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笔记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957db044b35eefdc8d333a2.png)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

考研笔记--考古学通论一、概述:《考古学通论》是英国考古学家马丁·卡阿·乔恩斯(Martin Carver)所著的一本介绍考古学基本常识的入门读物。
本书内容广泛,涵盖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同时还探讨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二、主要内容:1.考古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学问,在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发掘遗迹,检测、描述、分析和解释物质遗迹和其他信息,以重构历史过程和文化形态。
考古学是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是了解过去文化、制度、习俗、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渠道。
2.考古学发展史为了了解人类的过去历史,人们很早就开始进行类似考古学的活动。
普遍认为,考古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赫罗多德和提修司。
但是,考古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问是在19世纪,此时考古学家开始将历史背景与具体遗址联系起来研究,并整理出了一套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勘探、发掘、观察和分析。
勘探和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通过勘探和发掘可以寻找和发现遗迹,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
观察是对遗迹进行详细、系统、科学地描述和测量,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分析是考古学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学术的理论和方法对遗迹进行分析和解读,最终重构过去文化的面貌。
4.考古学的理论考古学的理论包括了很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如考古学家的墓葬理论、历史学的文化演化理论、人类学的文化相对主义等。
这些理论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习俗和制度。
最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5.考古学和文化保护考古学不仅是了解过去的渠道,还承担着文化保护的责任。
发掘遗迹必须尊重遗址环境,确保遗址的整体性和原有格局不受到破坏。
考古学家还需要根据遗址、遗物的特征和使用情况,决定如何保护和展示。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导论学习笔记

考古学导论学习笔记在学习考古学导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考古学,它不仅仅是对古老遗迹和文物的发掘,更是对人类过去的追溯和解读,是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桥梁。
考古学的定义和范畴是我们首先接触到的重要内容。
简单来说,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以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这些实物资料包罗万象,从古老的建筑遗址、墓葬,到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器皿、装饰品等等。
其范畴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漫长历史时期,地域上则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田野考古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
这就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在遗址上进行挖掘、测量、记录。
每一层土壤、每一件文物的出土位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而对文物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则能揭示出当时的生产技术、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田野考古,还有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比如碳十四测年法、树木年轮测定法等,为确定文物和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考古学中,文物的分类和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文物按照材质可以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等;按照用途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礼仪用品等。
对于每一类文物,都需要从形制、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比如,一件陶器的形状和装饰风格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交流情况;而青铜器上的铭文,则可能记录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学为考古学提供了背景和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古发现的意义;人类学让我们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解读古代社会;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则为考古学提供了测定年代和分析环境的方法。
可以说,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交叉、相互支持。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考古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填补历史的空白,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还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考古学通论杂录

《考古学通论》杂录一、名词解释:1、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3、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
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
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工具特征是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
中石器时代也称为“续旧石器时代”或“上旧石器时代”或“外旧石器时代”。
在地质时代上,它处在全新世早期,属于冰后期。
因为更新世的大冰期从总体上看从200万年到1万年前。
4、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
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器总体来说不发达。
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
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地层关系。
(1)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
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
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如A型鼎、B 型鼎等。
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
如A a型鼎,Ab 型鼎等。
(3)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
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
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
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
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
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
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
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遥感技术: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
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
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
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地下勘探: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
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
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
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等。
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
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1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