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阅读课教案

合集下载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范文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范文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2. 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人物形象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

3. 故事情节概括:重点分析英子与宋妈的关系、英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等。

4. 主题思想探讨:童年记忆、成长烦恼、家庭亲情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课后主动阅读的情况。

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以便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 相关评论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拓宽视野。

3. 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作品背景的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阅读《城南旧事》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看法。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 小组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角色扮演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城南旧事》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城南旧事》是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透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回忆了童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这是一本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书。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的陈晓霞老师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一堂细腻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

选文内容《城南旧事》各章节的结尾选段设计说明若干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应该让孩子读整本的书。

新课标要求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100万字。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学习,其中“我对自己说,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这一句颇费思量。

只有阅读完整本的《城南旧事》,才能真正理解林海音所言的“心灵的童年”。

另外,课本中也要求孩子阅读这本书。

基于以上想法,我选择了《城南旧事》做整本书阅读。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代序中说:“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这句话暗示着这本书的潜在主题——成长永远伴随着离别,而离别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呢。

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五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离别·成长”这一主题,用群文的方式,做整本书的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童年岁月"。

本单元的第二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一书的序言。

所以,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阅读《城南旧事》的基础,是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而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是对教材的延伸,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补充。

教学类型整本书读后交流课教学目标1. 通过回忆、浏览、细读等方式,阅读选文,对比五次离别事件,紧抓小英子的表现,回顾章节内容,反复追问,感悟本书揭示的伴随着离别的成长体验这一主题。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学设计《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2019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学设计《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2019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适用年级:六年级一、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 指导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常用方法。

3. 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4.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方法。

2. 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三、课前准备:设计“班级读书会阅读交流卡” 、“文摘卡”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理解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问的符号,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读了这本《城南旧事》我们就走进了书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位稳重的小英子,童年的故事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脑海中。

(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2. 知作者林海音:林海音(1918年-2001 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平长大。

3. (课件出示图书封面)教师拿出《城南旧事》图书给学生看, 介绍:《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 世纪20 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二、读整本书的方法过渡:平时我们学的课文,一般较短小,如何来阅读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整本书呢?1. 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 看目录:《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五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

三、赏片段——圈、勾、批赏析《爸爸的花儿落了》片段。

1. 片段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课文学习,谁来说说平时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的呢?2. 指名回答。

圈点勾画:勾画出自己感触较深的词句、片段。

写批注:写下自己的见解、感受。

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横向比较,写读整本书的感受。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城南旧事》的每章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利用好大阅读时间,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及时制作“读书小报”,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城南旧事》,学生重温童年的美好,感受人间真情,传递给他们温暖和力量,陪伴他们一路成长。

4、阅读时不仅欣赏原文,还要看看名家点评和赏析,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提炼作者写作技巧,简单写写读后感,全方位品读本书,提高文学素养。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师生共读《城南旧事》简介、前言。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阅读过程:第一课时:初次了解,激发阅读兴趣(一)激趣导入:1、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1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

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2、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并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地方。

(标明书籍的页数,写上欣赏的理由,留出装订的地方。

)(二)、实践阅读:1、师:同学们“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本节课,我们师生就一起开始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她的《窃读记》,认识了一位热爱读书、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小女孩。

本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这本书的序言,让我们了解了骆驼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深深地留恋。

这本书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往事,展现了成人世界的北悲欢离合,满怀怀旧基调和眷念之情,在天真盎然中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妞儿、兰姨娘、宋妈,还有那一片蓝蓝的大海……2、师:下面我们进行两分钟默读前言《美好的童年,淡淡的乡愁》,看看在两分钟内,自己能看几页课外书。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读《城南旧事》中的片段,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开始,他也是一个问的符号,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读了这本《城南旧事》我们就走进了书中仿佛自己就是稳重的那位小英子童年的故事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脑海中。

那么让我们一起齐读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了解作者林海音。

作者林海音,她出生在日本,家住台湾,祖籍是广东。

她却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五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北京,在北京生活二十五年。

她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写道:“我有幸在北平生活的二十五年间,倒有将近二十年是住在这条全国闻名的文化街附近,我对这条街非常非常地熟识。

”这条街就是当时北京南城非常有名琉璃厂大街。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像举世闻名的荣宝斋就在这条大街上,可想而知这在当时是北京非常热闹繁华并且高雅的地段了。

林海音的童年就生活在琉璃厂大街附近的椿树上二条胡同里,这条胡同从清朝以来就汇集了许多文人艺人,正如林海音自己所说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

林海音的童年和青春都留在老北京城里,她回到台湾后最思念的就是北京。

于是她将自己对北京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这就是《城南旧事》。

3、请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简介。

4、师简介:《城南旧事》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小学语文整本阅读指导课《城南旧事》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整本阅读指导课《城南旧事》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整本阅读指导课——《城南旧事》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

在《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我以点带面,授之以渔,学习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巩固整体了解整本书内容的方法。

品读书中离别片段,体味成长的酸甜苦辣。

运用书中描写离别场景的表现手法,描写自己生活中的离别场景。

二、案例描述《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原型和背景的自传体小说。

曾被评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因为长大,所以怀旧;因为颠沛流离,所以怀念童年时母亲温暖的怀抱。

小英子满脸童真,对美好有着超强的感受力,然而现实却不如人意,伴随他成长的是一连串的离别。

每一次离别就是一次成长,这本书以孩童的眼光打量世界,以孩童的困惑,讲述成长的心路历程。

采用串珠式的方式,串联起英子与疯女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父亲这五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些故事看似娓娓道来,但那“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无处不在。

(一)整体感知回顾方法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读完了《城南旧事》,大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把这本书介绍给听课的老师。

(粘贴: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对于这本书,你最想交流关于哪方面的内容?生:自由交流。

师:指名交流(相机点出相应的图片,并补充相应的内容)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吗?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出示人物关系图,读了这本书,我们发现这些伴随英子童年记忆的人都相继离他而去,英子也随着他们的离去渐渐长大。

(板书离别和成长两个词语。

)(二)回忆片段体验情感。

师:老师收集了你们周末摘录的离别场景片段,请主人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结合故事说说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生:请大家跟我看到书()页。

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点评。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读本解读:《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1960年出版的以她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于是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将那些往事记录了下来。

全书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故事组成,通过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来展现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光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课时目标:1. 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 阅读《城南旧事》原著,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阅读、分享与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难点:阅读《城南旧事》原著,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阅读、分享与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教学过程:一、歌谣导入,激发兴趣1.时光匆匆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可以一起哼唱。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这凄美动人的歌声背后还有一段《城南旧事》,有一位叫林海音的女作家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将她难忘的童年时光写进了这部小说里。

同学们愿意了解一下这位女士和她的小说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近林海音女士和她的《城南旧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歌谣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二、知人论文,走进名著1. 知作者:(1)课件出示林海音女士的中年及童年画像。

林海音(1918年3月18~2001年12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粟县,出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平长大。

林海音一生创作颇丰,散文、小说、童话等都有涉及,是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统编版语文六上《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上《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上《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共案设计课题《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教材分析《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家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失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学教案
刘建华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
特的看法。

2、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
1、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2、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共同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相信大家
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
旧事》这本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2、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呢?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
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
北京,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为主,联络
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
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
奖”。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
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
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二、整本书略读的方法:
师、《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
年生活。拿到这样一本厚厚的小说,我们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致了
解书的内容呢?

1、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那
什么是序言呢?(课件出示)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
"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
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
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师:我们同学手中的不同版本的书,有自序,也有代序。还有的书把
《冬阳.童年.骆驼队》放在了最后。序言对于读者来说,如同畅游书
海的指南针,能带领我们更快地了解作者,了解这本书。

2、看目录:那《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你是从
哪里知道的?(看目录)
师: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小题目,通过看目
录,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这样就把书读薄
了。这也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一本书常用的读书方法。

三、走进书本,感受“我”的童年:
1请同学们来看这张图片,这是一张《城南旧事》当年的电影海报。
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海报里看到什么?

可以看到:天空、房屋、城市、人群,还有一双孩子的眼睛。
2、这双眼睛让你看出了什么?(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里透出点疑
惑和迷茫,似乎在为某些事情感到不解。城市的上空有一双孩子的眼
睛,这双眼睛在审视着这个世界。)

3、那么这双眼睛又看到了什么呢?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一共
写到了哪些故事?《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
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
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4、在这五个小故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学生
交流)

四、推荐《我们看海去》,“以一带多”读小说:
1、师:在这五个故事中,第二个故事《我们看海去》给我留下了深
深的印象。出示:《我们看海去》。
(1)让生自由读。
(2)问:“你们读过这首诗后能猜出这个故事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吗?”
(3)老师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也是想着这个故事讲的肯定是英
子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海的故事,但作者给我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
事:(出示课件)

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
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
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
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
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4)讨论:在这个故事中,你觉得“厚嘴唇”是个怎样的人?为什
么?(厚嘴唇,他是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乱世中的一个普通小人
物, 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贼,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艰难,养家糊口,
供应弟弟上学。他爱护弟弟,立志培养弟弟成材,为人和善,身上有
善良的一面。-他败光了家产,不得已做了贼,又有不光彩的一面。
小英子分不清海和天,分不清好人与坏人。我们应该看到厚嘴唇青年
他身上的淳朴,他沦落为贼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作者不赞
同他的行为,但同情他的遭遇。)

(5)、对于他的遭遇,大家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如何这样评价?
这就是大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我们的阅
读过程中,这样来读书会更加有效果。

(6)、我读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这个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描写得非常好,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走进厚嘴唇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是一个怎
样的人。这是评价人物的一种方法。

课件:评价人物方法引导: (1)人物的性格表现在其外貌、语言、
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 (2)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要从不同
角度给予评价。
(7)、 假如你是法官,你是怎样宣判这个“小偷”?是重判,还是
轻判,为什么?

五、小结:这部小说除了厚嘴唇,书中还有《惠安馆》中的妞儿、秀
贞,《兰姨娘》中的兰姨娘,《驴打滚儿》中的宋妈,还有整本书的主
人公小英子,他们都是真实可感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书中人物的外
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及神态、动作描写,去了解他们,去认
识他们。下节课我们继续评价书中的其他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