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亚洲偏见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作者:张怡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管是商业贸易还是旅游娱乐,各国都放下了戒备心理,开始积极主动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因此有人会说:“世界真是越来越小了。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这些障碍,那么文化的差异也会趋向融合,进而达到和谐的交际。
本文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素材,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从刚开始的交往层层受阻,到最后将偏见转化为亲情的故事,从而演绎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为导演,罗京民与丁佳明为主演,故事以陕西的一个农村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独居山村的皮影艺人,他叫杨树德。
杨树德的儿子杨栋梁是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有一天,儿子把自己的洋未婚妻—爱华带回家了,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叫布鲁克斯,布鲁克斯是爱华和前夫的儿子,这让农村封建保守的杨树德感觉颜面扫地,说爱华是带着“拖油瓶”的二锅头。
第二天一早,杨栋梁因为工作临时出现情况,和爱华一起走了,小布鲁克斯被留了下来,让杨树德照看着。
刚开始,由于两个人在语言、年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上的差异,很难愉快地相处,最后杨树德和布鲁克斯在坎坎坷坷中慢慢互相理解与包容,并且二人最后还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亲情。
同時,乡文化站王站长一直恳求杨树德复出皮影戏,刚开始杨树德不同意,后来受小布鲁克斯的影响,杨树德答应了,决定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让年轻人继续传承皮影技艺。
于是,消失了多年的皮影戏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而布鲁克斯因为要上学离开了中国,杨树德送给布鲁克斯一套皮影《大闹天宫》,半年之后的春节,他们一家团聚了,并且合影留念。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断背山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的挑战

断背山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的挑战《断背山: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的挑战》本文探讨了电影《断背山》中呈现的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的挑战。
该影片由导演安格·李执导,通过讲述两位男性农场工人之间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同性恋关系存在的偏见和歧视。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形象以及影片中的哲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剧情概述《断背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讲述了杰克和恩尼斯这两位男性农场工人之间的一段禁忌爱情。
这个故事以两位男性相识于父亲养sheep的牧场为开端。
在孤寂的山区生活中,杰克和恩尼斯逐渐产生了情愫,并展开了一段秘密的恋情。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约束,他们被迫把感情深埋心底。
二、角色形象分析1. 杰克·吉文杰克是一个外向、积极阳光的人,对于自己的感情毫不掩饰。
他希望可以公开与恩尼斯的关系,但在面对禁忌和偏见的社会环境时,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2. 恩尼斯·德尔·马尔恩尼斯是一个内敛、害羞的人,深受社会观念的束缚。
他内心深爱着杰克,但由于对社会的恐惧,他无法正视自己的感情。
三、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的挑战电影中的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对杰克和恩尼斯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的论述。
1. 社会压力《断背山》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是一个对同性恋持有负面看法甚至极度歧视的年代。
由于强烈的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杰克和恩尼斯无法公开展示他们的感情,而只能将其深埋心底。
2. 家庭关系电影中展现了恩尼斯结婚并组建了一个家庭,杰克则继续游离在社会的边缘。
然而,他们内心深爱着彼此,这种深爱常常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和困扰。
3. 自我认同电影中,杰克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实感情,然而恩尼斯则被迫压抑自己的内心,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压抑痛苦深于内心,几乎无法言喻。
四、影片中的哲理《断背山》不仅呈现了禁忌爱情与社会偏见的挑战,同时也传递了一些深刻的哲理。
1. 爱情的力量电影通过杰克和恩尼斯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传达了爱情的力量和无私的奉献。
美国独立电影《crash》(中文译名《撞车》)赏析

文化种族人性——美国独立电影《CRASH》(中文译名《撞车》)赏析在这部影片中,黑人出身的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选择洛杉矶这座他本人生活25年的城市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多民族文化在这个城市中相互碰撞着,更容易引发新的冲突。
时至今日,种族问题仍然在困扰着这个城市中的居民。
导演用流畅的镜头语言、矛盾起伏的情节,编织了一个关于种族歧视、糟糕的人际关系、关于个人的成长(比如那个自以为代表正义最后却冲动杀人逃跑的小警察保尔森)、关于生活的杂乱、关于美国人既容易冲动又善于自我批评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传奇。
无疑,值得评论的地方太多了,但我认为该电影关于民族文化冲突的隐喻、对人性及人际交往之间复杂矛盾之处真实细腻的演绎、对故事多角色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这三方面的特点是该电影最突出的表现,这充分反映了该电影内容上的写实、思想上的深刻、结构上的精巧,无愧于一部优秀的、独立的艺术电影。
一、撞车——对多民族文化冲突的隐喻《撞车》表现的,是美国当下社会的真实缩影。
保罗·哈吉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撞车交通事故,凸现的是多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而且这二者胶着纠缠在一起,有时候难分难解。
在所有的冲突中,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构成了电影最主要的冲突。
二、关系——人性的纠结与复杂保罗·哈吉斯曾说过:“我创作和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寻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话题。
我希望观众们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并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民众去分享你们的爱心。
”撇开文化和种族冲突的问题,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撞车》这部电影让我们震撼的还有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每个人生存的压力太大,人性被压抑被扭曲,反射出来的就是暴躁,激进,叛逆。
哈吉斯在影片中表现了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每个人有不同的问题,都有不同的罪恶,但每个人的罪恶都有其形成的原因,都能让人在感到厌恶的同时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升起一丝的怜悯和同情。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华人形象是指在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人、华裔或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角色形象。
在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可以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种。
这篇文章将会对这两种形象进行分析。
正面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出现过许多正面的华人形象,这些形象总的来说比较积极向上,让人们对中国文化和华人社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首先,有一些角色凸显了华人社会的勤劳和努力拼搏精神。
例如著名的电影《千与千寻》,主角千寻和父母都勤劳节俭,她们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大家都很用心地经营着。
这种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华人社会中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勤劳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其次,一些电影人物展现了华人社会的智慧和才华,例如电影《慕尼黑》,戈登·伍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人所扮演的角色不仅精明能干,而且懂得应对危机,充满智慧。
他们的出现使得观众对华人社会的智慧和才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另一方面,在美国电影中也出现了大量负面的华人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被刻画成“怪异”、“危险”、“陌生”等。
首先,有一些角色被刻画成了狡诈和阴险。
例如电影《金钱风暴》,大部分华人人物都被刻画成了狡猾、奸诈、无情和具有毁灭性的力量,这种形象让人们对华人社会产生了偏见和误解。
其次,一些角色被刻画成了低俗、肮脏和恶劣。
例如电影《金钱帝国》,有一些华人人物在电影中形象猥琐、肮脏和野蛮,这种形象使得观众对华人的印象更加恶劣。
总结:在美国电影中,虽然出现了许多正面的华人形象,但也存在大量的负面形象。
这些负面形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误解和偏见,而且也挫伤了华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我们需要在电影中塑造更加客观真实的华人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华人文化。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探究引言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其制作和传播的影片不仅在美国本土受到瞩目,同时也被海外观众广泛接受和喜爱。
然而,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屡屡受到争议和质疑。
本文旨在探究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如何被呈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从更广泛的角度熟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演变1. 中国形象的早期呈现早在上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开始尝试将中国元素引入到电影中,通过刻画中国人的形象来吸引观众。
然而,这一阶段的中国形象往往被夸大和刻板化的描绘,以满足当时美国观众对“玄妙东方”的好奇心理。
2. 中国形象的转变与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多元化。
从严肃的历史剧、爱情片到战争片、动作片,中国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特征。
电影《红高粱》、《卧虎藏龙》等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刻板印象,而是展示了中国人的情感、智慧和心里世界。
3. 对中国形象的新定义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好莱坞电影开始尝试更加深度地了解中国,以更准确地呈现中国形象。
例如电影《功夫熊猫》中所描绘的中国功夫文化和漫画电影《大圣归来》中呈现的中国神话故事,都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尊重。
二、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原因分析1. 文化的差异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本土文化的产物,其制作和创作团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其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形象屡屡带有西方观众的主观认知和刻板印象。
2. 市场的需求好莱坞电影是一项商业活动,其制作和推广需要思量到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观众数量使得好莱坞电影期望通过呈现中国形象来吸引中国观众的注意。
这也导致了一些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过于商业化和符合传统观念。
三、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影响1. 误导观众认知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观众较为熟识的电影品牌,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对于西方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多种多样。
从历史上看,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刻画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转变。
尽管在一些早期的电影中,华人形象给人以负面的印象,但近年来的电影作品中,华人形象开始多样化和积极向上。
20世纪初的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主要表现为“鬼魂人物”。
《Ghosts》(1915)就是一部典型的例子。
这些形象常常被戴上面具,并在剧中扮演一些神秘和恐怖的角色。
这样的刻画给人一种恐惧和陌生感,暗示华人是可怕的“异类”。
在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电影中,华人形象开始呈现为“虎妞”(China doll)。
这些角色通常是典型的亚洲女性,被塑造得柔弱、温顺、需要被保护。
她们是白人男性主角的情人或配角。
这样的描写使人们将华人视为“外国异族的女性”,给人一种依附和性化的形象。
到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电影中,华人形象开始随着华人社区的日益增长而多样化。
在《金瓶梅》(The World of Suzie Wong)等电影中,华人形象展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面貌,如妓女、艺术家、移民工人等。
这些角色的刻画虽然较为真实,但仍受到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逐渐呈现多元化和积极向上的趋势。
《黑豹》(Black Panther)中的亚瑟王、《功夫梦》(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中的李梅亭等角色都是积极向上的形象,他们坚强、智慧、勇敢,并且不再被局限于传统的刻板形象。
虽然华人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已经逐渐多元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电影中的华人角色仍然被定义为“亚洲人”的代表,缺乏个性化和独立性。
华人形象在电影中的描绘仍然会受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影响,如华人是商人、算命师、功夫高手等。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正逐渐多样化和积极向上发展。
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可和接纳。
未来,随着华人导演和演员们在电影界的继续努力,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具有积极意义和丰富内涵的华人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绿皮书》的电影叙事学解读7篇

《绿皮书》的电影叙事学解读7篇第1篇示例:《绿皮书》是一部描绘种族偏见和友谊的电影,通过叙事手法展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
影片的叙述方式在影片叙事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视角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解读,揭示《绿皮书》在叙事上的魅力。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紧凑且合理。
影片讲述了一名黑人钢琴家与一名意大利裔的保镖在美国南部旅行的故事。
影片以这段旅程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困难展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念和文化背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整个叙事过程由一系列生动的事件串联而成,每一个事件都能推动情节发展,引发人物情感的变化。
影片的结局也非常完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通过选择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让观众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影片中的保镖托尼是主角之一,整个故事都是以他的视角为主线展开的。
通过托尼的眼睛,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与钢琴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成长和改变。
通过托尼的观察和思考,观众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片中种族歧视和悬殊的现实。
这种视角选择让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更有共情感。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精彩,每个角色都非常立体和丰满。
钢琴家唐尼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音乐家,他自信、聪明且富有人情味。
保镖托尼则是一个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的纽约意大利裔司机。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因为一次契机走到一起,在旅途中互相学习、互相理解,最终成为了朋友。
这种人物塑造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绿皮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成功,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第一人称视角选择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
影片通过对不同种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进行描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深度思考。
希望影片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启发和感动,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种族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
第2篇示例:《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雷里执导,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黑人钢琴家和一位年轻的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展开的特殊友谊之旅。
《绿皮书》电影解读

《绿皮书》(Green Book)是一部2018年的美国喜剧剧情片,由彼得·法雷里执导,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该电影以1960年代美国南部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意大利裔美人和一位非裔美国人钢琴家之间的友谊。
故事发生在1962年,意大利裔美国人托尼·瓦莱隆加(Tony Vallelonga,由维果·莫腾森饰)是一个在纽约工作的夜总会侍者,他因为工作临时停摆而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成为非裔美国人钢琴家唐·雪利(由马赫沙拉·阿里饰)的司机和保镖。
唐·雪利准备进行南部巡回演出,他希望通过这样做来打破种族隔阂。然而,他们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尽管他们在性格和背景上有着极大的差异,但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冲突后,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升温,最终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影片中,"绿皮书"是一本为非裔美国人设计的旅行指南,列出了愿意接待非裔客人的汽车旅馆、餐馆等地方。这本书在他们的旅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象征着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隔阂。
《绿皮书》以其温馨的故事、出色的表演和对种族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它描绘了两个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观点的人如何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克服偏见,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电影中的亚洲偏见
作者:潘立春
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
[摘要]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美国电影中的亚洲形象令人失望,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于美国对白人以外少数族裔的歧视以及美国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种族歧视少数族裔偏见
一、引言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喜欢美国大片,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可以加强我们对美国文化的认知。
可是,不管我们多么喜欢它,都不得不承认美国电影有时让我们尴尬。
是的,当里面出现亚洲、亚洲人,无论有怎样完美的主题和情节,我们都很尴尬,因为美国电影中对亚洲的偏见。
二、美国影片镜头下的亚洲人
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愿意将镜头扩展到亚洲,可是多数美国电影中反射出的亚洲让身为亚洲人的我们很不舒服。
无论是奥斯卡夺冠影片《撞车》(Crash),或是动作大片《谍中谍3》(Mission Impossible),或是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 rsuit of Happiness),还是青春偶像居《牛仔裤的夏天》(The TravelingPants of the Slsterhood),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亚洲的偏见。
电影《牛仔裤的夏天》中有一个不学无术的游戏高手,每天泡在游戏厅里,沉迷于那个虚拟的游戏世界,这个被影片定义为另类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
电影《谍中谍3》中有一段以中国上海为背景的戏,可是当Tom Cruse饰演的Ethan从金茂大厦跳下来时,镜头切换到被他吓呆了的保安身上,身着和年代完全不符的旧式中山装,表情滑稽。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Chris送儿子到中国城(China Town)华人开的日托班,在那里无论是那个扫马路的清洁工还是那个日托班的老女人,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厌恶,他们都被导演安排为华人。
电影《撞车》中有一场表现那个黑人混混最终人性得到升华的戏,他把从人贩子那里拉来的一车亚洲人都放掉。
看看车里走出来的人:破衣烂衫、满脸黑油、表情愚昧。
为了进一步突出那个混混,后面的戏更让人刺眼:那个混混把40美元给了一个China Town里饭店的老板,让他给那些人做饭吃,那个饭店老板呆傻的样子白不用说,后面黑人混混紧跟着说了句“这些该死的中国人”。
不管我们当时正在被怎样的情节感染着,看到这些都会立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因为这些画面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和情感。
三、电影中亚洲偏见的根源
为什么美国电影中的亚洲人经常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呢?答案应该从美国人对种族问题的态度和美国的文化霸权两方面来寻找。
(一)美国的多种族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熔炉国家。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当今美国的种族构成为:白人占69.1%,西班牙裔12.5%,非洲裔12.1%,印地安人及阿拉斯加土著民0.7%,亚裔及太平洋岛民3.6%,其他0.3%,属于两个以上种族1.6%。
2000年时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是属于少数族裔,在加利福尼亚洲,已经出现了“少数族裔多数”的现象,即白人人口的比例不到50%,少数族裔占了人口多数:(西班牙裔33%、非洲裔7%、亚裔12%)。
(二)美国的种族歧视
虽然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虽然白人以外的少数族裔占美国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但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却不容忽视。
根据人民网的一篇文章: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政府面临的最为尴尬的问题。
每当它在国际舞台上挥舞“人权大棒”,干涉别国内政的时候,种族歧视问题使得‘山姆大叔’的叫嚷显得那样底气不足,就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存在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少数民族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是美国最严重和无法解决的挑战之
一。
这些其实在美国影片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例如《撞车》中那个白人警察最后救了被困在车里的黑人导演的妻子,这段情节虽然扣人心弦、震撼人心,却也反映了美国白人心目中救世主地位的思潮。
的确,在美国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
政治上美国是白人一统天下,来自少数族裔的政界人士屈指可数。
经济上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异,黑人的贫困化程度让人瞠目。
医疗和教育上美国白人占据着最好的资源。
这种不公平甚至还体现在司法上,在美国犯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被判的刑要比白人重好几倍。
而且由于近几年美国人口成分构成的变化,种族歧视不只局限于白人对黑人及其他有色族裔的歧视,而且扩展到黑人对其他少数有色族裔的歧视,例如对亚裔的歧视,这就更加彰显了少数族裔在美国的尴尬境遇,不但受到白人的歧视,还受到黑人的歧视,歧视无处不在。
(三)美国的文化霸权
美国是个文化渗透极强的国家,它期望通过文化输出来控制整个世界。
美国文化输出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思想和正义战胜邪恶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所以容易为我们所接受。
同时美国在制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抱着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因此其产品具有市场支配力。
美国的文化产品不仅为美国带来高额外汇收入,还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政治和社会。
在美国的文化输出下,人们受制于美国文化所带来的偏见,用美国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虽然这种眼光饱含着歧视和霸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