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袁世凯

合集下载

对袁世凯的评论

对袁世凯的评论

对袁世凯的评论袁世凯在历史中,总被认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卖国贼,而且因为他的告密导致了戊戌变法失败。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戊戌变法中袁世凯的告密是关键情节,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袁世凯告密而导致失败。

但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不是袁世凯的告密,而是维新派和顽固派斗争的恶果。

1898年9月20日,袁世凯乘乘坐上午11点40分的火车返回天津,回到天津时,已经是傍晚了。

所以袁世凯到荣禄府上告密,应该是在20日的夜里,荣禄知道这一消息之后,不可能当天夜里就赶到北京颐和园告密。

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是很久,由于技术的因素,火车只能在白天行驶,没有夜班车。

但慈禧太后是在21日的上午发动政变的,可见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是早有预谋,并不是因为袁世凯告密引起。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在前,袁世凯知道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为了自保,而告密在后。

其实袁世凯当初这样做也是情理之中,当时的叛变之罪,并不是危及他一人的性命,而是要殃及九族的。

如果袁世凯当初没有告密,可能他的子子孙孙都一夜之间相聚黄泉路上了,袁世凯为了保全自己的子子孙孙,这样做我们也不应该对他有太多的责备。

谁都不想自己断子绝孙的啦!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袁世凯,每个人都有功与过,我们不应该只记得人家的过,而忽略他们的功。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意识到现代军队的重要性,于是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镇编练新式陆军。

袁世凯没有辜负清政府的期望,他以德国和日本模式训练出中国第一支现代化部队,全国瞩目。

袁世凯以此为基础,逐渐练出一支精锐的、现代化的国防陆军,有名的北洋六镇,以及与这支国防军有关的各项措施,如“保定军官学堂”、“军械学堂”等,都是袁氏一手创办。

袁世凯对军队的要求很高:首先要军容壮观,新军的士兵一律要160厘米以上,士兵的身高水平相当与欧洲军队二战时期的身高水平。

其次,军队的装备要近代化,新军的武器装备一律从外国购买。

再次,他重视人才建设,建立了炮兵·步兵,骑兵德文等行营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官担任军队总教习。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袁世凯(1859年-1916年),晚清末年到民国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袁世凯通过早期的北洋水师改革,削弱了洋务派势力,提升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曾担任北洋政务委员会总理,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为中国整体改革与现代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袁世凯在晚清时期的一些政治手段以及民国初期的专制统治方式也遭到了许多批判。

接下来,本文将对袁世凯的是非功过进行简要浅谈。

袁世凯的功绩之一就是推动了北洋水师的现代化改革。

在清朝末年,袁世凯成立了南洋红船兵学堂,并担任了水师统领,通过对水师队伍的重组和编制,加强了军事训练和作战能力。

袁世凯还从英国引进了现代战舰,并注重培养海军人才,重塑了北洋水师的整体形象。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在瑞麟舰事件中展现出了北洋水师的打击力,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期的政府运作中也具有一定的建树。

辛亥革命结束后,袁世凯出任北洋政务委员会总理,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

他取消了政府内外管辖各地的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对银行、海关、邮政等领域进行改革,为国家财政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袁世凯还积极发展国民教育,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

袁世凯的统治手段以及其后的王朝化追求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袁世凯在晚清时期曾以中正政体为目标,推崇民主与科学,但在夺取大总统地位后,他的政治手段却渐渐倾向于威权主义。

袁世凯修宪时采取牵制与打压异议声音的举措,限制了言论与出版自由,扼杀了部分社会活力。

袁世凯还设计并实行了“帝制计划”,试图恢复封建专制制度,以实现王朝化的统治方式。

这一举措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袁世凯的逝世。

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通过推动北洋水师的现代化改革和在政府运作中的一系列措施,为中国的改革与现代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

浅谈袁世凯的是非功过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不论是是非功过,都是历史评价的结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袁世凯进行浅谈。

一、袁世凯的功1. 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袁世凯领导北洋政府,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等于丧失了这些地区的主权。

此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灭亡。

此时,袁世凯接掌北洋政府,他领导北洋政府拒绝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和割让,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国际上中国民族利益的维护。

2. 推进近代化改革袁世凯在担任北洋政府领导人的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倡导发展军事、工业、交通、教育,推动近代化改革。

他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矿业学校、工艺学校等现代教育机构,努力推进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积极改造传统的农业经济,并在交通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的一些现代化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统一中国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在其掌握的领土中,推行了一系列统一中国的措施。

他通过对南方割据军阀进行武装镇压和政治平衡,终于在1915年将中国的领土统一。

这个时期,袁世凯推动了新式的警察制度和民间组织,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可谓是为维护中国的统一,做了不少功课。

1. 手段残酷袁世凯在剿灭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过程中,手段残酷,平民百姓常常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至有时大规模的刑杀无辜,因此他经常被人指责为“权谋”、“专制”、“虐民”等负面词汇。

2. 失去人民的信任袁世凯在统治期间,权力集中在他的手中,而袁世凯追求个人权力和个人利益的行为也逐渐使人民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他利用其得势之便,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影响长远。

另外,他曾经发动过“五四”运动,压制了民众的意愿,导致了民意革命的失败。

3. 支持列强的利益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始终是列强的一个“忠实朋友”,他在政治立场、经济思路上对列强支持,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利益损害很大。

袁世凯的评价

袁世凯的评价

长期以来,பைடு நூலகம்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戊戌六君子的血染红了袁世凯的顶戴;小站练兵使他获得慈禧和荣禄的青睐;山东巡抚任上剿杀义和团更使他飞黄腾达。然而,性格决定命运,袁世凯的锋芒早在二十三岁时便已锐不可当,他发迹的地点不在中国,而在朝鲜。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似乎已是盖棺论定的人物。一个世纪以来,史学界众口一词,对他均持否定的评价,“窃国大盗,一世奸雄”即足以涵盖袁世凯的一生。然而,人性是复杂的,一百年前的社会环境也是复杂的,北洋集团影响和左右了清末民初三十多年的政局,对其核心人物袁世凯的评价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便能概括的。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袁世凯,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你国贼;还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的小人等等。

为何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

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框框来简单地评其一生是非功过,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他的动机如何,而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事实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事实活动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

袁世凯出生在书香门第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少年聪颖好学,性格刚毅,好武学。

青年从戎,胸有大志,他曾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随军入朝,锋芒初露,奠定了他的军事基础。

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

他先后雇佣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且办了步、炮、骑、工兵,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讯兵学校。

北洋系军事人才济济,有5个先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

袁世凯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没有巡警,维持治安由驻防军或衙役负责。

租界出现以后,中国人看到西方的警察。

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在直隶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总局和分局,并参照外国拟定了中国最早的《警务章程》。

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绩是支持创办实业、发展商业,地点主要在天津。

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资本企业不过四五家,袁世凯重用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几年后发展到一边办厂,一边办相关学堂,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实业中心,其中机器造纸、织造、电灯、自来水、烟草企业,特别是年产水泥20万桶的启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凯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

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有他率领的北洋集团实力强大,南方革命军攻打不利,不得不与之密谋约定,只要推翻清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

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

父祖多为地方豪强。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

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

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

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导致北洋严重分裂,从而失败病亡。

袁世凯观其一生,有辉煌,有失落,有阴谋,有阳谋。

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历经钻营,背叛,以退为进,直到最后复辟身死其实要客观的评论。

从庆军开始,其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上司的肯定升迁,不光因为其家世甚好,与其钻营迎合之术分不开的。

在翁同稣和李鸿章政治斗争中,先于维新党支持交好,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授予在天津新军的起家之本,从而造就了近代最大的军阀集团!在其今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枪口一转将维新党,甚至皇帝拉下马,因此有得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荣禄的后党的赏识,并因为其迎合之术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得到当时最为庞大和先进的集团------北洋集团掌舵人!最后又利用北洋的各种国际关系和军事实力,逼迫辛亥革命的革命军与其密约将清政府彻底推向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怎样评价袁世凯

怎样评价袁世凯

然而历史事实是,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先后废弃《临时约法》、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时,不仅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连继承人也得由现任总统推荐,就连大总统的推荐办法都是用“嘉禾金简”密藏于“金匮石室”。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搞帝制自为虽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其思想深处,总认为只有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才能博得守旧势力的拥护,才能更有力地对付革命党人,才能赢得更多人的顶礼膜拜,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我们否定袁世凯,不仅是因为他做了皇帝,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做皇帝而不择手段。”
3.关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问题。
帝制自为是袁世凯一生中走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袁世凯评价和深入评价问题的关键所在。洪宪帝制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对这件事情,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洪宪之举,迹近儿戏,背叛民国,夫复何辞?”然而,近年来有论者试图为他开脱,认为当时帝制虽已推翻,但心存帝王情结的人不在少数;并把袁世凯称帝动因归结为部分外国使节怂恿、袁克定等人蒙蔽等外在因素,提出“袁世凯是被人撮弄着坐上皇帝的宝座的。”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也说,袁世凯并没有想帝制自为,甚至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1.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
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美国哈佛大学孔祥吉在《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一文中,通过当时思想保守又了解内幕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还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得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这样的结论。他这个观点其实是对国内传统观点的又一佐证。然而,有的学者根据档案资料,订正出“慈禧回宫的时间不是1898年的9月21日,而是19日,从而使20日荣禄得袁世凯密报后‘闯园告变’的旧说失去时间和空间的凭籍。”还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生于官宦世家,幼时聪明伶俐,记忆非凡,理想远大,14岁曾作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萧,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老时也作“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可谓气吞山河。

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投笔从戎,效力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因办事严谨,严于律己,秉公执法,不苟私情,很快得到上级赏识。

1882年,大清藩属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

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

在朝期间,有官兵惹事生非,奸淫掳掠,无恶不做,袁世凯既向上汇报,并以辞职相威胁,要求严厉处罚,吴长庆为保大清名誉,批准他执行,他连夜行动,处罚起来心冷如铁,基本就是一个字“杀”,长官吴长庆的面子一点不顾,吴长庆也没办法,只得经常告戒手下不要犯法,避免落入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练兵也非常拿手,他的军队最有战斗力,他还帮助朝鲜练兵,并亲自制订章程,采用德式操法,英美装备,他训练的朝鲜军队也相当骁勇。

朝鲜国王极为赏识,曾想挽留并许以朝鲜陆军大统领之位。

1884年,日本挑起朝鲜内乱,袁世凯在没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把日本赶出朝鲜。

1894年,中国甲午战败,退出朝鲜,袁世凯看国力衰弱,军队素质低下,建议训练新兵。

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

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

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

在抗击八国联军中屡立战功,虽然无法取胜,但建制从没被打散,比别的军队要强悍的多。

后来以此为基础,在河北保定编炼北洋常备军,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北洋军,实力居全国之首,为他以后强取总统宝座打下基础。

袁世凯善于收买人心,手下非常卖命,在军饷方面从不拖欠,同时期他的官兵待遇要高于其他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
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
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

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
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
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
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
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
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

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
评价。

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
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
处。

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

所以我的评
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
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
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

但是他毕竟使事
件扩大了。

(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
没有全部接受。

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

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
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
任。

2、一生之明:(1)在朝鲜时强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图。

(2)参与主导了废除科举,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3)无论是不是真心推动宪政,但毕竟客观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民主化。

(4)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国陆军近代化(5)修建第一条
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和建立第一支警察部队(5)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民主议会选举(6)反对英国独立西藏,维护了中国主权(7)发展
实业
3、一生之失:(1)戊戌政变的扩大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多少都有责任(2)破坏共和,
刺杀宋教仁,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3)复辟帝制,这一问题上,无论他是不是
被当时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误导,但是他起了决定作用,所以这一问题上无可辩驳三、综述:袁世凯作为一个转过专制与共和的时代拐角的关键人物,他用他开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性格的弱点,他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必须受到后人批评。

但我认为无论对他简单肯定还是贸然否定都不是客观评价,不如辨清史实,用两点论就事论事的给他评价,这样或许对袁世凯,对历史都要公正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