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非常规油气水力喷射安全高效完井增产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3、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4、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5、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候选人1、田守嶒;2、盛茂;3、李根生;4、陆朝晖;5、张鉴;6、黄中伟;7、王海柱;8、宋先知;9、徐泉;10、张永春;11、陈满;12、史怀忠;13、肖勇军;14、杨睿月;15、耿黎东四、项目简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改变了全球传统能源格局。
高效开采非常规油气、向“磨刀石”里要油气,被国际石油界公认为二十一世纪重要发展方向和世界性难题,其技术先进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油气开采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几千米井深的非常规油气储层里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制造出复杂人工立体裂缝系统、有效沟通和覆盖全储层是非常规油气安全高效采出的核心关键。
然而,低本高效环保压裂方法与精细化压裂完井参数设计理论及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非常规油气精准压裂、高效增产的瓶颈。
项目组历时8年,率先提出“水力喷射、无限级、绿色无/少水”压裂完井增产原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中石油、中石化等项目持续支持下,坚持“创新原理-研制工具-设计参数-矿场试验-推广应用”研究思路,形成了非常规油气水力喷射立体改造特色技术,取得了非常规安全高效精准压裂增产技术的突破。
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发明了水力喷射压裂完井增产系列方法及井下核心装置,形成了水力喷射非常规油气立体改造特色技术,解决非常规油气压裂完井作业成本高、压裂改造针对性差的突出难题。
2)创新提出了将超临界CO2作为压裂液体的喷射压裂原理方法,发明了超临界CO2喷射压裂技术,解决了不下封隔器即可实现超临界CO2分段压裂的难题,取得了水力喷射分段绿色“无水”压裂技术突破。
3)系统揭示了非常规页岩气储层气体赋存环境、微纳尺度流动机理,创建了基质孔-人工缝耦合的非常规油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入编了《页岩气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实现了非常规油气压裂完井增产的精细化设计。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新型生物信息微纳传感器应用基础研究二、候选单位1、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北京肿瘤医院;4、北京大学三、候选人1、蔡新霞;2、陈彪;3、杨跃;4、邢国刚;5、罗金平;6、宋轶琳;7、王杨;8、蔚文婧;9、刘军涛;10、徐声伟;11、吴涛;12、蔡捷;13、韩海勃;14、樊艳;15、张松四、项目简介.项目围绕微纳尺度生物信息检测机理及其纳米生物效应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新型微纳生物信息传感器应用基础研究,解决了活体神经细胞高时空分辨率电和递质化学信号“双模”同步检测以及肺癌标志物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难题,为帕金森氏病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传感策略、共性基础技术和重要理论指导,在医疗卫生、脑科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重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首次构建了高灵敏神经信息电生理和电化学微纳电极阵列系统双模检测新方法,实现了从器件到系统的活体脑深部神经细胞原位双模同步检测技术的突破,在微纳尺度揭示了神经信息双模检测的机理。
(2)首创了非人灵长类神经性疾病动物硅基微纳传感器双模检测模型,发现了偏侧损伤帕金森氏病猴从脑皮质到纹状体等多个脑深部功能核团神经细胞的放电、递质化学活动的同步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双模信号相互调制的现象,揭示了帕金森氏病患者自启动运动过程中大脑网络的有效连通性,阐明了脊髓背角BDNF/TrkB-NMDA-2B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
(3)率先提出了肺癌标志物电化学无标记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实现了肺癌标志物电化学传感器与系统的临床样本高灵敏快速检测,解析了肺癌标志物CEA、NSE浓度过表达现象以及基因let-7c靶向抑制肺癌转移的作用机理。
项目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Microsystem & Nanoengineering(Nature子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刊物上,6篇代表性论文被Nature Reviews Cancer(IF =51.848)等刊物SCI他引361次、总他引498次,其中3篇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与更新改造研究二、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3、西安交通大学三、候选人1、冯长春;2、谢俊奇;3、曹广忠;4、黄刚;5、韩雪;6、潘卫锋;7、杜金锋;8、常青;9、苏黎馨;10、唐琳;11、王乾;12、王思竹;13、沈悦;14、聂艺菲;15、李佳鸣四、项目简介探索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方式,既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土地供给紧张的有效途径。
该项研究按照调查-评价-优化-更新的思路框架,深入研究北京市在存量用地空间优化和更新改造方面的模式与路径,特别对北京通州区存量用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度,东城区存量用地利用潜力和再开发模式及北京市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的增值收益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系统探索,并形成如下创新成果:1. 针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更新范围广、周期长、涉及利益主体复杂的特点,构建了“调查-评价-优化-更新”的逻辑体系,全局性考察存量建设用地,整体评价,统筹管理,提出一套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和更新改造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形成了承接城市总体规划,聚焦存量用地的开创性规划技术路线。
2. 从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度,提出了一套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创建了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和存量建设用地协调度评价模型,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3. 针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体量大,改造周期长的特点,创新性地研制了存量用地更新改造时序评定技术,并制定分类改造策略,形成空间分类优化管控体系,为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更新工作的统筹安排和逐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基于城市存量用地属性复杂,相关利益主体多元,更新改造诉求多样的情况,针对不同土地类型、拆迁需求,提出了多目标多路径的存量用地更新改造模式和组织管理体制。
5. 为了解决更新改造过程中土地权属划分不清、增值收益分配议价空间大等问题,明确了土地再利用环节中土地价值变动的归属权,揭示了存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有力提高了土地再利用的各主体积极性,推动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热等静压技术制备大尺寸高性能复合轧辊二、候选单位1、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车洪艳;2、王铁军;3、林同伟;4、吕周晋;5、陈硕;6、董浩;7、秦巍;8、黄赞军;9、梁晨;10、周双双四、项目简介1.项目研究的目的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轧辊是冶金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和最主要的消耗性备件,其质量的好坏对生产成本、加工效率以及轧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轧辊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工作层必须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回火稳定性。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轧辊不因局部外力的超负荷作用而脆断,也需要轧辊有一定的韧性。
用粉末冶金法生产的高速钢轧辊,与相同成分的铸造高速钢相比,碳化物更细小、均匀。
粉末高速钢轧辊的综合性能优于铸造轧辊。
除此以外,粉末冶金高速钢轧辊还可以采用更高的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仍可保持良好的碳化物形貌。
传统的粉末冶金方法,由于使用烧结炉,受到烧结设备的限制而不能生产大体积的工件。
因工件的体积大,中心部烧不透,孔隙、夹杂等缺陷就明显增多,导致合金的强度大大降低,而且烧结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
在冶金行业上目前仅作为导向辊、小型辊环和其它行业的小型耐磨零件使用。
用热等静压(HIP)法制备的粉末冶金复合轧辊,是将粉末装入钢包套,脱气、密封后经热等静压固结成与粉末成分相同、相对密度接近100%的粉末冶金高速钢锭(材),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因采用了高压,工件所需要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处理后的材料仍保持细晶粒的晶体结构,从而显示出HIP技术在粉末冶金方面的优势。
高速钢轧辊及高速钢复合轧辊已被广泛的用于板带材轧机和高速线材、棒材轧机的轧制生产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使用寿命是高镍铬钼轧辊的6-10倍。
2.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1)通过研究不同HIP工艺参数对试验件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确定了合适的HIP 参数,汇总相关的粉末特性数据。
(2)通过研究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经过对HIP后的试验件进行热处理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制备了模拟件。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路网运输组织协同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2、北京交通大学;3、北京交大思源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战明辉;2、刘军;3、孙方;4、李海鹰;5、许心越;6、张月坤;7、冯昕晖;8、孟令云 ;9、童梅;10、姚恩建;11、蒋熙;12、张莉;13、苗建瑞;14、方志伟;15、王莹四、项目简介由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等组成的项目组依托“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针对超大规模路网、超大规模客流需求的多方式跨区域的协同运营新常态,开展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路网运输组织协同问题的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多源异构的轨道交通AFC系统协同、路网精准客流感知和预测、超大规模路网供需动态配置以及精准服务等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路网运输组织协同整套技术。
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AFC设备的标准化接入规则,构建AFC系统的互通检测和监控体系,研制AFC 设备标准化检测设备,形成AFC系统技术的地方标准,实现AFC系统的统一监管和功能快速升级;进一步构建全国首个AFC监视中心,实现路网AFC设备、票卡及客流的分钟级全貌监视,解决了设备的状态修、AFC设备的均衡配置问题,提升了北京地铁路网的监控水平。
2.提出了不同场景下(实时、新线接入等)高精度的客流预测方法;率先系统性构建出适应不同客流需求的点线网能力评估分析体系,填补了我国成网条件下点线网能力计算分析的空白;揭示了超大规模路网的客流协同控制和能力优化配置机理,率先提出了地铁多站主动协同限流方法,实现了大规模路网下全网能力的协同配置和优化。
3.建立超大规模路网的精准信息服务平台。
提出了多运营主体的综合清分清算模型,清分结果获得了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和京港公司的应用和好评,这些运营公司以此结果开展能力配置和精准限流;建立了多模式一体化运营服务的协同方法,为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地铁(及公交等)运营企业和乘客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服务,解决了全网多类型、多用户的信息精准生成和交互问题。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海外重大传染病疫情紧急应对援外创新模式建立与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候选人1、尹遵栋;2、施国庆;3、王晓春;4、殷文武;5、安志杰;6、姜海;7、徐杰;8、郑灿军;9、姚建义;10、涂文校;11、李建东;12、孙校金;13、熊衍文;14、范洪伟四、项目简介.一、背景2014年西非发生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后,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的4批次共50余人的专家团队紧急赶赴塞拉利昂执行公共卫生援助任务。
面对塞拉利昂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传染病防控能力薄弱、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等情况,如何帮助当地实现埃博拉控制目标?,如何避免援外人员感染埃博拉?,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援塞专家团队创建和实践了一系列援外模式,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在海外创建以全民动员为核心的大规模基层人员培训和宣教模式,迅速提高当地民众埃博拉防控意识。
借鉴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在当地创建全民动员新模式。
基于当地民众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结果,采取广播、报纸、宣传车、歌曲等传统宣传手段,持续传播埃博拉防控核心知识,提高民众对埃博拉的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
同时,采取师资培训、基层骨干培训和同伴教育多层次方式,在全国185个选区(埃博拉病例数占全国近80%)组织279期培训班,培训社区领袖、领地酋长和社区骨干等共计6016人。
通过这些人员在社区开展同伴教育向社区63.2万人传播了埃博拉防控知识。
2.创造性建立基于社区的埃博拉传播干预综合防控模式,提前实现埃博拉传播阻断目标。
项目选取三个埃博拉疫区(人口4.2万)开展社区传播干预模式试点。
通过制定社区层面的防控方案,采取分片包干方式,组织基层临时防控力量落实可疑病例主动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与管理等措施。
项目实施期间,主动搜索埃博拉预警病例72例,及时发现607名密切接触者。
采用模型估计,三个地区通过实施干预项目减少77例埃博拉病例的发生,较全国提前120天实现了埃博拉传播阻断目标。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复杂油气藏地球物理智能反演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成效二、候选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三、候选人1、黄捍东;2、姜振学;3、唐有彩;4、束青林;5、王超;6、李海涛;7、朱之锦;8、崔刚;9、王优杰;10、成锁;11、李辉;12、刘洪昌;13、袁文芳;14、罗亚能;15、吴春华四、项目简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列为重点领域中的优先主题,复杂油气藏资源潜力大,寻找复杂油气藏成为油气增储上产主攻方向。
复杂油气藏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复杂,隐蔽性强,常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难以发现。
因此,研究复杂油气藏勘探新方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特别重大。
复杂油气藏勘探面临埋藏深、厚度薄、裂缝发育不明确、油气分布不落实、探井成功率低等挑战。
该项目在国家973计划“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2011CB201104)课题和油田科研项目支持下,持续20年攻关,获得3项重大创新:1.首创了智能化波形混沌反演技术。
首创了超薄层反演灵敏度方程,揭示了波形混沌反演分辨率和稳定性的数学关系,率先实现储层高精度反演的智能化控制。
解决了薄层河道砂岩、砂砾岩扇体和碳酸盐岩礁、滩储层成像精度低、预测性差、多解性强的世界性难题,反演精度由常规的厚度15m提高到3m,取得了复杂油气藏储层研究的重大突破。
2.首创了宽角度自适应叠前反演油气检测技术。
基于Knott方程和稀疏贝叶斯理论,首次建立了宽角度自适应叠前反演算法,拓宽了地震角度道集,避免了近似公式带来的误差。
提高了纵横波、密度及油气参数的反演精度,打破了制约复杂油气藏定量预测的瓶颈。
油气检测符合率由常规的65%提高到92.5%,推动了地震油气检测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基于超级网络和移动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重构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2、北京交通大学;3、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4、北京工业大学;5、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安徽博微广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张可;2、高自友;3、刘浩;4、闫学东;5、魏运;6、李静;7、伍毅平;8、吴建军;9、张建强;10、赵箐;11、赵晓华;12、高亮;13、杨子帆;14、赵净洁;15、郑宣传四、项目简介.针对交通领域主体众多、应用难以集成、数据不能共享、业务无法协同等长期困扰的问题,北京市通过持续整合交通行业数据和应用,初步构建了交通运行监测协调体系。
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的发展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以融合共享开放的理念推进与社会资源对接,重构综合交通运行感知数据体系,深化数据多元复用,重构升级综合交通运行监测服务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项目团队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支撑下,通过政府与社会协同、产学研联动,经多年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实践,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创立了面向协同运行感知服务的综合交通复杂超级网络构建技术。
成功解决了综合交通运行感知与协同服务的网络理论基础问题,实现了综合交通复杂网络的重构,为实现“简单的交通信息交换共享”向“基于综合交通网络特性的多维交通信息复合本征提取”跨越奠定了基础。
2.提出了统筹全社会资源的综合交通运行精准感知体系构建方法及关键技术。
融合移动互联技术和互联网+交通新业态的全新社会信息资源,实现了综合交通运行感知资源的重构,为从根本上解决综合交通系统运行状态获取能力和感知精度不足的难题,提供了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解决路径。
3.攻克了基于综合交通网络特性的复合运行特征多维提取与多元复用技术。
解决了高复杂度交通运行大数据在综合交通网络运行本征层面、面向多主体差异化需求实现分析和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综合交通运行大数据应用服务的重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一、项目名称
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
二、候选单位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北京工业大学;
3、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4、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5、哈尔滨工业大学
三、候选人
1、王爱杰;
2、彭永臻;
3、程浩毅;
4、梁斌;
5、刘文宗;
6、邵凯;
7、侯锋;
8、张亮;
9、崔丹;10、韩京龙;11、王鸿程;12、李智灵;13、邵彦青;14、孙移鹿;15、祁淑敏
四、项目简介.
2015年“水十条”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对污水排放标准强制性执行的新阶段。
我国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的低碳氮比特征突出,处理系统普遍面临着进一步提标减排的压力,氮素污染物(总氮)深度削减的需求尤为迫切。
然而,常规生物脱氮工艺对污水内部碳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总氮达标强烈依赖外部碳源投加,从而造成外部碳源“投不起”和污水深度脱氮运行成本高昂的问题。
同时,水中混入含氮毒害性有机物的情况下,有机氮生物解构难成为制约此类污水深度脱氮效率的工艺难题。
该项目围绕低成本深度生物脱氮需求,在生物脱氮机制、过程优化调控和新型脱氮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创造性和应用价值的成果,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优化集成工艺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
主要创新点如下:
【控碳脱氮】——发明了污水碳源优化分配与多相循环利用调控技术,突破了低碳氮比污水碳源利用难题。
针对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脱氮过度依赖外部碳源投加的问题,发明了污水原有碳源优化分配与多相循环利用调控技术,发展了碳源可控调节型生物强化脱氮工艺系统,显著提升了有限碳源条件下污水的深度脱氮效率;针对外部碳源“投不准”、
COD深度达标难的问题,发明了反硝化碳源精准投加技术,有效提升了深度脱氮工艺的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
【解构脱氮】——发明了微生物激活加速含氮有机物快速解构氨(胺)化技术,突破了含有机氮污水总氮污染物深度消减的关键限速步骤。
针对含氮毒害性有机物制约污水总氮消减和达标排放的问题,发明了弱电介入和微氧介入两种生物激活调控方法,构建了新型厌氧水解酸化工艺系统,大幅加速了含氮有机物的氨(胺)化进程。
【自养脱氮】——发明了硫铁共促微生物代谢偶联强化自养生物脱氮技术,突破了低成本深度脱氮工程难题。
针对污水脱氮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运行成本高昂的问题,发现了微生物硫、铁反硝化过程的代谢耦联规律,发明了不依赖有机碳源的自养反硝化脱氮方法,发展了硫-铁协同驱动高负荷自养反硝化滤池深度脱氮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污水深度脱氮的运行成本。
【成果总结】——该项研究取得的核心理论与技术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发表SCI 收录论文95篇,发明了系列低成本、实用化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相关技术与产品已在全国15个省市完成49项工程推广应用,年处理污水量超过6亿吨,年总氮减排1.4万吨,COD减排40.2万吨,为包括北京市在内的我国污水厂节能减排和水质深度净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主要支撑材料目录
第3页/共9页
第4页/共9页
第5页/共9页
第6页/共9页
第7页/共9页
第8页/共9页
六、提名意见
2015年“水十条”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对污水排放标准强制性执行的新阶段,污水处理标准提升与运行成本高昂的矛盾日益突显。
这一问题在以北京为代表的、执行最严格污水排放标准的地区尤为突出。
该项目针对我国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脱氮亟待攻克的污水内部碳源利用难、外部碳源“投不起”且“投不准”的问题,运用水处理微生物代谢调控原理,发展了污水深度生物脱氮理论与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污水碳源操控高效脱氮、含氮有机物快速解构氨(胺)化和非碳源依赖污水深度脱氮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了系列低成本、高效率、实用化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和新材料。
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几十项污水处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提标增效和降耗减排效果,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有力支撑了包括北京市副中心生态补水工程在内的多个重要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提名该项目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