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

合集下载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9.1 复习笔记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理论观点①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是用于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说。

②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

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增长(北方)对欠发达地区(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2)极化效应的表现①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②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

③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导致劳动力(包括智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④北方的投资机会多,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南方有限的资金也流入北方。

而且,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削弱。

⑤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⑥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

⑦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3)涓滴效应的表现①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

②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③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第8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8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结果, 北方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 济的增长, 南方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 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 经济增长的 劳动力贡献 ( 实际上也包括了智力的贡献 ) 减小。再就是资金的流动。显然, 北方的投资 机会多, 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南方, 南方有限的 资金也流入北方。而且, 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 还会相互强化。从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被 削弱。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 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 即它们建立 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
在这方面, 形成了比较多的理论观点。这 些理论大多是探讨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 流动, 产业的集聚、转移或扩散, 经济增 长的区域传递等的方式和过程, 以及对相 关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变化、区域 之间的经济空间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它们 主要来源于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问题 的研究, 后被引人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之中, 并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展。本节介绍有关 的影响比较大的理论。
二是, 在国内贸易中, 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 高,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特别是, 如 果北方生产进口替代性产品, 南方原来可以按 较低价格进口的这些产品 , 现在不得不在高 额关税保护下向北方购买。在出口方面, 南方 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 无法与北方竞争, 导致出口的衰退。三是, 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 输出初级产品, 但是, 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 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那么, 北方就有可能寻 求进口。这样, 就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涓滴效应体现在, 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 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有利于 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 北方向南 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 会给南方带来发展 的机会, 剌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 北方 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 方的涓滴, 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 方面的推动作用。

第8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8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 2.战略性。 3.地域性。
1.综合性。
▪ (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 各个方面。
▪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 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 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
▪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 方案比选的结果。
(五)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质量评价; ➢3、土地利用需求预测; ➢4、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 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 用地分区规划;
➢5、土地资源整治、保护规划。
(六)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1.提出保护大气、水体、生物、土壤的措施 以及防止污染的对策; •2.对保护自然、治理污染、恢复自然生态的 重大工程设施进行具体的规划;
▪ (1)地方特色。 ▪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 (一)优势条件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 (二)机遇和挑战
▪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战略定位
长 ▪ (三)发展目标
江 ▪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8
三 ▪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传统综合方法
▪ 传统综合方法是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 方法。
▪ 综合平衡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的一种,也 是国际上区域规划方法中最基本的。
区域规划的综合平衡要处理好三个方 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二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种具体的建设项 目的用地关系; 三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70102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4总学时: 72总学分: 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

对经济活动由区位(点)选择到区域(面)经济联系;由经济活动的组成单位企业(微观)到经济全球化(宏观)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地理学》性质、研究方法、发展过程、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及其空间过程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考察、研究的操作方法和能力。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培养学生传授《经济地理学》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知识、实践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3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3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3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韦伯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4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廖什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2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2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经济影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1区域产业分类2区域产业结构模式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式与发展机制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梯度推移学说4中心—外围理论5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区域分工理论3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1区域经济差异概述2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十章经济活动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3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2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3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4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5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1汽车及汽车工业2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国际经济联系、新的国际分工体制第二节发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1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2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四.教学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撰写人签字:李大勇系主任签字:。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珠三角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01
02
总结词:港澳融合
详细描述:珠三角地区依托香港、澳门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优势,加强与港澳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成渝经济区空间组织实践
总结词:协同创新
详细描述:成渝经济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 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其他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降低 能耗和减少排放,促进经济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 保护和建设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
作。
05
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践案例
长三角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总结词
一体化发展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城市间交通、产业、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 发展,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目录
•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 • 区域空间组织的要素 • 区域空间组织的原则 • 区域空间组织的策略 • 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践案例
01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
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
特点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的优化组合 ,旨在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空间组织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地域性,它涉及到自然、经济、 社会、人口、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总结词:特色发展
详细描述:其他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空间组织策略,推动特色化发展 。
THANKS
促进区域一体化
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 ,明确区域发展目标、重 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 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第二性(后天因素)
Business template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不可调控——倒U型假说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
赫希曼( A.O.Hirshman )认为,如果一个 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 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北方 (经济发达区域)
极化 效应 涓滴 效应
南方 (经济欠发达区域)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 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 的经济发展;
二、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 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 先进程度。
产品阶段
创新阶段
主导产业
兴旺部门
发展梯度
高梯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
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 衰退阶段
中梯度
低梯度
推移方式:就近推移、跳跃式推移、等级推移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发展 关系 经济 差异 经济 联系 经济 协调 案例 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你知道梯度推移的方式?
推移方式
• 推移方式有两种,(1)紧邻推移,即创新 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2)等 级推移,即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 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 推。最终创新活动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 区域。
梯度推移说在我国的实践
• 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低,只能采用由 东向西的梯度推移,选择东部作为高梯度既有经济 上的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由于西部地 区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引力场中占优势的劳动力、资 源和区位场的引力强度不够,且引力均为递减函数, 从而导致了从东向西的顺序推移效果欠佳,东西部 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开始了跳跃式、多方向、多层次的推移实 践,包括由边向中、由西向中的推移,走多向吸收 与辐射式、多层次推移道路。
• 外围:指发展缓慢的区 域。外围依赖于中心的 发展而发展 。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
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 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欧洲的中心-外围
世界体系 的中心、次 外围、 外围 的动态变化 (a)1795年; (b) 1895年; (c)1995年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
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 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落后国家产生控制作用, 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 (2)外围国家(殖民地) ----依附
落后国家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 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或称 之为依附。 (3)宗主——卫星链
极化效应
• (1)落后南方的流动性生产要素要(劳动 力和资金)向发达的北方流动,削弱了南 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2)国内贸易市场对北方有利而南方不利。 高额关税保护北方进口替代性产品的生产, 使南方从北方购进产品的价位高;南方生 产效率低于北方,国际出口弱于北方而衰 退,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高而失去国内北 方市场,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
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Hale Waihona Puke 化。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 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 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 (1)中心国家(殖民主义宗主国) ---控制作用
涓滴效应
(1)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解决南方的失 业问题。
(2)北方向南方购买互补商品或投资,可能 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 增长。
(3)北方的进步因素向南方涓滴,推动南方 经济、社会进步。
梯度推移学说 与实践
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说 在我国的实践
实践及成效 三种反推移学说
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主导论
梯度推移学说
•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 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 区域的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 段的)先进的兴旺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 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 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创新活动(包 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 方法等)以高梯度区域为主,然后,通过城 市系统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反梯度推移论
• 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 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 件来定。
• 以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茂松教 授(2005,6)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为代表。认为, 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 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 区推移,其实质是产业革命,即非连续性的产业转 换,我国中部地区应该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梯 度推移的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化 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
①中心对创新的潜在需求旺盛: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 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
②中心的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
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
第八章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间经济 发展关系理论■
区域间的 空间组织
区际联系■
区域经济 差异与协调■
作业和阅读文献
区域间经济发展 关系理论
极化-涓滴 效应学说■
梯度推移 学说与实践■
中心-外围 理论 ■
区域相互依赖 理论 ■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经 济相对发达的“北方”区域发生, 那么它就会对欠发达的“南方”区 域产生不利(极化效应)和有利 (涓滴效应或淋下效应)的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 据思考优:势你。如何理解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思考:你知道刘教授提出的反工业提出学说的依据吗?
原因
• 1)中部地区兼有东、西之长的较为优越的经济地理区 位,武汉、郑州、长株潭、合肥、昌九等增长极的规 模正在形成,如果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 发展,则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全国经济枢纽中心。
• 2)中部六省有丰富的生物农业资源和地下与地表资源, 在当今全球自然矿产资源仍为稀缺的条件下,可以运 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加工业,以形成现代农业和 现代资源工业,提高资源产出的效益。目前,中部省 份有一批行业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产 值比重在全国占20%以上的目前就已有煤炭采掘(23.9 %)、黑色金属采选(22.0%)、有色金属采选(34.3%)、 非金属采选(30.3%)、食品加工(24.4%)等。这些都是 实现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基础。
并存论
• 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 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 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不同的时 期的作用大小有别。
主导论
• 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 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起主导 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其它推移形式 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
中心-外围理论
• 中心:指因多种原因而 率先发展起来的个别区 域。中心居于统治地位 (经济权力因素、技术 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 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 集中在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