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案

合集下载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城南旧事》,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城南旧事》。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不代、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真挚的友情、亲情和师生情。

(2)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理解历史的变迁。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作品背景,作者及创作动机。

(1)介绍老北京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

(2)分析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1)讲述英子童年的往事,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人物形象。

(2)探讨作品中的善恶美丑,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3. 第三课时: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1)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4. 第四课时:合作探讨,深入解读《城南旧事》。

(1)分组讨论,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第五课时:实践与拓展。

(1)编写一篇关于《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2)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品中的场景。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情境教学法,模拟作品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长诗,以城市的变迁为主题,通过描绘城南地区的历史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旧时的沧桑与新时的辉煌。

本教案以读懂全文为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导入(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城南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2.学生分享:收集学生对城南的了解,展示对城南的认知。

二、阅读导引(10分钟)1.在学生已了解城南的基础上,介绍《城南旧事》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

2.分析《城南旧事》的结构:由四十个景观描写组成,每组景观描写有三四行诗的长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阅读全文(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全文。

2.回答问题:每组诗中都包括了哪些景观描写?每组描写都有什么特点?四、诗歌解析(30分钟)1.诗歌表现手法:(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景观,抒发了郭沫若对城市变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3)音乐节奏:通过使用韵律和押韵,增加了诗歌的声韵美。

2.诗歌的主题意义:(1)历史的沧桑:描绘了城南从繁华到废墟再到复兴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回忆。

(2)新时代的辉煌:描绘了城南的新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的辉煌。

(3)城市的精神: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和人物,表达了城市的韧性和精神力量。

五、课堂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意义,讨论郭沫若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小组呈现: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思考拓展(10分钟)2.自由写作: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是现实中的城市或者诗中的城南),用诗歌的形式描写该城市的景观和人物。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体会剧本笼罩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教学重点】1、把握“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场景说明的作用。

【教学难点】1、文中音乐的描写。

2、体会剧本笼罩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北岛《触电》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以为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以为消失殆尽的朋友的脸,依然灿烂在记忆的巷陌深处……二、题目解说。

《城南旧事》是伊明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剧作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改编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原著,再现了作者笔下乡土风情的风俗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愫。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四、掌握串珠式的'情节结构。

串起全文的“珠”是《小麻雀与小孩》,它把英子与周围的人、英子与厚嘴唇人的故事,紧紧统一在一起,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厚嘴唇的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做了贼;他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担,养家糊口,供应弟弟上学,为弟弟的出息而自豪;为人朴实厚道,在小英子眼里是一个值得思念的复杂的人物形象。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讨论、归纳:(1)排练节日时唱“小麻雀呀”的歌声烘托了小英子兴奋的心情。

(2)毕业典礼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既是表现学生离别母校的伤感,又预示了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离别。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

本课程通过学习《城南旧事》,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领略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城南旧事》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掌握《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3.2 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概述本章节主要对《城南旧事》中的人物进行概述,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形象特征。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技巧。

2.3 教学步骤2.3.1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梳理3.1 故事梗概本章节对《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叙事技巧。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城南旧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4. 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课文《城南旧事》进行简要的评价。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

2. 关注学生对老北京历史文化了解的深度,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3. 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老北京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3.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4. 课堂讨论模板和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自我评价。

八、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京味儿语言和文化背景。

《城南旧事》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城南旧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小说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与阅读教师通过介绍作者林海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城南旧事》的兴趣。

学生阅读第一章《冬阳·童年·骆驼队》,了解故事的开端和主要人物。

2. 第二课时: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 第三课时: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或书评。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城南旧事》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林海音和作品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播放相关资料和影像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表达,评价学生对《城南旧事》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通过写作和表达,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3课时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导入与阅读,第二课时分析与讨论,第三课时写作与表达。

六、教学延伸1.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城南旧事》改编的电影,引导学生比较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教案.doc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城南旧事》的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作品背景。

2. 分析《城南旧事》的独特魅力及文学价值。

3. 分享《城南旧事》中的精彩片段,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城南旧事》这本书,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 介绍作者:介绍林海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析作品:分析《城南旧事》的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强调作品的艺术特点。

4. 分享精彩片段:挑选《城南旧事》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5. 引发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城南旧事》的兴趣。

2.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感悟,评估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案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喜爱或关注。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城南旧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以英子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3. 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言行举止、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惠安馆》了解惠安馆的历史背景,认识主要人物英子及其父母。

分析小说开头段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第二章:《荒野》学习小说中的荒野描写,感受其神秘氛围。

分析英子与荒野中的动植物的互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英子对荒野的特殊情感,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3. 第三章:《宋家兄弟》认识宋家兄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们与英子的关系。

通过情节的发展,了解当时社会的家族矛盾和人性冲突。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亲情和道德价值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4. 第四章:《爸爸的花》学习小说中对花的描写,理解爸爸对花的热爱和英子对爸爸的敬爱。

分析爸爸的花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体会其在英子心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花的故事中领悟人生哲理。

5. 第五章:《冬阳·童年·骆驼队》认识骆驼队的历史背景,了解英子的童年生活。

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感受英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阅读感悟:收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感悟,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教案教学要求:一、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二、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三、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1.影片概况1982彩色片(宽银幕)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吴贻弓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主要演员:沈洁(饰小英子) 郑振瑶(饰宋妈) 张闽(饰秀贞) 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 严翔(饰英子父) 洪融(饰英子母) 徐才根(饰冯大明)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2、剧情简介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

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

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我的小桂子。

”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

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

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

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凭什么!”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

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

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

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学生好上了,可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

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

每回英子到秀贞家,都听到秀贞叨念着那个大学生,她让小英子看那男人的大衣,叮咛小英子:“如见到小桂子就让她回家,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妞儿总来找小英子玩,俩人一起荡秋千。

有一天妞儿告诉小英子:她的爹妈都不是亲的,她是被人从齐化门捡来的。

爹妈总打她。

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跑来找小英子说再也不回去了,要到齐化门找爹妈去。

小英想起别人曾说秀贞的孩子被人扔到齐化门,又想起秀贞曾告诉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于是,她转到妞儿身后,拨开妞儿的小辫儿,只见有两道很深的伤痕一直延伸到头发根里,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

她带着妞儿冒雨赶到秀贞家。

秀贞把妞儿搂进怀中,也认定她就是小桂子。

她亲啊,摸啊,直说:“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

”秀贞要妞儿叫她妈,妞儿感动了,轻轻地叫了一声,秀贞不由地眼泪夺眶而出。

她把脸紧紧依照在妞儿脸上,然后带着妞儿到火车站去了,说是去找她爸爸。

大雨中,给他们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小英子病好出院后,她家搬了新居,小英子也进了学校。

有一天小朋友们踢球,球飞到断墙后的草地里去了,大家都说那里面闹鬼,谁也不敢进去,小英子骂了一声:“都是胆小鬼。

”然后自己爬过断墙,跳了进去。

她壮着胆,拨开草丛寻找,忽然发现了一堆东西,其中有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可就没有那球。

没办法,她只好回来。

吃晚饭时,宋妈说胡同口张家闹贼了,丢了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什么的。

小英子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爸爸回答:“他要吃饭,可又没钱。

”第二天小英子又爬过断墙,走进草地,遇见一人,她回转身刚要跑,那人喊住她,问她干嘛。

她说:“找球。

”那人把球给了她,那人又问小英子在哪儿念书等等,然后嘱咐千万别跟人说看见了他。

小英子回到家后听宋妈说,昨夜又闹贼了,隔壁张家丢了30多件……几天后英子再一次来到断墙,见到那人,两人聊起天来。

那人说他弟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

“可我这个哥哥没出息,没能耐,家里连窝头也啃不起,为了供弟弟念书,走到这一步,没法子,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真诚地答,“……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你见过海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

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那人深情地对英子说:“小妹妹,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

”在学校毕业典礼游艺会上,小英子看见一位考试得第一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他把奖状交给一个人。

呀!那就是草丛里的那个人,他高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

过了几天。

小英子放学回家,看到人们叫喊着跑向断墙那边,说贼逮着了。

小英子不由地抓紧了宋妈的衣角。

人群过来了,草丛里的那个人被押着,他抬头看见了英子,英子眼里含着泪花,又一个朋友离她远去了……又一天小英子放学回来,看见家门口的大树下拴着一头小毛驴,宋妈正在问一个刚来的生人:“看见我的小栓子吗?那俺的丫头子给刘村金子她妈带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不?”那人吱唔着:“哦,没……没听说,准没错,放心吧!”宋妈有些疑虑。

晚上,宋妈给弟弟洗脚时,英子问宋妈,“你家小栓子多大了?”宋妈说:“12啦,给人看牛哪。

”英子又问,“你家丫头子呢?”宋妈说:“丫头子呀,给人带着哩!”英子说:“那为什么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得钱又给人家去?”宋妈答道:“说了你也不懂。

”过了些日子,小毛驴又来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带来了坏消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早给人了,英子扑到宋妈怀里,两人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英子的爸爸又得了肺结核病,去世了。

枫叶红了的时候,在瑟瑟的秋风中,英子一家默默地站在父亲墓前默哀,接着宋妈坐着小毛驴渐渐地远去,英子趴在马车后座上,含着泪花,望着远去的宋妈……马车也远去了……三、讲授新课。

1、林海音简介2、影片鉴赏影片《城南旧事》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

然而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这种沉重感是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

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她却不知道她身边发生着惨烈的社会现实。

她结识的许多朋友,都是这惨烈现实的牺牲品,这些朋友的悲惨命运都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矛盾所造成: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未卜,而她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又为家族礼法所不容,私生的孩子必然要被做为耻辱扔到齐化门。

秀贞的疯折射着政治斗争的血腥迫害,折射着封建文化权力对女性自由意志、对无辜幼小生命的残酷摧残。

妞儿的命运正是秀贞命运的延续,由于同时作为儿童和女性,其处境似乎比秀贞更为悲惨。

她俩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

小偷本是好人,却被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沉重的生活负担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严重分裂,他在偷盗财物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才有“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走到这一步也是没法子”之语对小英子诉说,他希望小英子能分清好人和坏人,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坏人,表达着他希望社会理解他的本质的潜在愿望,暗含着希望社会给他出路的内心需求。

宋妈全身心地疼爱、养育着小英子姐弟俩,却将自己的儿女弃于乡下,由他人代管。

不仅经年累月不得相见,而且儿子病死、女儿被卖,多日后才能知晓。

宋妈在知此噩耗后末流洒泪,表情木然,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世道不公的代表性符号。

社会越黑暗,导演就越突出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单纯。

为达此目的,创作人员坚持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60%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然后让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逻辑,按照她自己对人世的理解不断地提出问题。

例如,她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东西呢?”她问宋妈:“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当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也提出疑问,“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亲的?”小英子用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

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当地衬托出生话的丑恶和反人性。

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来对社会的理解其实是善良大人们的社会理想,当她发现大人的解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距离时,她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

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与黑暗现实互相衬托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是这部影片显得丰实厚重的关键之笔。

《城南旧事》的结构设计,没有传统电影语法中的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曲折起伏,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

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和上承下延,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

用什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离别”。

用摄影机描写和叙述主人公与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相识交友,然后又一个个离别分手。

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

例如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

英子告别小偷后,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

影片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都渲染着离别的哀愁。

为使全片紧凑统一,影片还运用“艺术重复”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后半部的操场放学镜头也反复出现四次,拍摄视角相同,被摄人、景、物的场面调度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尽管天有多变,人有多变,事有多变,但生活本身却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从人们身边流逝而去,影片所叙述的桩桩琐事被这种生活的流逝感统一起来了。

影片不仅在视觉上“重复”,而且在听觉上“重复”。

我们听到,全片在片头、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乐中都使用《骊歌》旋律,虽有变化,也只是同一主题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它只在每一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从听觉上造成了连贯感和统一感。

第三种重复是节奏的重复。

导演根据女主人公心灵的童稚、善良、温馨、求知,感受到一种沉静和沉静之中的跳跃。

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在影片中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造成了节奏上的多次重复。

例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镜头,妞儿告诉小英子她非父母亲生的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后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在摇移速度和持续长短上把握一致,使观众对全片节奏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并且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情绪之中。

影片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还由于导演有意识地运用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力量。

不难看出,影片的情绪积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仰仗着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

导演意识到,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形成,不在于单个镜头的拍摄,不在于某一镜头的冲击,而是全片所有视听信息有机化合之使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