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和课文分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精析

我们可不可以用这 个句式说句话呢?
我们来到湖边
,
向 鱼儿调皮地点头
,
向 荷花轻轻地微笑
,
向 水草欢快地摆手致意 。
我会品经典
一起品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 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 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
还能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窗外十分安静”呢? 蝉不叫了 小猫安静地趴在窗台上 ……
我会品经典
一起品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 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 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它们为什么这么安静呢?
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声音好听
我会品经典
一起品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 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鸟 泼的气氛 突出了愉快心情
我会品经典
一起谈感受: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来说大意
课文通过描写 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 映了 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 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 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 与赞美之情。
我会品经典
一起品句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使形象生动、增强气势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学校里 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服装特点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 打扮得绚丽多彩。 边疆小学美的特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02 课文内容解析
描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环境
自然环境
课文中描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自然 环境,包括校园内的树木、花草、小 鸟等,营造出一种和谐、美丽的氛围 。
建筑设施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宽敞明亮的教室、 设施齐全的操场、各种功能室等,展 示了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 。
描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孩子们
民族特色
背景介绍
背景
这篇文章描绘的是中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小学,这里居住着多个民族的孩子。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却在同 一个学校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展现出民族团结的精神。
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边疆地区更是民族交融的地区。这所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却能 够和谐共处、互相尊重,展现出民族团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边疆地区稳定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好。
纯真情感的流露
孩子们在相处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彼此关心、帮助和分享,这种纯真 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 暖。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小说中的孩子们对知识和美好事物 充满向往,他们努力学习、追求进 步,展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
团结与友爱的精神
团结互助的精神
正能量的传递
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之间相 互支持、帮助和鼓励,体现了团结互 助的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增强集体 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孩子们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帮助, 形成了和谐共处的氛围,展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团结意识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民族孩子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强调了民 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 化。
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
天真无邪的性格
小说中的孩子们性格天真无邪, 善良可爱,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 和影响,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美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校生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感受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按照“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顺序,描绘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展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本文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同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
他们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文中的情感,但对于一些含义较深的词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坝、汉”等 10 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 个字,正确读写“早晨、穿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疆小学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疆小学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边疆小学的美。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一、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二、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课文。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的幸福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起始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
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朗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绒、晨、静”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抄在本子上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难点:体会描写上学路上和到学校时这两个场景句子的表达效果。
六、教法方法讲授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出示图片,老师询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二)学习生字,巩固字词1.通过老师播放生字的笔顺,教师范写,师生共同分析出生字的结构、部首和组词造句来认识生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及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
下面是课文原文和对应的教案。
课文原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所小学开在大青树下面。
学校没有教室,只有一个大院子。
院子里有七八副操场。
蓝天、白云、大青树,全都是我们的课堂。
学校里有很多班。
每个班级都有一块黑板,是大青树的树干。
班里有许多座椅,是大青树的枝杈。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桌子,是大青树的树叶。
我们坐在树叶上,我们用粉笔在树干上写字、写数学题,有时还用棍子量地。
大青树下的学校很有趣。
我喜欢玩跳房子,在树叶间爬来爬去。
我们还找出一块石头当跳板,左右起舞。
玩得天昏地暗,大家都笑了出来。
大青树是我们的好朋友,夏天给我们遮阳,秋天给我们蔽风。
我们常常喊:“大青树,您真好!”这样和大青树开心地玩了整整一天。
大青树下的小学,没有校门,我们随时都可以来。
这里没有课本,我们的教室就是大青树的枝叶。
大青树是我们的座右铭!我爱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情景;2. 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并理解其内容;3. 能够正确书写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 读懂课文并理解其内容;2. 掌握一些涉及树木的生词。
教学准备:1. 卡片,上面写着树木的词语;2. 大青树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大青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2. 呈现:将树木的词语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词语,说出这些树木的名称。
3. 教授生词:教授“蔽”“遮”这两个生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尝试读音。
4. 听读课文: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5. 读课文:分散式答读,学生两人一组,交替读课文的每个句子。
6. 理解课文:提问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 分组默写: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互相默写课文中的一段话。
8. 背诵课文:学生小组内进行课文的背诵,并逐个展示给全班。
拓展活动:1. 让学生到校园里寻找各种树木,并回到教室上口语课,描述他们所找到的树木。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 (2)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一、背景介绍在大自然中,大青树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它高大挺拔,树叶繁茂,横亘在小学的操场旁边。
每天,小学生们都会在大青树下聚集,享受树荫的凉爽。
大青树下不仅是休息的好地方,还是传授知识的广场。
在这里,小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还能学到新知识。
二、课文内容1. 第一节:四季的变化在大青树下,小学生们学习了四季的变化。
他们观察着大青树的叶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春天,树上的叶子嫩绿嫩绿,夏天,叶子茂盛生长,秋天,叶子变成了金黄色,冬天,叶子都落光了。
通过观察大青树的变化,小学生们懂得了四季的轮回,也懂得了大自然的魅力。
2. 第二节:动物的生活在大青树下,小学生们学习了动物的生活。
他们观察着大青树上的松鼠,看它们机灵的眼睛和快速的动作。
他们还学习了松鼠的生活习性,了解到它们喜欢在大青树上筑巢,躲避天敌,储藏食物。
通过观察松鼠的行为,小学生们对动物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第三节:自然界的规律在大青树下,小学生们学习了自然界的规律。
他们观察着大青树上的鸟儿,欣赏它们优美的飞翔。
他们还学习了鸟儿的迁徙规律,了解到它们在寒冷的冬天会飞到南方寻找更温暖的环境。
通过观察鸟儿的行为,小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是无处不在的。
4. 第四节: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大青树下,小学生们学习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他们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同时也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大自然。
他们积极参与植树活动,为大青树添绿添彩。
通过与大青树的互动,小学生们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三、学习体会通过在大青树下的学习,小学生们收获了很多。
他们不仅了解了四季的变化、动物的生活、自然界的规律,还意识到了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观察了大自然的奇妙,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中,小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通过大青树的教育,传递了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一、教材解析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丿L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风尾竹,是那么美丽。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
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
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
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风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学生正在读书。
教室外,大青树上挂着古老的铜钟,两只调皮的猴子正好奇地听着小学生的朗读。
植物、动物、小学生,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 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三、教学建议本文是从低年级进人中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需把握合宜的教学要求,自然衔接,平稳过渡。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这一段有四句话,写出了小学的特点: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这是一座团结的学校,这里的生活幸福美好。
第2自然段:铃声响了,我们的小学开始上课了。
“当,当当!……”象声词的运用,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大青树下悠悠不断的古老的钟声,这钟声把我们带进了欢快的课堂。
第3自然段:讲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学习生活。
本段赞美了小学的学生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这个自然段在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它们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第4自然段:讲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这段用“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后附课文分析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教科书分析:
1.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上学、上下课两个场景和环境一个画面,介绍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感受到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第一个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
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3.课后思考题:“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要求学生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然后通过阅读理解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并将画面表述出来。
本来,这类思考题从复述角度的学习而言,属于创造性复述,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仅仅是认识、了解“有新鲜感词句”的手段策略,所以,仅需把画面用
一、两句话表述出来便可。
4.课后“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的学习是落实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根据课后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供的例子,“有新鲜感的词句”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词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词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细节的有关词句。
而这样的词句,学生读后感到写得生动有趣、具体形象,有耳目一新的
感觉。
能“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首先就要认识、了解什么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然后才能“画出”,因此,要安排好学习过程。
“和同学交流”属于语感培养的训练,交流应包括两个方面:(1)这些词句表的是什么情,达的是什么意;(2)这些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这两方面的交流,则是通过想象画面实现,“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决不能陷入单纯的句式知识学习的老路。
5.课后“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属于读后感受体会表达的练习,应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了解这所学校是什么样的——对比自己对一般学校的认知,找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把对比找出的特别之处组织为言语表达出来。
6.课后练习题“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体会课文两个场景的描述是顺利进行说话表达的前提。
6.课文的插图表现的这所学校上课的场景,仅为课文内容之一,学生可以运用在第一学段形成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能力学习了解,从而减轻仅凭文字信息了解内容的量和难度,为学生顺利过渡到第二学段学习提供了帮助。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了解自然段中心意思的能力;初步能按照要求提取文字
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复述;能与同学交流读文后的感想体会,这些都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
2. 通过两年的识字学习,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再加上从三年级开始,识字教学已从“多认少写”转变为“多写少认”,会认的字学习量减少了,相对而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也就以会写字的学习为重点了,因此,应采用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
3.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语文的学习从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转移到“学阅读”“学表达”为重点了,重点的转移,会给三上的学生带来学习上的不适和困难,为此,“学阅读”“学表达”的教学目标更要做好任务分析,设计好达标的步骤,减少学生学习的不适和困难,顺利过渡到第二学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