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排序整理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1.英国本能麦独孤,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两个)P1022.社会行为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公式字母表示 P1033.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 P1044.围绕着“人性”……研究 P1055.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引导)P1106.社会化是……生活技能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在社会化的制度 P1197.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P1208.个体社会化从……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P1219.性别角色社会化 P12110.社会角色的分类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P123、12411.自我的定义、罗杰斯……的方式 P12412.自我概念的功能、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P12513.自尊的定义、影响自尊的因素 P12714.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P13115.印象管理的定义 P13216.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P13317.归因的定义 P13418.协变原则高低 P13519.影响归因的因素 P13620.亲和起源于依恋 P13921.影响亲和的因素 P14022.抱负水平、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P14123.侵犯行为的构成、挫折—侵犯学说 P14324.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P14425.专栏2-9 二级 P14526.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P14627.社交焦虑嫉妒 P14728.态度的成分情感成分主导 P14929.图2-5 态度转变的模型 P15230.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海德的平衡理论 P15431.态度测量(量表、投射、行为)P15732.沟通的定义 P15833.沟通的主要功能 P15934.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P16035.面部表情触摸(最深刻)P16336.人际距离 P16437.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二级)P16738.专栏2-14 亲子、夫妻、亲密朋友 P16839.人际吸引的定义影响喜欢的因素 P16940.从众的定义 P17341.影响从众的因素 P17442.社会促进、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P17743.模仿的定义 P17844.塔尔德的“模仿律”暗示的定义 P17945.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P18046.爱情的定义特定不用看爱情与喜欢 P18147.依恋、利他、亲密 P18248.专栏2-18 5年 P18449.婚姻经济繁衍爱情 P185。
社会心理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l、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生物自然属性与社会制约性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
(大致了解其优缺点)第二章个体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个体的社会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第二节个体社会化的机制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认同、内化。
(态度形成阶段)依从基于强化的原则,自居基于“榜样人物”的吸引。
第三节个体社会化的内容1、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社会化的内容:(1)首先,是要求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个体学会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准备;(2)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关行为规范、准则,根据个体所处的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相应的礼貌、公德以及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原则;(3)第三,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一个孩子、学生或少先队员等的不同社会责任;(4)第四,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要求个体明确自己“长大了干什么?”要求个体学会思索和想象自己今后将挑起的社会担子,它超出了个体当前所肩负的职责,属于对理想的确立。
2、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或可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它不同于个体社会化的继续发展。
特点:第一,它不是在个体原有社会化基础上按照同一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要求实现改向转变;第二,这种转变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种转变,而使个体在实现这一社会化转变过程中显得特别难于适应。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
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
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
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
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
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整理

一、社会心理学经典定义:(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应用这种方法时,一定的因素(自变量)系统地改变或受到系统地控制,从而能确定这种变量是否影响另一种因素(因变量)。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实验法既可以在实验室里使用,也可以在其他场合使用。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控制的方法和程度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形式。
(一)实验室实验法。
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景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二)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
(三)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不同之点在于对于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研究者在现场呈现一定的刺激,观察被试的反应。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一)偏向问题(双盲法)研究者偏向(语言/非语言暗示)被试者偏向(暗示性;好被试;逆反心理)案例:安眠药药效实验(二)伦理问题(1/3:实验现实主义—真实心理参与过程)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风险最小原则(only if necessary)“风险-效益分析”原则事后解说(甚至心理追踪)原则四、F·H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在特里普利特研究的基础上,F.H.奥尔波特实验方法及有关社会促进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
他认为“合作群体中存在社会刺激,会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这一增进在涉及外部物理运动的工作中要比纯智力工作中表现更加突出。
”社会心理学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五、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一)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多数情况下,他与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在自我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整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在一段特定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心理状态。
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综合。
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
四个概念:个体心理: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
群体心理: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大众心理:广大范围的大众或公共层面的心理活动。
民族心理: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分等级的,即“差序格局”。
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心理现象具有根基性。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了《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早期群体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任是西菲尔,1893年出版《集合心理学》。
1895年法国心理学家勒朋研究群众状态下的情绪性集合心理,称之为“心理学的群众”,表现出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2、传染性3、被诱性4、极端性本能是遗传而来或是本有的一种心理而兼生理的倾向,是支持人们身心获得并且管束人们行为的本源。
本能与情绪的结合成为人心底层组织的动力来源。
冯特与1879年首创心理学实验室,开创了心理学可操作研究的历史。
由个体到民族大群体的转变中,逐步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层次特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陆志伟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新论》主张行为派,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
其中心理学倾向代表是麦孤独和冯特,社会学倾向代表是罗斯和勒朋。
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两个突出变化:1、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2、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杨国枢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取向论有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分别在韩国、日本、中国主持召开。
影响社会心理学的两种重要因素为文化和社会。
社会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合理化行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容易引起不适,必须减少这种不适方法:Direct methods:●Acquiring information;●Altering behavior;●Disregarding inconsistency.Indirect methods:自我确定(self-affirmation),人们通过把注意力放在他一个或更多的优秀品质上,来减少由愚蠢行为引起的失调痛楚。
反态度的辩护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举例:Less-leads-to-more effect给的越少越觉得有趣1.believe that they have a choice about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and when they feel personallyresponsible for their choice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2.view the reward as a well-deserved payment, and not as a bribe.外部激励越小,态度改变程度越大。
Impact Bias影响偏差The tendency to overestimate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our emotional reactions to future or negative events.Extreme inescapable situations often trigger a response from our brain that increases positivity and happiness.Post Decision Dissonanc决策后的认知失调eDissonance is aroused after making a decision, typically reduced by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hosen alternative and devaluing the rejected alternatives.改变对我们所选事物和未选事物的感觉,以降低我们的认知失调,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将它们在认知上分开。
心理学核心期刊排序

心理学核心期刊排序【转贴】心理学核心期刊排序【转贴】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美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美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美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英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美6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美7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感知与运动技能英8 Psychological medicine 心理医学美9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美10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美11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杂志美1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美13 Psychosomatic medicine 身心医学美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美1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个性与个体差异英16 Psychophysiology 心理生理学英17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年度评论美18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行为研究和治疗英19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美20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杂志美21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记忆与语言杂志美22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儿童心理学、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杂志英23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情感紊乱杂志荷兰24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美25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美26 Cognition 认知荷兰27 Health psychology 健康心理学美28 Brain research 大脑研究荷兰29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知觉与心理学美30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美31 Vision research 视觉研究英32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精神鞠理学公报美33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酒精研究杂志美34 Psychology and aging 心理学与衰老美35 Brain and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美36 Memory and cognition 记忆与认知美37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身心研究杂志美3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美3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国际进食障碍杂志美40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杂志美41 American psychologist 美国心理学家美42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专业专理学,研究及实践美43 Child abuse & neglect 虐待与忽视儿童研究英44 Neuropsychology 神经心理学美4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美46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行为大脑研究荷兰47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应用行为分析杂志美48 Perception 知觉英49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美50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评价美51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美52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杂志美5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个性评估杂志美54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创伤应激反应杂志美55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认知神经心理学英56 Ethology 行为学德57 Ergonomics 人机学英5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美59 Law and human behavior 法律和人类行为美60 Sex roles 性别作用美61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职业行为杂志美62 Journal of personality 个性杂志美63 Addictive behaviors 成瘾行为英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美6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杂志美66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英67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认知治疗与研究美68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临床心理学评论英69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运动与训练心理学杂志美70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教育与心理测量英71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英72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美73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英国心理学杂志英74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行为研究方法、仪器与计算机英75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社会心理学季刊美76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英77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婴儿行为与发育美78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英79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儿科心理学杂志英80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行为神经科学美81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杂志美82 Cognitive science 认知科学美83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美84 B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学荷兰85 Psychobiology 心理生物学美86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杂志美87 Brain and cognition 大脑与认知美88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语言与认知过程英89 Memory 记忆英90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杂志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排版一、填空题: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A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D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多伊奇(M. Deutsch)和克劳斯(R. M. Krauss)于1960年进行的“运输竞赛”研究是一项说明(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
F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G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J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
/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K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L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领导是一个过程,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它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因素所构成。
Q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R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S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都把模仿分成(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两类。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T他人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
/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W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Y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两种形式。
Z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物-我分化)、(人-我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二、单选题:“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D反暗示)。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 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C社会惰化)现象。
A爱情三角理论由(C 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的。
C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D继续社会化)。
/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多拉德)和米勒(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E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B基本社会化)。
F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B 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G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整体性)。
/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C服从)。
/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能力)。
J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再社会化)。
K卡茨(D. 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功能理论)。
L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皮克马利翁效应)。
M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D服从)行为的普遍存在。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首因效应)。
Q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C预期社会化)。
R认知失调理论是由(D费斯廷格(Festinger) )提出的。
S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A.凯利)提出来的。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D不明朗区)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W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A 任务难度)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B .机遇)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 .努力)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X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 .外交官)。
/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朋友)。
/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文化具有遗传性)。
/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B集邮爱好者协会)。
/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是(C学校的班级)。
/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D 8)种类型。
Y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 A谢里夫)和霍夫兰的(Hovland, C. L.)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Z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 相似性)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晕轮效应)。
/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从众)现象的存在。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C心理自我)。
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 规定性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
4.自我美化: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5.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6.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7.角色扮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8.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9.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0.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12. 简单暴露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13.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14.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5.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16.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7.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9.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0.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
21.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22.社会促进: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社会促进”。
23.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独时偏少,不如独立完成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懈怠。
24.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25.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
26.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7.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28.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29.领导方式:又称领导风格,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所采纳的行为方式和所表现的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