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传》读后感
完璧归赵读后感

完璧归赵读后感
《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如何机智勇敢地保护和归还了国家的国宝“和氏璧”,成功避免了赵国因国宝被秦国所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读后感:
1. 忠诚与勇气:蔺相如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勇敢地承担起护宝重任。
这种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2. 智慧与策略:蔺相如在处理外交危机时,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巧妙的谈判策略,不仅保全了国宝,也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
这启示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应运用智慧,制定有效的策略,冷静应对。
3. 国家荣誉高于一切:蔺相如的行为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深知和氏璧不仅仅是一件贵重物品,更是赵国的尊严象征。
这一故事教育我们要时刻把国家的利益和荣誉放在首位,为了集体或国家的荣誉和安全,个人可以做出牺牲。
《完璧归赵》的故事深深体现了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的价值,它对现代人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鼓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职责,以智慧和勇气去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廉颇蔺相如》是一部描述两位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将领的故事。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战争、背叛、忠诚和牺牲,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
廉颇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
他勇敢、聪明、冷静,是一个出色的将领。
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将军。
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他曾经因为自己的直率和坚持而得罪了许多人,最终被贬为一个无名小卒。
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蔺相如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机智、善于交际,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政治家。
然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因为自己的忠诚和正直而遭受了背叛和误解。
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勇敢地面对一切,永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战争、背叛、忠诚和牺牲,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它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背叛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它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忠诚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它能让人们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牺牲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精神,它能让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奉献自己。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体会到的。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悟。
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精选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
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
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
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
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
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
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
俗话说“慧眼识英雄”。
“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
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
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
这就更加可贵了。
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1.哎呀,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可太精彩啦!就像我和我的好朋友有时候也会闹别扭一样。
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想想我和小伙伴吵架后,也会觉得自己可了不起呢。
就好比那次我和小明因为抢玩具闹了矛盾,我当时还觉得自己特对,哼!但后来才明白,友情可比那玩具重要多啦!我觉得呀,我们都要像蔺相如一样大度,不能太计较啦!2.哇塞,读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真佩服蔺相如呀!他面对廉颇的挑衅,还能那么冷静。
他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让我想到我和弟弟争东西的时候,我要是有蔺相如这气度就好啦。
记得有一次弟弟抢我零食,我就火冒三丈,现在想想真不应该呀。
我们应该学学他们的宽容和大度呀!3.嘿呀,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真让人感慨呀!廉颇后来负荆请罪,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
”这多像我们犯错后的样子呀。
就像那次我不小心打破了花瓶,一开始还不敢承认呢。
我们也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错误呀,这样才能成长呢!4.哇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呢!蔺相如说:“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就好像我们班级,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大家团结起来才厉害呢。
就像上次运动会,我们一起努力,才取得好成绩呀。
我们要珍惜这种团结呀!5.哎呀呀,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好伟大呀!廉颇说:“我廉颇哪,自认为是天下无敌的大将军。
”这让我想起我有时候也会骄傲呢。
比如我考了好成绩就会得意洋洋。
我们可不能像这样呀,要谦虚呢!6.哟呵,这个故事可真有意思呀!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为难,总是退让,他说:“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这就好像我和妹妹相处,有时候我也要让着她,为了我们的家更和谐呀。
有次妹妹抢我画笔,我就让给她了,后来我们一起画了幅漂亮的画呢。
我们要懂得退让和顾全大局呀!7.哈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好看啦!廉颇最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多棒呀!他说:“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范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范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1在赵国时期,越王得到了一块非常罕见的宝石“和氏璧”。
秦王得知后想用自己的十五座城池老换这块宝玉。
于是赵王派特使去会见秦王。
秦王见到“和氏璧”后两眼发光,忘掉了当初的约定,想白白的得到宝物,特使发现后便说:“如果秦王忘掉约定想独霸宝物的话,我将把宝物摔个粉碎”。
秦王听了后没有办法就将宝物会给了特使。
特使也带着宝物完好无缺的回到了赵国。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诚实,不怕困难,履行诺言,把事情做好。
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2《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赵王有一块和氏璧,被秦王知道了,就表示愿意出十五座城池来作为交换。
赵王怕秦王拿到了玉璧,不肯交出城池,但秦国强大,他不敢不交出玉璧。
后来蔺相如带着玉璧去秦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把玉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动脑、多多思考、临危不惧,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也告诉我们做人不要不讲信用,这样的人,到最后还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我们应该学习蔺相如的聪明才智,不能学秦王的不守信用,我们大家都应该做一个守信用,对人真诚的好孩子!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3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很有意义,今天我读了《完璧归赵》这篇文章,懂得了很多道理。
这篇文章说赵有一块非常珍贵的玉,是无价之宝。
秦王知道后,非常想要,于是上书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
赵王知道秦王一直背信弃义,但又打不过他,就派蔺相如去秦国。
秦王背信弃义,蔺相如不畏强权,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确保将何世弼完全带回赵国。
读完之后,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言而无信的人。
我佩服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面对困难能够不顾一切地去面对。
我喜欢看《史记》,长知识。
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4今天,我读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完璧归赵》后,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战国时代,名叫和氏璧的著名宝玉一度流落到了赵国,秦昭王得知后,派人送来书信,上面写着愿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宝玉,赵惠文知道秦昭王贪得无厌,万一把宝玉给他了,他不交城池怎么办?最后,他派了看蔺相如,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强秦送回赵国一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800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800字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其中的列传部分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廉颇和蔺相如是两位备受赞誉的将领。
他们的故事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在战争中,他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总是能够带领士兵战胜强敌。
他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深受感动。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从不退缩,而是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己。
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廉颇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与廉颇相比,蔺相如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他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通过智慧和策略,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利益。
他的智慧和机智令人叹为观止。
蔺相如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智慧来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蔺相如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了智慧的重要性。
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不仅仅是两位将领的个人故事,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
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命运。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势力,战争不断。
在这个时代,勇气和智慧成为了生存的关键。
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和智慧,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廉颇蔺相如列传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也需要智慧来解决问题和应对变化。
只有拥有这两种品质,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廉颇和蔺相如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鼓舞。
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让我明白了成功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勇气和智慧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

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著名的大臣,分别是赵惠文王时的上卿和上大夫。
因为两人的性格和处世方法不同,蔺相如的克制忍让使廉颇“一怒为红颜”,最终“相如完璧归赵,而颇自责,抑郁发病而死”。
但是通过阅读《蔺相如列传》,我了解到,这并不是二人性格的差异,而是源于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二人不同的人生追求。
从故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学习到了“一个人在面对外来侮辱时,保持平静是最难能可贵的。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羞辱和谩骂,没有急于反驳、争辩,而是不断的避让,保全国家的尊严,才使将相和的美谈流传至今。
古往今来,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毕竟不是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既成全了廉颇,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实“能够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身为一位臣子,他尽忠职守,为人坦荡;身为赵国人,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显示了蔺相如的宽宏大量。
由于他们两个都具有优秀品质,所以,廉颇以诚信待人,热情好客,勇于认错,知错必改,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而蔺相如谦虚谨慎,宽宏大度,善解人意,虚怀若谷,又敢于承认错误,敢于向比自己强的廉颇道歉,让廉颇对自己产生敬佩之情,而且,自己主动提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合理要求,显示出了高尚的道德风范,廉颇更愿意与他结交。
廉颇和蔺相如正是由于具有这些良好的品质,所以才受到人们的尊敬,流芳千古。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发扬他们的美德,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们虽然不可能做到像蔺相如那样面对困难不屈服,不畏惧,但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向上,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危险临危不惧,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我记得每当周末晚上,我回家写完作业后,妈妈就给我安排课外书,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书籍,每天读得都非常带劲,就算有再多的作业,也挡不住我喜爱阅读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读一些科普类的童话书籍,还读一些励志类的名人名著,还读一些教育孩子的家教书籍。
廉 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读完《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里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蔺相如,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与秦王周旋,成功地保住了和氏璧。
那种在强敌面前毫不畏惧的勇气,让我为之赞叹。
而他面对廉颇的挑衅,选择了退让和包容,这份大度更是让人钦佩。
廉颇呢,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个有些莽撞和自负的将军。
他战功赫赫,觉得自己为国家出生入死,所以不能忍受蔺相如爬到自己头上。
但后来,当他明白蔺相如的退让并非畏惧,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时,他又能负荆请罪,这种知错能改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让我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是在学校里,我和我的同桌因为一点小事闹了矛盾。
起因是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完成一个小组作业,我觉得我的想法更好,他却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俩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那几天,我们俩谁也不理谁,气氛特别尴尬。
每次我看到他,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气,觉得他太固执,不懂得变通。
可是后来,当我们的作业因为我们的僵持而毫无进展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
我想,难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这么重要吗?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好这个作业,为小组争得荣誉吗?于是,我决定主动和他和解。
我找了个课间,深吸一口气,坐到他旁边,说:“咱们别闹别扭了,一起好好完成作业吧。
”他先是一愣,然后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说:“其实我也早就想跟你说了,就是拉不下脸。
”从那以后,我们不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互相倾听,互相商量。
最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作业,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件事让我明白,就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有时候放下自己的骄傲和固执,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和解、去合作,会有更好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有时候,我们会像廉颇一样,觉得自己有理,不肯退让;有时候,我们又会像蔺相如一样,受到委屈,但为了大局选择忍耐。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完《廉颇蔺相如传》,除了廉颇和蔺相如,其他的人物都很喜欢,特别是那个近似天真幼童的赵文惠王。
我认为编者把这篇文章编进语文课本里,其用心不言自明--就像课后练习问“这篇课文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怎样的思想品德?”一样的弱智。
或许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想告诉人们应该像廉蔺同志学习,学习他们大智大勇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爱国爱民。
可在我以为却恰恰相反。
廉颇,匹夫也。
蔺相如,无赖也。
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受益最大的不是赵国也不是秦国,而是蔺相如。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也就是说:完壁归赵这件事根本就是个闹剧。
除了成全蔺相如外,赵文惠王和秦王都只是个丑角而已。
说起成全蔺相如,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不能不提。
一个是宦官的头子缪贤还有一个是蔺相如的随从。
前者举荐了蔺相如才让他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这在古代历史中实属少见。
按理说对高人贤者,咱们古人可都是干着打压诬陷的勾当,至于举荐人才这很难说的通,如果不是缪贤这人品德高尚就是他与蔺相如有隙,想借此凶多吉少的任务干掉他。
根据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然而,功劳最大的却是那个连名字都没有载入史册的随从了。
就是他带着和氏璧连夜逃回赵国,期间种种困难险阻担惊受怕却不为人所知。
如果没有他冒险送璧,如果他不顾职业道德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远走高飞,如果他贪慕虚荣把璧奉献给秦王博得一官半职,如果他……结合种种可能只能说明:这位随从的素质真他妈的高!凭此问鼎战国“最突出贡献奖”是众望所归的。
再加上蔺相如不知羞耻的以玉石俱焚的姿势相逼……种种巧合下才造就了完美的完壁归赵,而历史却把功劳独加给蔺相如实在是有违公平,至少缪贤和那位随从功不可没。
如果说完壁归赵这件事使蔺相如展露头角的话,那么在渑池会上他就充分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本色。
在宴会上,秦王叫赵王为他击鼓,然后让书记记下来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虽然赵王敢怒不敢言,可蔺相如却受不得这个恶气,一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不肯,蔺相如这么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用现在的话说是:你肯不肯,不肯,我就跟你拼了。
十足的流氓气。
虽然这可以说蔺相如勇敢忠心,但是这种手段与捆着炸弹抢劫的土匪没什么区别。
最后,蔺相如凭借这件事到达了权势的最顶端,官拜上卿比廉颇还牛逼。
再来说说廉颇。
廉颇是个将才,性格耿直,有话说话,他看不起蔺相如就敢大庭广众之下说:“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
”从他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山西兄弟敢爱敢恨的品性。
可他偏偏死脑筋,明知道蔺相如善于口舌,还被他一番说辞感动的自愿背起荆条上门谢罪。
说他匹夫,是因为他傻的可爱。
《廉颇蔺相如传》中最可爱的要属秦王了。
之所以说他可爱,是因为他竟然可以忍受蔺相如这痞子接二连三的耍弄。
比如在完壁归赵这件事中,蔺相如用“璧有瑕”这个借口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上要了过来,然后让他“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才能把璧交给他,可当他做完这些,蔺相如却告诉他:想要璧就去赵国拿吧!这就把他耍的团团转,好在他有涵养,换成一般国君早就把那丫的拖出去斩了。
再说渑池会上被蔺相如要挟,好歹是强国的国君,左右还有青龙白虎护法,却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面前扯下老脸击鼓,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他无脑还是大度。
最后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赵文惠王。
他放心的把和氏璧这个宝贝交给一个宦官的食客,不担心他落跑,这种“用人不疑”的气度很值得敬佩,还有他以为可以和一个攻打自己国家的敌人交朋友的这种天真都显得那么的可爱。
在我以为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同志们,不管是做好人坏人贱人都可以就是万万不能做可爱的人呀.君臣一心,众臣团结,方天下太平。
《将相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
赵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国力仅次于秦国。
廉颇、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惠文王时代的大臣。
赵惠文王当政时,赵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势力强盛,是东方唯一能同秦国抗衡的国家。
小荷作文网 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楚国和氏璧,秦国垂涎三尺,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之交换。
经人推荐,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在秦王宫,蔺相如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当面揭露秦昭王的阴谋,机智周旋,“完璧归赵”。
蔺相如被拜为上大夫。
后来,秦昭王提出与赵王渑池相会,秦赵修好,蔺相如随赵王前往。
宴会上,秦王要赵王为其鼓瑟,并让太史记下,以羞辱赵王。
蔺相如见机而动,胁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得不敲一下,蔺相如也叫太史记下,打消了秦王的傲气。
赵秦渑池之会以后,蔺相如因为有功又被拜为上卿。
小荷作文网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南杀北战,屡建奇功,拜为上卿。
因为当时文官的上卿就相当于丞相,廉颇对蔺相如位居他之上大为不满,在极力反对不成的情况下,就多次当面羞辱蔺相如。
历史上,大臣之间互相争斗的情况屡见不鲜,十分激烈,吴国宰辅伯嚭与伍子胥的矛盾冲突,后果是越国吞并了吴国;赵高与李斯之间的斗争,相互攻杀,加快了秦国的灭亡;汉末年,董卓与王允的斗争,把个汉朝搞得鸡犬不宁;三国时的蜀国姜维同宦官黄皓的斗争,使蜀国越来越弱。
康熙时代,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两党斗争,导致清政府官场腐败,国力受损,几乎酿成亡国的大祸。
可见大臣之间的斗争非同小可,往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斗争的后果是国家大乱或江山易主。
《将相和》反映的矛盾,是大臣之间的矛盾冲突。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是因为蔺相如没有身经百战,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就拜为上卿,他心里不服。
如果这个矛盾长期不解,积怨下去,就会祸及国家百姓。
齐国、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赵,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的人才。
如果他们自相残杀,两败俱伤,正是敌人所希望的。
当有人给廉颇讲明蔺相如多次退让与他的原因时,廉颇的思想很快就转化过来。
他说:“这一番话似春雷当头震响,惊醒了老廉颇大梦黄梁,心问口,口问心,暗自思量,真为自己做事差悔恨难当。
”老廉颇马上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可见廉颇的感情是真诚的,他的精神非常高贵,在国家利益面前,能以大局为重,把个人的恩恩怨怨抛到一边。
对廉颇的到来,蔺相如非常感动,他说:“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有侥幸封为丞相,怎比得你老将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可算是盖世忠良。
”从此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
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
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廉颇的浮沉际遇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近年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廉颇故里在平遥廉庄,作为平遥人,我们从感情上更拉近了和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距离。
今年五月,高平市已率先成立了廉颇文化研究会,第一次把廉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进行广泛深入的考证研究,而且投巨资修复大粮山廉颇庙,大规模开发长平古战场,创作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再现廉颇的丰功伟绩。
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壮举,我们钦佩高平文化界的远见卓识,愿意在廉颇文化研究方面略尽微力。
关于廉颇的生平和功绩,我们所涉猎到的历史记载不很多,《战国策》上只记载一句:“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
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司马迁所著《史记》,其中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和第八十一卷《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较为完整地刻划了廉颇的英雄形像和他的浮沉轨迹。
后世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廉颇的记载,但基本上仍遵循《史记》,而且没有《史记》中的情节生动具体。
依据这些典籍记载,我们可推断廉颇大约生于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建功立业则主要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赵悼襄王时期廉颇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始奔魏,后奔楚,郁郁不得志,可惜一代名将最终悲哀地客死他乡,卒死于楚之寿春。
从来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总是为现实服务的。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廉颇现象便是一面镜子,廉颇文化研究对于今天同样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廉颇文化研究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专家们一定已有许多高论,今天我们研究和检索廉颇一生的功悲浮沉际遇,对于构筑和谐社会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本文谨在这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算是一家之言。
启示之一:国运昌则英雄出。
廉颇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赵国最强盛的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乃一代雄主,他在位二十七年,最主要的功绩是排除一切阻力,学习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长处,在全国范围强行推行胡服骑射,这对于习惯于车战步战的中原各国的传统军事体制,无疑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因而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从而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据《史记·赵世家》载:“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秦昭王即位尚且是赵武灵王的主意,可见当时赵国在诸侯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献马。
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
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实行胡服骑射之后,强大的赵军击败胡人,将赵国的疆域扩展到胡地境内。
“二十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
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
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赵国达到了他的极盛期,从北方直接危胁秦,成为战国七雄中仅逊于秦国的北方强国。
赵武灵王本人甚至诈以使者身份马踏咸阳,与秦昭王面对面折冲秦廷,而后萧洒地扬长而去。
《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昭王知道真相之后竟惊骇三日。
辩证法认为,时势造就英雄。
廉颇就是在这个国力强盛时期渡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尚武强国的大形势下,青年廉颇选择了以武功立世报国的道路。
大约他在少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小山村廉庄,投奔高人练武习艺,练就一身过人的本领,在他步入青年时,便投军入伍,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突颖而出,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军伐齐,大破之,取齐之昔阳。
秦赵渑池双王会,廉颇以武力作后遁,有力地支持了蔺相如再屈秦王故事。
接着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再过二年,又攻齐几,取得成功,后三年,又攻魏防陵、安阳,取得全功,为赵王国的兴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英雄廉颇威名赫赫,“以勇气闻于诸侯”,成为赵王国的主将。
启示之二:将相和则国家兴。
廉颇最为感人的就是他负荆请罪的故事,两千多年来,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故事广为传颂,后来又编成戏剧搬上舞台。
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廉颇不是完人,既有他闪光的品格,也有他性格的局限。
在将相和故事中,既表现出廉颇性格弱项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他品德高尚的一面。
他性格的弱项表现的一个方面是妒忌,容不得自以为才能功绩明显比不上自己的蔺相如反而位居自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