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合集下载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总工:矿长: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概述: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

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二、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计与监测技术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计与监测技术
比较平坦的地区大多都采用三等水准袁 而地形起伏 相对比较大尧 比较复杂的地区采用精度不低于 6义的 全站仪袁 观测时应该进行两测回的竖角以及斜距测 量来计算高程遥 二是平面测量院 方法相较于高程测 量比较多袁 有边尧 角交会导线测量等方法遥 现在一 般多选择 GPS 测量方法或者是导线测量遥 导线测量 应该根据边上已知点的个数来确定是使用附合导线
的高程测量数据袁 现有的平面位置遥 五是本地矿山 开采已有的移动相关系数遥 一般而言袁 设计参数都 是根据已有资料来确定的袁 而有些矿区是新矿袁 此 时设计参数应参照同一地区其他矿上的资料或者找 土质尧 地质条件相近的矿的参数资料遥 1.2 观测站类型的选择
观测站可分为下面 3 类院 一是按设站地点分为 地表移动尧 岩移尧 专门观测站遥 二是从时间上分为 普通观测站尧 短期观测站遥 三是按照布站的形式分 为网状观测站尧 剖面线观测站遥 一般由两条平面垂 直的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组成遥 通过大量的观 测求出它们在井下开采过程中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 的规律袁 为了获得高精度袁 可设置多个观测站[10-11]遥 1.3 观测站设计依据
[基金项目] 安徽省科研创新项目支持渊 201310361334冤 收稿日期院圆园15原04原18曰修回日期院圆园15原08原17 作者简介院张官进渊 1989- 冤 袁男袁安徽宿州人袁硕士袁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研究袁E- mail院1006030817@遥
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设计观测站要准备大量的已有资料院 一是 1∶ 1 000 或者 1∶2 000 的井上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袁 根据这张图至少可以确定观测地区井上下的对应关 系遥 二是设站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遥 三是井下开采 工作面的设计资料袁 基本的有巷道布置尧 顶板管理 方法以及开采厚度尧 周围开采情况等遥 四是控制点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3-3-2盘州市煤炭开发总公司盘县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1年04月05日老沙田煤矿会审意见表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对煤矿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进行观测站设计并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测地表沉陷范围、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了地表移动站设计,采用实地观测法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以获取本矿区特有条件下,因地下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并计算获得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提出适用于本矿的地表移动参数及预计方法,为矿区规划、环境评价、矿井设计、以及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一、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老沙田煤矿地面工业广场,有2020年8月2日由中介公司卫星定位坐标共4个GPS点,点位保存完好,成果可靠,可作为本项目连接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

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部分基本为坡地、山林,观测站埋设比较困难,地形陡峭,工作难度大,观测线尽可能布置成直线,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观测站、控制点距离可适当调整。

因此布设方案拟定为:沿走向每50m布设一个控制点,布设三条走向观测线(A、B、C),布置14个控制点,每条长度约200m,尽可能布置成直线,贯穿整个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位置,受地形及工作面斜长影响,不布置倾向观测线。

(具体见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布设图)二、观测内容、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观测的主要内容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二)观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控制点联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1、连接测量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所有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1 ) 地表 移动观测站 : 测 点 布 设 在 地 表 。 主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6.2 软荃处理的 建议方案 对干含 软土层 的软基 地带, 宜采用 砂 袋装 井法或塑料排水板法, 并适当超载预压, 使其 达到排水固 提高地墓承载力, 结, 减少工后沉
降。
的置换和排水固结作用. 能迅速提高浅层地基
的承载 力 。 而振冲碎石桩对砂土层密度的提高最显
2 [ I JTJ 3 一 , 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0 5 9 公 【 JTJ 17一 公路软土地基路基设计与施 j 3 0 96, 工技术规范。
点的支距, 首先按下式计算出各相邻点( 的支 J e
距改正数△ 1 :
。 。; 一 二 一 (轰 刹 一一 而 芬 、一 +
上式中r 为相邻点1与1+ 1 间的支距差, i
计 时应 正 号, 中 二 e yl,二 一 算 考虑 负 如图 几 y盏 几 s ,2
y, + ! y, 。 =yZ !
然后再将相邻点间 的水平距离1 加上支距 1 改正数△1 即得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1
1 地表移 动观测站的设t
次观测时, 还应实测回 采工作面的位置、煤 层厚度、采高, 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
情况。
3 观测成果的整 理与分析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 首先应检查外业记 录手簿, 保证外业成果无误, 然后再进行内业 整理工作。 观测成果的整理包括计算和绘图
两部分。
3. ,观测成果的 计算 观测成果的计算是根据外业成果首先算 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及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 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然后再按测线计算
测线的交点, 然后再在交点上安置仪器标定另一观测线上控制点和观侧点的位置。 关键词:移动观侧 设置 观侧 中图分类号:T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 (c卜0051一 6 01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者:张敬华王合涛陈豪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3期摘要:以鹤煤八矿3103工作面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为例,介绍了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建站原则、观测站的设置设计。

关键词: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站设计设计原则观测站的设置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090-01煤矿地下采掘活动,不仅破坏矿区生态环境,而且对地表及其村庄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工农关系和农村的稳定工作,同时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赔偿负担,也影响到矿区乃至社会工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为最大限度的解放“三下”采煤,提高资源回收率,控制地表沉陷,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地表村庄建筑物,保证矿井安全、合理的开采煤炭资源和合理的留设保护煤柱,需要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规律和岩移参数的研究是进行“三下”采煤的必备基础,因此,在鹤煤八矿建立大采深厚冲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矿区岩移参数,对指导该矿区今后的“三下”压煤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即将回采的3103工作面,介绍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站设计。

1 测区概况3103工作面位于鹤煤八矿井田南部,设计走向长度为1048 m,倾斜长133 m,3103工作面东部为未开采区,西部为3101工作面,南部为F35断层,北部为13F6断层,工作面可采煤层为石炭~二叠系三西组二1煤层,平均煤厚6 m,煤层倾角为25°工作面标高-440~-520m。

3103工作面地表上方和附近有西扒厂村、矿区铁路以及鹤浚公路。

2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2.1 观测站设计原则观测站是指在开采进行之前,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或其它研究对象上,按照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根据要求定期地对这些观测点进行监测,以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掌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一、设站目的: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

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0.4m。

三、地表移动参数: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平均采深H=0.5(-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1.2~1.4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1.2~1.4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900-0.5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ϕ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384cos 2L )cot(h cot h CD 1=+∆--+=αββϕ)(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在倾斜观测线上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B0-B19,在走向观测线上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A0-A11。

六、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图2 控制点图图3 工作测点图(1)埋设控制点应用全站仪根据施工测量要求按设计坐标在实地标定其位置,工作测点用全站仪标定,尽量使其中心位于同一方向线上,用木桩做标志;(2)挖坑前先把点位引到1米外的四个临时十字桩上,在所标定位置挖一直径为0.5m左右,控制点坑深为0.7m以上、工作测点坑深为0.5m以上的坑,坑底捣实,先铺一层0.1米厚的混凝土后放置予制桩,并用混凝土固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周围,固定高度分别为0.3m和0.5m;由十字桩拉线指示测点位置,控制点的偏心不要大于1cm,工作测点偏心不要大于5cm。

观测线上为三个控制点时,先埋设两端点,然后用全站仪标埋中间控制点;(3)在整个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严加保护,如有破坏应及时补埋;(4)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和地表牢固结合,不受冻害影响。

(5)在冻土地区,标志浇灌深度应在冻土线以下0.3-0.5m,使标志周围与冻土隔离,周围填禁土石。

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1)平面连接控制点的平面位置采用D级GPS或全站仪导线控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7mm,全站仪导线布置如图。

平面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正倒镜往返观测,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通过平面坐标反演,确定各测点的支距和相邻测点之间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2)高程连接由2个已知的矿井钻孔分别向观测线控制点引测三等水准,形成附和水准网。

高程测量直接从观测站控制点开始,观测工作点事,可使一些测点作为中间点,但是视线不宜超过50m。

若观测站两端有控制点,可进行附和水准测量;若只在一端有控制点,则需要进行往返水准测量或闭合水准测量。

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1)观测时间间隔确定,每次观测的内容:观测站观测程序(2)点位、水准测量方法、仪器、精度要求:连接测量:在观测站地区被采动之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选取观测站的某几个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的联系测量。

设站后10~15天进行二次测量,两次间隔小于5天,点间误差≤7cm,按5"导线进行。

高程测量按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全面测量:地表开始移动之前,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

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各测点间的距离,记录地表原有的破坏状况,并做素描。

独立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两次测得的同一点高程差小于10mm,同一边的长度差小于4mm,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同时,按实测数据,将各点展绘在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

日常观测:在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加密水准测量次数,为判定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1~0.5平均开采深度H,即工作面回采38m),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表,选择若0干个工作测点,每星期进行一次水准测量。

重复水准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1~3个月观测一次。

在移动的活跃阶段,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观测次数。

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每次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水准测量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

(3)地表裂隙调查及井下工作面测量调查记录产生裂缝的日期、位置、长、宽、深及其变化过程,并拍摄图片。

在每次地表移动观测的同时,应在井下测定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厚和采高等采煤状况,并每周测定一次实际回采上限的位置。

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改正数的计算和严密平差计算。

(1) 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移动和变形值及下沉速度等。

对于全站仪而言,观测数据的处理除须加入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之外,其余的计算和常规方法相同。

有关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的具体计算方法参看全站仪使用说明书。

(2) 移动和变形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的移动和变形值。

移动和变形计算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 次观测时n 点的下沉m n n n H H W -=0,mm式中 n W —n 号点的下沉值;0n H 、m n H —分别为首次和m 次观测时n 号点的高程。

② 相邻两点间的倾斜1~11~+++-=n n n n n n l W W i ,mm/m 式中 1~+n n l —n 号点至n 1+号点的水平距离;1+n W 、n W —分别表示n 1+号点和n 号点的下沉量。

③ n 号点附近的曲率,即n -1号点至n +1号之间的曲率1~~1-+n n n K =21~~11~~1-+-++-n n n n n n n n l l i i =1~~11~~1)(2-+-++-n n n n n n n n l l i i , mm/m 2或310-/m 式中 n n i ~1+、1~-n n i —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和n 号点至n -1号点的倾斜;n n l ~1+、1~-n n l —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和n 号点至n -1号点的水平距离。

④ n 号点的水平移动n U =nm L -0n L ,mm式中 n U —n 号点的水平移动;nm L 、0n L —分别表示m 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 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

⑤ n 号点至n +1号点间的水平变形n n ~1+ε=0~10~1~1)()()(n n n n m n n l l l +++-, mm/m 式中 0~1)(n n l +、m n n l )(~1+—分别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 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⑥ n 号点的下沉速度tW W V nm nm n 1--=,mm/d 式中 1-nm W 、nm W —分别表示m -1次和m 次观测时n 点的下沉值;t —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

⑦ n 号点的横向水平移动'nU =nm y -0n y ,mm 式中 nm y 、0n y —分别表示第m 次观测和首次观测时n 号点的支距值。

横向水平移动是垂直于观测线方向的水平移动,计算时需注意正、负号。

每次观测结束之后应及时进行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见表4。

表4 移动、变形计算时的取位参考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之后,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和下沉速度曲线图。

在图上可确定出移动变形的角量参数有:移动角、边界角、裂缝角、最大下沉速度角、超前影响角等,通过专业程序计算求得的地表移动预计参数有: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拐点偏移距等。

2)绘图工作根据每次观测的计算结果绘制CAD曲线图,由这种曲线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沿观测线(主断面)的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绘制移动和变形曲线图时,选择竖直比例尺的原则是:使绘制的曲线能清楚的反映出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并便于分析比较。

水平比例尺与观测站平面图一致。

曲线图和观测线断面图应绘在一起,以表明各种地质采矿条件对移动和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

断面图的竖直和水平比例尺与井上下对照图的相同。

在断面图上应标出地面,测点及其编号,松散层厚度,岩层柱状,采区位置,开采厚度,各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及采区周围的开采情况等。

在观测站平面图上应表示出:测点的实际位置,地形,地物,钻孔,保护煤柱边界线,每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回采边界,地表裂缝,塌陷坑的形态及出现日期,并根据实测的移动和变形值勾绘等值线图。

每一次观测后,要及时进行计算和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

观测站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为了求出最终结果,应对每次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获得观测站受开采影响产生的移动、变形的发展过程,以及移动和变形的最终值。

绘制移动、变形曲线时,具有正号的移动、变形值绘在水平线的上方,负号值绘在水平线的下方,但下沉值除外。

图6根据观测成果绘制的移动、变形曲线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