阳性。(四)肝功能试验及血清酶学检查 1.肝功能试验一般肝功能试验诊断价值不大,但对本病的肝病背景及疗效的预测可有帮助。 2.血清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而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正常时提示肝癌的可能。而乳酸脱氢酶、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醛缩酶、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等同功酶的测定,对甲胎蛋白的阴性患者可起辅助诊断作用。(五)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检查可呈光团或实性暗区,当肝癌坏死液化时则呈液性暗区。B型超声可测出2-3厘米以上的肝癌,对早期定位诊断甚有价值。已成为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因其属无创性检查,且价格较廉,故易为患者接受。(六)放射性核素肝扫描核素肝扫描对肝内占位性病变具有诊断价值,常用核素189金、99锝、131碘玫瑰红等,静脉注射后进行肝扫描,在病灶处显示稀疏缺损区,称为阴性扫描。r-闪烁照相及ECT,可使图象清晰,分辨率提高。目前核素扫描仅能显示直径在3-5厘米以上的肝癌,且无特异性,仅能作诊断的参考。用核素113铟作血池扫描及亲肿瘤的核素67镓、75硒或用核素131标记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AFP单克隆抗体等阳性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图中A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99mTcx-NGA肝受体显像(a)和 99mTc-植酸钠胶体肝显像(b)的对比研究,可见a对病灶显示较b更清晰; B中a和b分别为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T90(肝区到达最大计数90%的时间)参数显像。肝区内不同颜色反映局部T90的长短,从而直观地定量评价局部肝功能。(七)肝血管造影经皮穿刺选择性腹腔动脉及超选择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探究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探究 发表时间:2019-11-25T14:31:38.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8月8期作者:赵静 [导读] 研究说明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情况。 赵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原第八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目的:研究说明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7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分析不同的检查方式所应用的情况,分析不同诊断方式所具有的优势。结果:17例患者当中有4/17(23.53%)例患者行CT检查,有 10/17(58.82%)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有3/17(17.64%)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的掌握不同的检查方式之间具有的差异,以及对于肝癌的辨别的情况。结论:临床当中对于很多疾病确诊,需要各种检查结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降低误诊情况发生。临床工作人员应提升专业技能及知识,对于检查结果可以更好的进行辨别,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早期影像学;诊断情况 引言: 肝癌疾病对于患者健康影响较大,此疾病死亡情况农村患者高于城市患者。我国此疾病的发病情况较高,临床中患者的症状不一,在早期的阶段主要肝部位具有痛感、化验结果异常等。早期确诊对于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肝癌检查具有很多方式,如CT、磁共振、血管造影、超声等,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检查方法所具有的实用性,便于医学中更好应用于检查肝癌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7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统计其年龄、性别,17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8例,17例患者的年龄不低于31岁,不超过65岁,平均年龄46.35岁。在未检查之前患者均不知道疾病的情况。 1.2方法 1.2.1超声方式 临床当中对于肝癌诊断应用超声方式较多,有10/17(58.82%)例患者实施超声检查。此方式所具有的优势说明,在检查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患者创伤,在检查的过程中其费用合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接受,在检查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对于患者所造成的影响较小。其方式在检查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弊端说明,第一其检查结果与检查人员技术具有关联性[1],若检查人员的技术较低的情况下,会影响其结果。第二在检查过程中不能反复确定,因为其检查的仪器所放置的区域不同,成像不同。第三影响结果因素较多,像肋骨、肥胖等[2],其检查结果准确性会改变。超声方式对于其检查的灵敏性超过85%。若患者的情况属于HBsAg阳性,在检查的过程占据一定的优势。(如图1所示)。 1.2.2 CT方式 临床当中应用此方式情况较超声少,其主要是针对患者栓塞前、恶性肿瘤的情况,17例患者当中同时有4例患者实施此检查,其主要是恶性肿瘤,其在检查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分析,第一,敏感性极高,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检测出极小的肝癌,其直径在5毫米,检测中不遗漏相关的环节,检测具有全面性。第二,病变的区域清楚,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可以准确的确定其位置,为后期切除提供依据。第三,供血情况。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其供血情况。第四,治疗前的检查。在临床当中若患者出现动脉栓塞情况,在开展治疗工作,需要先进行血管造影,通过其方式确定其位置,再根据其位置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1.2.3.磁共振方式 临床当中采用此方式情况低于超声方式,有3/17(17.64%)例患者实施磁共振检查,因为其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患者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临床中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根据其情况确定在检验的过程中是否应用此方式。其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是通过弛豫时间T1、T2、DWI,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检查人员根据所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在操作中观察患者的情况,与正常人肝部位的情况进行比较,T1、T2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此方式确定患者肝区是否正常[2]。当在检查的过程当中若患者病灶部位发生异常,像有坏死的情况、变性的情况、出血的情况等,在检查中其信号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同时可以利用动态增强检查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近年来普美显造影剂的运用在肝胆期对病灶有一定识别力,缺点是费用高。与其他诊断方式相对比,此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分析,检查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损伤,其对于疾病的确定的准确情况高于CT 的方式。观察其所成像的情况,其所成像的辨识度较高,第一可以明显的观察到肿瘤的位

b原发性肝癌学习资料

b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概述]: (一)概念: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肿,简称肝癌。(二)发病率及流行病学:①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56万;死亡38.6万,占癌症死亡的8.8%;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达50/10万;③中国发病率高,占全球肝癌的55%;男:女=3~5:1;多发于40~50岁; [病因]:复杂而不明,多因素参与。 1.全球主要病因:①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和丙肝);②黄曲霉毒素;③酒精性肝硬化;④血色病等。 2.中国主要病因:①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②黄曲霉毒素;③饮水污染。 3.其它病因:寄生虫感染、家族史等。 [预警信号]:①肝区疼痛和不适、上腹部肿块;②有肝病背景的中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③不明原因的发热、右肩痛、消瘦;④肝硬化患者伴红细胞增多症;⑤肝硬化患者出现高甲状腺素(T4)血症;⑥肝硬化患者出现AFP异质体升高;⑦妊娠分娩后血清AFP异质体仍升高者; ⑧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阻塞性黄疸。 [临床表现]: 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AFP及B型超检查偶然发现肝癌,此时病人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其病程大多已进入中晚期。不同阶段的肝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 (一)肝癌的症状: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1.肝区疼痛:最常见(70~90%),间歇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迅速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结节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溃。 2.消化道症状:常见,胃纳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因缺乏性特异性而易被忽视。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常见,晚期少数病人可呈恶病质状。 4.呕血、黑便:较常见,一般为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 5.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或午后低热或驰张型高热。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可并发胆道感染。 6.转移灶症状:肿瘤转移之处有相应症状,有时成为发现肝癌的初发症状。 ①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转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 ②癌栓栓塞肺动脉或分支可引起肺梗塞,可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和胸痛。 ③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严重水肿,甚至血压下降。 ④阻塞肝静脉可出现Budd-Chiari综合征,亦可出现下肢水肿。 ⑤转移至骨可引起局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 ⑥转移到脊柱或压迫脊髓神经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瘫等。 ⑦颅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定位症状和体征,颅内高压亦可导致脑疝而突然死亡。 (二)肝癌的体征: 1.肝肿大:进行性肝肿大为最常见的特征性体征之一。肝质地坚硬,表面及边缘不规则,常呈结节状,少数肿瘤深埋于肝实质内者则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显压痛。肝右叶膈面癌肿可使右侧膈肌明显抬高。左叶肝癌-剑突下肿块。 2.脾肿大:多见于合并肝硬化与门静脉高压病例。门静脉或脾静脉内癌栓或肝癌压迫门静脉或脾静脉也能引起充血性脾肿大。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

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MR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充分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另外,MR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以及肝细胞性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均可为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敏感率和定性准确率以及全面、准确地评估各种局部治疗的疗效。 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优势互补,故强调综合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且其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不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做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5)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的鉴别诊断 肝癌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 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一)包膜 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 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 1、低回声结节 2、高回声结节 3、混合性结节 4、等回声结节 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 (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 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肝癌。由于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结合超声显像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在亚临床阶段即作出诊断,早期切除的远期效果尤为显著。 一、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1)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2)临床诊断:1、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免法>400μg/ml,持续四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①AFP>200mg/mI。②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②无黄疸而AKP 或r-GT明显增高。④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⑤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的肝硬化。 (3)定性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定性诊断需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资料。 (4)定位诊断:1、B超检查,获得肝脏及邻近脏器切面影图,可发现2-3cm 以下的微小肝癌。:2、放射性核素肝脏显像,病变的大小在 2c2n以上才能呈现阳性结果。:3、CT及MRI:有利于肝癌的诊断。当肝癌直径小于2cm或密度近似正常肝实质CT难以显示。肝癌呈弥漫性,CT不易发现;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有困难。经造影增强肝影后可显示直径在1~2cm的病灶。MRI具有叮的优点,能更清楚的显示肝癌的转移性病灶,可作不同方位的层面扫描。: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数字减影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是一种灵敏的检查方法,可显示直径在lcm以内的肝癌。 二、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肝脏血源丰富,其他癌肿可转移至肝脏,我校病理解剖资料,继发性肝癌为原发性肝癌的1.2倍,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等的癌肿,继发性肝癌大多为多发性结节,临床以原发癌表现为主,少数可仅有继发性肝癌的征象如肝肿大,肝结节,肝区痛,黄疸等,除个别来源于胃,结肠,胰的继发性肝癌病例外,血清AFP多呈阴性。 2、肝硬化与肝炎:原发性肝癌常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肝炎患者也可有血清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研究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研究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而死亡率位于胃癌和食管癌之后居第三位。在我国,因为肝癌发病年龄以中壮年为主,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同其他肿瘤一样,肝癌的发生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变化的过程。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而死亡率位于胃癌和食管癌之后居第三位[1]。在我国,因为肝癌发病年龄以中壮年为主,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 同其他肿瘤一样,肝癌的发生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变化的过程。所谓多因素首先是指它与肝炎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密切关系。 1实验室检查 1.1 AFP检测 迄今为止,AFP仍为诊断肝癌最常用的标志物,其准确率最高时可达90%[2]。但一般而言,其对于中晚期肝癌,有诊断意义者约70%,而小肝癌仅27%~51%。AFP的阳性率有如下特点:(1)随年龄增高而下降,但与性别无关;(2)肿瘤越小,AFP定量越低;(3)肝细胞癌的阳性率为70%左右,混合性肝癌仅25%;(4)EdmondsonⅢ级的阳性率最高,而I级和Ⅳ级较低[3]。 AFP的检测方法包括低敏的琼脂双向扩散法(AGD)和对流免疫电泳法(CIEP)、高敏的反向间接血凝集法(RPHA)、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RRIA)与放射免疫测定(RIA)。当使用高敏法检测时,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消化道癌中可能出现一些假阳性。通常,对于AFP增高者,在非癌性肝病多在3个月左右即下降,而肝癌则持续高峰或逐渐上升。须注意的是:AFP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复查3~4次,RRIA波动在50~200μg/L的低浓度持续阳性者,而ALT无明显增高者,要高度怀疑为肝癌。 AFP还可用于肝癌的动态观察、判断疗效、估计预后和监测复发等。如在术后4周AFP应下降,反之或下降后又上升,常表示手术切除不彻底或已有复发或转移。还有,在肝硬化失代偿期,AFP过高要警惕合并有肝癌。 不同组织或器官来源的AFP在蛋白质分子结构上大致相同,但其糖链有一定的差异,此即所谓AFP分子异质体(analogues),其对外源性凝集素表现出不同的亲和性。可以由此将AFP 分为刀豆素A(Con A)亲和与不亲和型、扁豆素(LCA)亲和与不亲和型。在AFP假阳性或低灵敏度的疾病鉴别诊断中,AFP分子异质体有重要意义。如对于小肝癌患者,AFP分子异质体有高检出率;肝癌血清AFP与LCA结合率显著高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者;AFP与Con A和结合力在肝癌明显低于肝硬化和转移性肝癌者。 目前临床使用的AFP异种血清难以区别不同来源的AFP,为此我们可以应用AFP单克隆抗体识别不同糖链结构的AFP。常常选用LCA结合型AFP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特异性强和敏感度高的鉴别肝癌的方法。 1.2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除原发性肝癌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内外胆管梗阻、急性胰腺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也可升高,而其同工酶Ⅱ对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肝癌诊断的阳性率为25%~50%,而假阳性率仅3%[4]。但它仍不能鉴别原发抑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分子诊断(精)

[4 ]郭玲 , 王丽华 . 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J ]. 社区医学杂志 , 2008, 6(9 :32-34. [5 ]汤群 , 陆国平 , 吴春芳 , 等 . 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维生素 B 12及维生素 B 6的关系 [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4, 32(9 :812- 815. [6 ]王宇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J ].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10, 7(24 :2808-2810. [7 ]高静 , 董振南 , 田亚平 . 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应用研究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2006, 29(3 :199- 202. [8 ]金军英 , 杨晓伟 , 王树清 .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分析 [J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 3(6 :67-68. [9]周麦菊 , 张健莉 . 158例青年人脑梗死临床 分析 [J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5, 3(3 :273-274. [10 ]尤克 , 陈哲萌 , 杨柳 , 等 . 青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关 系的探讨 [J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008, 11(1 :67- 68. [11 ]李保华 , 毛利忠 , 王克义 , 等 .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 2006, 9(1 :8-

10. [12 ]赵建荣 , 黄宇玮 , 茆亦一 , 等 .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关系研究 [J ]. 大家健康 , 2007, 5(1 :5-6. [13 ]庄爱霞 , 刘华 , 葛中林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痴呆相关性研究 [J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8, 16(3 :200-201. [14 ]马韬 , 熊大迁 , 蔡红蓉 , 等 . 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J ].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09, 6(14 :1151- 1152. (收稿日期 :2011-05- 18 △ 通讯作者 , E -m a i l :d o n g l i a n g c a n g 5856@163. c o m 。原发性肝癌的分子诊断 董良仓 1综述 , 柴丽△审校 (1. 河北省三河市燕达国际医院检验科065201; 2. 河南省通许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475400 【关键词】肝癌 ; 诊断 ; 分子 D O I :10. 3969/j . i s s n . 1672-9455. 2012. 01. 03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9455(2012 01-0060-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原发性肝癌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部分症状常为慢性肝病所致,在中晚期始出现典型表现。 在我国,肝癌患者大多数伴有HBV阳性和肝硬化的存在。因此,在病史方面应重视早期发现。 1.了解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无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伴甲胎蛋白的升高。 2.普查时有无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脏影像学的异常。 3.近期有无上腹胀、疼痛(肝区)、上腹肿块、食欲减退、乏力、体重下降、消瘦、发热、腹泻、黄疸等表现。 (二)体格检查 1.腹壁静脉有无曲张,上腹部有无隆起。 2.肝脏有无肿大及肿块,肿块大小,表面是否光滑,活动度,肿块质地,有无压痛,肝区有无叩击痛。脾脏是否肿大,有无腹水,肝区有无血管杂音。

3.有无黄疸、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皮下结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甲胎蛋白测定(AFP):AFP对肝癌的诊断在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诊断,其阳性率达60^一70%,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亦可作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2)r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GGT - Ⅱ):此项检查对肝癌的敏感性较高,尤其对AFP阴性肝癌病人的阳性检出率达72.7%。 (3)岩藻糖苷酶(AFU):在肝癌病人血清中AFU的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和转移性肝癌,对肝癌阳性率较高,在AFP 阴性的肝癌和小肝癌阳性率达70.8%。 (4)异常凝血酶原(DCP):在川FP阴性肝癌,其阳性率为61.9%,可作为AFP阴性或低AFP肝癌的辅助诊断。 (5)5’核苷酸磷酸二脂酶同功酶V(5’-NPD-V):800/肝

肝癌的病理学

肝癌的病理学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及一些少见类型,其中以肝细胞癌 占绝大多数。 (一)肝细胞癌 1、大体形态与分类肝癌的大体形态往往因人而异,肿瘤的染色硬度、大小和生长型均有很大变异。多数呈灰白色,尤以细胞、纤维均较丰富者。部分可因脂肪变或伴坏死而显黄色,因含较多胆汁而显绿色,或因出血而呈红褐色。癌节结的质地多与组织学有关,质软剖面平滑且柔软,常表现实体型癌。干燥、颗粒状常为梁状型癌特征。 当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大体分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991年第二版)中的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分类: (1)弥漫型:癌节结小,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硬变易混淆。 (2)块状型:癌结节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常见亚型有:①单块型:单个癌块边界清楚或不规则,包膜完整和不完整;②融合块型:相邻癌肿融合成块,周围肝组织中常有散在的卫星结节;③多块型:由多个单块或融合块癌肿形成。 (3)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常见亚型有:①单结节型:单个癌结节边界清楚有包膜,周边常见小的卫星结节;②融合结节型:边界不规则,周围卫星结节散在;③多结节型:多散于肝脏各处,边界清楚或不规则。 (4)小癌型: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小癌边界清楚,常有明显包膜。 2、组织学形态光镜下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癌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伊红,有时可见胆汁小滴。胞核较大,核膜厚,染色质多集中于核膜周围,核仁大而明显。分化差的肝细胞癌癌细胞明显异形,胞浆较少,嗜苏木素。胞核明显增大、深染、核浆比例增高。有时核膜反褶,胞浆内含、伊红染色的核内包涵体。可见核分裂相和瘤巨细胞。癌细胞可排列呈梁状、腺样实体。肿瘤间质一般稀少,偶尔见有间质丰富者,称为硬化型肝细胞肝癌。在不足10%的病例中,瘤细胞胞浆因有大量糖原或脂质积蓄而为透明状,称为透明细胞型肝癌。近来发现与HCV感染有关的肝细胞肝癌中透明细胞癌几可达77.8%。一般认为此型肝癌预后相对较佳。有时肿瘤由梭形细胞或多核瘤巨细胞或破骨细胞样细胞构成,偶尔有骨或软骨形成,当肝细胞癌中瘤巨细胞超过一半者则为肝巨细胞癌。由于癌细胞索被平行的板层状排列的胶质纤维隔开,因而称为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在我国较少见,约占1%,此型预后较好,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绝大多数发生在左叶,通常无肝硬化,切面中央可见星芒状纤维瘢痕,电镜下瘤细胞胞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