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合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新建矿井应开展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 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设置的各种观测站必须编写岩移观测方案,并报请集团公司地质勘测处审批。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 矿区设置观测站时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初次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位置应满足:煤层走向、倾角及厚度均稳定,地势平坦,无大断层,单煤层开采,四周无采空区。 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 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 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下表21确定。

表21 矿山企业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5″级导线(网) 精度要求建立岩移观测控制网。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 (二)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 (三)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 (四)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 (五)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首先应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1 1.4.解释权2 2应用体系架构3 2.1.两级架构3 2.2.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4 2.3.总体技术要求5 3展示平台6 3.1.域名规则6 3.2.登录流程7 3.3.访问安全控制7 3.3.1.认证8 3.3.2.加密9 3.3.3.授权9 3.4.个性化展现经管9 3.5.内容应用聚集10 3.6.系统性能要求10 4网络和接入平台11 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11 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1 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2 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3 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3 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3 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3 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5 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6 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6 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8 4.4.IP地址规划19 4.4.1.IP地址规划原则19 4.4.2.IP地址规划方法20 4.4.3.IP地址规划要求21 5安全经管平台21 5.1.网络经管及网络安全21 5.1.1.网络系统经管21 5.1.2.网络安全22

5.2.系统经管及系统安全23 5.2.1.系统经管23 5.2.2.系统安全24 5.2.3.数据经管和安全25 5.2.4.防病毒26 6系统和环境要求27 6.1.系统要求27 6.1.1.主机设备27 6.1.2.操作系统27 6.1.3.存储备份设备28 6.1.4.网络设备29 6.1.5.数据库31 6.1.6.展示平台软件33 6.1. 7.开发工具34 6.1.8.系统文档34 6.2.机房环境要求35 6.2.1.机房环境条件35 6.2.2.接地要求36 6.2.3.空调及电源36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某矿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6年4月17日

目录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2)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2)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6) 六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 (6) 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 (8) 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 (8) 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9) 十观测站经费预估 (14)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某矿 6200 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 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6200 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 2 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 3 煤的一采区 1308、1310、1312 采空区和二采区 2310、2311、2312 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 工作面基本沿倾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 m ,走向宽为 46~129 m ,煤层厚度 0.70~1.33 m ,平均 1.10 m ,煤层倾角 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 196.16 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 煤与下伏 3 煤的层间距一般为 21 m 。6200 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 43 m 左右,冻土深度 0.4m 。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75°,上山移动角 =75°,下山移动角 =75°-0.6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 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0.4m。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平均采深 H=0.5(-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1.2~1.4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1.2~1.4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900-0.5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 ?--+=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v.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

1 总则 1.1. 概述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并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一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在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应用系统平台的集中化和WEB化改造,实现接入的多元化,通过基础网络建设为扩展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承载。在此基础上,考虑目前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向而形成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进行企业IT应用和信息在表现层和应用层的重整;同时为了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完成各自的工作,需要进行企业IT能力和资源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重构。以上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使中国移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目前的OA系统升级改造成为统一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扩展成为企业门户打下基础。 本规范阐述了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定义了系统建设的功能业务需求,是中国移动进行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标准。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1.3. 起草单位 本业务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负责起草。 1.4. 解释权 本规范的增补、修订及解释权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如中国移动在此之前的文件与本规范有矛盾,按此规范执行。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 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 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日期: 2013.06.01

前言 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 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 观测站设计方案 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 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

最新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汇总

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前言 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 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040=?αβ*8.0~750= 000075~7075~70==δγ, 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 0000 005.49.585.46.257.508.71±=±-H h H m -==综综γδ 0000 009.15.589.132.02.247 .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松散层移动角; γ、β——上、下山移动角; 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目录 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 3.2地表移动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 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 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 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 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 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 七、绘图工作 (12) 八、观测成果整理 (12) 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0.4m。 3.2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安徽理工大学 五沟煤矿 2008年4月

前言 为了获得五沟煤矿1013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五沟煤矿决定建立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013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首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五沟煤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1 1013首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1013工作面倾向长1000m,走向宽150m,面积约15万m2,平均采深为385m,平均倾角10o,该工作面10煤层厚度在0~5.5m之间,平均3.1m。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本区有“四含”水,其中四含岩性复杂,泥质含量高,渗透性差,补给条件较差,直接覆盖在煤系地层之上,而与上覆一、二、三含水层无直接水力联系。该工作面老顶为泥岩、粉细砂岩,岩性和厚度变化大。直接顶工作面外段为中厚层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厚度为6.4~10m;中段为灰色~浅灰色粉砂岩,一般厚度为3.7m;里段直接顶板则为深灰色~灰黑色块状泥岩,含炭质,厚度为2.5m。直接底板岩性变化不大,岩性为粉、细砂岩或粉细砂岩互层。上部松散层厚度为270m左右。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统壹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2 1.4.解释权2 2目标和原则3 2.1.目标3 2.2.原则3 3统壹信息平台总体说明5 3.1.俩级架构5 3.2.统壹信息平台组成5 3.2.1.应用系统6 3.2.2.展示平台7 3.2.3.网络和接入平台7 3.2. 4.安全管理平台7 4应用系统8 4.1.基本业务系统8 4.2.统计查询系统8 4.3.网上教育系统8 4.4.OA核心应用8

4.5.OA扩展应用8 4.6.电子招投标9 5展示平台10 5.1.业务功能10 5.1.1.访问安全控制10 5.1.2.个性化展现管理10 5.1.3.内容应用聚集11 5.2.内容组织规划11 5.2.1.规划原则11 5.2.1.1.资源组织规划原则11 5.2.1.2.内容展现原则12 5.2.1.3.色调风格原则13 5.2.2.页面布局13 5.2.2.1.系统区13 5.2.2.2.个性化内容区14 5.2.3.个性化14 6网络和接入平台15 6.1.广域传输网络15 6.2.内部局域网15 6.3.接入平台15 7安全管理平台17

7.1.网络安全管理17 7.1.1.网络管理17 7.1.2.网络安全17 7.2.系统安全管理17 7.2.1.系统管理17 7.2.2.系统安全17 7.3.数据安全管理18 7.4.防病毒18 8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互连互通互访19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业 一、设站目的: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m,走向宽为46~129m,煤层厚度~ m,平均,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 三、地表移动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α 平均采深 H=(-233-303)=-268m,煤层平均倾角α

四、地表移动观测线位置、长度确定: 采空区走向长度超过~0H (0H 为平均采深),地表走向方向达到 充分采动;倾向方向小于~0H ,地表倾向方向为非充分采动。 1、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倾向充分采动,走向观测线由最大下沉角θ=α或充分采动角ψ1=ψ2=550确定 2、全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m 439)cot()2(H cot 2AB 0=+?--+=l h h δδ? l 为走向工作面长度,m 3、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 由于走向非充分采动,倾斜主断面位于采空区中央 4、半倾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384cos 2 L )cot(h cot h CD 1=+?--+=αββ?)(H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根据国内对开采沉陷的大量研究,一般根据开采深度确定观测点密度,该矿区平均采深在200~300m ,所以观测点间距为20m 。 在倾斜观测线上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B0-B19,在走向观测线上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分别为A0-A11。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

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种参数(08-12-2修订) 通过地表移动观测确定地表移动参数: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下沉值为10mm)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考虑松散层时,还要根据松散层移动角确定。 三个临界变形值为:倾斜变形3mm/m;水平变形2mm/m;曲率变形0.2mm/m2。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平地边缘点至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以上各角又都分为上山、下山和走向三角。 最大下沉角:非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中心区的最大下沉点至采空区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方向的夹角。充分采动

时,在松散层不厚情况下,可依据上下山充分采动角作两直线,其交点至采空区中点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一侧的夹角。 开采影响传播角:充分采动时,倾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下沉值与该点水平移动值的比值的反正切值。 关于最大下沉角和开采影响传播角,有些书和文章不加区分,其实从以上《规程》中的定义来看,一个通过作图得到,一个通过计算得到,二者从数值上是很可能不同的。 地表移动计算参数: 下沉系数: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与煤层法线采厚在铅垂方向投影长度的比值。 水平移动系数:充分采动时,走向主断面上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比值。 主要影响角正切: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边界采深与其主要影响半径之比。在概率积分法预计时,不用边界角、移动角和裂缝角作为预计参数而一般采用主要影响角正切作为预计参数。 注意:主要影响角与下山移动角是不同的概念。 拐点偏距:下沉曲线的几何拐点与煤壁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离距离(偏向采空区)。 对于以上计算参数,《规程》给出了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计算的方法。对于缺少实际观测资料的矿区,可采用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及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来确定地表移动计算参数(见《规程》)。《规程》还给出了煤层群条件下,如果下层煤开采的影

第一章 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章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节开采引起的岩层和地表移动 一、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一)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在地下煤层被采出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部分煤层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其周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是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Strata Movement)。 为了便于理解,以近水平煤层开采为例,说明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和应力状态的变化。当地下煤层开采后,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应力及上覆岩层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当其内部应力超过岩层的应力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断裂、破碎,相继冒落,而老顶岩层则以梁、板的形式沿层面法向方向移动、弯曲,进而产生断裂、离层。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下沉盆地,如图1-1所示。 由于岩层移动和破坏的结果,使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增压区(支承压力区)和减压区(卸载压力区)。在采空区边界煤柱及其边界上、下方的岩层内形成支承压力区,其最大压力为原岩应力场的3~4倍。由于支承压力的作用,使该区煤柱和岩层被压缩,有时被压碎,煤层被挤向采空区。如图1-2所示。由于增压的结果,使煤柱部分被压碎,支承载荷的能力减弱,于是支承压力峰值区向煤壁深处转移。在回采工作面的顶、底板岩层内形成减压区,其应力小于采前的正常压力。由于减压的结果,使下部岩层发生弹性恢复变形。上部岩体由于受下部岩体移向采空区的结果,可能在顶板岩层内形成离层,而底板岩层在采空区范围内卸压,在煤柱范围内增压,两种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出现采空区地板向采空区隆起的现象。 (二)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 在岩层移动过程中,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弯曲 弯曲是岩层移动的主要形式。当地下煤层被开采后,从直接顶板开始岩层整体沿层面法线方向弯曲,直到地表。此时,有的岩层可能会出现断裂或大小不一的裂隙,但不产生脱落,保持层状结构。 2.垮落 垮落(又称冒落)这是岩层移动过程中最剧烈的形式,通常只发生在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中。当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附近上方岩层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超过岩层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岩层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无规律地充填在采空区,此时,岩体体积增大,岩层不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3.煤的挤出 采空区边界煤层在上覆岩层强大的压力作用下,部分煤体被压碎挤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煤的挤出(又称片帮)。由于增压区的存在,煤层顶底板岩层

集团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 立项报告 信息管理中心 201*年02月26日

修订历史记录

集团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立项报告第一部分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集团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 2.项目背景 2015年集团各级领导根据目前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移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事实充分认识到集团移动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及必要性,提出集团移动化建设的构想。3.项目发展概况 2016年3月20日信息管理中心正式提出移动应用平台建设规划,随后经过1个月的集团范围内的移动应用需求调研和需求分析总结,分析得出移动应用需求分析报告。同时通过对市场上各家供应商移动应用建设方案的了解和归纳整理,结合我们公司的实际需求最终总结出我们公司的移动应用平台需求说明书。为了了解供应商的移动应用平台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4月25日-5月13日,专门组织了10家供应商前来公司演讲他们平台的功能和特性,经过详细的功能、报价、实施等各方面对比后,我们选择了其中综合能力最好的4家作为招标投标的候选人。根据初步计划,6月底招标结束后就可以选出最合适的供应商及平台。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子公司和各单位遍布全国各地,移动业务需求和移动应用的使用问题就凸显出来: ◆如何开发移动BI,移动版CRM系统?移动版ERP等移动版业务系统? ◆如何让移动端配合PC端协同进行业务处理,提高办公效率? ◆如何在断网时提交订单信息?业务人员不在办公室场所时如何提交订单信息到业务系 统? ◆如何快速开发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比如销售订单处理APP,客餐系统APP等,以降低开 发成本,快速满足业务的需求? ◆如何能在多个终端同步显示业务信息,保持信息的一致? ◆公司机构众多,部门APP、业务APP、项目APP、不同平台的APP……如何集中统一管理?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1概述 济三煤矿123上04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幸福河与济东公路在工作面南部穿过,工作面上方地表还有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其余大部分为农田及其附属设施,观测站的布设届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23上04工作面(十二采区中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煤3上,地质构造较简单,大部分煤厚在1.4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72m,倾角0°~12°,平均为3°。 煤3上底板为泥岩、中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煤3上顶板为粉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粉砂岩;泥岩硬度系数f=2~4,粉砂岩、细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硬度系数f=4~6,中砂岩硬度系数为8~1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及采空区涌水,以采空区涌水为主。预计123上04工作面最大涌水量200m3/h,正常涌水量60~100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

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 (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 (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 (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 (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 (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 (4)数据处理与分析;

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某矿620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6年4月17日

目录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2)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2)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2) 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 五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6) 六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 (6) 七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 (8) 八观测站日常观测方案, (8) 九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9) 十观测站经费预估 (14)

一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 某矿6200 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 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设站地区的地形及地质采矿条件 6200 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 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 3 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 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 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6200 工作面基本沿倾向布置,为刀把型,倾向长为623~820 m ,走向宽为46~129 m ,煤层厚度~m ,平均m ,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 煤与下伏3 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 m 。6200 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 m 左右,冻土深度。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75°,上山移动角?? =75°,下山移动角?? =75°?? ,表土移动角??

《开采损害学》课程讲义 第二章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第二章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重点:①预计理论体系概况; ②概率积分法。基本含义、基本概念、应用条件、应用方法、分布规律、特征值的确定方法,极值公式及计算、按特征值绘制移动变形分布图。 ③半无限开采及半无限叠加方法; ④地表任一点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⑤动态移动变形与静态方法的区别及其评价方法。 2.1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理论方法概述 开采沉陷损害预计理论,可以概括为影响函数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经验方法三大类型。 2.1.1 影响函数方法 ①国内外学者及理论应用情况; ②假定开采单元矿层dv,其水平投影面积为dp,单元矿层开采引起地表点A 的下沉表达式为:dp s f m dw a )(η= (2-1) ③影响函数的可叠加性; 根据影响函数的叠加原理,对于开采范围为P 的矿层开采引起地表点A 的下沉量的通式表示为: ??=P a dp s f m w )(η (2-9) 2.1.2 经验方法 ①前苏联应用的负指数函数方法;②英国煤田方法(NCB.1975);③波兰学者Z.Kowalczyk (1972)积分网格法;④中国学者何国清提出的威布尔分布法;⑤各矿区通过观测曲线拟合得出的适用本矿区的典型剖面曲线法等。 2.1.3 理论模型方法 属于理论模型方法是建立在力学模型上的,以及建立在弹性或塑性理论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在这方面主要有以A.Salstowicz (1958)等为代表的固体力学理论;J.Litwiniszy (1963)等为代表的随机介质理论。建立在弹性或塑性理论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如:有限单元法(FEM );边界元法(BEM );离散元(DEM)等方法;非线性力学(Nonlinear )等方法。 目前应用情况简介 2.2 概率积分法(重点) 目前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成熟、应用最广泛的预计方法之一。 2.2.1 水平成层介质中的单元盆地 开采沉陷的随机性→随机介质理论为基础 ①非连续介质单元模型,②单元相互分离并发生相对运动。 如图2.1在三维问题中,地下(x 0, y 0, z 0)处开采使地表点A(x, y, z )附近某一小块面积ds 发生下沉这一事件的概率为: ds z y x ds P ),,()(δ= (2-10)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分析软件(2017年1月)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程序(SODP 3.0.0) 使用说明 二〇一七年一月

目录 1简介 (2) 2配置及启动 (2) 2.1配置SODP (3) 2.2启动SODP (3) 3实测数据处理 (4) 3.1工程数据导入 (4) 3.2测线数据导入 (6) 3.3超前距(角) (8) 3.4滞后距(角) (9) 3.5边界角 (10) 3.6移动角 (11) 3.7沉降持续时间 (12) 3.8移动变形最大值 (13) 3.9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 (13) 4预计参数反演 (15) 4.1工程数据导入 (15) 4.2求参项目数据导入 (15) 4.3数据预处理 (17) 4.4求参数 (18) 4.5求参结果 (19) 5开采变形预计 (21) 5.1工程数据导入 (21) 5.2预计项目数据导入 (21) 5.3预计方法 (23) 5.4数据预处理 (24) 5.5预计计算 (25) 5.6预计结果 (26) 6附录 (28) 6.1沉降实测数据文件格式 (28) 6.2水平移动实测数据文件格式 (29)

1简介 对地表移动变形监测站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移动盆地主断面内的各种角量参数及最适合于该区域的移动变形预计模型参数,是研究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核心内容。分析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对开采沉陷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主断面内的角量参数可以科学地确定建筑物保护煤柱的留设范围;利用合理的预计参数可以准确地对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可以定量地研究受开采影响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另外,预测结果还常被用来判别建筑物是否受开采影响和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作为受影响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或就地重建或采取地下开采措施的依据;还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全面掌握矿区土地的塌陷情况,包括塌陷面积、塌陷深度,以便开展矿区土地复垦,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等。 本软件采用C#及C语言,基于https://www.360docs.net/doc/2317301062.html,平台二次开发完成,可运行于AutoCAD2006及以上的版本。主要实现矿区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处理分析、概率积分法最优参数反演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等功能。 2配置及启动 为了本软件能够良好运行,在使用本软件前,请确定已经安装了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作者:————————————————————————————————日期:

6200工作面 地表移动观测站 设计说明书 设计人:pp 学号: 班级:测绘13-4班 中国矿业大学 2016.4.10

目录 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3) 1.意义: (3) 2.任务: (3) 二、矿井工作面概况 (4) 1. 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4) 2. 地表移动参数 (4) 三、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4) 1.观测站设计的原则 (4) 2.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 (5) 3.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 (5) 4.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6) 5.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7) 6.观测点数目及密度 (8) 7.观测站的设置 (9) 五、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 (10) 1.连接测量 (10) 2.全面观测 (10) 3.日常观测 (11) 六、观测成果的整理 (12) 1.观测成果的计算 (12) 2.绘图工作 (14) 3.观测站成果整理 (15)

七、经费估算 (16) 附: (17)

一、设立观测站的意义和任务 1.意义: 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建立地表移动与变形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进行此项工作唯一有效的方法。 2.任务: 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通过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 1)采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2)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3)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 4)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移动角、裂缝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 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前言 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 (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 (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1、观测站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

应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 (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 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 ,040=?αβ*8.0~750= 000075~7075~70==δγ, 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 0000 005.49.585.46.257.508.71±=±-H h H m -==综综γδ 0000 009.15.589.132.02.247 .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松散层移动角; γ、β——上、下山移动角; 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 m ——煤层平均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