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docx

《醉翁亭》知一、文学常:作者欧阳修( 1007- 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我国北宋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北宋古文运的倡者和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理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本文自《欧阳修散文集》。

二、按文原句填空:1、醉翁名号的由来:少醉,而年又最高。

2、描写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而岩穴暝。

3、描写山四之景的句子: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霜高,水落而石出。

4、点出太守之,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人知从太守游而,而不知太守之其也。

5、奠定全文抒情基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也。

也是穿全文的主。

三、注音:滁( chú)( zhū)峰林壑( hè)尤 (y ó u) 美琅琊( l á ng y á)潺( chán)潺林霏( f ē i )岩穴( xué)暝( míng)晦( hu ì)明化( yǔ)( l ǚ)提携(xi é)泉香而酒洌( li è)山肴( yáo)野蔌( sù)宴酣(hān)弈( yì)者觥( gō ng)筹(chóu)(tu í)然阴翳(yì)四、解:(一)一多::①不知太守之其 : (第一个)以⋯⋯:(第二个)趣②山水之 : 趣③人知从太守游而 :快:①太守而客从也 :回去②云而岩穴暝 :聚:①太守自也:称呼②太守?:是也:① 滁皆山也:表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舒缓语气(二)重点词语: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皆:全、都。

3.林壑:树林和山谷。

4.尤:格外、特别。

5.蔚然:茂盛的样子。

6.深秀:幽深秀丽。

7.山:沿山路。

8.潺潺:形容流水声。

9.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一字多义: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而且。
云归而岩穴暝: 表承接,可不译。
1、而 2、意
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却。 意稍舒: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打算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
学习第四段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 宾客跟从着太守回去了。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从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 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 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学习第二段 难句翻译: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昏 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 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喝酒,喝得很少也总是醉,而且年龄又 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醉翁。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光水色中间。欣赏山水 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 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 而意在彼。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一、文常积累欧阳修:字丞跳,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

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二、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别号由来的句子: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是山间之四时也。

(3)文段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体现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文段写琅班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醉翁亭,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最密切的一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1 .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人有别的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2 .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生活愁绪的复杂感情。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 .第三段向我们展现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5 .第四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6 .文章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写了"乐"的几种情境?(1)禽鸟之乐;(2)游人之乐;(3)太守之乐。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作家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二、基础知识点1、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太白子美子瞻介甫幼安青莲居士杜陵野老东坡居士半山老人易安居士稼轩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字音滁壑蔚琅潺酿辄暝晦chúhèwèilángchánniàngzhémínghuì伛偻佝偻携清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翳yǔlǚgōulóuxiélièlièyáosùgōngyì4、成语出处1、[水落石出]水踩碎,石头就遮住去。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来《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是饮酒。

形容人别存有意图,言在此而旨在彼。

二、文章结构第1段:导入亭的周围环境:亭的由来:第2段:写景——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第3段:写游而宴——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开怀太守醉酒第4段:写归三种趣:禽鸟游人太守带出太守乐其乐也就是太守能与民同乐这个中心。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爱好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字词翻译见到书下注释及报纸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篇目。

以下是关于《醉翁亭记》的复习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二、重点字词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环,环绕。

2、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壑,山谷。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5、翼然临于泉上:(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临,靠近。

6、作亭者谁:建造亭子的人是谁。

作,建造。

7、名之者谁:给它起名的人是谁。

名,命名,起名。

8、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谓,称谓,命名。

9、辄醉:就醉了。

辄,就。

10、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意,情趣。

11、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

1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

寓,寄托。

1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霏,雾气。

14、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15、晦明变化者: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晦,昏暗。

16、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17、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秀,茂盛。

18、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9、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0、行者休于树: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1、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伛偻,腰背弯曲。

提携,领着走,扶着走。

22、临溪而渔:到溪边钓鱼。

渔,捕鱼。

23、溪深而鱼肥:溪水深,鱼儿肥。

《醉翁亭记》知识点(6篇)

《醉翁亭记》知识点(6篇)

《醉翁亭记》知识点《醉翁亭记》知识点(6篇)上学的时候,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知识点1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ú州壑hè琅琊lángyá潺chán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弈yì觥gōng阴翳y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点拨:写出任意三个即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3、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

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之者谁;名:命名。

(6)、饮少辄醉;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

从:跟从。

(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

发:开放。

秀:草木茂盛。

繁阴:形成浓阴。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休于树;于:在。

(15)、山肴野蔌;肴:野味。

蔌:菜蔬。

(16)、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

(17)、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18)、弈者胜;弈:下棋。

(19)、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树林阴翳;翳:遮盖。

(22)、鸣声上下;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23)、太守谓谁;谓:是。

4、重点句子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汇总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汇总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醉翁亭记文言知识汇总1、古今异义:⑴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心愿今义:意思,含义。

⑵ 苍颜白发古义:脸色苍老今义:青颜色。

⑶ 鸣声上下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⑷ 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⑸ 晦明变化者古义:昏暗今义:隐蔽,不明确⑹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花草的香味⑺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树木萌生滋长今义:美丽⑻ 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⑼ 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⑽ 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今义:蚕吐出来的像线一样的东西⑾ 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2、特殊句式:⑴ 倒装句:①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译:至于“说到”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还有那”弯着驼背的老人,“被大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②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⑵ 判断句:① 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⑶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3、“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

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⑴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醉翁名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点出太守之乐,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三、注音:环滁(chú)诸(zhū)峰林壑(hè)尤(yóu)美琅琊(láng y á)潺(chán)潺林霏(fēi)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伛(yǔ)偻(lǚ)提携(xié)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宴酣(hān)弈(yì)者觥(gōng)筹(chóu)颓(tuí)然阴翳(yì)四、解释词语:(一)一词多义: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②山水之乐: 乐趣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谓:①太守自谓也:称呼②太守谓谁?:是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舒缓语气(二)重点词语: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 皆:全、都。

3. 林壑:树林和山谷。

4.尤:格外、特别。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山:沿山路。

8. 潺潺:形容流水声。

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1. 临:靠近。

12. 作:建造。

13. 名:命名。

14. 谓:称呼,叫做15. 辄:就。

16. 号:取别号。

17. 意:情趣。

18. 在乎:在于。

19. 得:领会。

20. 寓:寄托。

21.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霏:雾气。

22. 开:散开。

23. 云归:烟云聚拢。

24. 岩穴:山谷。

25. 芳:香花。

26. 发:开花。

27. 佳木:好的树木。

28. 秀:茂盛,繁茂。

30.四时:四季。

31. 穷:穷尽。

32. 负:背着。

33. 应:应答。

34.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35. 提携:牵,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36. 渔:捕鱼。

37. 洌:清澈。

38. 山肴:野味。

39. 野蔌:野菜。

40. 杂然:交错的样子。

41. 陈:摆开,摆放。

42. 酣:尽兴地喝酒。

43. 射:指投壶。

44. 弈:下棋。

45. 觥:酒杯。

46.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47.苍颜:脸色苍老。

48.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49. 从:跟随。

50.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51. 鸣声上下:意思是到处是鸟叫声。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52.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53. 述:记述。

54. 谓:为,是。

五、翻译句子:1、环滁皆山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一个叫智仙的和尚。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7、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喝不了多少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

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光水色之中。

9、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下去,石头露出水面的,是山里四季的不同景色。

1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出去游玩,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致不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呀。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来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野味野菜,杂乱的摆开在面前的,是太守的宴会。

1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而在于)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闹的场景,那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

1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17、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快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宾客们也跟着回去了。

1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阴,到处都有鸟儿的鸣叫声,这是游人离去时禽鸟在欢唱的声音。

1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快乐。

2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2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六、问题探究: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

2、请概括各段内容: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之景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的情景。

3、归纳本课常用成语并指出它演化后的意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

形容真相大白。

4、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5、太守的醉因是什么?1.借酒来排遣愁绪。

2.被滁州山间美景所陶醉。

3.太守励精图治,政绩卓越,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6、《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

7、“至于负者歌于途……”一段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由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组成,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其他三幅图画起陪衬作用。

8、“已而夕阳在山……”一段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9、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七、朗读节奏: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