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
三、解题思路:
1.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 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进行润色,使语句通顺。
四、具体翻译步骤:
1.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友谊和人格修养的看法。
2.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温习。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
-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这不也是君子吗?
3. 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进行润色: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
五、总结: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 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进行润色,使语句通顺。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积累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翻译方法及阅读提升演练

•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 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组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和壮士有的战死了,有 的回来了。
⑶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 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 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 相交错补充。
•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 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 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某记。
(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 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 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中考文言文翻译点分析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意,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以下将从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指一个字在文中因形声相近或意义相近而代替了另一个字。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确定其正确的意思。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这里的“终”通“终”,意为“结束”,因此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
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习”有“学习”、“温习”等多种意思,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实词在特定语境下会活用为其他词性。
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这里的“欲”本为动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四、特殊句式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在翻译时,要正确识别并处理这些特殊句式。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下》)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五、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不仅要理解文意,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例如:“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论语·里仁》)这里的“君子”、“仁”、“善”等词语,需要结合儒家思想进行翻译。
六、翻译技巧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可以适当进行意译,但要保持文意的准确。
2.保持句子结构。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最高要求。
“信”要求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及含意,用现代汉语逐字逐词落实,从而达到句句落实;
“达”的要求是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要与原句一致;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一律保留。
如人名、地名、书名、国名、官职或年号等。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2)[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到了现代语境中呈现出另外的意思(古今异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用现代汉语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3)[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涉及到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语序。
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何战?)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4)[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往往是通过词语本来的意思引申而来。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合理地拓展派生。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本的规模。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
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名师指点。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寇准传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名师指点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
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例外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确凿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确凿无误)和“达“(通顺流通)就很可以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语,就很难确凿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详尽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
最佳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分外句式,还是不变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分外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大凡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详尽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婉转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唐,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
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
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