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课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重点字词句》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字词句整理2020年6月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重点字词】通宵燃放亲戚轿车骆驼元宵腊月拜年寺院张灯结彩截然不同分外陈醋饺子搅拌擦洗眨眼元旦贩卖摆摊万不得已水浒传【近反义词】(1)近义词:充足—充裕万象更新—焕然一新截然不同—天壤之别娴熟—熟练万不得已—迫不得已(2)反义词:热闹—冷清充足—短缺间断—持续娴熟—生疏【中心思想】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拨】(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点拨]引用俗语,说明“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点拨]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
“残灯”指快要熄灭的灯;“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这里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从元旦到正月十九,这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节的恋恋不舍。
同时与课文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这是本文的第五个时间段。
【课外拓展】北京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第二课腊八粥【重点字词】腊肉搅和浓稠糊涂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米粥细腻栗子咽气匙子灌溉嘟哝熬夜褐色染缸脏水筷子【近反义词】(1)近义词:预备—准备搅和—搅拌资格—资历普通—一般(2)反义词:沸腾—沉寂浓稠—稀薄反抗—顺从清楚—模糊【中心思想】本文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行叙述,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把我们带入了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归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归纳一、学习目标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做”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我会写组词蒜: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醋: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摊: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拌:bàn(凉拌、搅拌、拌嘴)擦: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眨: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宵: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燃: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贩: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彼: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贺:hè(祝贺、贺岁、贺喜)骆:luò(骆驼、骆驿不绝)驼: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恰: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四、多音字铺:pū (铺路)pù (店铺)分:fèn(分外)fēn)(分开)间:jiān(中间)jiàn(间隔)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五、理解词语1.腊月:农历十二月。
2.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3.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4.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5.娴熟:熟练。
6.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7.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语文课,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正确使用汉语拼音、认识常见的汉字,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第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和发音汉字,加深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在阅读文本时提取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阅读方面,学生将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将会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写作方面,学生将会学习如何通过阅读文章或听力材料,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模仿和练习,学生将会逐渐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阶段,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门课程,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这篇文章共181字】。
第二篇示例: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一节关于《童年的偶像》的语文课。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童年偶像的概念,以及对偶像的向往和敬仰。
以下是关于这节课的详细笔记:一、偶像是什么?1. 偶像是指我们心目中崇尚的榜样或者模范。
2. 偶像可以是名人、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对我们有影响力的人。
二、我心目中的偶像是谁?1. 在童年,我们常常会有一些特别崇拜的人物,比如演员、运动员、作家等。
2. 这些偶像可能激发我们的梦想和向往,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
三、偶像的特点和魅力1. 偶像通常具有杰出的才华和品质,比如勤奋、坚强、善良等。
2. 偶像的成功故事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奋斗,追逐梦想。
四、童年偶像的意义1. 童年偶像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带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和激励。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
第二课《匆匆》(散文)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课后第2题)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生字拼音、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组词、基本解释查询

饺
jiǎo
饣
9
撇、横撇/横钩、竖提、点、横、撇、点、撇、捺
左右结构
饺组词
饺的基本解释
饺子,一种半圆形包馅儿的面食。
摊
tān
扌
13
横、竖钩、提、横撇/横钩、点、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左中右结构
摊组词
摊损
摊盆
摊饭
摊书拥百城
摊派
摊场
摊书傲百城
摊戏
摊扣
摊番
摊破
摊点
6、碰到;落到(多指不如意的事情):事情虽小,摊在他身上就受不了。
拌
bàn,pàn
扌
8
横、竖钩、提、点、撇、横、横、竖
左右结构
拌组词
拌唇撅嘴
拌和
拌娇
拌磕
拌命
拌舍
拌蒜
拌蒜加葱
拌匀
拌嘴
拌嘴拌舌
拌的基本解释
[ bàn ]
1、搅和:搅拌。拌和(huò)。拌面。拌菜。拌草料。
2、口角:拌嘴。
[ pàn ]
1、古同“拚”,舍弃。
2、这种植物的鳞茎。‖也叫大蒜。
醋
cù
酉
15
横、竖、横折、撇、竖折/竖弯、横、横、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
左右结构
醋组词
醋娘子
醋葫芦
醋母
醋海
醋息钱
醋户
醋浸曹公
醋母草
醋酸
醋栗
醋浆
醋心
醋劲
醋海翻波
醋罐子
醋溜鱼
醋的基本解释
1、含有醋酸的调味品。有酸味,一般用米、高粱作原料发酵制成。也可用酒或酒糟发酵制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_花脸》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花脸》小学语文-有答案- 同步练习卷一、解答题(共13小题,满分0分)1. 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2. 请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3.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欣赏观赏玩赏(1)当我敲门进去的时候,他正在________一幅书法作品。
(2)我正在________刚买的遥控飞机,妈妈喊了我好几声,我都没听见。
4. 精挑细选。
破折号常见用法:A 表示声音的停顿或延续。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解释说明。
(1)“今天好热呀!﹣﹣﹣你的东西准备好了吗?”小李对刚进门的小刘说。
________(2)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________(3)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________5. 读句子,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花脸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
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挂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
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从对花脸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花脸的________之情;而对作者的动作、语言描写,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6. 我能补充词语。
7. 我会积累。
写一句惜时的名言警句:________8. 我能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9. 根据课文《花脸》回答问题。
为什么在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我”惟独喜欢这个“大红脸”?(找文中语句并加以说明)10. 《杨柳》节选作者:丰子恺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èwù);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 文。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 姿多彩。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这 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 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 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 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 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 颂之情。.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 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 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 节长于抒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 下册
1.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 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 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 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 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 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 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 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 代中华儿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写文章时豪情满怀;诗词中的“你”指长江,把“长江”比喻成母 亲,富有诗意。 第一段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从雪山到东海。歌颂她 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 第二段主要从时代的角度描写长江——从远古到未来,源远悠久。 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 《长江之歌》赞美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作者对长江的热爱,赞颂 与依恋。 通过比喻、拟人、作比较、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具 体、形象、生动、逼真。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 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将长江的奔腾气势与人民对其的热烈情感融为 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