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哈尔滨十大红色景点介绍

哈尔滨十大红色景点介绍《哈尔滨十大红色景点,等你来哟!》嘿呀,今天咱就来唠唠哈尔滨的十大红色景点。
先说这东北烈士纪念馆吧,那里面可真的是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呀!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那,一进去就感觉特别庄重严肃。
看着那些烈士们曾经用过的东西,还有他们的事迹介绍,心里就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
还有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哇,走进去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一样。
我那次在里面看到了好多以前的照片和资料,就好像亲眼看到了过去的那些岁月,真的太神奇了。
兆麟公园也不能不提呀,那里纪念着李兆麟将军呢。
我去的时候,就在那将军的雕像前站了好久,想象着他当年的英勇模样。
太阳岛的东北抗联纪念园也很棒哦!那园子里的雕塑特别逼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回到了抗联战士们战斗的那个时候。
哈尔滨烈士陵园也很值得一去,那里安息着好多英雄呢。
我记得有一次去的时候,正好碰到有人在献花,那场面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有尚志公园,那是以赵尚志将军命名的呢。
我在那溜达的时候,还看到有小朋友在那听家长讲将军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那可是让人又愤怒又感慨的地方。
我去的时候,看到那些遗址,真的很难想象当年发生了多么残忍的事情。
圣索菲亚教堂也有点红色元素哦,那庄严的外观就让人觉得很神圣。
我去的时候还在那拍了好多照片呢。
最后说说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在那能感受到当年革命的艰辛和不易。
我那次去的时候,真的是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打扰了那份历史的凝重。
哎呀呀,哈尔滨的这些红色景点真的都太有意义啦!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好好感受感受,去了解我们的历史,去缅怀那些英雄们哟!相信你们去了也会像我一样被深深打动的!。
哈尔滨红色景点简介

哈尔滨红色景点简介1. 东北烈士纪念馆,那可是个充满庄严和敬意的地方啊!你能想象吗,在那里,每一件展品都好像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你去翻开。
走进去,仿佛能听到先烈们的呐喊,看到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而奋斗的身影,难道你不想去感受一下吗?2.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哎呀呀,那真的是让人心情沉重的所在。
那一处处的残垣断壁,不就像一个个无声的控诉者吗?它们在提醒着我们那段惨痛的历史,可不能忘记啊!你去看看,就会知道和平是多么的珍贵。
3.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哇塞,这里可太有意思啦!一走进去,就好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
那些老照片、老物件,不就像一个个亲切的朋友在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嘛!你还不赶紧去听听它们的故事呀?4. 赵一曼纪念园,这可是个让人崇敬的地方哟!赵一曼烈士的事迹,那真的是感天动地。
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难道你不想去缅怀一下这位伟大的英雄吗?5. 兆麟公园,嘿,这里也有着红色的记忆呢!李兆麟将军的雕像屹立在那里,威风凛凛的。
就像一个守护者,守护着我们的城市。
去那里走走,感受一下将军的气概吧!6. 尚志公园,这可是为了纪念赵尚志烈士而建的呀!一走进公园,就仿佛能感觉到烈士的精神在围绕着你。
这就好比是一座精神的堡垒,给我们力量,你不想去汲取一下这种力量吗?7. 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哇哦,这里可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呢!想想当年,将军们在这里指挥作战,那场面该多震撼呀!就像一部精彩的战争大片,你能忍住不去看看吗?8. 哈尔滨烈士陵园,哎呀呀,这里庄严肃穆得让人感动。
那些墓碑,不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英雄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嘛!你去了,一定会被深深打动的。
9. 陈云旧居,这里有着陈云同志生活过的痕迹呢!看着那些旧物,不就像和陈云同志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嘛!赶紧去体验一下这种奇妙的感觉吧!10. 太阳岛东北抗联纪念园,哇,那可是个特别的地方。
在美丽的太阳岛上,抗联的精神熠熠生辉。
哈尔滨红色遗迹记忆实践报告

哈尔滨红色遗迹记忆实践报告暑假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哈尔滨大剧院参加了“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的红色教育活动。
这一天我们跟随着大剧院的舞蹈队进行了表演。
我们先观看了舞剧《红高粱》。
该剧由杨靖宇导演担任艺术指导、葛优、巩俐主演。
整个剧目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关为背景,从1938年10月到1949年4月期间历时半年多时间在哈尔滨地区拍摄完成。
随后,通过艺术再现方式,再现了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共同抵抗日寇侵略的历史。
随后,大剧院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红岩魂”、“四人帮”及其他抗日英雄人物。
《红色记忆》也让我们通过观看革命电影和其他方式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
在这次活动当中就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一、《红高粱》在大剧院里我们观看了舞蹈《红高粱》,这部剧是根据余占鳌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根据抗日战争中真实故事改编的。
由余占鳌将军领衔主演、巩俐和葛优等众多演员参演。
舞剧以山东高密的高粱地为舞台背景,以中国民间文学中“红”派艺术中出现的“高粱地”为舞台表现形式和主要背景。
整部剧共分为三个故事:一个是讲述1937年9月21日至1937年12月25日日本鬼子进占山东高密后对当地人民实施血腥屠杀的故事;另一个是讲述日本侵略者入侵前山东高密地区九儿和高俊布等人组织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最后一个是讲述高粱地里男女主人公与日军作战失败后到抗战胜利后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被关押故事。
最后情节在此部分中有高潮也有结尾:最终九儿与余占鳌之间也在激烈地抗争中展开结局——最后终于完成所有情节。
整台舞剧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感动不已。
无论是舞剧场景还是音乐,都展现出浓厚的抗战民族气息和独特音乐风格。
从舞剧到音乐舞美展现了“红高粱”独特的风格特色和民族魅力,同时又对人性与世界进行了深刻挖掘和剖析。
二、《红色记忆》我们参观了哈尔滨大剧院,观看了电视剧《红高粱》,观看了电影《红岩》,观看了英雄人物展。
试论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试论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建筑、遗址、文物、图片、文献等实物。
比如哈尔滨市区内的中央街、松花江畔的哈尔滨站、东北烈士纪念塔等建筑,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遗产。
此外,哈尔滨市内还保存有许多红色历史文物和珍贵图片、文献等,如XXX保存的《XXX档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档案》等,这些实物都是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则包括红色历史文化传统、红色历史文化活动、红色历史文化节庆等。
比如哈尔滨市内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等,都是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体现。
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更能够促进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
三、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尽管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市内的许多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此外,由于保护意识不强,还有一些文物和历史遗迹没有得到妥善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哈尔滨市内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资源管理体制,导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3.法律法规不完善。
哈尔滨市内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管理和保护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哈尔滨市内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正确认识红色历史资源。
应该加强对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重视,提高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工作。
2.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体制。
应该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加强协调合作,提高管理效率。
试论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试论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摘要: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价值。
但目前,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一是正确认识红色历史资源;二是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体制;三是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五是开发红色文化产业。
关键词: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保护、开发和利用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渊源哈尔滨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城市,但却有着十分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19世纪末沙俄侵占哈尔滨开始,哈尔滨人民就开始积极进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近代工业在哈尔滨的兴起,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哈尔滨的工人阶级也是当时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一支队伍。
并且由于哈尔滨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一条从中国东北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
而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就成了这条“红色之路”的必经之地。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比如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等都在哈尔滨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东北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哈尔滨作为沦陷区的同时,更是东北地区党的领导中心和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本投降后,哈尔滨又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开创了我们党在大城市执政的先河,为党在后来的城市接管和改造,开始在城市执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并且解放了的哈尔滨作为巩固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为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黑龙江省的红色革命奋斗史

黑龙江省的红色革命奋斗史龙江是全国最早的解放区,为东北全境解放、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国家现代化建设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解放前夕,沈钧儒等大批民主人士汇聚于此,共商建国大业。
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就是这段辉煌历史的生动写照。
一、抢占东北日本投降后,谁来统辖东北?成了国共两党逐鹿的焦点。
东北地区(当时包括热河省及内蒙东部地区),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500万。
据抗战后期统计,铁矿蕴藏量38亿吨、煤蕴藏量228亿吨;煤、生铁、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9%、87%和90%,工业生产占全国的80%;铁路、公路分别占全国总长的一半,密度居全国首位;耕地广阔,是当时全国余粮最多的地区。
东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邻苏联,西接蒙古,东临朝鲜。
我们党控制了东北,就会获得可靠的供应基地;控制了东北,就可以与华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巩固的战略大后方。
否则,就会切断与苏、蒙、朝的联系,使解放区处于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不利地位。
毛泽东指出:东北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我党高瞻远瞩,战略英明,制定了《目前任务与战略部署》,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控制东北取得了先机。
1945年8月,各解放区的部队纷纷开赴东北,形成了11万大军、2万干部闯关东的壮观景象(包括22名中央委员、侯补委员)。
11月至12月间,组建锦热、辽东、辽宁、辽西、辽北、吉林、松江、嫩江、北安、三江等10个军区,全军人数达27.5万人。
与我们党的迅速行动相比,国民党入东北要迟缓的多。
当时,国民党军远在大西南,与东北相隔一个辽阔的解放区。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势力,大力帮助国民党接收东北。
蒋介石抽调精锐部队,由海陆空三路向东北运兵,向北平、天津、张家口进犯,占领山海关,沿北宁路大举进攻,占领绥中、兴城、锦西、葫芦岛、锦州。
1946年2月至4月,美国第七舰队先后将新1军、新6军(国民党头等精锐)、71军、60军、93军运至秦皇岛,人数达31.8万。
哈尔滨的红色故事文章

哈尔滨的红色故事文章
回首来时路,白云深几重。
哈尔滨的红色基因由来已久,红色哈尔滨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1923年10月,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立,点燃了哈尔滨的革命火种。
1927年10月24日,东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决议成立中共满洲临时省委,统一领导东北党的活动,标志着从哈尔滨起步的中共党组织已遍布整个东北地区。
中共早期高级领导人刘少奇、陈潭秋、罗登贤等都曾先后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全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和斗争。
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派遣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张甲洲、赵一曼等一大批共产党人来到东北,领导东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哈尔滨成为全国抗日斗争的重要前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地抗日力量经整合成立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英勇战斗,牵制76万日军,消灭数万日本关东军,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市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在政治、经济、人力和物力上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在党组织领导下,哈尔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尚志市元宝屯土改胜利为标志,全市广大穷苦农民翻身得到解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革命热情。
哈尔滨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哈尔滨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 这首由东北抗联英雄李兆麟和战友们共同创作、广泛传唱的《露营之歌》,不仅是当年抗联战士们的真实战斗生活写照,也是鼓舞将士们浴血奋战,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
哈尔滨的红色记忆,一腔热血洒沃土的抗联英雄李兆麟烽火已熄,记忆犹存。
李兆麟将军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代表,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的革命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驰骋沙场一腔热血向光明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走访了位于道里区柳树街 13 号的哈尔滨博物馆 1 号馆 " 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 " 和兆麟街 88 号(原水道街 9 号)的 " 李兆麟将军纪念馆 "。
哈尔滨的红色记忆,一腔热血洒沃土的抗联英雄李兆麟在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纪念馆,馆长曲艳丽向记者介绍说,1945 年 10 月,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办公楼就设在此处,直至被害前,李兆麟将军一直都在这里工作。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1910 年 11 月 2 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东湾村,1929 年参加革命,193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 年李兆麟来到东北战场,浴血战斗了 14 年。
他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总指挥,后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45 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哈尔滨是北满地区的重要大城市,也是东北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接收、解放和巩固哈尔滨,对于解放东北全境甚至全国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李兆麟当时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面对复杂险恶的形势,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义正词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
1945 年 10 月,为了进一步宣传中苏友好,有利于开展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李兆麟领导各界人士筹备成立中苏友好协会,他号召各界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民主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他像一面旗帜,成为哈尔滨人民团结斗争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摘要: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历程,了解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哈尔滨;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一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东方的小巴黎”、“东方的莫斯科”。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红色的城市。
哈尔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为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不仅能继承光荣传统,还能正确定位哈尔滨的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尔滨的革命城市精神,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党组织在哈尔滨的建立及早期活动(一)哈尔滨建党的基础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产业工人的形成,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
当时的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是哈尔滨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工厂除了俄国工人外,还有中国工人1 600多人,是当时东北北部唯一集中的产业工人队伍。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哈尔滨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他的实业也开始兴起。
从1898年到1911年,包括铁路工人、机械制粉工人、电业工人、航运工人以及印刷工人等在内的产业工人,形成了哈尔滨早期的产业工人队伍。
1905年的俄国革命对哈尔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哈尔滨的俄国工人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为基地,开展活动,向中国工人宣传革命思想。
1907年的5月14日(也就是俄历的5月1日),中俄两国数千名铁路工人在太阳岛上举行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
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在工人运动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最早得到消息的哈尔滨铁路工人又开始了新的斗争。
从1918 年开始到1920年止,中俄工人一共掀起了四次罢工高潮。
这个时期哈尔滨的工人运动,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当时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除具有一般工人所具有的,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受压迫最深、组织纪律性最强等特点外,也是当时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一支队伍。
就是这样的队伍,为哈尔滨建党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但这主要说的是全国的情况,然而在哈尔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要比国内其他地区早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哈尔滨地处于我国的最北方,与俄国相邻。
更重要的是,1903年全线通车的中东铁路由于和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因而就成为了传播俄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
当时马列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的。
一是,直接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二是,红色俄文报刊的影响。
三是,旅俄华工带来最新的革命信息。
四是,通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
五是,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基地——东华学校。
其中,“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
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就成为这条“红色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说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中共哈尔滨组的建立及早期活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建立党的工作组织,曾多次派人到东北考察和开展革命活动,筹建党团组织。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正式派遣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
陈为人、李震瀛来到哈尔滨之后,从开展革命宣传入手,培养进步青年,筹建党团组织。
为反对日本和白俄对哈尔滨新闻的垄断,1923年9月,陈为人、李震瀛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个新闻机构。
1923年10月,在陈为人的领导下,中共哈尔滨组正式成立,成为我们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隶属中共中央,担负着全东北的建党任务。
中共哈尔滨组的建立,标志着哈尔滨乃至全东北的革命斗争步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以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不再是自发的,而是在无产阶级先进政党领导下的有组织的、有成效的自觉行为。
中共哈尔滨组建立以后,陈为人、李震瀛还针对当时哈尔滨教育落后,只有两所私立中学,广大青年没有受教育机会的情况。
从开展平民教育入手,于1923年11月22日创办了哈尔滨青年学院。
二、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哈尔滨人民的革命斗争(一)党组织的整顿、恢复与发展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之后,为了加强党对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满洲省委。
北方局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由曾经在哈尔滨从事过革命活动的陈为人,到东北组织召开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筹建满洲省委。
1927年10月24日,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召开。
会议听取了陈为人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的报告;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满洲工人运动决议案》、《满洲农民运动议案》;建立了第一届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陈为人任临时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会议决定将省委机关设在奉天。
中共满洲省临委的成立,标志着东北人民的革命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使东北三省各地的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使东北地区的反帝斗争有了领导中心,陈为人带领省委一班人进行了积极的开拓性工作,为今后的满洲革命斗争,创造了良好开端。
1928年,中共中央决定于6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当时国内形势十分紧张,于是党中央就决定把这次会议安排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
会议之前,全国和各地的代表将分批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
当时,为了保证中共“六大”代表的安全,使“六大”会议能够准时在莫斯科召开,党中央在哈尔滨设立了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并委托中共哈尔滨县委做好安排工作。
1928年4月初,哈尔滨县委建立了护送“六大”代表接待站,就设在当时的道里区外国四道街14号的一座平房里。
哈尔滨护送“六大”代表接待站,一共接待了四十多位代表,其中有党的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罗章龙、夏曦等,全部代表都安全到达莫斯科,保证了中共六大在莫斯科顺利召开。
我们哈尔滨的地下党组织和党员为中共六大的召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和斗争1928年11月9日,在哈尔滨爆发了一场以爱国学生为主体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劫夺中国路权的斗争,这场斗争被称为“一一九”反修五路运动。
“一一九”运动与东北各地维护路权的斗争相结合,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此后,日本虽然又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实现所谓《满蒙五路协约》,但是面对各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东北地区霸权的复杂斗争,尤其是东北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开工修筑“五路”的野心最终没能得逞。
1929年12月,由于中东路事件导致的中苏战争,以中国方面失败而告终。
为了领导由此事件引发的中东铁路工人斗争,在此期间刘少奇曾两次来到哈尔滨视察,并指导了中东铁路工人运动。
1930年2月13日,召开中东铁路工人代表会议。
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以全国总工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
在广大工人的强烈要求下,1930年4月,地方和铁路当局被迫将工业维持会解散,党领导的中东铁路工人斗争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刘少奇亲自领导的中东铁路工人斗争的胜利,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哈尔滨其他行业工人斗争的发展,哈尔滨的工人运动从此进入到较快发展时期。
1930年5月1日,由中共满洲省委派人领导了一次反日斗争。
这次“五一”示威游行和砸日本总领事馆的斗争,震动了哈尔滨和东北三省,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北满地区和哈尔滨人民的革命斗志。
中共北满特委时期,正是哈尔滨人民革命斗争高涨的阶段,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1931年3月,举行的皮鞋工人大罢工。
三、党领导哈尔滨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一)“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哈尔滨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北满特委和哈尔滨市委的宣传和号召之下,哈尔滨全市的工人、学生、市民和士兵,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哈尔滨迅速展开。
1931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在奉天遭到敌人破坏,于是满洲省委报请党中央批准,于1932年1月初,把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奉天迁到哈尔滨,由此哈尔滨成为了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和党的工作中心。
1932年2 月5 日,哈尔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抗日救国成为各阶级、阶层人民的迫切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哈尔滨地区人民采取和利用各种形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新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斗争。
这期间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成高子炸车案,另一个是电车工人大罢工。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党的工作逐渐由城镇转入乡村。
因此,扩大城乡人民的反日运动,进行武装斗争成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兴起之后,中共满洲省委一方面加强对各地抗日义勇军的领导工作,另一方面创立了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
这就开辟了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哈尔滨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们一道,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众多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满洲省委和哈尔滨市委在积极领导武装抗日斗争和城市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还团结广大青年进步作家和爱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开辟第二战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统治,这就形成了沦陷时期的左翼文化运动。
哈尔滨左翼文化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在铁蹄下呐喊的东北人民的斗争勇气。
(二)配合全国抗战坚持艰苦斗争1937年的哈尔滨,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几次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哈尔滨的地下党组织处境异常艰难,各级党组织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1937年“四一五”大破坏告一段落之后,哈尔滨才有党员活动,这一时期,哈尔滨的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整个哈尔滨地区处于敌人的白色恐怖之中。
但哈尔滨的地下党组织仍然顽强地进行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在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中,还有着一条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线,那就是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
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的战士们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了保卫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为了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战斗在敌人心脏,不怕流血牺牲,为人类解放,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东北。
8月 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9 日,苏联红军在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解放了哈尔滨。
经过14年的英勇斗争,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殖民地统治下的哈尔滨人民终于获得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