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的实质与特征(上)PPT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
22
②
①
③
回提纲
-
雅典学院 拉斐尔
23
② 苏格拉底
回提纲
③毕德哥拉斯
①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
24
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
(一)伍举论美 《国语》中的《楚语上》,记载“伍举论美”,伍举认为,“夫美也者,
-
26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 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 墨子曰:“为乐非也。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
5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性 (中西艺术的区别)
-
6
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
45
-
46
-
47
生产劳动实践
种的尺度 内在尺度
物的尺度 客观规律性 真(客观规律) 掌握了的真
人的尺度 主观目的性 善(实用) 实现了的善
美的规律: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 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进行自 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 的结果。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美的表现形式
自然美
风景、动植物和大自然都展现了 自然美。
人文美
文化艺术、历史建筑和日常生活 中都蕴含着人文美。
技术美
工业产品、数字产品和设计作品 都展示了技术美。
美的品味
文化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具有重要影响。
价值观念
个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 美的品味。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和创造美,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美的意义以及美的表 现形式。美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赞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美?
1 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客观存在。
2 美的意义
美在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美的特征
客观美
具有顺序美、韵律美和协调美。
主观美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美学原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2. 3.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①
②
③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西斯廷圣母像》与“臭水沟”
3、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感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经济学]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经济学]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6ee56be53a580217fcfe5b.png)
苏再次明确问题:我问的是美本 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 件东西,就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第二:“美是黄金〞。一件本来 是丑的东西假设镶上黄金,也显 得美了。
苏的反驳:大雕刻家菲狄阿斯用 象牙做雅典娜手足,为什么不用 金子,两个眼珠子用的云石,为 什么 ?
第三:“美是恰当〞。
苏的反驳:外表看来是美的,然而 是虚伪的,隐藏了美的真正的本 质。外表和本质经常是不一致的, 不能把美丽的外表当作“美本身 〞所以恰当并不就是美
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厉说,他才是第 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索美学问题,并把 美学呵斥思想体系的人。
3、 普洛丁:“美的分有说〞
古罗马时代的普洛丁承继柏拉图的哲学美 学思想,提出了“美的分有说〞。
3、日常用语中对“美〞字的了 解
第一种是表示感官快适,即感官生理的剧 烈需求得到 Nhomakorabea种满足。
第二种是表示伦理赞赏,如“五讲四美三 热爱〞中的“四美〞,既是伦理赞赏,又 表示出一种审美的情感态度
第三种是表示审美判别,表示对审美对象 的一定性审美评价,与丑是相对立的。
二、美的本质讨论的历史调查
1、这种看法以李泽厚为代表。 2、李泽厚以为,美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
这就是美的不依存于人类客观认识条件的 客观性。
3、李泽厚以为,客观社会性和详细笼统性 是美的两个根本特性。
四、 美的本质的哲学讨论
一、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一〕、人类之前能否存在美?
黑格尔〔1770—1831〕的“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 活〞 。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美学概论PPT课件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现实美
自然美 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 花草虫鱼
社会美 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
15
❖ 研究艺术美
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 关系的最高形式。
❖ 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 想象等等 当代西方美学的“移情说”、“异质同构说”、“距离说”
12
❖ 德国的古典美学
康德 1790年出版《判断力批判》,研究了人 的情感和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美的鉴赏问题。
黑格尔美学 第一,内容丰富,体系庞大; 第二,着眼于宏观研究; 第三,善于结合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 第四,运用辩证法对美学进行研究。
13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观 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上; 坚持了科学方法论原则
❖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1
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与确立
❖ 鲍姆嘉通是美学学科确立的奠基人
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 第一次使用 “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正式出版美学专 著,初步确立了美学 的对象和任务。
16
四、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1.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17
❖ 2.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③ 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例:“对应同构说”即客观对象的形式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一系列对话, 提出并阐释论证了“美是什么”[ (古希腊) 柏拉图著 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P180]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希庇阿斯是 古希腊的诡辩家,以专教诡辩为职业。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有名的大哲学家,知识 渊博,机智而善辩。苏格拉底非常讨厌希庇阿斯的庸俗浅薄。一次苏格拉底以讨 教的形式向希庇阿斯发起诘难,对希庇阿斯所说的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解答 进行反驳。最后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 那么,美的奥秘何以如此难解呢?
1、从审美客体来说,美一方面是发展、变化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使人难以捉摸; 另一方面,美的事物又分别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和科学等不同领域, 存在着不同的形态,而在每一形态内部又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难以做一个统一 的介定标准。
2、从审美主体来说,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体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和差异性, 即对美有不同的看法与态度,它要受到历史、民族、地域、社会地位等许多因素 的制约。这同样给人们认识与把握美的本质造成很大困难。(“趣味无争辩”、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美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不是凭经验归纳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靠学问和资料积累就 可突破的。道理很简单,前人的智慧决不比我们低,学力决不比我们差,但他们 却终于把美的本质等问题舍弃了。这说明,美的本质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 和学问问题,前人的局限是在方法上。因此,我们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必须在 方法上更新。其实,同自然科学一样,任何真正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共时性的。 就象几何学不是从几何学史中归纳出来的一样,从美学史中也归纳不出新的美学 理论来。我们从前人那里所能继承的只是 他们的智慧和教训,而不是他们现成 的概念系统和理论框架。道理很简单,你一旦接受了他们的理论框架,你自己便 永远失去了独立的理论品格,而他们的理论困境便必然导致了你的悲剧命运。
两千多年来,无数哲人、思想家前赴后继,一直 苦苦思索并希望找到或给出“美是什么”这一千古之 迷的最理想的答案。诚然,这种执著的求真精神难能 可贵,然而,对“美是什么”的研究的现状却不容乐 观甚至令人泄气和悲观失望。列夫·托尔斯泰(右) 考察了18世纪中叶以后150多年间80位美学家、艺 术家关于“美是什么”的回答,最后发现“美”这个 概念,对于那些“只讲不想”的人来说,是那么明白 易懂,而要给它下定义,各学派的学者都无法取得一 致的意见。
美的奥秘的可解性表现在: 1、 学史上无数先哲的有益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和值 得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 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3、我们拥有最先进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辩证 法。这正是历史上一切旧美学所欠缺的。 4、在目前,美学已经走出书斋,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研究的对象, 促进了美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
第二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美的奥秘的难解性与可解性
一、美的奥秘的难解性
美的现象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美的本质却 扑朔迷离、令人难解,“草色遥看近却无”, 使人无从下手。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历来 被认为是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朱光潜《文艺 心理学》载:有人间望奥古斯丁:“时间究竟 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 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 了”。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最 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天天都应用这个字, 本来不觉得它有什么难解,但是哲学家们和艺 术家们摸索了两三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寻到一 个定论。听他们的争辩,我们不免越弄越胡涂 。
二、美的奥秘的可解性
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 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 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 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 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威廉·奈特(Willian Knight)曾十分沮丧地宣称:“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 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弃了。”[转引自赵惠霞《美本质问题研究批 判》[J] 人大资料 《美学》2001.8,P22] 朱狄先生也不无感慨到:“美的本质 问题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讨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从客观上看,这一问题的解 决反而显得愈来愈困难了。” [同上]P22 甚至有研究者大呼:“美,本来就是这 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字样,为了探讨它的本质,竟耗尽了历代学者的心血!” [同 上]P22 虽然这些言论不无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它们却吹响了从问题的另一个 层面对其存在的症结及原因进行重新审视和反省的号角,力图拨开美本质研究领 域的迷雾,重新思索和建构深入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合理的方法体系,创造性地修 复美本质论研究领域出现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