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凡卡》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凡卡》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凡卡》优秀教案教案设计:资深一线教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2)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为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情感。

(2)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读音,理解词语意思。

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讲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悟课文(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2)讨论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5.课堂小结(2)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为善。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同时,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让学生学会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在课堂小结中,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为善,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读音,理解词语意思。

三、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的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的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凡卡的生活状况。

学习课文中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学会通过描写环境、人物心情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凡卡的悲惨命运,培养同情心。

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凡卡的生活状况。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

通过描写环境、人物心情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凡卡生活的环境,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情。

学生根据自读感受,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并做好标记。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认为重要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情,分析其作用。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情。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描写环境、人物心情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5.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尝试自己描写一个环境,表现一个人物的心情。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所学,完成一篇关于《凡卡》的读后感。

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学会了通过描写环境、人物心情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凡卡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范文(2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范文(2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在叙述写信的过程中,插叙了几段回忆,并懂得回忆与当前生活的对比作用。

2、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懂得旧沙俄社会的黑暗。

【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介绍时代背景,引入课文《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于是,它创作了小说――《凡卡》。

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从文章中,了解一个学徒的生活处境。

2、读后交流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凡卡给爷爷写信,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请示爷爷带他回去。

)二、理清写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1、分段课文按写信的经过,可分为几个部分?(准备写信,写信,寄信)2、读准备写信部分。

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得出什么来?(害怕,伤心)3、读信这封信的内容,文中是断续出现的,你能找出来吗?把它合在一起读一读。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4、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

凡卡为什么要离开城市?他的悲惨遭遇集中哪个段落来写?默读第8自然段,归纳一下,表现在哪些方面?(挨打挨饿,挨冻,睡不好)5、理解凡卡想离开城市的迫切心情。

一个9岁的孩子,遭受这样的虐待,他是多么想回到爷爷身边啊!他是怎样乞求爷爷带他回去的?你觉得哪些语句最会让爷爷动情?找出来读一读。

(是啊,这么小的孩子,多么需要爷爷的保护啊!)(多么乖巧的孩子,爷爷怎么舍得扔了他呢)(他多么孤独啊,多么需要爷爷的疼爱啊)(是啊!爷爷怎么舍得让他受这样的苦啊)每一句,都会深深地刺痛爷爷的心,我想,爷爷看到这封信,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接他回去的。

三、读懂插叙,感受乡下生活的自在,体会其对比作用1、理解插叙的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三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三篇篇一【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而激起学生对不合理社会管理办法的痛恨,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2.有感情朗诵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领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领会结尾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领会文中回顾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比照、烘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直奔主习题,复习导入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凡卡》,请大家打开课本73页。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过渡:凡卡的这封信写了什么内容?请把信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看看这封信写了什么?二、走进文本,诵读心得⑴出示浏览提纲:把信的内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这封信写了什么?找出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领会。

⑵学生报告学习领会,相机出示句子。

(重点学习第八自然)过渡:读了信之后,如果让你挑一些词来形容凡卡在老板家过的生活,你会挑一个什么词?[板书:悲惨]⑶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出示第八自然段相关内容)(1)指名读。

(2)读后你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吗?⑷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断,看看有哪些语句触动了你?交流交流你的感受(学生报告感受,相机出示句子)句子一: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拾掇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1)引导学生抓住“揪”、“拖”、“揍”“捞”“戳”等词体现老板的狠毒。

(2)凡卡到底犯了什么错,要受到这样的毒打呀?(3)创设情景,练习朗诵像这样的毒打,凡卡肯定不止一次,听,我们好像听到凡卡在向我们诉说。

师引读:有一天,我在想爷爷的时候,想得入神了,老板有一天,我在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老板有一天,我在干活的时候,太累了,坐了一会儿,老板(4)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凡卡?(5)凡卡才九岁,就受到这样的毒打,如许悲惨。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三篇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三篇

浙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一、学习目标:1.学会_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三、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

这篇小说写于_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板书课题)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通过学习,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体会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六、教学拓展1. 课内外结合:推荐学生阅读与《凡卡》类似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小王子》等,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描绘,拓展阅读视野。

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

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

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凡卡》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在莫斯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爷爷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

本文将对《凡卡》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小说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对自由的渴望。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短文。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3.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短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俄国农奴制度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小说背景的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小说讲解部分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 情感体验部分让学生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对自由的渴望。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4. 写作练习部分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由的短文。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部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自由,努力学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和结构,理解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感受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对自由的渴望,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提高了写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凡卡》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听说过寄宿学校吗?你们觉得那里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2.课文学习: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心理活动等,如:“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凡卡的生活环境?这对我们理解凡卡的性格有什么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张描绘雪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随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寒冷的雪夜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1.学生对故事情节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心理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2.学生的词汇量逐步扩大,但课文中部分生字词可能仍感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关注和强调。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分析能力。
-如何将凡卡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关注身边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人?
3.家庭作业:与家人分享《凡卡》的故事,讨论以下问题:
-家人如何看待凡卡的遭遇?
-作为一个孩子,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勇敢?
-家庭成员之间如何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度过困难时期?
4.小组作业: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等,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互相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凡卡》这篇小说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珂夫的作品。

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凡卡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二是采用对比、衬托、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同情凡卡,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难点: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同情凡卡、珍惜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触摸心灵。

1、出示文中插图。

2、师:结合课前的预习,谁来说一说图片上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生:图片上展示的是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他是鞋匠阿里亚西涅的学徒:他在圣诞节前夜,趁老板一家和其他伙计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跪在作台前给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3、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生: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

同时,这也为学习本文创造一个“苦”的感情基调,为深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过渡:那么,可怜的凡卡在莫斯科有着怎样的学徒经历,是什么让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再也无法忍受了呢?他在信中写了些什么呢?二、学习课文中信的内容。

1、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2、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3、师:凡卡在信中说了很多,但唯一的目的就是——回家。

文中有这样两组句子,很强烈地表达了凡卡的这个愿望。

拿出你的笔,快速地找出来,并用波浪线画出。

4、课件出示:A)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B)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1)当你读这两组话时,你读出了凡卡怎样的心声?(生:急切、伤心、祈求、悲切……)(2)指名读。

你就把这种很想很想回家的感觉读出来。

把这种可怜的感觉读出来。

5、师引读:短短的两组话让我们感受凡卡的(急切、伤心、祈求、悲切……),来!带着你的感觉我们一起读,凡卡乞求爷爷——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凡卡再次乞求爷爷——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过渡:凡卡来到莫斯科学徒,是什么使他如此伤心、如此悲切……?他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啊?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信中哪里描写了他在鞋店的学徒生活?6、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

(8.11.15自然段)7、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8、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

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

)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9、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

)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

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10、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11、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设计意图】信文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凡卡的悲惨遭遇主要是通过它展现出来,把信的内容集中起来学习,有利于学生迅速理解凡卡的不幸及写信的目的。

同时,通过对凡卡对爷爷的苦苦哀求反复朗读,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他的苦楚及迫切想回到乡下的强烈愿望。

过渡:如果说在凡卡眼里,莫斯科的学徒生活是痛苦的、难熬的,那么同样是在他眼里,什么生活是快乐的呢?(生: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的生活。

)三、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有感情朗读4、5、6、13、14自然段,读出凡卡的快乐。

4.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①家乡美丽的夜景。

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

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

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②守夜和砍圣诞树。

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

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5.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讨论交流:①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②守夜时冻得缩成一团;③砍圣诞树时,树上披着浓霜,祖孙俩都要“冻僵”了。

可以看出,在乡下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祖孙俩也是受苦受累的下等人。

但是,爷爷已经年迈,否则,他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

6、乡下生活既然也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小结:通过读课文和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下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在哪里他的命运都是悲惨的。

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耐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

这样的写法叫对比。

同时,我们还能够从凡卡含泪的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

这是本文在表达方法上的重要特点。

【设计意图】文中插叙部分的基调是“乐”,但却处处暗示了“苦”,暗示了凡卡希望的破灭。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暗示的深层含义,激起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四、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1.课件出示: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了一个戈比买的。

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

“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生:这个希望理实上是一个梦想,因为这封没地址的信爷爷根本收不到,而且就算爷爷收到信,他也没能力改变凡卡的悲惨命运。

)2.师: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

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凡卡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自学这一部分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了,这样处理也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交流作家契诃夫的相关资料。

六、作业:本文在凡卡的美梦中结束了,但是他的悲惨命运并未结束,课下请同学们为本文写一篇续,在下一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凡卡学徒生活回忆往事甜蜜希望苦乐梦揭示反衬暗示──悲惨命运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

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