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客家山歌的传统性和时代性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研究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研究摘要:客家山歌产生在客家地区,为广大客家人所喜闻乐唱,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交流感情、娱乐身心、鼓舞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其具有独特的音乐特性,生动传神,流畅自然,世代相传。
本文将从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种类、艺术特色等进行研究,以期对客家山歌有更全面和深入的把握,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
关键词:客家;山歌;音乐特性;研究绪论: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歌种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已被列为广东省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主要是研究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要对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做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其次对客家山歌的种类、特点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对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说明其客家山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
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们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
本论: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紫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关于客家的来源,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学术界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将客家看作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
客家不是简单而纯粹意义上的中原汉族,而是长期以来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在种族、文化上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特民系。
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

从梅州客家山歌的发展看民俗的实用性价值发送信件 存储文件 打印文件 字体:【 大 中 小梅州客家山歌2、歌谣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梅州客家除少部分是上层阶层,大部分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
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土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把生活逼上绝境。
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 正月里来是新年,做人阿妹不值钱。
爹娘家产涯无份,当作猪牛去卖钱。
3、歌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假丑恶的摒弃。
客家人向来崇尚礼仪,追求的是真善美,对假丑恶则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客家人追求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训。
即使是现在大家日子好了,家长们仍然经常教训孩子们不要大吃大喝,要勤劳俭朴。
4、歌谣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如:自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炮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星火燎原,传遍神州大地。
1927年李坚真回到丰顺县动员农会推翻打倒土劣豪绅时唱道:哎哟哟……农友快来入农会,捏成拳头团结紧,减租减息不还债,组织起来斗豪绅。
四、传承意义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
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
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歌唱出的山歌唱过一个时代民俗风情反映的民俗风情、时代气息、心理特征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传播山歌唱出客家民系的凝聚力历史与民俗风情梅州国际山歌节客家山歌擂台赛结束转自:时间:2004-2-11 8:10:152004年2月9日晚梅州国际山歌节客家山歌擂台赛是一场真正具有传统山歌风味的擂台赛。
中国民歌的分类

中国民歌的分类中国民歌的分类中国国土辽阔,民歌也因此有许多分类,接下来店铺将为您分享中国民歌的基本分类,欢迎阅读!中国民歌的分类:内蒙古草原“长调”内蒙古草原“长调”,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
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由。
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分类:信天游“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
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
“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
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
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
当然,“信天游”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
无论在放牧耕地,或是节日游乐,他们总要哼唱几句。
作为一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
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
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
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
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
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
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见面容易拉话难》等。
中国民歌的分类:甘、宁、青“花儿”甘、宁、青“花儿”,又称“少年”“野曲”。
是聚居于该地区的回、汉、撒拉、保安、东乡、土、裕固、藏等民族一律用当地汉语方言传唱的一种山歌。
谈新时期客家山歌的继承与创新欧阳山

谈新时期客家山歌的继承与创新欧阳山摘要:客家山歌主要在粤东北、赣南以及闽西客家的聚集地区盛行,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也有着很好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艺术类型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这对客家山歌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下面,本文就针对新时期客家山歌的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来了解客家山歌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客家山歌;艺术传承;文化创新前言客家山歌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孕育的结果,也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代表,对于客家山歌的研究主要还是关于它的文化传承和保护,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影响,也给予了客家山歌更加活跃的创作环境,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不仅需要对客家山歌进行传承,同时也需要对客家山歌进行创新,从而换发起客家山歌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内容。
1.客家山歌的特点客家山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其在2006年也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这也是对客家山歌文化的一种认可。
客家山歌的创作形式具有着鲜明的地区特点,它主要盛行在广东以及闽西客家的聚集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质地貌主要呈现出一种山野田居的特点,客家山歌的形成主要是这些地区的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进行的口头创作,而这些口头创作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就成为了其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产物。
客家山歌是一种成熟的客家文化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作品中也呈现出多种特点,其山歌的曲调抒情而奔放、山歌的歌词细腻又缠绵、山歌的艺术形式独一无二等,这些都使它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和影响。
客家山歌的取材主要是针对客家文化地区的生活状况、田野劳动、地域历史等而进行的创作,这种取材的环境也使客家山歌内容上具有着主题明确的特点;客家山歌在形式上也具有着鲜明的特点,其表现主要是通过原腔山歌的形式进行的,这种表现形式具有着曲调优美、声音奔放、感情浓厚、语言生动等众多的优点;客家山歌的传播载体中,主要是通过民族舞蹈舞台的形式进行的,这种传播的方式也具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并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客家山歌文化的形式和魅力[1]。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音乐论文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分析陈帅磷(河南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客家与客家山歌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
早在1000多年前,中原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原住居民混处杂居,互通婚姻,经过千年的演化形成了目前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是具有显著特征和独特文化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深、分布最广的民系之一。
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得客家人具备了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优秀品格。
尽管客家人多数居于偏远、封闭的山区,生活环境恶劣,但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哲理,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客家山歌是中原汉人音乐文化与南方土著音乐文化不断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其风格既有北方民歌粗犷的一面,而又更多的具有南方丝竹婉转动听、柔和的特征,客家山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运用了赋、比、兴传统手法,并且还语意双关、重叠、喻指、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它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文化意识和社会风情分不开,客家民系是历史上比较流动的群体。
客家人在长期并且频繁的迁徙中养成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遵守伦理、重视道义、讲究礼节等,在客家语言中含有丰富的古代汉语成分。
在另一方面,客家人自然而然地抛弃了一些古代汉人的旧习俗。
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地吸收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与优秀文化,逐步地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文化生活与风情融化和渗透在山歌中,所以客家山歌实际上是一部分客家人历史文化和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各地的客家人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不同,故内涵丰富多彩。
山歌在旧社会,是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甚至是被禁止歌唱的。
尽管如此,劳动人民还是敢于利用山歌这一有力的形式,来歌唱生活,抒发感情,鞭挞丑恶,言明心声和用山歌来向封建势力及向封建统治阶级做不懈的斗争。
客家山歌的形成背景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情感、情绪的宣泄渠道,它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
客家山歌调查

对客家山歌的保护与继承“鱼爱水来鸟爱林,客家乡亲爱乡音,永远不忘客家话,山歌连情心连心”。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2006年5月,梅州客家山歌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客家山歌究竟应该如何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保护和传承好客家山歌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是传承客家山歌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对传统的客家山歌的原貌进行采集、记录和整理,将传统的客家山歌原汁原味的样态保存下来。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间文学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新文学创作需要吸收的重要养分,是新山歌创作所必须借鉴的,传承发展客家山歌必须在传统山歌上继承。
所以保护传统客家山歌就显得非常重要。
保护客家山歌另一做法是要保护客家山歌的传承人。
客家山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口传心授来传承。
客家山歌传承人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离开了传承人,客家山歌就难以流传甚至消失。
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接班人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政府要鼓励山歌大师们多带徒弟,政府要相应给他们一定的经济保障和鼓励,使他们乐意带徒弟和从事山歌传承这一职业。
(二)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是传承发展客家山歌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大、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客家山歌,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客家山歌的内涵和意义。
没有了解,没有认识,哪来的喜欢?所以要让年轻一代喜欢本土的音乐,在学校开设客家山歌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唱腔风格探析

运腔风格的粤东北传统客家 山歌 。自然饱满 的呼
吸 、 晰生动 的客方言 咬字 吐字 、 清 委婉 流畅 的声 韵音 调、 从容舒 展 的装 饰 音 腔 、 富 多彩 的衬 词运 用 , 丰 共
鼻尽张 , 运用“ 田” 丹 之力, 保持气息 , 随着劳动的节
徐元徵在其 《 顾误 录》 中说 到: 唱得 出字 真, 腔 “ 行
圆, 归韵 清 , 收音 准” … 。
在中国传统唱论 中, 把清晰、 明亮 、 准确 的咬字
吐字放 在很重 要 的位置 , 传统 客家 山歌是 即兴编 曲 、
口头传唱的民歌 , 有很强的生活化、 口语化、 形象化
的特点 , 把歌 词准 确无误 , 生动 并 富有韵 味和 美 形象
・
9 ・ 5
人 的音 ” 被看 作 是 演 唱 的 最 高境 界 。清 代 王 德 晖 、
唱声韵有重要的影响 , 是形成客家山歌 , 绕绕韧韧唱 腔特色的重要因素。例如《 口行上甘露亭》 第一 松 , 句 :松 口行上甘露亭” “ 中的“ 字 , 松” 声母为“ ” 韵 q,
母 发音 为 “u1 , 韵 母 发 音 走 向 为 “ —u一1” 旋 i1” 其 i 1, 律走向为 a —c—a上行 小 三 度进 行 后 又返 回, 声韵
家民系曲折跌宕的千年历程 中, 客家山歌始终是客 家人民最真诚、 最质朴、 最热烈 的内心情感表达 , 其
唱腔风格 的形成 与客家群 体 的生活 习俗 、 言运 用 、 语 审美 习惯 、 历史 等文化基 因紧 密联 系。
人) 时谈到气息问题 , 他说 : 唱山歌要有 自然饱满 “
的呼吸 , 有备而 吸 , 得深 , 要 吸 吸得满 , 得 稳 , 持 唱得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分析摘要:客家山歌是中国独特的民间音乐,以其纯正的客家方言演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梅州市的客家山歌以其简洁、真挚、自由的风格著称,不仅展示出客家人热情洋溢的个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音乐技巧以及对于精神信念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山歌正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况,它所面对的挑战包括:保护自客家山歌载体、加大客家山歌宣传等。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承;文化保护引言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涌现,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它们无法再依靠原有的土壤和空间,而是被迫面对着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从而陷入了一种生存与传承的困境。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先民起源于黄河江淮流域,经过一千多年的迁徙,他们不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定居,还向南方各省和海外拓展,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汲取了当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山歌。
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了无数的磨难,他们勇敢地穿越险阻,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和传说,展现出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即使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他们仍然保持着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完整性。
客家人以尊重传统、勤奋工作、传播文明礼仪为根基,致力于建设美好的家园。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传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民间歌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保护客家山歌载体要想让传统的客家山歌得到更多的发扬和传承,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开展全面的文化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上的客家山歌,建立专业的山歌艺术工作室,并邀请著名的山歌大师来编辑和出版各种山歌,以便于创造更多的新的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东客家山歌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刘丽君指导老师:钟玲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粤东传统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精粹,它是在客家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深烙着中原文化的印记。
关键词客家山歌;传统性;时代性;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统,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创造和传播的一种文学艺术。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自的艺术特点。
其最为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唱腔、艺术表现手法和演唱形式。
一、客家山歌的唱腔特色广东客家山歌是梅州等地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包含中原音乐的韵致,又显露岭南山区土著音乐的特色,大多比较高亢,节奏较自由,具有浓郁的山情风味,颇富情趣。
客家山歌的唱腔多种多样,各具色彩。
在粤东梅州,流行于各县的山歌唱腔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一个县内的山歌中,又有几种不同腔调。
山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山歌手,运用一个基本腔调,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唱出不同的感情,曲调也有所变化,即情即景,出口成歌,对答如流。
下面是梅州市各县较有特色的山歌唱腔:一、梅县山歌:梅县山歌较有特色的是“松口山歌”。
松口山歌以“四句八节板”又称“四句落板”为独具艺术特色,引号山歌(山歌号子)高亢悠扬。
如松口山歌号子."噢嗨!依溜呀老妹子(哎),有好山歌(哇),你都溜(哇)溜等(哪)来(哟)英嗨!" 。
山野风味,优美舒展,别具一格.如男女对唱,唱完号子后就转入柔润婉转的山歌正板。
二、兴宁市山歌:兴宁市山歌中有罗岗山歌、石马山歌、水口山歌。
具有特色的是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新绣荷包(哇)(刁嫂子)两面红(哦)(老妹你过来哟),一面狮子(呀)(溜呀)(唉唉哉)一面龙(呵妹)……"唱腔风趣,幽默,别具风味的装饰音及衬字衬词形成该曲的独特韵味。
三、五华县山歌:五华县山歌中有华城山歌、水寨山歌、安流山歌、上山山歌、桥江山歌、长布山歌等。
具有特色的是五华长布山歌《唱歌要上石马峰》,音域宽、松散结构,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
四、蕉岭县山歌:蕉岭县山歌中有蕉城山歌、三断山刃山歌、新铺山歌、长潭山歌等。
具有特色的是长潭山歌《长潭行出公王陂》,兼有湖南音调特色,比较抒情优美,多表达幽怨,将节奏压缩,又可表达欢快的情绪。
五、大埔县山歌:大埔县山歌中有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阳山歌、西河山歌等。
具有特色的是西河山歌《乌乌赤赤,还过甜》,"白白嫩嫩我晤贪,乌乌赤赤我唔嫌,阿哥好比当梨样,乌乌赤赤还过甜。
"曲调明快、开朗,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审美情怀。
六、平远县山歌:平远县山歌中大柘山歌、上山刃山歌、和田山歌、坝头山歌等。
具有特色的是上山刃山歌《上山刃唔得慢慢摇》,传达劳动情绪、风趣,有特色。
七、丰顺县山歌:丰顺县山歌中有麻竹坜山歌、潘田山歌、汤坑山歌、丰良山歌等,具有特色的是丰顺县新山歌《山上么树变荒山》,"(但话)山上么树变荒山,河里么水变沙滩(喏) ,(但话)如果唔系共产党,我兜样般有身翻(喏)"该曲朗朗上口,如通过移位,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以上是简略介绍各县具有特色的山歌。
客家山歌的调式主要是羽调式,大致分为:(1)沿江色彩区(包括梅县、兴宁、蕉岭以及大埔、丰顺沿梅江到韩江两岸地域);(2)兴平色彩区(包括兴宁、平远);(3)五华色彩区;(4)大埔色彩区。
其次是徵调式丰顺色彩区和大埔色彩区。
客家山歌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各有差异,边远地区或受邻省影响又形成各自风格特点的山歌。
(来源:梅州日报刘鸣钟2007-05-16)二、客家山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客家山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即修辞手法)有直叙、比喻、借物托事、重叠、双关五种。
(一)直叙,就是“大白话”。
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唱)。
如:“样般紧问都唔声,嫌也总怕有样嫌。
嫌郎家贫无打紧,嫌郎人貌搞唔成。
”(二)比喻。
把人或者事比喻成另外的人或者事物。
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用藤与树的生死相缠,形象生动地比喻男女对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
(三)借物托事。
如:“桂树打花唔成梅,借问心肝哪里来;人面似觉涯见过,一时之间想唔来。
”这首歌,从表面上看,首句好像与整首毫无关系,事实并非如此。
“桂树打花唔成梅”,是把姑娘比作桂花,但桂花虽香结不成梅子,从而又借“梅”谐“媒”,叹缺少牵线的“媒人”。
这就把整首词意联系起来了。
(四)重叠手法。
主要是借“重叠”句子强调旨意和感情。
如:“好牛耕田唔使牵,好马上阵唔使鞭。
好石磨刀唔使水,好妹连郎唔使钱。
”这里每句叠“好”和“唔使”二字。
(五)双关。
就是表面上说的是一层意思,实际表达的又是另外一种意思。
如,“泥塑神像问唔声,两行横屋妹无厅。
哑子娶妻无话讲,雪打灯草心滑冷。
”首句,明说神,实说人;第二句厅和听听起来一样,就是用谐音来表达;第三句是借意双关,比喻自己与对方就像哑子夫妇没有话讲;最后一句,双关带比喻。
三、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一)独唱。
主要是一个人采用清唱形式,独自吟唱,多在山上唱,其内容不论是否涉及爱情,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安慰自己。
如:“脚倦难上这条岗,肚饥难过四月荒。
洗净火甫锣无米放,锁匙难带家难当。
”又如:“蛤蟆虫另子叫连连,想娶老婆又无钱。
兜张凳子同女哀讲,阿妈摇头又一年。
”(二)对唱(又叫“驳山歌”)。
多在山上男女隔山对驳,可以尾驳尾对唱,也可各唱各的,但内容要相关,不能走题。
如男唱:“日日落雨望天晴,新作塘头唔敢行。
单竹架桥唔敢过,心里想你唔敢声。
”女对道:“蝴蝶采花入花园,哥想连妹先开言。
世上只有藤缠树,唔曾见过树缠藤。
”(三)尾驳尾对唱。
这种形式最常用于“打擂台斗歌”。
尾驳尾,即甲先唱,乙接过甲的末句作首句,然后增加三句。
如此循环,对的较长。
如,甲唱:“爱唱山歌行前来,难逢难遇做一堆。
好比鹞婆吊鸡仔,大家也爱哼等来。
”乙驳:“大家也爱哼等来,听到山歌心花开。
金丝猫公唔怕鼠,树排下滩溜等来。
”这种“斗歌”最为灵活,最能吸引观众。
(四)猜调对答。
是猜谜式的对唱。
如甲唱:“ 乜个圆圆在半天?乜个圆圆水中间?乜个圆圆街上卖?乜个圆圆妹面前?”这种猜谜式往往有几种答法,就看你答得巧妙不巧妙。
如乙答唱:“月光圆圆在半天,莲叶圆圆水中间,团粉圆圆街上卖,镜子圆圆妹面前。
”(团粉是过去妇女打扮用的粉团)。
若想邪了,也可能答得很难听。
如说“乳菇圆圆妹面前”,就会惹人哄笑。
答得好的、巧妙的,就会令人鼓掌欢呼。
如有一次,甲先唱:“谁人敢逞山歌仙?今日谁人来掌权?毛主席来几多岁?新中国来几多年?”乙答唱道:“涯就敢逞山歌仙,今日人民来掌权。
毛主席来万万岁,人民江山万万年。
”歌声未歇,台下观众热烈鼓掌。
(五)山歌小组唱,或表演唱。
这是经过作者专门创作的具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的形式。
由一人领唱,分组和唱、合唱,带表演动作。
后来又发展为山歌剧、“小戏”、“小品”式演唱。
四、客家山歌的时代性当今时代流传的广东客家山歌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民俗性和包容性。
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创造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艺术内容来自于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会的生产生活内容紧紧相连。
而表现的艺术手法,也必然受到其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客家”,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原著人和“先入为主”的“主家人”而得来的称谓。
“主家人”早就占据了当地利于生产生活的好地方。
而后来者的“客家人”,只能到边缘地带、山区定居生活。
这样,一方面使他们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创造的艺术具有浓重的“俗”气;同时,也避免了外界“繁杂”的艺术渗透和污染。
因而,这种“俗”的艺术的内容比较纯真,表现手法大多采用白描或浅白、直接的比喻。
因此,他们创造的艺术——“歌”,从内容,大多与“山”有关,与“情”有关;表现的手法比较简粗、直接。
客家山歌,经过不断发展,内容丰富,但始终离不开“山”味和“情”调;形式多样,但大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粗放易学的情歌、劳动歌、行业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其次,客家山歌吸纳了中原直至往南等地文化的养分,特别是平民文化的精华而发展起来。
客家人,自魏晋时代即开始由中原不断南迁至明清间逐渐在赣、闽两北、粤东北定居的汉族人。
由于他们的生活习俗及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北方人的特征,所以便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汉民族的一系。
据客家源流考证,客家先民自两晋由中原大量南迁,其先居地均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1986年梅州搜集的近万首山歌中,情歌就约占80%。
此亦是其上承“十五国风”,以“以情歌为主”的见证。
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与当地土著相处,也吸收了各民族、民系民歌的优点。
但是,客家山歌受到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在新时期的今天,带有较浓厚“俗气“的客家山歌还比较难走向世界的民族之林,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既具有客家风格而又不失时代气息的客家新音乐。
具体来说,就是在音乐创作上应该多元化和不断探索创新。
由于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演唱的山歌,要打破山歌的语言障碍,就必须走器乐化道路。
像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把传统的越剧音调的素材,通过西洋乐器演奏,使其成为了具有民族特点、民族韵味的世界闻名的交响曲,让人感受到中国越剧的旋律之美和独特韵味,不但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将其视为经典。
所以客家山歌也可以借鉴这种创作之路,让客家山歌器乐化,把客家山歌素材发展成独奏曲、合奏曲。
用现代的概念,用现代作曲技术去创作成器乐曲,把客家山歌音调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或用西洋的乐器去演奏成为音乐作品给人欣赏,让人们了解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内涵。
光靠这种简单器乐化的创作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客家方言通俗歌曲。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审美思想不同了,特别是年轻人,所以我们不能老是采用传统的创作手法。
要利用我们客家山歌的素材,结合现代的作曲技巧,使传统和现代相统一,这样的音乐才能符合我们听众的欣赏趣味。
在传统客家山歌中,有许多是反映旧时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
所以在中、老年人中容易产生共鸣。
而当代年青人,对传统的客家山歌却不甚了解和不易接受,这就直接影响了客家山歌的市场,而客家山歌以后的资产化也难于实施,不要说走向世界了,毕竟年轻人消费市场还是占据较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