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整理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一、文常积累欧阳修:字丞跳,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
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二、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别号由来的句子: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是山间之四时也。
(3)文段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体现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文段写琅班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醉翁亭,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最密切的一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1 .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人有别的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2 .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生活愁绪的复杂感情。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 .第三段向我们展现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5 .第四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6 .文章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写了"乐"的几种情境?(1)禽鸟之乐;(2)游人之乐;(3)太守之乐。
《醉翁亭记》复习知识点

《醉翁亭记》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醉翁名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点出太守之乐,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三、注音:环滁(chú)诸(zhū)峰林壑(hè)尤(yóu)美琅琊(láng yá)潺(chán)潺林霏(fēi)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伛(yǔ)偻(lǚ)提携(xié)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宴酣(hān)弈(yì)者觥(gōng)筹(chóu)颓(tuí)然阴翳(yì)四、解释词语:(一)一词多义: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②山水之乐: 乐趣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谓:①太守自谓也:称呼—②太守谓谁:是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舒缓语气(二)重点词语: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 皆:全、都。
3. 林壑:树林和山谷。
-4.尤:格外、特别。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山:沿山路。
8. 潺潺:形容流水声。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作家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二、基础知识点1、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太白子美子瞻介甫幼安青莲居士杜陵野老东坡居士半山老人易安居士稼轩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字音滁壑蔚琅潺酿辄暝晦chúhèwèilángchánniàngzhémínghuì伛偻佝偻携清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翳yǔlǚgōulóuxiélièlièyáosùgōngyì4、成语出处1、[水落石出]水踩碎,石头就遮住去。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来《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是饮酒。
形容人别存有意图,言在此而旨在彼。
二、文章结构第1段:导入亭的周围环境:亭的由来:第2段:写景——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第3段:写游而宴——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开怀太守醉酒第4段:写归三种趣:禽鸟游人太守带出太守乐其乐也就是太守能与民同乐这个中心。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爱好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字词翻译见到书下注释及报纸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6篇)

《醉翁亭记》知识点《醉翁亭记》知识点(6篇)上学的时候,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知识点1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ú州壑hè琅琊lángyá潺chán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弈yì觥gōng阴翳y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点拨:写出任意三个即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归纳

1、文学常识: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②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2、重点字词注音: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3、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花。
今义:芳香。
4、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很密的样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④谓太守自谓称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 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乐趣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5、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故自号.醉翁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重要知识点(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三、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12、原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3、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
至于:说到那......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译文: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看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
3、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于:从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4、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开,消散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译文: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
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译文: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15、原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情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
水落石出:本意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大白。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醉翁亭记》课文知识归纳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3、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
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之者谁;名:命名。
(6)、饮少辄醉;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
从:跟从。
(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
发:开放。
秀:草木茂盛。
繁阴:形成浓阴。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休于树;于:在。
(15)、山肴野蔌;肴:野味。
蔌:菜蔬。
(16)、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
(17)、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18)、弈者胜;弈:下棋。
(19)、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树林阴翳;翳:遮盖。
(22)、鸣声上下;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23)、太守谓谁;谓:是。
4、重点句子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文言现象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承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快乐,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摆开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射者中【射:古义:投壶;今义:射箭】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特殊句式1.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1、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
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分)答:、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3、.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
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4、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2分)答: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系于民,关注民生,为民造福,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5.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6.【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3分)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
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7、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8、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
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答案(二)1.(1)繁衍滋长(2)命名2.既得斯泉/ 于山谷之间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5.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6. 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7.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
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
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
乙文用散句描写。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