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论语复习第三四课时 鉴赏与评价、结合现实古为今用题型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论语复习第三四课时 鉴赏与评价、结合现实古为今用题型

例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 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 天下大器也, 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 乎俗者也。……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让王》)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
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
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
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荀子·宥坐》 《韩诗外传》 )
(1)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的______的思想 (2)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 的看法
《诲人不倦》复习拓展
①:孔子的教育理念包括(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举一 反三 启发诱导 教学相长 重视身教 述而不作) ②“因材施教”是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是 指教育 的对象 ③“述而不作”指综合,阐述,宣传古代先贤的理论 主张,而不创新立说。(自谦) 一方面说明孔子把古代礼乐作为最高标准,另一方面 孔子在综合古代文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体系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拓展 ①这体现了孔子的处世观念,表明孔子坚持理想, 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②孔子的入世与出世,“夫子怃然”一方面是为 天下动乱,知音难觅而惆怅。另一方面又坚定不 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 ③接舆对孔子进行讽刺,过去的理想已经不能实 现,退而修身保持自身道德。对于孔子有敬仰之 情和惋惜之意。
《周而不比》复习拓展
①周而不比是说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 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以道义为重,讲忠信。 ②择友标准:友直 友谅 友多闻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名篇名句默写课件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名篇名句默写课件

2021/4/17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名篇名句默 写课件
18
失分点三 不分通假字
在传统背诵篇目中,有的名句有通假字,默写时需格外注意。
【依法小试】
3.填写下面语句中的空缺处,看看写得是否准确。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②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③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
。(王勃《滕王阁序》)
④蟹六跪而二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⑤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⑥飞湍瀑流争喧

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⑦人间如梦,一尊还
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21/4/17
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名篇名句默 写课件
5
策略二 区分同音异义字
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是命题者“设伏”的热点,
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做到既知其形,又
知其义。
【依法小试】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得我们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
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依法小试】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三部分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浙江省《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重,但考查范围,仍可能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试题所选材料的文字难度不会太大,将主要侧重于对文字的理解与对内容的评析能力的考查。

复习时除了了解先秦诸子必要的思想内涵外,关键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建议在复习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重要时期、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有大致的了解。

练真题明考情1.(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分)解析“夫子自道”是宾语前置句,“道”是“说”的意思,整体翻译就是“先生在说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个标准,而自己不能做到,很明显,这表现的是孔子的自谦精神。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4分)解析孔子认为尧和舜是仁者,又说“仁者不忧”,即表明“仁者”道德修养高,凡事能通达面对,自然“不忧”;而孟子则强调尧、舜的帝王身份,在其位,自然要谋其政,他们都是有忧愁的,因为他们要寻找出众的继承人,理应为天下“忧”。

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课案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练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课案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练

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解析:从“身”即亲身示范中概括。

答案: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解析:理解句子的意义,即可概括。

答案: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

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了,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②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老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

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③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诵背范围与默写训练(试题版)考点:1.《为政以德》:①2.1 ;②2.3 ;③ 13.6;④16.1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在萧墙之内也。

”2.《克己复礼》:①12.1 ;②3.1 ;③ 16.2;④13.3。

3.《知其不可而为之》:①18.5 ;②18.7中“子路曰:“不士无义。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仁者爱人》:①1.6;②5.26。

5.《君子之风》:①15.9 ;②4.16 ;③6.11;④7.16 ;⑤7.19;⑥6.23;⑦8.7。

6.《周而不比》:①2.14;②16.4 ;③15.23;④12.24。

7.《诲人不倦》:①7.8;②11.22。

8.《高山仰止》:①17.4;②9.11。

9.《沂水春风》:①11.26中“‘点,尔何如?’…………。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中庸之道》:①11.16 ;②13.23 ;③13.24 ;④17.13。

【考点研究】一、《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注意】1.字:“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共”、“道”“齐”2.词: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论语鉴赏理解、分析、概括题型精讲课件(31张PPT)

浙江省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论语鉴赏理解、分析、概括题型精讲课件(31张PPT)

注:由学生自己整理答案,教师给予评改
答: (1)孔子的为政观是(为政以德)
韩非子的为政观是(以法治国) (2)①孔子认为法制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有缺陷,座椅要以德治国。(材料一) ②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 众人,必须要依法治国。(材料二) ③这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该互相补 充。(综合评价)
《君子之风》复习拓展:
①儒家心目中的“君子”要具备“道,德,礼,
义信”以及“六艺”等技能。能正确处理“义”
与“利 ”的关系。追求内涵与外在的统一。
②“浮云”的比喻意义 这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金钱观念,正当的富贵, 金钱是人们凭借努力换来的。不正当的手段是 可耻的。 ③孔子的“仁者”和“知者” 用山水来形容,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礼,仁慈宽 容,像山一样稳重;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 思维敏捷活跃,像水一样不停流动。
(1)除了“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 找出两个四字成语_____ _____
(2)这个语段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1)另外的两个成语是: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题目解析: (1)本题目考察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明确材 料一中的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对周公的推崇就是对礼 乐文明社会的向往。 (2)这一题是对于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才之美”是美好的才华,“骄”“吝”指的是不好的 品德,由此可知,孔子在将德与才的关系。
答: (1)梦见周公的含义是:孔子对周代文化的 推崇与向往。 (2)材料二的主旨: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与才的关系,孔子强调 “德”重于“才”(总说) ②周公之才美,是极言其才干之美, “骄”“吝”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 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便是才华出众也不足称 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 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语篇摘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
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信息对接】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 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 ) 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 ) C.“为政以德”须富民。( ) 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 ) 答案 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 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 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参考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
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 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 伏。”
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 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二)克己复礼——维序的制度规范 【内涵解读】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 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 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 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 站不住。”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侧重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阅读实践
考点突破一 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
《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 【内涵解读】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 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 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 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 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 顺风倒伏。”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 “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
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 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 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 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 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 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
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 归顺。”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 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 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 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论语·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 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