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024年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2024年
2024年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
-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细胞的运动:细胞骨架和纤毛、鞭毛的构成和功能
2. 遗传学
- DNA的结构和功能:双螺旋结构、基因编码
-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转录和翻译过程、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的作用
- 遗传变异:突变、重组和基因突变
- 遗传性疾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
- 遗传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
3. 进化生物学
-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胚胎发育等
- 进化的机制: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等
- 物种形成和分类:物种的定义和分类原则
-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4. 生物多样性
- 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生物群落、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等
- 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特殊适应结构、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
- 生物的保护和功用:保护区和保护物种的意义、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
5. 生物技术
- 细胞培养和体外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和重组DNA技术- 生物制品和生物医药:克隆抗体、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疗法等
- 生物能源利用:生物燃料、生物电池和生物降解技术
6. 人体生物学
- 人体组织和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器官的协调作用
- 免疫系统:免疫反应、免疫记忆和免疫系统的疾病
- 神经系统:神经元和神经传递、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疾病
- 内分泌系统:主要内分泌腺体和激素的功能与调节
以上是2024年高一生物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基本概念与结构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 细胞膜负责物质的进出控制和细胞保护。
4.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5.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活动。
二、遗传与进化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螺旋结构。
2. 基因是DNA上的特定片段,控制生物性状。
3. 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合成。
4.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
5. 物种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适应环境变化。
三、生物分子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由氨基酸组成。
2. 糖类是生物体的能量来源,由单糖组成。
3. 脂质包括脂肪、类固醇和磷脂,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 核酸包括DNA和RNA,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四、生物的代谢1.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2.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通过氧化有机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3. 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
4. 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五、生物的生殖与发育1. 有性生殖涉及配子的结合,产生遗传上多样性的后代。
2. 无性生殖通过细胞分裂产生遗传信息不变的后代。
3. 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幼体发育和成熟等阶段。
4. 激素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过程。
六、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1.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组成。
2.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 人体需要均衡的营养摄入,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4. 疾病预防和控制涉及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措施。
七、生物技术的应用1. 基因工程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培育新品种或生产药物。
2. 细胞工程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染色体工程等技术。
3. 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改善酶和蛋白质的性能,应用于工业生产。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归纳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生物归纳和总结知识点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涉及对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遗传、进化、分类等方面的认识,还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
以下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细胞结构与功能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
2. 细胞膜负责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细胞活动;线粒体是能量转换的场所。
3.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通过DNA传递给后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是遗传信息表达的关键步骤。
3. 进化论是解释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共同起源的理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三、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1. 生物可以根据形态、生理、遗传等特征进行分类。
2.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3.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1. 代谢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3.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释放能量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五、植物生长发育1. 植物生长发育包括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六、动物生理功能1. 动物的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
2. 循环系统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动物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 环境保护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

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是中学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2024高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机体、有生命活动、有遗传信息、有进化能力。
2. 生物的分类:五界系统、生物的命名与命名规则。
3. 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组织、器官、系统。
4. 生物的物质基础: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
5. 生物的能量: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
6. 生物的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7.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结构与功能。
2. 细胞的运动:细胞骨架、细胞膜运动、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3. 细胞的代谢:物质的运输、合成、分解、排泄。
4.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5. 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结构与功能。
三、生物的遗传与进化1. 遗传物质:DNA结构、DNA复制、DNA修复。
2. 基因与遗传:基因的表达与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工程技术。
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理论、非孟德尔遗传、群体遗传学。
4. 进化与演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进化因素、进化的证据。
四、生物的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生物群落、生态圈、生态位、气候与地理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态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3. 生物的适应与保护:适应性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害。
以上是2024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的概要总结,涵盖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建议收藏)

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学史整理(建议收藏)在高考复习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容易让人混淆。
今天小编特整理了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学史大全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材料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英国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荷兰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 单位。
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 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马尔比基意大利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旺德国 《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维萨里比利时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 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一组织。
虎克虎克施莱登 德国耐格里 不祥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德国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萨姆纳美国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高中生物学史总结(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德国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美国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美国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光合作用:萨克斯德国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英国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荷兰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美国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美国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植物细胞全能性:斯图尔德美国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奥地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萨顿美国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
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法”。
以下是萨顿假说内容:摩尔根美国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
通过假说演绎、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红绿色盲症:道尔顿英国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探究DNA的本质:格里菲斯英国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美国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由此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因为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国籍不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
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美国)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克里克(英国)核糖股价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根据查哥夫(奥地利)的信息,A=T,C=G。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拉马克法国通过观察法,提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用尽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这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这在人们信奉神创论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达尔文英国通过观察法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关于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生存斗争的理解:(2)遗传与变异的作用: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3)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包括竞争、互助等)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激素的发现:沃泰默法国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斯他林、贝利斯英国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英国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并设计实验探究原因。
实验: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照,去掉(遮盖)尖端,直立生长;单侧光照,遮盖尖端下部,向光弯曲生长。
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詹森不祥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实验如下图:拜尔不祥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实验如下图: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荷兰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实验如下图: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林德曼美国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所示数据:他的研究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