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PPT课件

年播种,全年收获。
35
转变之三:“固定型”到“移动型”
❖ 发达国家出现的 “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农民居住地与耕 地相分离
❖ 分别在几个地方拥有土地,在耕作和收获季节干完一处,提上手提箱干下一处,最大限度地提 高农具使用率而且不误农时
❖ 适合于栽培谷类作物 目前土地流转催生移动型方式
❖ 怎么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
❖ 目的: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 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16
(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思路1:确定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 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 思路2:实行区域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 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保护价。
26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3、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组建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 ❖ 办法1:把责任田集中反租,再承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生产者; ❖ 办法2:村委会把土地集中,由懂技术、有经营能力、一定资本的人牵头组建股份制农业开发
公司,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该公司从事劳务。 两份收益:土地利润分红;劳务工资。
3
(一)现状与差距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 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 程度。
4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 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中国11.9%,美国1.3%,日本为 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 有3.4%。
35
转变之三:“固定型”到“移动型”
❖ 发达国家出现的 “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农民居住地与耕 地相分离
❖ 分别在几个地方拥有土地,在耕作和收获季节干完一处,提上手提箱干下一处,最大限度地提 高农具使用率而且不误农时
❖ 适合于栽培谷类作物 目前土地流转催生移动型方式
❖ 怎么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
❖ 目的: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 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16
(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思路1:确定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 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 思路2:实行区域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 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
保护价。
26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3、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组建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 ❖ 办法1:把责任田集中反租,再承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生产者; ❖ 办法2:村委会把土地集中,由懂技术、有经营能力、一定资本的人牵头组建股份制农业开发
公司,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该公司从事劳务。 两份收益:土地利润分红;劳务工资。
3
(一)现状与差距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 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 程度。
4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 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中国11.9%,美国1.3%,日本为 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 有3.4%。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起源与发展PPT课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分布
特点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经营方式、经济 效益等。
分布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地域 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 草原和荒漠地区。
04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农业起源也有重要影响, 如平原、河谷等地区具有适宜农作 物生长的土地和水源,成为农业起 源的重要区域。
文化传承的影响
文化传承对农业起源也有影响,如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祭祀、水利建设 等文化传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 起源。
02
农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农业起源
人类从狩猎采集转为农耕生活,开始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
早期农耕文明
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形成了各自的农业技术 和文化特点。
早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开垦土地、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和环境恶化。
农业发展的中期阶段
1 2
农业技术的进步
如轮作制、灌溉系统、农具改进等,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和产量。
市场需求。
提高农业产量的对策
科技创新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 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产量。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 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规模化经营
政策扶持
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
场竞争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支
持。
改善农业结构的对策
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起源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贵州农业发展ppt课件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 和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和 技术创新能力。
推广先进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 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 生产的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 能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 果的转化和应用。
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人才培养
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 活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1
总结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02
详细描述
03
04
1. 推行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
高有机肥料使用比例。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03
贵州农业发展的战略规 划与政策措施
总体战略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制定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 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
展等。
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战略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 计划,包括政策措施、资金投入
、技术支持等。
落实责任分工
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建 立考核和奖惩机制,确保战略规
政策支持与投资环境
政策扶持
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 业发展的政策,如财政补贴、税 收减免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政 策保障。
投资环境改善
贵州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 多的农业投资项目落户,为农业 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农业科技与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 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和质量。
农业的发展历程-课件-PPT课件

第三次: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 出矮杆、早熟、高产新品系IR-8,一季稻亩产可达600- 650kg。
由于农业的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的应用,使 农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良种---产量潜力
化肥---增产措施
农药---病虫草害防治---稳产措施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此将四千年的传统农业推进到近代农业,带来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 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农具得以应用,由 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 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 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 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
1、金属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的应用; 2、精耕细作和养殖技术; 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 如风力、水力。
国学者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德国学者李比希创立了植物矿质营
养学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和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建立了遗 传理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发展了土壤学科。
在细胞学、进化论、遗传学、植物营养学的基础上,近
代农业有三次大突破: 第一次:20世纪30年代美国双交玉米种的推广,由原 来的亩产100kg增加到350kg; 第二次: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选育的矮杆、高产、抗 病、耐肥、抗倒伏、广适应的小麦品种,亩产由原来的 50kg增加到250kg,并由此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就是有没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标准。 现代农业是标准化农业。
3、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所必需
• 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 ; • 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 • 是实现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 是发展品牌农业,创名牌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的需 要; • 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需要; • 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需要;
中国的农业完整版PPT课件

四、 水产业
•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 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 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 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 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 辽宁等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
2、小麦:
耐寒、耐旱 春小麦:长城以北 ,岷山、大雪山以西的地区 冬小麦:
北方: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最大)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
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① (春小麦) 、松嫩平原① (春小麦)、 江淮平原② (冬小麦)、太湖平原③ (水稻)、鄱阳湖平原③ (水稻)、江汉平原③ (冬小麦、水稻)、洞庭湖平原③ (水 稻)、珠江三角洲③ (水稻)、成都平原③ (水稻)
中国的农业
一、种植业
种植业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北方:旱地 小麦、棉花、花生、甜菜 南方:水田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 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农村发展规划 导论PPT课件

三、农村发展规划的作用
• (一)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是充分发挥农村 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
• (二)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是实现决策科学 化、民主化,保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 要求。
.
26
第五节 农村发展规划的指标及其体系
• 一、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 二、农村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
.
27
一、农村发展规划指标
• (一)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概念及其特点 • (二)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类型 • (三)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功能
.
24
二、农村发展规划的内容
• 1.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 2.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3.农村工业发展规划; • 4.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 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 6.村镇体系建设规划(包括基础设施规划); • 7.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 8.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
.
25
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
.
37
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
体系的基本原则
• (1)全面性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 个综合性的概念,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 标体系要求指标体系覆盖面广,能全面综 合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发展特征 和发展状况。因此,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 体现全面性,能以多维的角度构造出全面 而综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即不仅包 括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社会、政治、文化、 环境等其它方面。
策进一步落实
.
15
二、“十一五”面临形势
•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 • (二)面临问题和挑战
.
16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发展目标
.
4.1中国的农业-课件(47张PPT)

3. 读图,我国农业各部门中,产值比例最大的是( )
A. 种植业 B. 牧业 C. 林业 D. 渔业
4.把以下食品与相关的农业类型连线:
谷物、蔬菜
畜牧业
肉、蛋、奶
种植业
鱼、虾
林业
水果
渔业
牧业35%
渔业11%
4% 林业
种植业50%
学习目标
农业(第二课时)
1.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 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 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使许多 不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条 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空间大 大拓展。
课堂活动
2.讨论:发生下列变化的主要原因。 荔枝生产于中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栽培较多。读图,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影响的角度。
“一骑红尘妃 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的 时代已尘封于 历史的记忆中!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1.农业的概念
➢ 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 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
农业就是种 植农作物吗?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2.农业的分类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
自动收割机在收割水稻
温室大棚里的草莓
农田滴灌设施
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水稻平均产量 不到4500千克/公顷,目前超级杂交水稻已突 破12000千克/公顷,使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 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PPT课件

THANKS
农业产业链整合
现代农业注重全产业链的 整合,包括产前、产中、 产后各个环节。通过整合 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 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和品牌化。
可持续农业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 代农业越来越注重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通过推广生 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 态环境,实现农业的绿色 发展。
深化产业链整合
进一步优化农业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
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推广生态友好 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促进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 献1]
0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 献2]
03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 献3]
农业多功能性发挥
现代农业不仅局限于农业 生产,还充分发挥农业的 多功能性。例如,发展乡 村旅游、生态休闲、文化 传承等,拓展农业的产业 链和价值链。
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研发 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 用。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
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拓 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村经 济的多元化发展。
意义
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02
现代农业概述
现代农业的定义
01
现代农业是指利用现代科技、工 业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 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农业 生产和经营方式。
现代农业的特点
2
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耗能、低污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就
农业 建设
问题 改革
方向 未来
农林牧渔业
全面 繁荣 协调发展
经过70年的逐步发展和深 刻调整,农业内部实现了由“以 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 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协 调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结构转 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 水果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 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 问题,还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财
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党的十
二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消
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从持续增 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7年,农村居民
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着手,全力 恩格尔系数为31.20%,比改革开放前水平下
为农村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二是农业“引进来”由引资向引技、引智领域不断拓 展,成效显著。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引进了大 量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 源。
三是农业大踏步“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 强劲。截至2016年底,中国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 企业1300多家。
降了近3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
面积增加,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平均每百户
拥有的家用汽车、洗衣机、电冰箱(柜)、
彩色电视机、空调、热水器、移动电话、计
算机分别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花费
上升,旅游潜力不断释放。
三是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 年,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状态,1978年,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5亿人。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中国全力、稳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 略和大规模减贫行动,农村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按照2010年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 年的7.70亿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累计减少 7.4亿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到3.1%。
WRITE A TITLE IN THIS SECTION
谢谢您的欣赏
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到2017年底,全国共 有大中型水库4666座,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1995.90万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6781.56万公顷,增 加了2.40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不断健全
• 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 的农业组织形式,经营主体(主要为农民集体)、 经营形式和经营体系(主要为集体经营)都较为 单一。
• 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 织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 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 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 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 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年均名义增长率达 11.2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各项构成年
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奇迹。
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43%。尤其是2004至 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棉花、油料
亦呈现快速增长
农业发展基础 越来越稳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 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 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显著增强。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伴随农业机械总动 力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用机水平持续上升,全国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17年达到65.60%。 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服务全方位涵盖了农业生 产、加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农业对外经济实现
全方位开放
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推进,从大规模 “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对外开放 大国,开放质量大幅提高。
一是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 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 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长 期顺差转变为持续性逆差,并且呈扩大态势。
农业 建设
问题 改革
方向 未来
农林牧渔业
全面 繁荣 协调发展
经过70年的逐步发展和深 刻调整,农业内部实现了由“以 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 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协 调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结构转 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 水果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 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 问题,还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财
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党的十
二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消
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从持续增 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7年,农村居民
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着手,全力 恩格尔系数为31.20%,比改革开放前水平下
为农村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二是农业“引进来”由引资向引技、引智领域不断拓 展,成效显著。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引进了大 量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 源。
三是农业大踏步“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 强劲。截至2016年底,中国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 企业1300多家。
降了近3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
面积增加,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平均每百户
拥有的家用汽车、洗衣机、电冰箱(柜)、
彩色电视机、空调、热水器、移动电话、计
算机分别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花费
上升,旅游潜力不断释放。
三是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 年,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状态,1978年,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5亿人。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中国全力、稳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 略和大规模减贫行动,农村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按照2010年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 年的7.70亿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累计减少 7.4亿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到3.1%。
WRITE A TITLE IN THIS SECTION
谢谢您的欣赏
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到2017年底,全国共 有大中型水库4666座,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1995.90万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6781.56万公顷,增 加了2.40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不断健全
• 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 的农业组织形式,经营主体(主要为农民集体)、 经营形式和经营体系(主要为集体经营)都较为 单一。
• 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 织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 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 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 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 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年均名义增长率达 11.2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各项构成年
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奇迹。
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43%。尤其是2004至 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棉花、油料
亦呈现快速增长
农业发展基础 越来越稳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 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 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显著增强。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伴随农业机械总动 力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用机水平持续上升,全国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17年达到65.60%。 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服务全方位涵盖了农业生 产、加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农业对外经济实现
全方位开放
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推进,从大规模 “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对外开放 大国,开放质量大幅提高。
一是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 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 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长 期顺差转变为持续性逆差,并且呈扩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