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胡教程
板胡演奏的情感及技法浅谈

板胡演奏的情感及技法浅谈作者:宋文刚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1期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弓弦乐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板胡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传统弓弦乐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其产生于唐代的奚琴(又称嵇琴)被认为是弓弦乐器最早的前身。
至明末清初时,戏曲中的梆子戏种兴盛发达,板胡依其高亢浑厚的音色、开阔宏大的音量和独具特色的艺术个性,在诸多戏曲伴奏的过程中担当了“头把弦”的重要地位,具有了“领、带、托、包”声腔的重要角色。
在漫长的发展和探索中,板胡由无数先祖大胆改革和创新,逐渐划分形成了现在的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次中音(俗称椰子胡)和低音板胡。
在演奏的同时,使其不仅局限于戏曲伴奏,而且多应用于乐队的独奏、合奏及协奏中。
艺术是和感情密切相关的。
器乐演奏是用乐器诉说情感的一种方式。
所以板胡演奏中,情感表达是尤为关键的。
无论是人物、景物的刻画和描写,还是抒情叙事、描画意境,都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表露。
也正因此,对于演奏者的要求,就是在演奏作品中要全面投入情感。
如果演奏者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技巧展示,那么无异于将乐谱进行了立体化,比较单一,无可听性。
我们在聆听许多演奏家的演奏时,会感到自己好像与演奏家一同经历在不同情境下的乐曲意境之中,征战杀场的强劲,花田月下细雨绵绵的轻抚,引人回味,令人深思。
探其原因,就在于一个“情”字上。
演奏者若能将自身彻底融入到作品之中,领会创作者的意图,并努力去表现和完成它,那么乐曲就有了生命和活力,表演也就有了感染和吸引力。
作为伴奏出现的板胡演奏时,不仅仅需要演奏音符,更要与演员的演唱情感相融合。
如《游西湖》李慧娘在《鬼怨》中的唱:“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
可怜我青春把命丧,咬牙切齿恨平章。
”这时演员用苦音大尖板,唱出了自己与裴郎相隔两世的忧伤和哀怨,板胡的演奏也应多用连弓去包腔演奏,表现人物凄苦无助的挣扎和呐喊。
这样才能真正奏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作品剧目更加生动和准确。
豫剧板胡的演奏技巧方法步骤

豫剧板胡的演奏技巧方法步骤
1. 哎呀呀,想要拉好豫剧板胡,那持琴姿势可得讲究了!就像战士拿枪一样,姿势不对怎么能打准呢?你看,要把琴筒放在左腿根部靠紧,琴杆要稍微前倾。
比如说拉《朝阳沟》的时候,姿势稳了才能拉出那经典的调调呀!
2. 指法也超级重要啊朋友们!这就好像走路,得一步一步走稳。
比如在按弦的时候,手指可要立起来用力,不能软绵绵的。
就像在《穆桂英挂帅》里那些激昂的段落,指法精准才能弹出那个气势!
3. 弓法那可是关键中的关键呀!你想想,这就好比划船的桨,没有好的划桨技术怎么能前进呢?拉弓推弓得有力度的变化,强弱要分明。
像《花木兰》那种武戏,弓法厉害才能拉出那种豪迈感,对吧?
4. 定弦也不能马虎呢!这就如同给琴调准了音,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呀。
高音和低音的配合要恰到好处,不然乱了可不行。
好比唱《拷红》,定弦准了才能唱出那韵味儿呀!
5. 换把也得熟练掌握哦!不熟练怎么能在不同的音域自由切换呢。
就像猴子在树林里灵活穿梭,得快、准、稳。
比如演奏《秦雪梅》的时候,换把熟练才能表现出那种细腻的情感呢!
6. 揉弦可太能增添情感啦!就好像给曲子加上了灵魂一样。
力度和频率都要把握好,不能胡来。
像《大祭桩》里,揉弦用好了才能让人感同身受哇!
总之,要想把豫剧板胡演奏好,这些技巧方法步骤一个都不能少,都得用心去琢磨练习呀!。
板胡介绍及板胡的制作流程

板胡介绍及板胡的制作流程板胡是“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
琴筒多用椰壳或木料制成,面板用桐木,琴杆用乌木或红木。
二弦,按五度或四度定弦。
发音高亢。
是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故又名‘梆胡’。
亦用于独奏或合奏。
”板胡琴是我国弓弦乐器中一种常见的乐器,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在各种地方戏曲的伴奏,如河北梆子、豫剧、晋剧、秦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板胡在我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板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又称梆胡、秦胡等。
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
板胡的音色特别清脆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足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
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岂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点,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与其他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板胡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琴筒。
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样蒙皮,而是用桐木板,这就是板胡发音的关键。
应一些热爱板胡制作朋友的要求,记者与板胡制作师张师傅取得了联系,对其板胡的制作过程进行了采访,并以图文形式刊出,以飨读者。
其中若有疏漏,敬请读者谅解、指正。
1.挑选担子(琴杆)料。
制作板胡必须要硬料,一般用小叶檀、乌木、黑檀、老红木等材料最佳。
选料是注意选顺丝、顺柳的材料。
2.调直。
先用目测,如果料不直还要用火烤直。
3.拉杆。
过去用手工刨子进行拉制,现在用专业机器,优点是精确、速度快。
4.拼头形。
拼头形就是把一块小方形的材料拼接到琴担子的头部。
先用砂轮把琴担子的一侧打磨平整。
秦腔板胡常用的指法

秦腔板胡常用的指法按弦:秦腔板胡采用的是保留指法按弦,传统演奏音域不超过两个把位。
第一把位,我们也可称为“上把”。
内空弦为“2”,用食指按“2”,中指按“3”。
秦腔板胡常用的指法可归类为按、搂、弹、打、揉、滑、泛等。
各类指法简述于下:一、按弦:秦腔板胡采用的是保留指法按弦,传统演奏音域不超过两个把位。
第一把位,我们也可称为“上把”。
内空弦为“2”,用食指按“2”,中指按“3”,无名指按“4”。
外、弦为“5”,食指按“6”,中指按“7”,无名指按“1”,小指按“2”,也可用小指按内弦“5”。
第二把位(也称下把)中指按“2”,无名指按“3”,小指按“4”,高音“5”时仍用小指加力上按,全部采用保留指法演奏。
涉猎第三把位当承认现代戏的伴奏是有功的。
二、搂弦:搂弦是秦腔板胡演奏中具有特色的指法,其音色好、音量大、音质浑厚,常被采用于悲愤情绪的唱腔或乐曲中。
效果最好的音为高音“5”或“4”,秦腔音乐中的“干擂”只有这种指法最得体。
三、弹弦:弹弦可理解为装饰音范畴。
一般在本音上一度用中指或无名指去弹,它可使旋律以点缀、活跃之感。
秦腔音乐中的滚白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指法。
四、打弦:秦腔音乐中的“亮弦”“放弦”,实际上就是打弦。
主要特征是本音上方二度或三度上用手指很快地一按就离。
大浪头的放音即是打弦。
五、揉弦:揉弦不外乎使音色柔和、甜美,揉弦可以“按揉”或“滚揉”。
六、滑弦:滑弦的技巧比较丰富,既可用于包腔也能用到演奏曲目上。
有“上滑音”和“下滑音”之别。
七、泛音:泛音的音色明快,嘹亮、细腻,在包腔中起着非同小可之功效。
板胡教学《秦腔曲牌》(三)部分

《秦腔曲牌》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种形式,而板胡则是其中的一种乐器。
本文将针对《秦腔曲牌》中的第三部分,即板胡教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教学内容、技巧要点、演奏要求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第三部分的板胡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曲目演奏:学习演奏一段《秦腔曲牌》的指法和表现技巧,包括音调、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把握。
2. 音阶练习:进行板胡音阶的练习,包括上行、下行、跨音练习等,以提高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 节奏练习:学习不同节奏模式下的演奏技巧,例如快节奏、慢节奏、变化节奏等,以增强演奏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4. 演奏技巧:掌握板胡演奏中的各项技巧要点,如指法、换弦、滑音、颤音、顿弦等,以达到更高的演奏水平。
二、技巧要点在学习《秦腔曲牌》第三部分的板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技巧要点:1. 指法准确: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指法进行练习,保持手指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情感表现: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表达,根据曲调的变化和音乐的表现要求进行情绪的转换和表现。
3. 声音控制:掌握好音量和音色的控制,在演奏过程中做到音质清晰、饱满、准确。
4. 肢体协调:板胡演奏需要手眼协调、手指协调,学生需通过练习提高板胡演奏的协调性。
三、演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板胡演奏:1. 演奏要求:学生需要按照乐谱要求进行演奏,保持准确、流畅、自然。
2. 表现要求:在演奏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情感表现,做到情感真挚、表现自然。
3. 合作要求:如果是合奏演奏,要求学生互相配合,协调演奏,做到整体音乐效果的协调一致。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提高板胡演奏的技巧和表现能力,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演奏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板胡演奏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学习相关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板胡演奏的要领和技巧。
四、总结通过对《秦腔曲牌》第三部分板胡教学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板胡演奏技法的学习既需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又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理解。
秦腔板胡与二胡调式、弦位、定弦对应作者摄影:张建华

秦腔板胡与二胡调式、弦位、定弦对应作者摄影:张建华秦腔板胡与二胡调式、弦位、定弦对应秦腔板胡 G调 1 5 弦里弦 1 外弦 5 里弦校音管为G调,外弦校音管为D调。
二胡 G调 5 2 弦里弦 5 外弦 2 里弦校音管为D调,外弦校音管为A调。
(二胡的 5 2 弦 5音底下应带点。
)秦腔板胡 #F调 1 5 弦里弦 1 外弦 5 里弦校音管为#F调,外弦校音管为#C调。
二胡 #F调 5 2 弦里弦 5 外弦 2 里弦校音管为#C调,外弦校音管为#G调。
(二胡的 5 2 弦 5音底下应带点。
)秦腔板胡 F调 1 5 弦里弦 1 外弦 5 里弦校音管为F调,外弦校音管为C调。
二胡 F调 5 2 弦里弦 5 外弦 2 里弦校音管为C调,外弦校音管为G调。
(二胡的 5 2 弦 5音底下应带点。
)注解:有很多朋友在一块聊天时提到,为什么二胡演奏秦腔时定出的5 2(5底下应带点)弦,不能与歌曲定的G调 5 2 (5底下应带点)弦同在一起演奏,且音准不同。
这是因为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及性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不难理解了,这尽尽是我个人的认识,还望行家同仁共同参与评价。
一、陕西的秦腔定弦是首调演奏的,校音管无论是什么调,定弦时要按照要求去校音定弦。
二、无论秦腔板胡定什么调,二胡与秦腔板胡合作,二胡是在秦腔板胡定什么调的基础上来改变指法位置与音符的位置来确定调式、弦位、定弦的变化。
三、如有自己随意定调与本表不符者,恕不做说明。
1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它与歌曲定弦是不一样的。
更不能与歌曲定弦相题并论。
2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它们的关系。
所以说秦腔戏曲定出的弦位及音调与歌曲定调是有区分的。
不能混同它们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3 歌曲定调与秦腔戏曲定调不能相题并论,它是有区分的,不能统筹或同等对待,秦腔的 5 2 弦不能认为就是歌曲定弦的 G 调,因为它是在 F 调的基础上的 5 2 弦,其它类似的这里就不在说明.4 因为戏曲秦腔定弦一种传统上的秦腔特殊定弦方法,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也就形成了它的特殊性.。
板胡作品《秦腔牌子曲》的演奏技法与艺术内涵研究

191作者简介:马权(1971— ),男,汉族,甘肃定西人。
主要研究方向:秦腔板胡演奏、乐器、作曲。
《秦腔牌子曲》是一种代表性的中音板胡独奏曲,具有显著的演奏风格,旋律流畅优美动人,极大的加强了板胡的表现力。
这首作品在舞台演奏以及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全面体现出这首乐曲的艺术生命力。
要想更好的表现乐曲,不仅要掌握演奏技法,还需要明确其艺术内涵。
一、演奏技法分析(1)左手技法。
这只手会直接接触发音体,和右手相比,可以更好的展现人的演奏意识、表达人的情感。
左手技巧包含很多内容,例如,运指的灵活度、速度、弹性、耐力等,每项内容中的演奏方法以及表现功能都不一样。
在对这首乐曲进行演奏中,存在四度垫指滑音,也就是在压弦的过程中还要作揉弦,从2指到4指松紧有效的结合起来,动作看起来是一松一紧,揉弦做到张弛有度,进而对弦的张力做出改变,让旋律音高低变化均匀,可以有效的展现秦腔风格,在演奏时应该结合乐曲需要,合理的把握频率与幅度、变化。
①滑揉。
这是秦腔演奏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技法,基于按音手指的指尖收支,在琴弦相应范围中、围绕旋律音滑动,让旋律高低变化变得均匀[1]。
至于技法的分寸,则要结合音乐的表情、风格进行明确。
②抠揉。
在演奏中通过使用该技法,可以表现出刚烈有力的音,其是将揉弦与扣弦结合的颤指技法,经常在板胡演奏中运用。
具体来说,就是手指在扣弦的过程中上下滚动,这种技法的发音表现为浑厚有力,音乐表现力理想。
③垫指滑音。
该技法需要灵活的使用左右手指,是一种滑音,书中的符号会在主音左上面带有装饰音,例如,一指指尖触弦,微用力压琴弦,之后二指加上手掌的力量按住琴弦,也是先用二指触摸琴弦,微微用力压琴弦,之后三四指一起按住琴弦,力度较小,最后2、3、4指一起用力回到单用二指触弦,力度较轻,就像是手指粘在琴弦中来回运动,有效的将音和音衔接起来,这样表现出的声音才能柔和、有美感。
④回滑音。
同样是一种滑音,在手指运动中不能虚着,而是要稍微用力,让手指粘着琴弦滑动。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紧开口唱法:它是一种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紧开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连续喷口演唱,而节奏、时值较为自由。
此种唱法常用于一出戏的开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咏叹的特点。
区别于紧开口的唱则为慢开口,其旋律结构较长,表情较为细致。
2、拦头:即快速的慢板。
拦头或紧拦头是从板式的速度区分。
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转人“紧二六”板。
如唱两句或更多句慢板时其与一般慢板板式规律相同,只是曲调简单,速度较为急促,并有激情和强烈的气势。
这种唱腔的板式节奏具有典型的戏剧性色彩。
有时下句也可起唱拦头板。
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拦头,慢傲拦头,长棰拦头,垛头拦头等。
3、撂板: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称其为“慢撂板”。
(又称“闪板”)。
撂板是指改变慢板的腔句基本规律,使某些腔节改变强弱关系、并省略过门,使之上下句形成连唱的一种变化形式。
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唱段。
撂板有时可连唱数句,又可转人“二六”板式。
这种撂板在传统剧中生角唱腔尤为多见。
如《放饭》朱春登唱“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这一下句均为“撂板”。
4、阴司板:其唱腔结构、节拍、起句及落腔规律与慢板同。
不同处则是旋律在低音区进行,情绪凄惨、无力。
此种唱腔仅限于剧中人物临将死亡或死而复生时应用。
阴司板只有苦音。
慢板中用阴司板来演唱的这种阴司慢板多用于生角和旦角。
如《血泪仇》王东才妻死前的唱段。
5、伤寒调:亦属旋律低沉的慢板。
大体和阴司板类同,唯用场有别。
伤寒调主要为剧中人物病、伤、昏、怠以及感情极度衷伤、懊悔时所应用。
如《葫芦峪·祭灯》诸葛亮唱段。
文化特征语言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板胡的构造秦腔板胡通常是由:(1)秦腔板胡壳子(2)秦腔板胡杆子;(3) 弦轴,(4)腰码;(5)小码子,(6)琴弦;(7)弓子;(8)底托几部分组成。
分别讲述会使演奏者更细致地认识它们。
(1)秦腔板胡壳子:它是用硬质的椰子外壳制作钜成的,凿上下两孔使板胡杆子穿过,然后在大口面粘盖上桐木板,椰子壳直径与盖板面积吻合,即成秦腔板胡壳子,壳子大口面积一般直径为12厘米左右,小口面直径为8厘米左右,桐木板子的选用可根据生长年限纹理或木质松硬而定。
因为壳子大小和盖板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音色音量的优劣,壳子大发音就低沉,反之就高亮。
秦腔板胡有自己的音域,重视秦腔板胡壳子的选择,不是没有道理的。
(2)秦腔板胡杆子:它选料常用乌木、檀木、老红木等,实践证明以紫檀木为最佳。
这些木料相比较坚硬,不易弯曲和变形,更不会轻易折断,板胡杆子总体长度约为?5厘米左右。
(亦可根据需要或长或短。
板胡杆子顶端一般呈四方形,中腰码上下为圆柱形,且愈下愈细,区别甚微,下端呈四方形亦可。
(3)弦轴:弦轴有上下两个,嵌在上端为“内弦轴”,下端为“外弦轴”。
木质同杆子选料一样,或用其它木料也行,如黄杨木、黄檀木皆可。
现在使用的弦轴以金属螺旋体较多,木质弦轴直接拴弦的已不常见,因为前者使用比后者方便、省力、轻便自如,弦不容易滑跑。
(4)腰码:也称千金、用木质、骨质,也有用有机玻璃制作成的。
形式上可分为固定腰码和活动腰码两种,初学者可固定腰码,这样便于掌握把位和演奏时的音准。
活动腰码可上下移动,使用便当,椐需要而定位置。
(5)小码手:口面板码子,o小码子对板胡音量大小、音色纯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调试而定,一般放在板胡盖板上端距沿边3厘米左右.也可在选定把位、中腰码位置的前提下按自己手的大小,测量手指的两指半为宜,它的大小高低因人而异。
(6)琴弦:有金属弦和丝弦之分。
金属弦的优越性是丝弦无以对比的,金属弦发音明亮、纯净,特别是换把后音质纯正、杂音小、泛音更是嘹亮、清晰,而不容易跑弦。
加之秦腔板胡是秦腔乐队中的领奏乐器,这样依据本身的特点,丝弦就逐渐被金属弦所替代。
秦腔板胡可选用28、29、30号钢弦中的一种作外弦,而29号扬琴钢弦尤被演奏者青睐。
内弦可用大提琴A弦,琵琶3弦。
(7)弓子:弓杆竹质,以实心竹最为上乘,其总长度约为85厘米左右。
弓杆力争要富有弹性,弓杆粗细略同小指,中间直两头弯曲,弓子两端凿有小孔为系结弓毛之用,弓毛为白色马尾或黑色马尾,也有白尼纶丝制作的。
弓毛数量多少适度,梆系在弓杆两端,经过改革后也有通过螺旋控制弓毛松紧程度的。
(8)秦腔板胡早先是没有底托的,后来加上底托为避免演奏者板胡壳子直接贴衣服影响共鸣。
底托的作用对演奏者来还可以稳定重量平衡和情绪需要时充满激情伴奏是利大于弊的。
难怪已被很多演奏者采用,而叠腿式演奏就大可不必运用底托了,充其量是板胡的附属部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让它对演奏带来的辅助作用。
底托为金属制品或坚硬较重的木质均可。
谈谈扩音板效应也未尝不可,秦腔板胡加上扩音板后,确实在音色、音量上都有所美化。
这种变化恰恰是演奏者、演唱者及观众能欣然接受的,因而被广泛采纳使用。
与不用扩音板的秦腔板胡相比较,主要特色是赋予乐器本身音量大增,音色更加甜美。
秦腔板胡的定弦秦腔板胡内外弦是纯五度音程关系定弦。
秦腔的两类声腔(花音与苦音).都是以“5”作为调式的主音,即微调式,通常演奏时换把后演奏到第二把位的“5”。
秦腔常用定调不外乎F调、C调、E调,#f凋居多。
重要的是秦腔板胡采用的首调演奏法.而不能用固定音高定弦法”.这是因为保持传统秦腔板胡演奏风格以及其他地方特色所决定的秦腔音乐中的特征音与板胡演奏时的概念及处理区别戏剧种类的最大特征是语言与音乐。
秦腔音乐中“4”音和“7"音在苦音唱腔中,“6”音和“3”音在花音唱腔中恰好是最具有特征性的音,它们的强调使用,使之成为主音以外的骨干音,说它是反映秦腔剧种风格的代表音符并不过份。
秦腔音乐中“4”是微升“4”,“7’是微降“7”。
这可以算是先辈秦腔音乐缔造者给我们留下值得自豪的音符,是一种特定的音符的概念。
我们对“4”7”的概念只有在演奏中试效果而定,通过实际操作,在演奏秦腔乐曲、伴奏秦腔唱腔过程中才能把握得体,随心应手。
若演奏者拉奏出的乐曲,按俗话说味道不浓,韵味不深,不妨试听一下演奏者自己对这些特别音符的处理是否妥当。
秦腔板胡的保护这些举动的结果是为演奏者决定演奏效果提供基本保证,再之延长乐器寿命,培养了良好的爱护乐器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下面提及一些小常识,或说对演奏者会有帮助作用。
(1)板胡壳子是乐器的重要部位,切勿使其受潮,防止因碰撞以致破裂。
用乐器盒或帆布袋子装上板胡,就可以避免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若演奏时定弦较高,在不用时,请松掉,使板胡杆子及琴弦得到休息,并减上小码子对盖板的压力。
板胡盖板的致命伤往往是小码子吃力过大造成的。
(3)演奏者在给弓毛擦松香时,出现弓毛扯断,这是由于用力不当。
松香擦时不要太多,,有的演奏者喜欢烧松香,烧的太多也会使弓毛拉断,是得不尝失的。
(4)经常擦擦乐器是举手之劳,制作精美、外观漂亮以及演奏者精神振奋同样是演奏前的准备。
查看琴弦上有无污垢或生锈,及时清理对音色的柔美无害。
(5)弓子上马尾的添换、清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若松香擦不上弓毛或擦上去二会儿就脱落,而且右手运弓很吃力,此时就应该考虑换弓毛了。
演奏秦腔板胡的姿势对一个秦腔板胡演奏者来说,操琴风度的优雅,拉琴姿态的大气是有必要讲究的.秦腔板胡的演奏姿势一般分为“平腿式”和“架腿式”两种,这两种姿势的区别在于下肢的位置。
"平腿式”身体坐下,两腿自然分开,左脚稍向前,右脚靠后,板胡放在左大腿弯曲处稍外。
(或大腿面靠里三分之一处)这种姿势优点在于全身重心下移,腰腿部负担较小,演奏时活动范围大。
在演奏热情、激动和速度快的乐曲唱腔时,能使演奏者得到情感和技巧的最大发挥,因之采用这种姿势的演奏者尤其多见,“架腿式”;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板胡放置于两腿与小腹交叉之间,这种演奏姿势是先辈秦腔板胡演奏琴师所推崇的,它的演奏效果也是有其长处的。
重心稳定集中,和平腿式比较各有特色。
当然,好书家是不择笔的。
我想,秦腔板胡演奏姿势的选择同样也是由演奏者自己决定。
但不管采用任何姿势演奏,提醒注意下列几点是合乎逻辑的。
(1)演奏时做到表情仪态自然大方,不必要紧张和做作。
(2)注意不要斜肩,或左肩高于右肩。
这是我们演奏者不太经意的,但确实应该防止这类现象发生。
(3)演奏时摇头晃脑,咬牙切齿,或各种与演奏无益的动作和行为是我们之大忌。
要克服以上所言,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煅炼演奏者养成一种良好的作风。
演奏时力求做到上身端正,精神振作,眼视前方,绝不能没精打彩或坐成驼背状态。
演奏时要随演员的情绪而动,配合剧情之需要,按照情感的要求,时常注意自己的演奏姿势。
演奏姿态大气风度优雅的良好作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秦腔板胡的持琴持弓法(一)秦腔板胡的持琴法:持琴法也就可以理解为板胡的拿法。
正确方法是用左手虎口夹住板胡杆子,(不宜夹的大紧,更不要用大拇指去夹杆子,这样影响换把速度,以致造成笨拙和紧张,方法是不当的)。
大拇指自然伸出,(用大拇指扣住千金是不可取的)其它四指松驰地向手心弯曲,大臂轻松下垂,切勿有意抬高,手腕与。
手臂成小半园形,微朝下垂。
虎口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持板胡平衡及承担来自按弦演奏时所产生的压力。
而虎口的反压力则抵消了来自按弦时产生的这种压力。
按弦的技法如下,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都是用指尖肌肉丰满处按弦的,手指按弦时不要用力失度。
力度可按要求演奏,,腕关节放松,它的力量源泉从表面上看是手指运动,而支持手指运动力量大部分应归功于小臂和大臂的传带作用。
手指按弦决不是同样的力度,因为按弦时还有轻按、重按,搂按等各种指法变化(二)秦腔板胡的持功法:如何持弓和将来演奏时运用弓法是有机联系的。
板胡弓法是决定音色和音量的主要因素,只有掌握了妥切的持弓方法,才会有与此成正比的运弓技巧。
秦腔板胡和其它的民族拉弦乐器的持弓法(如二胡、高胡、中胡等)有着相似的地方。
无论任何一种持弓法,持弓时右臂各部分必须松驰,避免和克眼整个膀子僵硬或紧张。
持弓法一:食指放于弓杆外侧,中指、无名指位于弓杆弓毛之间;拉奏外弦时推顶弓杆.拉奏内弦时用中指、无名指搂勾弓毛。
持弓法二:食指、中指放于弓杆外侧上,而无名指置位于弓杆和弓毛之间。
这几种持弓法的主要区别在中指的位置变化,各有优点。
其手指触弓的位置是:大拇指中部关节和食指根部控制弓根,中指、无名指制动弓毛“如采用持弓法二既就成为无名指控制弓毛)小指自然弧度弯曲于无名指后方可。
(三)运弓方法及弓子分段法:运弓是右肩关节、大.臂、肘、小臂、手腕、手指动作的有机配合。
腕关节活动量最大,肘关节为次。
不善运用腕关节势必导致拉奏出的声音呆滞,快弓力度不够,为此,应注意下列几点:(1)运弓时作到平直流畅,不能忽上忽下,也不必将手腕和肘臂抬得过高,尽量使弓毛靠近板胡杆子演奏。
(2)运弓到弓尖端时,角度也随之变大,大臂不能紧贴肋侧。
整个右臂活动程度可按照演奏时弓法部位及乐曲唱段强弱不同的要求而变化。
(四)秦腔板胡弓子分段法:一般分为全弓、前半弓、后半弓、弓尖、弓根、前、中、后弓等,能灵活与善用弓子的各个部位,并非易事。
随心所欲、运用自如还得靠正确方法和演奏者的苦练来掌握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