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心身疾病卑惵

合集下载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概述




4.通常涉及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或内分 泌系统支配的器官。
5.在发生上和遗传、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联系。



6.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7.不是神经症、精神病及心因性精神障碍。
主要内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流行病学特点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诊断和防治疗原则

心心 身身 疾障 病碍
神精 经神 症病
心身疾病(广义)
心身疾病≠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 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 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 心身疾病是由于个体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 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认知评价发生变化,导 致心理状态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 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癔症、强迫行为等
disease),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狭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心身疾病定位示意图
心 理 社 会 因 素
生 物 因 素
躯 体 疾 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1.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者心理社会因 素在其发病中是重要诱因。情绪通常起引发作用。
2.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 性,病程的发展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成平行关系。 3.多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该躯体症状 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变化。

中医 心身疾病

中医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蔡丽乔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它具有器质性躯体症状的客观依据和体征,并有构成疾病的五个基本要素(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但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属于临床独立的疾病。

心理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较一般躯体疾患更为显著作用,心理因素可以是主要病因,亦可以是重要诱因,它在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症状的加重、病程延长、预后不良等。

中医学对社会心理致病因素早有认识,内伤七情,以致“神”伤“形“,造成各种脏腑的气血病变,内经的“情志”,涵蕴着各种常见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伤气”,喜怒是情志的两端变化,而泛指为七情。

其所谓气,系代表人体脏腑功能。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具体分析了不同的情志活动对气的升降出入运行造成不同的病理影响,古代医家常用“郁”来概括之,即因“郁”而致病。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发了七情致病的病机特点为:“必先由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绮石《理虚元鉴》探讨虚劳病的“境遇之因”,即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从来孤臣泣血,孽子坠心;远客有异乡之悲,闺妇有征人之怨;或富贵而娇佚滋甚,或贫贱而窘迫难堪。

此皆能乱人情志,伤人气血。

”明·李中梓将外界社会刺激称之为“境缘”,自我精神需求谓之“营求”。

严用和《济生方》将生活中的意外事件造成的激情冲动,或持久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最终导致心身疾病变的重要因素作了明确论述:“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陟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

惊悸不已,变生诸证。

”西方医学中,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情绪和性格对健康的影响;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认为健康不仅要求人体不存在疾病和虚弱,而且要求个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人类疾病不只是人体细胞或器官的病理过程,也是人体与自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心身疾病中心理社会因素和个体的心理、生理素质是发病的两个重要环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浅谈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

浅谈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强 调调理心情、改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理念不谋而
合。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开发出一些有效的中药方剂和针灸 疗法,以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服务。
存在问题与挑战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 据支持不足等。
通过切脉、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的病情及 脏腑功能状态。
03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的治 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抑郁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心身疾病中 的抑郁症状,如舍曲林、 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抗焦虑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心身疾病中 的焦虑症状,如地西泮、 艾司唑仑等。
中药治疗
中药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 具有独特优势,如柴胡疏 肝散、甘麦大枣汤等可以 缓解情绪障碍。
非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经络, 改善心身疾病的症状,如 抑郁症、焦虑症等。
气功疗法
气功可以调节人体内环境 ,促进身心平衡,如太极 拳、八段锦等。
按摩疗法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如头部按 摩、腹部按摩等。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 到自己的不正确思维模式,从而
02 03
注重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心身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通过对病因、病理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 治疗目的。
强调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是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失常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心身疾病。因此,情志 调理成为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扁鹊心书》,将抑郁症称为卑惵(惵卑、卑怯),现代医学称为神经衰

《扁鹊心书》,将抑郁症称为卑惵(惵卑、卑怯),现代医学称为神经衰

《扁鹊心书》,将抑郁症称为卑惵(惵卑、卑怯),现代医学
称为神经衰
《扁鹊心书》,将抑郁症称为卑惵(惵卑、卑怯),现代医学称为神经衰弱,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等。

[心]首先卑为自卑,惵为胆怯害怕
《扁鹊心书》(1146年)原文此证皆由元气虚弱,或下元虚惫,忧恐太过,损伤心气,致鬼邪乘虚而入,令人昏迷,与鬼交通。

其实与鬼交通,只是因为心气太虚,容易受到惊吓,并易多思多虑乃至出现一些幻觉。

《扁鹊心书·卷中·邪祟》记载为:人之藏气受伤而神魂失守。

故肝脏伤则意不宁,而白衣人来搏击;
心脏伤则神不安,而黑衣人来毁伤;
脾脏伤则意有不存,而青衣人来殴辱;
肺脏伤则魄不守,而红衣人来凌轹;
肾脏伤则志多犹疑,而黄衣人来斥辱。

此皆神气受伤,以致妄有闻见,不觉其见乎四体,发乎语言,而若有邪祟所附也。

[心]书籍中记载,治法当灸巨阙穴二百壮,鬼气自灭,服姜附汤而愈。

#中医#。

常见疾病诊治—心悸的中医诊治(中医基础课件)

常见疾病诊治—心悸的中医诊治(中医基础课件)
• 1、辨证依据 •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 2、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3、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 • 参附汤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 • 常用药:桂枝、附篇,温振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杞子,滋
– ②出血性心悸,慎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活血止血药物为好 – ③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也要注意向患者交代清楚
分证论治
一、心虚胆怯证
• 1、辨证依据 •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 兼症: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
少纳呆 • 舌脉: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 2、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预防调护
•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忌过饥过饱、辛辣
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
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四、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
• 三、诱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寒冷刺激、 饮酒饱食等。
• 四、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
治疗原则
• 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配合 养心安神
•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配合 重镇安神
• 虚实错杂:扶正祛邪兼顾
• 注意事项:
– ①急性发作者,应以西药为主,对于慢性相对平稳者,可以西医辨病与中 医辨证相结合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及其防治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又称心里生理障碍,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中医对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心身疾病的主要由情志内伤所引起,七情太过或不及均会损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而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机体出现的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2)西医对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现代医学认为:心身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既有生物学方面因素的作用,如:遗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因素的作用,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张生活事件等对心身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方面因素的作用,如:情绪反应特点、人格特征、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

各种病因通过生理这一中介机制起作用,主要包括神经生理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方面。

常见的心身疾病(一)原发性高血压病:导致血压升高难度因素很多,而人们的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改变是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或焦虑因素,使血管阻力增加,便产生血压上升。

同时,交感神经的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的形成高血压。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起着明显作用。

胆固醇含量增高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条件。

但目前发现胆固醇增高主要原因是情绪因素,否定是饮食。

也是研究者指出,冠心病与人们性格有密切关系。

即A型性格者比B型性格者患病率为高。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瘘管实验指明,奇迹一条龙心理因素可改变胃液分泌,如愤怒、紧张、惊慌和憎恨等心理因素往往使胃酸增加,而抑郁、苦闷或焦虑等胃液减少。

火灾、洪水、空袭和地震等造成的心理影响,常可引起应激性胃溃疡。

在通常情况下丧偶、离婚、恐惧、失败等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随着医学科学得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得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得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得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得生理反应,持久得、过重得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就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得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得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得生物因素引起得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

对心身疾病得研究已成为21世纪得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得发生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得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与)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得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

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就是主要病因,又可以就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一)病因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就是引起心身疾病得主要五大生物因素。

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原生理始基就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得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冠心病得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就是在有病理改变得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得难易程度、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

人们在特定得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得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得认知、评价,激起一定得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得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得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中医心身疾病--卑惵
当前位置:首页- 论文欣赏- 医学论文
[关键字]中医卑惵
卑惵指因心气亏损,胆虚神怯,或气郁胆气不宁所致,以抑郁、胆怯、自卑、恐惧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卑惵一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

《丹溪心法》称之为:"惊",《济生方》、《医学入门》、《证治要诀》称为"惊悸"。

《素问》认为惊恐与肝肾有关,肝气虚则善恐,夜卧易惊。

朱丹溪云:惊者恐怖之谓,属血虚或有痰。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则认为本证由心气虚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神经衰弱、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等。

[病因病机]
1.心虚神怯卑惵常见于害羞、胆小、意志脆弱之人。

《济生方·惊悸》云:"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朋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

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陟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

"因心气亏损,心虚神怯,胆气不壮,或肝肾亏损,有所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积久不解,心胆失宁而成卑惵之病。

2.肝郁脾虚秉性孤僻,性格内向,与群体交往过少,因事不顾,即情志怫郁,气郁则胆气不宁;肝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神气不守,故见自卑,胆怯等证。

卑惵病位在心,由于心虚神怯或肝郁脾虚所致,其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

病情缠绵者,有的可转化为癫病。

[瓣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卑惵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可无明显精神刺激因素存在。

以长期心情抑郁、自卑、内疚、孤僻、胆怯、多疑、喜独居、不敢与人交往;或对某些特殊环境、物体有强烈的恐惧或惶恐不安为主要表现。

但其神识清楚,
思维情感无障碍,自知有病,要求治疗。

(2)卑惵以虚证为主,自卑、恐惧伴神疲乏力,头晕心悸,舌谈,脉弱者为心脾两虚或心虚神怯;伴抑郁,烦躁,不愿与人交往,纳少便溏者为肝郁脾虚;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便溏者为脾肾阳虚。

(3)类病鉴别:脏躁,以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为主,胆怯、恐惧、自卑
等表现不明显,且多见于绝经期妇女。

2.分伍论治
(1)心脾两虚证证候:自卑,恐惧,心悸,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神疲乏
力,头晕健忘,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心脾。

主方:人参养营汤。

针灸:心俞、脾俞、足三里、神门、三阴交。

(2)心虚神怯证证候:自卑,恐惧,胆怯易惊,头晕心悸,精疲乏力,
或见失眠多梦,时被惊醒,舌淡,脉弱。

治法:养心安神。

主方:琥珀养心丹。

针灸:心俞、胆俞、肾俞、气海、神门。

(3)肝郁脾虚证证候:心情抑郁,神情不舒,自卑恐惧,胸闷烦躁,不愿与人交往,食欲不振,便溏不爽,神疲乏力,或见肋胁胀痛,舌淡,苔
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主方:逍遥散。

针灸:脾俞、三阴交、期门、太冲、足三里。

(4)脾肾阳虚证证候:神怯易惊,自卑恐惧,反应迟钝,心情沮丧,性欲减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附子理中汤。

针灸: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关元。

[心理治疗]
1.心理疗法
(1)五情相胜法恐为肾志,在五行属水。

恐惧是一种面临突发事件或异常情况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感或畏惧的心理反应,常与经受突如其来的惊吓有关。

如果事过境迁,这种惊恐害怕的心态多可随之而解,不足为患。

倘惹长时间置身于紧张恐惧的氛围中,机体始终处于应激状态,其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或损言,对恐惧症患者,仅仅依赖于药铒调理而不设法解脱其恐惧心理,亦往往难以奏效。

同时临床还需配合以"思胜恐"等心理治疗。

医生如能针对其惊恐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采取诱导方式开启其思,结合广其见闻等方法,定可帮助患者逐渐摆脱惊恐畏惧心理状态。

(2)支持心理疗法给予指导、保证、劝解和调整环境,利于加强患
者克服恐惧的信心。

(3)系统脱敏疗法目前认为此种方法治疗恐怖症效果最佳。

基本原理是鼓励患者接触他们所恐惧的事物或情景,反复练习直至取得完全适应。

(4)自我催眠疗法对治疗本病亦有效。

即患者面对恐惧处境时,使患者保持松弛、催眠治疗主要针对恐怖内容,让患者想像自己处在恐怖对象或事物面前,使其逐渐消除恐怖心理,彻底的治疗要挖掘引起恐惧的心理因素,并给予分析解释。

对儿童恐惧症,施行睡眠性催眠治疗。

2.导引吐纳疗法放松功放松功的心身松弛,既有助于调和心神,又利于减低人体对七情刺激的不良反应。

练功过程中至尽可能地避免情志
刺激和有脑过度。

上述功法每日练习2次,每次30~40分钟。

3.音乐疗法卑惵因于恐伤肾者,当以思胜之。

宜选用宫调土性音乐治疗。

宫调式乐曲低重而沉静,有柔和、静穆的特性及抚慰的作用。

对情志忧郁为主者,当以喜胜之,可选们微调式火性音乐治疗。

每日或隔日
治疗1次,每次30分钟。

[参考文献]
1.《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为惊骇。

"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
3.《素问·举痛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矣。

"
4.《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
5.《灵抠体神》:"肝藏血,血藏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6.《外台秘要·风惊悸》:"病源风惊悸者,因体虚心气不足,心之经为风邪所乘之。

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风邪,风邪传于心,则惊不
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