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

合集下载

人类十一大心理学效应解读

人类十一大心理学效应解读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大象小时候被细绳栓在木桩上,拼命用力都无法挣脱,渐渐的,就认命了,即使长大了,依旧被那根细绳所束缚,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厉害之处……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10个心理学效应

10个心理学效应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好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社交作为人们相互沟通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显得更加重要。

正如一句名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会成就一个人,同样也会毁了一个人。

在我们周围,不乏相貌堂堂、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人,然而他们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其中相当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交际,不善与人相处。

社交是心与心的碰撞,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会让你明白很多社交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动因。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后被人们总结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首因效应的存在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曾多次通过各种实验进行验证。

心理学家将参与实验的人员分成两组,给他们出示同一张照片,对A组人员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B组人员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然后他们要求参与实验的人员根据照片上的人的外貌特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A组人员说:“眼睛深陷,隐含着几分凶狠的杀气,额头高耸,带着几分不知悔改的决心。

”B组人员说:“目光深沉,可以透视出他的思维深邃。

饱满的额头,诠释出他钻研的意志。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方令人厌恶的品质。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初次谋面时,一声温馨的问候,一张甜美的笑靥,一身得体的服饰,一个优雅的举动,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持续保留下去。

10个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汇总

10个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汇总

10个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汇总1.鲜明性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或注意到与周围环境不同的事物,而容易忽视相似的事物。

这一效应可以应用于广告和产品设计中,通过让产品与竞争对手有着鲜明的差异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惯性效应: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之前类似情况的影响,循规蹈矩地做出相似的决策。

这一效应提醒我们要警惕自己受到过去经验的约束,从而保持开放的思维。

3.社会认同效应: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更倾向于采取与他人一致的观点和行为。

这一效应可以解释为何大多数人会在众多人群中跟随他人的行为。

4.权威性效应: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有权威的人或机构发表的观点更为信任,而忽视其他人的观点。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何公众常常会盲目地相信权威人士的意见。

5.可得性启发:人们根据信息的可获得程度来判断该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如果其中一种信息容易获取或回忆,人们更容易相信这种信息,并据此做出判断。

7.压力效应:压力往往会对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人们感到压力时,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表现出冲动的行为。

8.情感传染效应: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来感受和体验相似的情绪。

这一效应可以解释为何在人群中情绪会传播,以及为何看电影或听音乐时会被情绪所影响。

9.群体思维效应: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往往会放弃个人的独立裁决,而采纳群体的观点或意见。

这一效应可以导致集体决策的失误和群体性偏见的产生。

10.异常反应效应:与前景效应相对应,人们在面对异常或突发事件时往往会做出过度的反应。

这一效应可以解释为何一些新闻报道和广告常常利用恐惧和紧急感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心理学效应大全

心理学效应大全

n 症状——
n
永远不能填满的欲望黑洞,因为“人往高处走”,到达一个阶段,各方面都
要求配套上升。街道要搭配建筑,豪宅要搭配名车,鞋子要搭配礼服,礼服要搭
配名钻……搭配的顶端永远是自己力所不能及。
3、齐加尼克效应:
n 起源——
n
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
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
n 异性效应“。这种现 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 异性感兴趣,特 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 女性也不例 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 男性 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 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 得 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 用 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提出了该项理论。此理论有一个我们最常听 到的例子:
n 两个病人同住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患了癌症,而另一人并无大碍。但医生把两 人的诊断书弄混了。结果那个真正的病患得知后整天心情轻松,开心地在医院 住了一段日子便健康地出院了。而那个原本身体无恙的人却终日活在对死亡与 病痛的恐惧中,最后真的罹患绝症,在抑郁绝望中死去。
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
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4、罗森塔尔效应
n 起源——
n
古希腊塞浦路斯岛一位年轻的王子皮格马力翁,酷爱艺术,通过锲而不舍的
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他爱不释手,整日深情注视。天长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一、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分别指的是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

二、十大心理效应,你知道几个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

纽约市运用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心理学的100个效应

心理学的100个效应

心理学的100个效应01. 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02. 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03.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04. 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05.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06.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07. 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08. 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⒈杯子的颜色对食物味道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品尝两杯相同的奶昔,但一个杯子是红色的,另一个是蓝色的。

结果显示,参与者认为红杯中的奶昔更甜。

●效应:颜色对人们的感觉和体验产生影响,红色被认为会增加食物的甜味。

⒉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认知●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被动吸烟的人和没有吸烟的人被告知他们可能会得肺部疾病。

结果显示,被动吸烟的人比没有吸烟的人更容易意识到吸烟的危害。

●效应:经过与吸烟者相比较,被动吸烟者对吸烟的危害性有更高的认知。

⒊群体效应对行为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一群人在街上观看和忽视一个人试图越过栅栏。

结果显示,当有更多的人观看时,其他人也更倾向于观看。

●效应:人们的行为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观察到其他人行为后,更容易采取相似的行为。

⒋心理暗示对疼痛感知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会通过电流引起疼痛。

结果显示,当参与者被告知电流会引起强烈疼痛时,他们觉得疼痛更剧烈。

●效应:人们对疼痛的感知受心理暗示的影响,预期疼痛会使他们感觉更痛苦。

⒌联想对判断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两段视频,一个是温情的,另一个是暴力的。

结果显示,观看暴力视频后,参与者对他人的行为更加怀疑和敌对。

●效应:观看某种类型的内容后,人们更倾向于将类似的判断应用于其他相关情境。

⒍社交媒体对自尊心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自己与社交媒体上的朋友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与社交媒体上朋友的比较会降低参与者的自尊心。

●效应: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们与别人的比较。

⒎群体思维对创造力的影响●实验故事:一个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集体决策中发表意见,或者在个体决策中发表意见。

结果显示,参与集体决策的人比个体决策的人更不创造性。

●效应:群体思维可能抑制创造力,因为参与者会受到其他人的意见和决策的影响。

10个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2024)

10个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领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除了人们熟知的心理学现象,还存在一些冷门但是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本文将介绍10个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正文内容:一、布雷茨效应1.近期记忆干扰:布雷茨效应指的是近期记忆对长期记忆的干扰现象。

研究发现,最近学习的信息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之前学习的信息产生干扰,导致之前学习的知识遗忘。

2.末尾词汇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一系列中的末尾词汇,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学习一系列词汇时,末尾词汇的记忆持续时间更长。

二、多义词效应1.语义多义词效应:当我们听到一个语义多义词时,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自动多重解释,这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扰。

2.词语形态多义效应:同一个词的不同形态也会导致多种解释,这进一步增加了理解的复杂性。

三、象征性预测效应1.头脑风暴:当我们在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将大脑中的象征性形象与概念相联系,可以产生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自我实现预测:人们对自己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结果。

如果一个人期待成功,他们可能会为之而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预期。

四、普遍奇异模式效应1.近距离眺望:当我们处于较近的位置观察奇异的模式时,会让我们感到模式更加奇特和有趣。

这是因为近距离观察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注意到模式中的细节。

2.远距离依赖:相反,当我们处于较远的位置观察奇异的模式时,我们会认为模式有点令人生厌或是不起眼。

五、自我增值效应1.自我加水: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意见和行为给予更高的权重,这被称为自我增值效应。

这种现象导致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更加坚信,并且对他人的观点持有怀疑态度。

2.自我强化:当我们在尝试自我改变时,将动机和目标写下来可以增加我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写下目标会增强我们对自己的坚持和责任感。

总结:通过对这10个冷门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与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文:清源·王晴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为何能够坚贞不渝?为什么人们喜欢凑热闹?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的人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即,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怪”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更牢固。

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开。

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

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二、从众心理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

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

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

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

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

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

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四、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五、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

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

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

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

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

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

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

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六、期望效应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望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

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刻划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

其实,“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老师们的普遍重视。

我想从这个期望效应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点启示,那就是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还应该把这种效应用于学生身上。

老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

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满希望。

在教学实际中,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你的学生将会越来越聪明的。

同时也给老师提个建议:凡是学生能自己办到的事,坚决不替代;课堂上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

那么,你还给学生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七、霍桑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也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八、维特效应所谓“维特效应”指的是两百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

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

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

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

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