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短歌行与归园农居这两首古代诗作的内容和背景;2. 分析并比较短歌行与归园农居的文学特点、意象以及主题;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短歌行- 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分析短歌行的文学特点,如使用夸张手法、写实手法等;- 解读短歌行中的意象,如秋天、风、酒等;- 探讨短歌行的主题,如士人的困境、社会的动荡等。
2. 归园农居- 简要介绍归园农居的背景和作者陶渊明;- 分析归园农居的文学特点,如朴素自然的语言、写实的描写等;- 解读归园农居中的意象,如山水、田园等;- 探讨归园农居的主题,如田园生活的美好、返璞归真等。
三、教学活动1. 欣赏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短歌行和归园农居,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境;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比较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文学特点、意象和主题,并记录下来;3. 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4. 写作练:要求学生以短歌行和归园农居为素材,写一篇关于田园生活的作文,要求表达他们对田园生活的感受和理解;5. 作文分享:让学生彼此交流并分享他们的作文,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同伴评估: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作文,提供反馈意见;3. 提问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作文,提出相关问题,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阅读更多古代诗歌: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代诗歌作品;2. 制作诗歌展板:让学生以短歌行和归园农居为主题,设计制作诗歌展板,展示给全校师生欣赏;3. 创作诗歌作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
以上是《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的内容和安排。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教案

平淡质朴,并非内心虚无。而是在洞察世事后的一种归隐和平和。
疑问三:何枝可依?(从贤才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贤才不得良木而栖的痛苦,容易引发贤才的同理心。)
(2)《归园田居》的“忧”,更多强调未回归自然前的焦虑。
借助三点:文中肯定语气句;几近夸张与比兴句;联系作者多次官场进出后最终的决然离去的生平
(二)比较情感,体会风格
1、两种不一样的情感,诗人的整体风格上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全情感
1、整体感知情感:《短歌行》的“忧”和《归园田居》的“悠”
(1)初读两首诗,说说整体感觉。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忧思”与“悠然”
(3)帮助学生读出《短歌行》“忧思”的三重含义: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悠然自得”的特点。
整体感觉:《短歌行》的“急”与《归园田居》的“缓”
4、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教学重难点
读懂并理解两篇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媒介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为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统编版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上册7《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和《归园田居(其一)》,研究诗歌鉴赏方法,理解诗歌内容。
设计意图:引用名言,引导学生共同鉴赏两首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抓住诗眼,感悟诗情——品读诗歌教师示范:诵读《短歌行》第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学生活动:跟读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示范:诵读《归园田居(其一)》第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XXX。
”学生活动:跟读诗句,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情。
)四、透过意象,品味诗意——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短歌行》中有哪些意象?它们代表了什么?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理解诗歌意象。
教师提问:《归园田居(其一)》中有哪些意象?它们代表了什么?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理解诗歌意象。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意。
)五、抓住典型手法,赏析诗味——小组合作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分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典型手法,如比兴、化用典故、白描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深入了解诗歌中的典型手法,赏析诗味。
)六、深入了解作者心灵——课堂总结教师引导:通过对XXX和XXX的生平资料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心灵。
学生活动:总结课堂内容,理解作者的心灵。
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一:抓诗眼,悟诗情教师提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阐述理由。
学生活动:通读全诗,寻找诗眼。
诗眼是“忧”,因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是全诗的中心思想。
方法二:品意象,会诗意教师提问:三种忧思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加以理解。
学生活动:寻找意象,品味XXX。
朝露代表人生短暂,XXX代表忧思之重,明月代表贤者可望不可即,XXX代表徘徊的贤士,树枝代表良禽的贤主。
方法三:析手法,赏诗味教师设疑: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忧思”的?学生活动:学生明确比兴和用典,发挥想象回答XXX“沉吟”的内容。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两篇诗歌的学习,准确把握诗歌的表达情感2.以“生命的诗意”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3.通过探究两位诗人对出世、入世两种人生选择的态度,结合自身经历,勇敢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学以致用,明确自身人生目标,初步接触文学短评并尝试创作。
4.鼓励学生就曹操和陶渊明的作品等客观评价两位诗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所引发的人生思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辩证的看待曹操的“进取”和陶渊明的“隐退”,能理性思辨,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是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退”与“进”,出世与归隐历来是古代士人人生中的重要命题。
关于这点,作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和“隐匿之宗”的陶渊明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探析魏晋诗人的精神气度。
明确:教师引导,首先自主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
(二)复习与思考1.《短歌行》探究作者曹操在人生选择、诗歌创作上有什么联系?提示:创作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以及作者抒发情感2.《归园田居(其一)》思考诗人陶渊明归隐之事,经后世标举为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在你看来真的容易吗?提示:时代背景: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时代,士族门阀制度达到了顶峰,“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
官场的腐朽,仕途的黑暗,文人士大夫浮华奔竞,廉耻扫地。
诗人本性: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3.总结:曹操:忧,人生短暂、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一统天下陶渊明:闲,摆脱尘网、田园美景、热爱生活悠闲自在明确:这里的设计是要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有哪些,以便下一环节的展开。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

《短歌行》《归园农居》比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掌握《短歌行》和《归园农居》这两首诗的主题、结构、意境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培养学生对于古代韵文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悉《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内容和背景。
2. 理解并比较《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分别讲解《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内容和结构,着重介绍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3.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图画,围绕《短歌行》或《归园农居》的主题进行讨论,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 总结对比(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比较《短歌行》和《归园农居》的主题、意境及表达方式的异同点。
5. 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针对《短歌行》和《归园农居》各自的特点,思考并写下自己对这两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6. 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选取几首与《短歌行》和《归园农居》主题相近的古代韵文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并与学生分享感受。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和讨论成果的质量。
2. 学生个人思考的内容是否能够体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对欣赏诗歌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选择其他古代韵文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拓展对于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反思,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和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和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2.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对比分析两首诗在语言风格、意象运用、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2. 难点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和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两位诗人的作品风格迥异,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曹操,他的《短歌行》气势恢宏,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另一位是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质朴自然,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1.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曹操和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2.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 学生齐读,思考: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诗歌,赏析品味1. 小组合作,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从语言、意象、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五)对比分析,探究异同1. 组织学生讨论:《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语言风格、意象运用、主题表达等方面有哪些异同?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2. 强调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我们要通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七)布置作业1. 背诵《短歌行》和《归园田居》。
2. 阅读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他们的诗歌风格。
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加深对各自特点的理解。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通过播放《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氛围和特点。
2.提问:你们对这两首诗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们能尝试概括它们的主题吗?二、文本研习:1.《短歌行》: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情感表达,如“人生几何”、“忧思难忘”、“何以解忧”等,感受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壮志难酬的忧思。
同时,通过诗中的比喻和象征,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
2.《归园田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田园”、“鸟”、“风”、“星”等,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同时,通过诗中的叙事和描写,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三、对比阅读:1.情感表达:《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2.主题内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主题内容分别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3.艺术手法:《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四、小组讨论:1.在《短歌行》中,诗人使用了哪些意象和手法来表达情感?这些手法和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归园田居》中,诗人通过哪些方式描绘了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这些描绘方式有何特色?3.你更喜欢哪首诗歌?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1.回顾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点。
2.总结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 教案

入世出世忧不同,英雄隐者志常在——《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把握诗歌朗诵节奏和押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内容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对比,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3.知人论世,对比分析两首诗中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两位诗人的价值追求,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通过内容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对比,感受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艺术匠心。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诗人的价值追求。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搜集曹操和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诗歌的创作背景。
2.《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提示:所谓“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性的字或词。
一、情境导入1.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从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不过是不同的人生选择罢了。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曾拥兵百万,统一北方,号称一代枭雄;一个则弃官归田,悠然采菊,誉为千载一隐。
不同的人生态度,也给他们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但在写《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时,两人又有相似的处境——都为“忧”所困!今天我们联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人的形象,并探讨曹操和陶渊明两人的人生追求,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思考生命的价值。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朗读感知,体会两诗韵律诗情的不同引导问题:本课两首诗是魏晋诗歌的杰出代表,也都体现了诗人的人生选择。
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可从体裁、题材、感情基调、节奏、押韵、语调、主题等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活动1:诵读两诗,明确体裁,划分节奏,体会差异。
【明确】《短歌行》是四言古诗,全部诗句遵循“二二”式节奏,匀称整齐,读之铿锵有力,古朴庄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和“悠”
——部编语文教材高一(上)《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汪安良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作品不一样的主旨和情感
2、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
人生的思考,理解两位诗人不一样的人生状态与精神境界
3、品味两首诗歌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不同
4、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完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二、教学重点:读懂并理解两篇诗歌不同的主旨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在表达技巧使用的过程中隐含的作品情感
四、教材分析
两首诗歌均为魏晋时代的作品,一为古乐府为题的四言诗,质朴刚健,运用
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一是五言为主的田园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两首作品表现的人生境遇和
人生状态不一样,《短歌行》表达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是渴望建功立业中的
忧思;《归园田居》呈现的是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抒写的是厌倦官场生
活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的自由、喜悦之情。
感受两首作品的忧思与悠然不太难,难得是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办法
读懂忧思与悠然内在的微妙情感,即曹操忧思而呈现的吞吐而又往复,欲说还休
的矛盾,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前的痛苦与忧愁。
两首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除了显然的情感和人生状态不同外,学生比较难以
理解二者相同点。
往往容易认为曹操是积极的入世者,而陶渊明则是消极的避世者,并未真正理解二者其实都是有志之人的一种人生选择而已。
根据两人的生平和
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共同之处:均为大志之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状态,选择不一样完善自我的途径罢了。
五、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读全情感
1、整体感知情感:《短歌行》的“忧”和《归园田居》的“悠”
(1)初读两首诗,说说整体感觉。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忧思”与“悠然”
(3)帮助学生读出
《短歌行》“忧思”的三重含义: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通过白描手法呈现“悠然自得”的特点。
整体感觉:《短歌行》的“急”与《归园田居》的“缓”
2、读全情感,读出《短歌行》的“悠”和《归园田居》的“忧”
(1)《短歌行》的“悠” ,更多意思侧重在“慢着点,悠着点”的含义。
借助两点:典故“悠悠我心”等与想象的场景强调渴慕之深之切;
三重设疑,感悟诗人那种欲说还休,吞吐又往复的心情。
疑问一:人生几何?(人生苦短,解决办法是什么?回答:酒)
疑问二:何时可掇?(从诗人角度,询问何时可以将人才招于麾下?无回答。
)疑问三:何枝可依?(从贤才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贤才不得良木而栖的痛苦,容易引发贤才的同理心。
)
(2)《归园田居》的“忧” ,更多强调未回归自然前的焦虑。
借助三点:文中肯定语气句;几近夸张与比兴句;
联系作者多次官场进出后最终的决然离去的生平
(二)比较情感,体会风格
1、两种不一样的情感,诗人的整体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慷慨悲凉与平淡质朴。
2、出具不同评价,思考感悟其风格特征
(1)“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刚直的气概)而多
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2)“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
叹其质直。
至于‘懽(欢)言醉春酒’ ‘日暮无天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
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诗品》)”
(3)“*** 古直(古拙质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诗品》)
(4)“其诗质而实绮,癯( qú)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3、思考共同点:都是有志之人人生状态的呈现,用完全不一样的诗歌风格来表
现人生境遇。
忧多于悲,诗人并未因志向未就而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一种深切的忧虑,这种忧虑源于诗人远大的理想与,呈现出慷慨苍凉,因为是一种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是一种济苍生平天下的责任担当。
平淡质朴,并非内心虚无。
而是在洞察世事后的一种归隐和平和。
4、通过改写来比较两种诗歌风格。
采取修改三言五言的方式来体会其节奏。
(三)思考境界,感悟人生
情景设想:假如陶渊明遇见曹操,会怎样对话?你为何设计这个对话。
1、介绍陶渊明与曹操的生平
明确:
( 1)名家之后。
(2)早年经历。
(3)官宦生活。
(4)时代背景
2、探讨比较其不同的人生志趣,理解其各自的生命思考。
明确:都是有志之人对生命的高歌。
一个选择世俗多数人认可的也是那个时代
多数人只能选择的方式,通过仕途建功立业,成就生命的精彩;一个在深思熟虑
多次往返后终于决然离开,同样保持自我的高洁之身。
并非无志之人,也非佛系
而为。
性格使然,人生境遇使然,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因为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是因为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选择那个年代或许更不容易的独守自我,用躬耕田园的方式寻得心理安慰的同
时保持自我的高洁,恐怕不必曹操的忧思来的沉重。
一个是外显,一个是内隐,
都是在保持自我的高远志向。
陶渊明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
(四)作业:请以“忧”与“悠”为话题,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表
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
人生苦短无适俗韵
贤才难求忧落网卅年
天下归心久在樊笼
人生几何悠方宅草屋
何时可掇榆柳桃李
何枝可依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