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1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改变与性质(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问目的:a 初步理解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
b初步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实力目的:培育学生视察、描绘试验的实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与主动性。
3.德育目的: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久运动的,是不行歼灭的,只能在肯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化,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化。
4.美育浸透点:以化学试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试验中的仪器美,化学试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宠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改变、化学改变的概念(区分)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推断一个改变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改变。
疑点:物质改变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方法:(1)通过视察演示试验,列表记录试验现象,由学生探讨而得出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探讨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改变的区分。
三、试验及教具打算: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学会概念区分,留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络。
如,化学改变与物理改变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改变发生过程中两者的互相关系找寻它们的联络。
2.学会视察化学试验。
首先要视察改变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留意视察改变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响停顿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学会视察试验,将有助于我们思索改变的缘由,推想改变的原理,总结改变的规律。
五、课时支配: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很多化学概念、化学根底学问都是通过试验形成的,因此必需学会视察试验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讲解[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胆矾的研碎[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的概念。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3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题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的历程三、为什么要学化学?备课资料1.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创立与确认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从大量实验中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理。
随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和英国化学家曼莱也有相近的发现和论述。
质量守恒定律由此建立起来。
德国化学家里希特创立了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方法,运用数学方法来阐明化学反应的规律。
1802年,法国化学家费歇尔根据里希特的成果,揭示了化学的当量定律。
随之,普罗斯发展了当量定律,建立起定比定律,即每种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这些化学基本定律的发现,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很久以前,人们就猜测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粒组成的。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古罗马的卢克莱修等对原子及其重量、形状、体积等都曾作出一些天才的猜测。
17世纪,牛顿从力学的角度发展了物质构造的粒子说。
他认为物质由一些很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通过某种力量彼此吸引,粒子直接接触,力就强;粒子间有小距离时可以引起粒子间的化学反应;距离大时,力就不起作用了。
这对道尔顿的原子论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尔顿通过对气体的研究,把原子论思想引入化学,认为不同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可能就是不同原子之间的结合。
1804年,他发现了倍比定律,使原子学说有了实验基础。
1808年,道尔顿的《化学哲学新体系》出版,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原子学说:首先,化学元素由非常微小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原子在所有化学变化中均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原子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其次,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的性质,特别是重量,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及重量不同;再者,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它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总和。
这一学说在理论上统一解释了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实验事实,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为以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能够区分物质发生的变化;理解物质的性质,能够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变化和性质可逆的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奇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质的性质的描述。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试管、水、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等。
2. 准备教学素材: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基本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铁生锈、火柴燃烧、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有哪些类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讲授新课1. 物质的变化(1)观点: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4)举例:铁生锈、火柴燃烧、酸碱中和等。
2. 物质的性质(1)观点: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3)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 物质变化的判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通过一些实例进行练习。
(三)学生实验1. 实验名称:观察物质的变化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材料: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食盐、小苏打、白醋等。
实验步骤: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变化现象,并描述他们的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铁生锈、烧碱溶解等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深入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铁生锈、烧碱溶解等,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
2.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内在联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2.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3.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铁的生锈与防锈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配探究任务,如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旨在通过详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教学内容与过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4.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科教学案第一单元课题1

A.一定会发光、发热B.一定有气体生成或改变颜色
C.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我能运用
4、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有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灯通电发出的光B、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C、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燃烧放出的热量
5、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晶体经加热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B、铁在温度1535℃时变成铁水C、焦炭跟氧化铁混合经高温加热最后有铁水生成D、蒸气锅炉爆炸
3、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引自《红楼梦》)
【阅读】教材P7-P9,完成下列内容
【归纳】叫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
叫物理性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4、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
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
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了解操作要求,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6、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
2、仪器的识记。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课时安排6课时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课时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2课时
单元复习与测验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
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
4、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实验准备[演示实验1-1]~[演示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
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
关。
[新课]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 [实验1-4]演示时,边做边介绍仪器
[提问]这些实验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们不同点?
[补充实验1]用酚酞在纸上画画而后喷碱再喷酸
[讲解]1、物理变化:(三态变化、金属导电导热、机械
分割、吸附作用、升华、蒸发、潮解)
2、化学变化:(变色、沉淀、火焰、爆鸣、风化)
①特征:生成新物质
②伴随发生的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
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注:发光、放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与物理变化的关系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所谓新物质是指其组成和化学性质都
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阅读]P7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提问]1、当我们认识一种物质时,首先应观察物质的哪些方面?
颜色、状态、气味等
2、观察到这些方面时发生化学变化了吗?
[讲解]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沸点、
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导热性)
2、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
酸性、碱性、化合价)
[阅读]P8~P9
三、小结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则是
一个过程。
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如
碳能燃烧(可燃性)是碳的化学性质,它决定了碳可以
燃烧,而水没有可燃性,就决定了水不能燃烧;反过来
在碳燃烧这个过程(化学变化)中,又表现出碳可以燃
烧,具有可燃性。
四、[练习][投影展示]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矿石粉碎
C、钢丝弯曲
D、红磷燃烧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生锈
B、酒精挥发
C、蜡烛燃烧
D、水通电分解
3、物质发生_____________的变化时,这种变化叫做
化学变化,又叫__________。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下列各组四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乙醇挥发,乙醇燃烧
B、蜡烛受热熔化,蜡烛燃烧
C、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D、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5、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水分蒸发
B、蜡烛燃烧
C、矿石粉碎
D、铁铸成锅
6、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
B、有良好延展性
C、具有银白色光泽
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7、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氢气具有可燃性
B、氧气具有助燃性
C、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D、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8、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酒精燃烧和蜡烛燃烧都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把冰块放在高于0℃的地方就会变成液态水
C、铁矿石可以炼铁
D、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进行光合作用
9、能否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区分下列各组物质
A、白糖水和食盐水
B、蜂蜜和香油
C、汽油和花生油
D、铜导线和铝导线
E、食盐和面碱
F、铁粉和黑火药
10、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消夜要,
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
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
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
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
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________
11、2001年5月18日,广州体育馆的爆破成为“中
国爆破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市控制爆
破”,被称为“中国第一爆”。
数次爆破共使用炸药
300多千克,其爆炸属于化学变化。
请例举两例你
知道的属于物理变化的爆炸。
本节小结本节的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应用,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家庭作业1、配套练习
2、记忆元素的名称、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