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案

合集下载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城南旧事》,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城南旧事》。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不代、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真挚的友情、亲情和师生情。

(2)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理解历史的变迁。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作品背景,作者及创作动机。

(1)介绍老北京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

(2)分析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1)讲述英子童年的往事,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人物形象。

(2)探讨作品中的善恶美丑,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3. 第三课时: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1)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4. 第四课时:合作探讨,深入解读《城南旧事》。

(1)分组讨论,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第五课时:实践与拓展。

(1)编写一篇关于《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2)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品中的场景。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情境教学法,模拟作品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长诗,以城市的变迁为主题,通过描绘城南地区的历史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旧时的沧桑与新时的辉煌。

本教案以读懂全文为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导入(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城南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2.学生分享:收集学生对城南的了解,展示对城南的认知。

二、阅读导引(10分钟)1.在学生已了解城南的基础上,介绍《城南旧事》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

2.分析《城南旧事》的结构:由四十个景观描写组成,每组景观描写有三四行诗的长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阅读全文(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全文。

2.回答问题:每组诗中都包括了哪些景观描写?每组描写都有什么特点?四、诗歌解析(30分钟)1.诗歌表现手法:(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景观,抒发了郭沫若对城市变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3)音乐节奏:通过使用韵律和押韵,增加了诗歌的声韵美。

2.诗歌的主题意义:(1)历史的沧桑:描绘了城南从繁华到废墟再到复兴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回忆。

(2)新时代的辉煌:描绘了城南的新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的辉煌。

(3)城市的精神: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和人物,表达了城市的韧性和精神力量。

五、课堂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意义,讨论郭沫若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小组呈现: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思考拓展(10分钟)2.自由写作: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是现实中的城市或者诗中的城南),用诗歌的形式描写该城市的景观和人物。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南旧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体会剧本笼罩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教学重点】1、把握“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场景说明的作用。

【教学难点】1、文中音乐的描写。

2、体会剧本笼罩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北岛《触电》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以为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以为消失殆尽的朋友的脸,依然灿烂在记忆的巷陌深处……二、题目解说。

《城南旧事》是伊明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剧作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改编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原著,再现了作者笔下乡土风情的风俗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愫。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四、掌握串珠式的'情节结构。

串起全文的“珠”是《小麻雀与小孩》,它把英子与周围的人、英子与厚嘴唇人的故事,紧紧统一在一起,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厚嘴唇的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做了贼;他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担,养家糊口,供应弟弟上学,为弟弟的出息而自豪;为人朴实厚道,在小英子眼里是一个值得思念的复杂的人物形象。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讨论、归纳:(1)排练节日时唱“小麻雀呀”的歌声烘托了小英子兴奋的心情。

(2)毕业典礼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既是表现学生离别母校的伤感,又预示了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离别。

城南旧事最新教案

城南旧事最新教案

城南旧事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城南旧事,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背景,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友情、亲情等美好情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课文背景,感受城南旧事。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描绘,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感悟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城南旧事”,提问:“你们对城南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了解城南旧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描绘,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对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感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如《窗下的树皮小屋》等。

(2)观看改编自《城南旧事》的电影,对比课文与电影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城南旧事》的经典片段,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作品背景。

选取《城南旧事》的经典片段进行欣赏和分析。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下一章节。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欣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2.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林海音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分析《城南旧事》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阅读《城南旧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城南旧事》的主要情节。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3.2 教学内容分析《城南旧事》的主要情节。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

第四章:角色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城南旧事》中的主要角色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角色关系。

4.2 教学内容分析《城南旧事》中的主要角色形象。

探讨作品中的角色关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角色发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的形象和关系。

第五章:作品主题探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城南旧事》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探讨《城南旧事》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启示。

第六章:文学特色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城南旧事》的文学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

本课程通过学习《城南旧事》,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领略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城南旧事》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掌握《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3.2 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概述本章节主要对《城南旧事》中的人物进行概述,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形象特征。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技巧。

2.3 教学步骤2.3.1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梳理3.1 故事梗概本章节对《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叙事技巧。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3. 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城南旧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4. 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理解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对课文《城南旧事》进行简要的评价。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提升。

2. 关注学生对老北京历史文化了解的深度,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3. 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老北京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

3. 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4. 课堂讨论模板和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自我评价。

八、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京味儿语言和文化背景。

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惠安馆》了解惠安馆的历史背景,认识主要人物英子及其父母。

分析小说开头段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通过人物对话,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第二章:《荒野》学习小说中的荒野描写,感受其神秘氛围。

分析英子与荒野中的动植物的互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英子对荒野的特殊情感,体会童年的美好回忆。

3. 第三章:《宋家兄弟》认识宋家兄弟的性格特点,分析他们与英子的关系。

通过情节的发展,了解当时社会的家族矛盾和人性冲突。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亲情和道德价值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4. 第四章:《爸爸的花》学习小说中对花的描写,理解爸爸对花的热爱和英子对爸爸的敬爱。

分析爸爸的花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体会其在英子心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花的故事中领悟人生哲理。

5. 第五章:《冬阳·童年·骆驼队》认识骆驼队的历史背景,了解英子的童年生活。

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感受英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阅读感悟:收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感悟,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电影《城南 旧事》你又了解少?
一生要看的50部电影: 17.城南旧事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 半分名利心; 近乎一幅宁静、淡泊、 简约的中国水墨画; 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3、影片的主要内容: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 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 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 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 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作者通过小英子的眼 光去观察和理解“厚嘴 唇的人”,你认为这样 写有哪些好处?
以一个天真、善良的童 心反衬成人世界生活的不合 理;儿童天真无邪的目光和 心灵,让读者感到所述故事 的真实性.
③文中的小 英子又是怎 样的一个人 呢?
1 天真活泼。 2 聪明可爱 3 善良、富有同情心。
《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 出现,请结合故事情节,比较小英子在
电影
这部电影放映后,屡次获奖。1983年获第三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 配角、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 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第十四届 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中国台湾《世界电影》评选它为80年代大 陆最佳影片。
“金鸡奖”给它的评语是:“在探索电影继 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 了可喜的成果。”
预示了人物的离别。全剧核心就 是“离别”,始终笼罩着淡淡 的哀愁和浓浓的相思。
主旨
《城南旧事》是回忆性的,林海音写这部小说的强烈 动机就是她对北京童年往事的想念,这想念中又带有 一丝乡愁。”
作者以自传的形式表达了对遭受不幸命运的人们的 同情。
剧本特点:(1)散文风格
《城南旧事》在艺术上最突出 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散文风格, 包括它的音乐描写,评论界 称之为散文化的电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对于作者林海 音,你了解她多少?
走近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 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 籍台湾,生于日本大阪, 在北平长大。1948年回到 故乡台湾,任报社编辑。 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是 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 物”。林海音一生创作颇 丰,散文、小说、童话等 都有涉及,代表作有:散 文小说合集《冬青树》, 短篇小说集《烛心》《婚 姻的故事》《城南旧事》
正音释词
tì liáorào luòyì
抽屉 缭绕 络绎押解
yuán
断垣
biē
憋闷
整体感知
假如你来当导演,现在让你按照剧本把故事 拍下来, 你会拍摄哪几幅场景呢?
• 院子里:小英子为排演节目准备 • 草堆里:厚嘴唇的人同英子谈身世现状 • 马路上:学生被押赴刑场 • 草堆旁:戴草帽的人发现小铜佛 • 学校:毕业典礼 • 断垣前:厚嘴唇的人被抓
(2) 童年视角。
与这种“回忆”的美学相伴的,是电影的 叙述角度,那就是童年视角。一个孩子眼中 的北京和一个老人眼中的北京,是不一样的。 老人眼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 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却另 有一番特别的意味。它少了一些直白的愤怒, 却多了一份含蓄和疼痛。以童年视角来看成 人世界,成人世界的痛苦和不幸通过善良和 天真的眼睛的过滤,更有一种哀愁的美学力 量。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 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巡警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 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 里十分伤心,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 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第一次唱《麻雀与小孩》:高兴、兴 奋(为老师让她扮演)
•第二次唱《麻雀与小孩》:这时遇狂风雷雨, 让人有一祥之感,为小面小英子听小偷诉说 不幸生活后的淡淡忧伤情绪作了铺垫
•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的却没 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 心的复杂心理。
《骊歌》的出现有何作用?
他是生活在上世纪 初乱世的一个普通小人 物,为生活所迫而做了 贼。一个人默默承受生 活的艰难,养家糊口, 供弟弟上学,为人朴实 厚道。
问题探究
1.“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的潜台词是 什么?
我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做小偷的。
2.“我的事别跟别人说,就连我的兄弟 算上”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是背着弟弟做贼的,为供应弟 弟上学,不得已如此。这表达了他忍辱负 重的个性。
1.我们从文末了解到厚嘴唇的人的身份 是什么?试从前文找出有关铺垫。
他的身份是小偷。①草 堆里的包袱在眼前一闪 ②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 得已 ③(问英子)你说我是好 人还是坏人? ④我的事别跟别人说,就 连我的兄弟算上 ⑤这地方我不能久呆了, 你明白不?
②在小英子眼中,“厚嘴 唇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呢?
1、假如你来当导演,现在让你按照剧 本把故事拍下来, 你会拍摄哪几幅场 景呢? 2.我们从文末了解到厚嘴唇的人的身 份是什么?试从前文找出有关铺垫。 3、在小英子眼中,“厚嘴唇的人”是 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呢? 4、文中的小英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5、 《骊歌》的出现有何作用?
送 别 李叔同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