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在保护地面煤层气管道中的应用
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

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作者:史培翠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9年第22期摘 ; 要:传统对因煤层开发而引起的地表移动监测的测量方法比较依靠人力,在室外进行操作其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很大,而且因为局限性无法获得动态科学的监测数据。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地表移动测量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使其快速发展,目前在因煤层开采而引起地表移动普遍使用测量机器人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且通过实践证明确实对测量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且数据准确可靠。
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种全新的监测新方法。
关键词:测量机器人 ;近景摄影测量 ;监测方法中图分类号:TD325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8(a)-0016-021 ; 两种监测的方法的应用情况和对于观察点的选取1.1 测量机器人在运动变化监测里的运用测量机器人的驱动能源是由伺服马达提供,并且根据机载的部分控制操作让这个机器人能够自己认识目标、量取目标以及主动的识别并且观察数据。
测量机器人的测量的角度十分准确,他测量的角度精确度能够接近0. 5″。
而且在这个机器之上,对机器来进行一定的监测,从而了解到该机器的差分改正系数,从而满足温度、气压、大气折光这些环境的因素对测量远近、测量的角度观测值的实时差分进行一定的修改,可以增加观察的精确度。
和一些正常的全站仪测量的机器人相比较来说,有着自动的照准能力,可能会有着变形观察系统,而且可以根据GeoBasic来开始第二次的研究發明,所以测量的机器人能够被很多人进行大面积的使用。
现在TCA2003 已经可以用于小浪底大坝外围形状变化监测、电站的变形监测等监测工程中。
一些其他的工程的例子,即使具体的检查方式以及运用的所有检查程序的不一样,然而它大概得道理和使用方法差不多,都是根据TCA2003的自己去对照瞄准系统创造新的观察系统,自己得到监测点在不一样时期的具体位置。
煤层气地质勘查服务中的科技创新与应用

煤层气地质勘查服务中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煤层气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资源丰富等特点。
为了实现高效、可持续、安全的煤层气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在煤层气地质勘查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勘查服务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信息,也能通过提高勘查效率和降低勘查成本,推动煤层气行业的发展。
一、科技创新在煤层气地质勘查中的应用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描绘煤层气储层的结构,但不能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地质模型。
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勘探过程中可以采集到更多、更准确的地震数据,从而构建出更精细的地质模型。
这有助于优化资源勘探目标、提高储量预测精度,对煤层气地质勘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 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煤层气矿区的航空或卫星影像进行分析,获取大面积的、连续的地质与地貌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辨别出不同类型的地表特征,如断层、地下水流动、煤层赋存状态等,帮助勘探人员准确判断煤层气的潜力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勘查方案。
3. 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测井技术: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是利用各种测井仪器对地层进行探测的方法。
与传统测井技术相比,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地层参数,如地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有效地指导煤层气的勘查和开发工作。
二、科技创新对煤层气勘查服务的影响1. 提高勘查效率:科技创新带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勘查服务的效率。
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例,采用这种技术进行地质勘查,不仅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还能够快速生成煤层气储层模型,减少勘查周期,大幅提高勘探工作的效率。
2. 降低勘查成本:科技创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勘查效率,还能够有效降低勘查成本。
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大范围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减少了传统地面勘查的工作量和费用。
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则可以通过更精准的数据采集,避免不必要的钻井过程,降低了勘查成本。
地球物理学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地下煤层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物理性质以及地球的物理过程的学科,其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物理学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并解析其在勘探、开采和监测方面的重要性。
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通过观测和分析地球的物理现象,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提供地质模型、储量评估和选址等关键信息,帮助开发人员做出科学决策。
1. 重力勘探技术重力勘探技术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的重力场变化,以揭示地下的密度变化、盆地深度和构造特征等信息。
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重力勘探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煤层的厚度、富集程度和分布范围,为煤层气的勘探提供重要参考。
2. 震波勘探技术震波勘探技术是通过产生震源并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情况,以获取地下地层结构和岩性信息的方法。
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震波勘探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煤层和煤层间的界面、裂缝和孔隙特征,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3. 电磁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地下的电磁场变化,以了解地下环境和储层特征的方法。
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电磁勘探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煤层的导电性、水含量和厚度等关键参数,为煤层气的勘探和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二、地球物理技术在地下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物理现象和理论,结合相关仪器设备,对地下煤层气进行勘探和开采的技术手段。
它们可以帮助探寻煤层气的分布、储量和运移规律,为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井下地球物理技术井下地球物理技术是指在井筒内或井口周围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通过井下地球物理技术,可以获取井壁周围地层的地质信息、地层应力状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2.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利用震源、检波器和数据处理等手段,对地下进行立体观测和分析的方法。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煤层气(Coalbed Methane,CBM)是一种埋藏在煤层中的天然气,具有高含量的甲烷和其他烃类。
煤层气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利用煤层气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天然气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煤层气勘探方面,主要应用了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质勘探主要通过钻探和采样,分析测井数据和煤样性质,了解煤层的拟静态物性、成岩演化历史、气源和成因等信息,为后续的地球物理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地球物理勘探主要采用地震、电阻率、声波、密度等技术,通过测量和分析不同参数的变化,判断煤层气的分布、储量和产能。
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得到地下储层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判断出煤层气的分布和赋存方式。
煤层气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煤层气钻井、煤层气开放与压裂、煤层气井网布置等。
煤层气钻井是指以煤层气为开采目标,在目标煤层中进行钻探和完井操作的技术过程。
煤层气开放与压裂是指通过改造煤层气井,增加煤层与井筒之间的连通性,提高煤层气的产能。
煤层气井网布置是指根据煤层气储集体的特征和开发需要,合理布置煤层气井的空间位置和井距。
目前,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储量大约为103万亿立方米,排名世界第三。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体系,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煤层气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的勘探难度较大。
煤层气开发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较高。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水利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
未来,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技术应用将更加智能化,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煤层气开发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合理的水利处理和废弃物管理措施。
煤层气开发将与其他能源领域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电气化进程。
煤层气地质勘查服务中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应用

煤层气地质勘查服务中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应用煤层气地质勘查是对地下煤层气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具体包括采集、分析和解释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
地球物理勘查作为煤层气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地球物理仪器和技术,能够获取到关于地下地质构造、物性参数和气体储层分布等关键信息,为煤层气勘查和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地球物理勘查在煤层气地质勘查中的作用地球物理勘查是煤层气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为煤层气资源的储量评估、勘探目标的确定、气层分布图的绘制等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1. 地球物理勘查在煤层气储量评估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刻度、解释地震资料,确定煤层气地质构造,推断地层的物性参数,从而为煤层气储量评估提供基本数据。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预测煤层气储层的厚度、空间分布以及各项物性,进而对储层的含气量、产能进行评估。
2. 地球物理勘查在煤层气勘探目标确定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查可通过电法、磁法等方法检测储层分布、特征以及含气性质。
通过测量煤层气储层的物性参数,如电阻率、自然电位等,可以确定潜在的煤层气勘探目标。
同时,通过地球物理勘查,还可以识别矿井、断裂带等地质构造,为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路线指引。
3. 地球物理勘查在绘制煤层气气层分布图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查能够获取地下煤层气资源储层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勘探区域内不同地层和储气层的分布特征。
通过地震勘探、电法测井等技术,可以获取到地下储层的厚度、深度、形态、内部结构等信息,进而绘制煤层气气层分布图,为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二、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煤层气地质勘查中的应用1. 电法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通过测量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揭示储层岩石的空隙度和导电性,从而对煤层气地质构造进行解释和刻度。
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包括大地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
电法勘探技术在煤层气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煤层气勘查目标的确定和勘探工作的展开上。
地球物理技术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李 华( 山东省煤 田地质局 物探 测量队 ,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摘 要: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 历经 了三个阶段 , 由最早的地质探索 , 再到后来的技术引进 , 最后到产业化发展 。截 至2 0 1 3 年底 , 我 国煤层气产量达到 了2 0 .5×1 0 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对于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大 , 加大 地球物理技 术在煤层气 勘探中的应 用就显得 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 就地球物理技术在 煤层 气勘探中的应 用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 分别分析了地震技术( 频 谱分解技术 、 纵 波方位A V O 技术 、 转 换横波法、 数字滤波法 ) 和测井技术 ( 煤层气储层识别技术 、 煤层气储层参 数定量解释技 术) , 得出 结论 : 在煤层气勘探中应 该综 合利 用测 井技 术和 地震技术 , 将它们各 自优势进行充分发挥 , 实现 煤层 气勘探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 地 球物 理技 术 ; 煤层气 ; 勘探 ; 应 用
1地震技 术 1 . 1频谱 分解技 术
情况 。当裂隙与入射方位垂直时, 会出现快波 ; 当裂 隙 与入射方位平行时, 则会出现慢波。在水平方 向和垂 直方 向 , 快 波和 慢波 的时 差会 为零 ; 在 裂 隙走 向与入 射 方位呈4 5 。 角时 , 快波和慢波的时差会达到最大 。
煤 层气 是指 在煤 化 作 用 过程 中 , 煤 经 热 解 作 用和 生物化学作用生成的以C H 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 , 其以 吸附态储存于煤层裂 隙。煤层气勘探对于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 、 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优化能源结构具有较大 的 影响。近年来 ,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经 了3 个阶段 , 由最早 的地质 探索 , 再到 后来 的技 术 引进 , 最 后 到 产业 化发展。截止 到2 0 1 3 年底 , 我 国煤 层气 产量 达 到 了 2 O . 5 X 1 0 。 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对于能源需求量 日益 增大 , 加大地球物理技术在煤层气勘探 中的应 用就显 得尤为重要。
地面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第30卷8期 2018年8月d o i:10. 3969/j . i s s n . 1674-1803. 2018. 08. 14文章编号:1674-1803 "2018 #08-0075-04地面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田峰"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在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压裂改造是煤层气储量得以有效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
地面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可以对压裂过程中煤(岩)层破裂产生的微地震波进行监测,进而识别煤岩层中裂缝的走向、空间形态、改造规模 等。
基于三维网格搜索定位与波形叠加相干能量定位的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通过一系列的滤波、去噪,剔除无效 事件、速度分析等,可以获取强干扰条件下更准确的微地震事件定位信息;依据与时间相关的微地震事件定位信 息,获得微地震事件四维立体图,进而掌握压裂缝隙方向及高度;并利用水力压裂裂缝建模技术,构建离散裂缝网 络模型,估算压裂改造体积。
实践中表明,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控制压裂改造效果,提供缝控储量准确信息。
关键词!微地震'压裂监测;三维网格搜索定位;相干能量;煤层气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中国煤炭地质 Vol. 30 *〇. 8C O A L G E O L O G Y O F CH I N A Aug. 2018Application of Surface Microseismic Fracturing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CBM ExploitationTian Feng"Shanxi Provincial Coal Geolog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I nstitute ,Jinzhong ,Shanxi 030600)A b s t r a c t :During the CB M production ,fracturing transformation i s an important means in effectiv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C B Mresources and reserves. The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cany out monitoring of microseismic wave produced fracturing process coal (rock ) splitting ; f u r t l i e r identify fissure s t r i l ^e ,spatial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scale etc. Based on 3D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ata f rom 3D grid - search positioning and waveform superjDosition coherent energy positioning ,through a series of filtering ,denoising ,t r i v i a l event eliminating and velocity analysis can acquire more correct microseismic event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under strong intererence c ondition. According t o time correlated microseismic event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acquire microseismic event 4D block diagram ,furthergraspfracturing fissuredirection and height ,through h ydraulic fracturing fissuremodeling ,establishscattered fissures network m odel ,estimate fracturing transformed volume.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 s beneficial t o control t he effect of fracturing and provides correct information of fissure controlled reserves.K e y w o r d s:microseismic ; fracturing control ; 3D grid - search positioning ; coherent energy ; C B M〇引言煤层气俗称瓦斯,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 要成分的经类气体,是煤层矿藏的主要伴生能源之 一。
煤层气地质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

煤层气地质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探讨煤层气是指在煤层中储存的可燃气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
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获得高效的煤层气开发,对煤层气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勘探目标明确在进行煤层气勘探前,需要对勘探区域进行详尽的煤层气成藏评价。
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多种勘探手段进行汇总,确定煤层气勘探范围和目标。
同时,对煤层气的成藏类型和特征、埋藏深度等重要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样能够使煤层气勘探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现代煤层气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路径和反射波的地形特征,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其中,地震勘探技术与其他勘探技术的配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加准确的地质结构信息。
三、钻井技术煤层气的钻探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钻井技术存在成本高、钎头易损等问题。
因此,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钻井技术。
这种钻探技术有三个优势:首先,可以在煤层气勘探基础上实现储层的精细划分;其次,成本相对较低和时间短;最后,可以钻出较细小的孔洞,不影响开采过程。
四、分析技术分析技术是煤层气勘探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煤层气生产过程中,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对气体成分分析、煤样分析等方式来确定煤层气的产出量、气体总含量、热值、气体品质等重要参数。
同时,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对煤层气系统的动态响应进行研究,提高开采效率。
总之,煤层气地质勘探技术和应用探讨是当前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勘探技术的水平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效率,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生长、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移动观测在保护地面煤层气管道中的应用【摘要】通过在成庄矿5303综放工作面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获取地表移动数据,获取该类地质条件和采矿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能够提前预测地表塌陷范围和程度,从而采取相关措施保证煤层气管道不受塌陷影响。
【关键词】煤层气管道;地表移动;观测站;应用
近年来,随着晋煤集团的煤层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方式也由槽罐车运输升级为管道运输。
通常情况下,煤层气运输管道中运送的瓦斯浓度达到90%以上,一旦出现泄漏极易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证这些管道安全运行,必须确保井下开采形成的地表塌陷对其不造成明显的影响。
2009年,晋煤集团成庄矿首次遇到了5303综放工作面上方有煤层气管道通过的特殊情况,为此,研究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研究开采沉陷对地表煤层管道的影响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
1、5303工作面概况以及开采可能产生的问题
1.1 5303工作面概况
成庄矿5303综放工作面位于一水平五盘区,工作面走向长度1855米,纵向宽度为200米。
地面标高为809~1058米,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513.6~586.4米。
从地表看,该工作面位于李街、司家山村以北,刘河村以南,穿越刘河村保安煤柱;地面有一趟晋煤集团西气东输煤层气管道通过,和该工作面走向斜交,煤层气管道在5303工作面范围内的长度218.5,管道距5303工作面设计停
采线最近距离为52,最远距离138。
1.2 开采可能产生的问题
结合5303工作面的实际情况,位于该工作面上方的西气东输煤层气管道要保证安全运行,至少要以管道为中心向两边各延伸100米,使煤层管道有200米宽的保护范围。
但对于5303工作面来说,设计停采线距管道最近只有50米,井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可能使管道弯曲、变形,甚至断裂,给供气安全带来极大危险。
(见图1)
2、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为了确保成庄矿5303放顶煤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其地表上方的煤层气管道能够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监测技术分析,掌握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
2.1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根据晋煤集团矿井地质条件的分析,5303工作面回采位置与管道在平面图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小于100米的保护距离时,将会对输气管线产生影响,为了保证安全,必须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在530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进行地表移动观测。
为此,决定本监测区域采用剖面线状观测站,设置3条观测线,即:在工作面宽度范围内地表上方沿煤层气管道(煤层倾向)设置一条倾向观测线,再向停采线方向偏移20m沿管道方向设置第二条倾向观测线,同时在工作面走向上设置第三条走向观测线。
2.2 数据采集
地表移动观测数据采集的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重复
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观测站的观测程序按表1进行。
表1 观测站观测内容及要求
观测内容观测时间要求
连接测量(控制点)设站后、至停采线150m影响前15~20天与控制网连测,独立进行2次,2次观测点位误差小于7cm,高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全面观测
(工作测点)至停采线150m影响前10天独立观测2次,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小于5天。
坐标不低于5”导线的精度,高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同一点坐标、高程差小于10mm。
高程巡视测量(工作测点)工作面推进至停采线150m左右时每5天进行一次,四等水准测量。
日常高程观测(工作测点)地表点下沉达到10mm后每5天进行一次,四等水准测量。
全面观测
(工作测点)工作面推进至停采线100m左右时每10天进行一次。
全面观测
(工作测点)工作面停采后(2个月内地表各点的下沉值均小于30mm)独立观测2次,坐标不低于5”导线的精度,高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同一点坐标、高程差小于10mm。
补充观测地表移动稳定后(4个月时间内)。
每月观测1次,监测是否完全移动。
2.3 数据分析
2.3.1为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必须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校验合格后再进行分析研究。
采集的数据经整理改正后,进行变形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之间的移动和变形计算。
2.3.2走向线下沉动态变化规律
图2给出了走向方向不同时间下沉分布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5303工作面的推进,地表下沉逐渐增大,到2009年10月23日地表最大下沉达到3034mm。
2.3.3走向线倾斜动态变化规律
图3给出了走向方向不同时间倾斜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5303工作面的推进,倾斜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
2.3.4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
由于倾向线没有布设在5303工作面的主断面上,而是布设在工作面边界保安煤柱上方,故本项目只能根据观测数据确定走向观测线的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表2)。
走向线最大下沉3034mm,倾斜32.4mm/m,曲率为-1.00~
+0.65mm/m2,水平移动444mm,水平变形-5.9~+8.9mm/m。
表2 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
观测线wm(mm) im(mm/m)km(mm/m2) um(mm)εm (mm/m)
走向 3034 32.4 -1.00~0.65 444 -5.9~8.9
2.3.5参数综合分析
根据上面求参结果,结合5303综放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综合分析其概率积分法参数为:
2.3.5.1按采厚6.95m:下沉系数q=0.6 水平移动系数b=0.3 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2.0
2.3.5.2按采厚6.0m:下沉系数q=0.64 水平移动系数b=0.34 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2.1
3、取得的应用结论
通过对大量实测资料的整理、计算和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3.1 根据相关检测数据分析,5303工作面回采所引起的地表沉
降和所形成的沉降盆地没有波及和影响到煤层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确保了安全生产。
3.2 初步获得了本区地表移动盆地的走向综合边界角为
64.570,走向综合移动角76.180。
3.3 获得了矿区动态移动参数:超前影响角为7
4.160;最大下
沉速度100.25mm/d,平均最大下沉滞后角为79.20;衰退期为51天。
3.4 5303工作面回采后,走向线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为:下沉
3034mm,倾斜32.4mm/m,曲率为-1.00~+0.65mm/m2,水平移动444mm,水平变形-5.9~+8.9mm/m。
3.5 通过求参和综合分析:按采厚6950mm计算时,最终确定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为:下沉系数q=0.60,主要影响角正切tan=2.0,水平移动系数b=0.3;按采厚6000mm计算时,最终确定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为:下沉系数q=0.64,主要影响角正切tan=2.1,水平移动系数b=0.34。
3.6 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确定地表移动的主要参数,从而达到为煤炭开采科学、合理的留设保护煤柱,节约煤炭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亮等.《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上册.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年11月.
[2]何国清等.《矿山开采深陷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